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4章 史部 正史類(22)

  • 越縵堂讀書記
  • 李慈銘
  • 3860字
  • 2015-12-26 17:16:19

惟駁《鄭傳》,杜黃裳方為帝夷削節度,不關決于,常默默,居位四年罷。謂黃裳與同以永貞元年為相,黃裳以元和二年正月罷,至四年二月方罷,不得云默默而罷。按傳所云,乃終言之為相,未嘗謂其因黃裳而罷也。駁《張九齡傳》,九齡不肯附武惠妃謀陷太子,故卒九齡相而太子無患。謂當議廢太子瑛時,九齡已為中書令久矣,安得云卒九齡相?且九齡以開元二十二年為中書令,二十五年太子竟廢死,安得云太子無患?按傳云卒九齡相者,謂終九齡為相時。上文已明載惠妃告九齡為宰相可長處,則傳本不誤,而吳氏誤會文義。又按《玄宗紀》及《宰相年表》,農二十四年十一月九齡罷相,而太子瑛以二十五年四月被廢以死,故傳謂終九齡在相位時,太子得無患也。其義甚明。

余若卷第十二事狀叢復一門,所糾亦多未當。蓋史事固有宜彼此互見者,吳氏慨以一事數出者為可刊省,亦屬偏見。卷第十三宜削反存一門,所糾《杜審權傳》,載其盡日少息,自起解簾徹鉤,手擁簾徐下乃退。《高智圖傳》,載蔣洌兄弟植父墓側松柏千余,謂末節常事,所不足載,固當。至謂《嚴綬傳》之載報閿鄉尉李達事,《韓混傳》之載自始仕至將相乘五馬無不終梔下,《李巖傳》載為參軍時制一裘服修身,亦皆不當記,則非是。恩怨之事,人不能免,司馬遷傳范睢韓信及李廣之報霸陵尉,昔人不以為非;若韓李二事,尤足見其生平節儉,不可不載。卷第二十所糾誤用字、不經字、訛錯字,亦多系傳寫之誤,或偶失檢者,乃一一具列,此則未免有私怨之見存。又卷第十八與奪不常一門,駁《宗室傳贊》論封建事,與十一宗諸子贊自相刺謬。按宋子京意固不以封建為是,其《宗室傳贊》,譏李可廉肚佑之說皆為臆論,亦未嘗偏斥百藥,吳氏所糾亦誤。要其全書中瑕類不及十之一,晁公武譏其不能屬文,多誤有詆訶,固未確論也。(吳氏所未糾者甚多,則一時鉤稽未盡耳。)

咸豐辛酉(一八六一)八月二十一日

唐書宰相世系表訂訛(清沈炳震)

閱沈東甫《唐書宰相世系表訂訛》。沈氏謂此書有謬誤,而無可取,其實可廢,然所訂不及十分之一。余嘗疑歐公既作此表,當時必聚譜牒,何以所載寥寥?凡名位顯著之人,往往下無子姓;即有,亦不過一二傳,豈其后皆荊乎?疑文忠意在謹嚴,凡所見譜牒,不盡以為可信,故存其父祖,而刪其子孫。《宗室世系表》亦然,防五季散亂之后,人多假托華胄也。然因噎廢食,何足以存譜學,疑其初稿必不如此。今但取《全唐文》中碑志考之,其可補者甚多,惜沈氏之未及也。至謂其無益可廢,則亦不然。

光緒甲申(一八八四)九月十九日

閱沈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訂訛》,所注寥寥,未能鉤稽漢晉南北五代各史,補其世數、官閥、子姓;若更取《全唐文》及自漢至宋文集碑版廣證之,猶可十得四五也。

光緒戊子(一八八八)十一月初九日

新舊唐書合鈔(清沈炳震)

晨刻有人以沈東甫《唐書》合訂八十冊來售,索直錢八千,此書余素慕之,購而未得。今閱之,乃錯雜新舊《唐書》而成者,其本紀用《舊書》,列傳參用《新書》,表志則用《新書》而訂正之,雖可謂集二書之長,然既不得為古人原書,亦不得為東甫自作之書,其病殆與囗囗囗映碧(清)《南北史合注》同。近見彭文勤劉金門宮保合成《五代史記注》,則以歐史為主,而散附薛史及王溥《五代會要》,皆全載三書原文,不遺一字,體例為最善耳。東甫此書未嘗不可傳,顧不能無遺憾。今日又卒不能得錢,遂還之,亦可惜也。

(按本日書眉對《五代史記注》有補語如左)

后閱俞理初(正燮)《癸已存稿》,言此書是俞先得朱竹姹稿本續綴成之,以呈劉宮保者。然宮保序及例述言文勤先成《梁家人傳》及《唐六臣傳注》十六卷,余以所收宋人書二百余種,貯一大簏中以付劉。劉后任山東學政,購得竹詫稿本。其顛末甚詳,未嘗言及俞也。

咸豐丁巳(一八五七)十月十二日

閱沈炳震《唐書合鈔》,其中如《方鎮表》添載拜罷姓名,《經籍志》補訂書目,及《宰相世系表訂訛》十二卷,皆足自成一書。雖尚有訛漏,然創始之功,實為不易。末附補正六卷,乃嘉興丁子復小鶴所撰,據《冊府元龜》、《唐會要》等書及影宋本《舊唐書》校訂脫誤,間亦指正沈氏之失,東甫是書成于乾隆初,全謝山為作墓志,極口推許。及武英殿校刊諸史,錢文端取以進呈,有旨交史局采用,故宮本新、舊《唐書考證》中多引其說;而其書至嘉慶末,海寧查世口始為刻于吳中。予于丁巳歲,以六金購之越中舊家,今亦付之一炬。此本為歸安姚文僖公故物,每卷有印記。

同治癸亥(一八六三)三月二十日

閱《唐魯合鈔》。《新唐書》突厥西戎諸傳,較舊書為詳。西突厥后事,舊書甚闕略,新書亦不能備,然于突厥騎施蘇祿一種,猶載至大歷以后;西戎于康國下補安者東安喝汗(案即今浩罕。)東曹西曹中曹石國米國何國火尋史國小史國,頗詳自蜀入藏通印度之路,而印度通今新疆南北路之道,亦略有可考。又補摩揭它、甯遠、大勃律、吐火羅、謝、識匿、個失密、骨咄、蘇毗、師子等十國,足見當日歐宋二公搜輯之功,實為周至。自云事增文省,夫豈偶然。

光緒甲申(一八八四)九月二十七日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

閱《舊五代史》。朱梁之惡極矣,而篡代以后,兇暴頗戢,愛禮文士,容納諫臣,亦有一二可紀。(如任李琪兄弟及容崔沂之類。)又其時蒙面喪心如張文蔚等皆終身富貴,唐之世族如李、盧、崔、鄭、蕭、劉、杜、薛之流,科第仕宦,往往如故。友貞尤好儒士。(見李愚、竇夢徵等傳。)當日士夫沿唐季浮薄之習,止知詩賦,不識倫常,社稷為輕,科名為重,但保門第,遑恤國家。故雖劇盜之朝,儼然奉為正朔所在,中原禮樂,自謝承千。其視李晉任父子憑阻河東,崎嶇百戰,經營西北,參雜華夷,外倚契丹,內恃部族,雖名為興復唐室,而時人不知忠義,反以蕃人外之。迨莊宗滅梁,諸人久據華要,相率歸順。莊宗既以為中朝舊族,練習掌故,欲資其用,于是黨護氣類,陰右朱氏。既有張全義力阻發朱溫之冢;并其用事之臣,自敬翔、李振、趙巖、張漢杰等數人外,一切錄用,而發唐陵之溫韜,改昭宗謐之蘇楷,皆居位如故。至明宗時,始議改哀帝之謐,欲尊為景宗,而廷臣復謂少帝行事不合稱宗,遂止改謐昭宣,蓋皆陰主梁以外唐也。宋初修史者薛居正李防李穆之徒,皆歷事二朝,受唐六臣之衣缽,耳目相習,不辨邪正,公然以梁為正統,于《太祖紀》務求詳瞻,推崇備至,(今本梁太祖紀永樂大典已闕,據冊府元龜所引薛史,并掇五代會要、太平御覽諸書為之,附注仍得七卷。)《末帝紀論》系以美辭,而于《唐武皇紀論》多致不滿,令人讀之張目。昔人謂唐修《晉書》出許敬宗等人奴之手,宜其蕪雜,薛文惠等亦奴才也。至于作《五代會要》者為王溥,撰《冊府元龜》者為王欽若,皆不足道之人,宜其奉陽山如唐虞,視巢蔡如湯武矣。然當日人心之不偽梁者,實藉文士之力。吾嘗謂北齊高氏之得并魏、周,其書亦列為一代之史,由于文林館中李德林諸人,朱梁亦然。

光緒戊子(一八八八)十一月十四日

五代史記注(清彭元瑞)

閱彭文勤《五代史記注》。此書因竹姹朱氏之恬,慶慟暨劉金門侍郎踵而為之,歷訪通人,采取極博,大略仿裴世期《三國志注》,雜陳眾說,而不能如裴氏之折衷,頗病復舀,故盅初不滿其書也。

光緒癸未(一八八三)四月初八日

宋史(元脫脫)

閱《宋史》、《文苑傳》、《隱逸傳》、《世家傳》、《周三臣傳》。《文苑傳》太寥落,又置郭忠恕于蘇舜欽諸人后,殊失次序。《文同傳》載死后見形崔公度吐舌三疊之事,亦太怪妄,蹈《晉書》、《南史》之疵。

夜燒紅燭看《宋史》、《李彀傳》。李殼于周世宗時已以宰相致仕,恭帝即位告歸洛邑,宋太祖建隆元年即卒,未嘗受宋一官,于宋無一事可紀。其生平功績卓卓,為周名臣,自宜入《五代史》,必不可入《宋史》者。乃薛歐兩史俱不為立傳,此亦限斷之失。《宋史》蓋以補五代之缺,與《周三臣傳》一例者也。

同治壬戌(一八六二)十一月初二日

夜閱《宋史》,至四更方睡。計是日閱《理宗本紀》五卷、《度宗本紀》一卷、《瀛國公紀附》、《二王》一卷、《后妃列傳》二卷、《宗室傳》三卷、《忠義傳》七卷、《文苑傳》二卷,共得二十六卷。天寒晷短,又館課去其十之三,賓客應酬去其十之四,重以病后目力不給,看書都燦燦涉獵,不加研究。然所見錯繆漏略重沓失當之處,已指不勝屈。蓋諸史莫劣于宋;而南監本《二十一史》,又于《宋史》校刊最劣,誤文奪字,連篇接簡,因隨筆稍為改正之,十不及一也。《宋史》、《元史》皆乙部自合以下,而《宋史》事實浩繁,尤難修訂。前賢如湯義仍萬季野徐健庵邵南江陳和叔諸先生,累有志改作而卒不能成。錢竹汀氏《廿二史考異》中所糾正者,亦僅其梗略耳。(書眉記:南監之刻史書在嘉靖七年,其重刊者惟《史記》、《兩漢》、《遼史》、《金史》共五部,余俱即監中宋元舊版修補:而《宋史》乃取廣東布政使所刻板校補,故尤訛劣)。

十一月十七日

閱《宋史》。《劉沆傳》云,沆既疾言事官,因言自慶歷后臺諫官用事,朝廷命令之出,事無當否悉論之,必勝而后已,專務抉人陰私莫辨之事,以中傷士大夫,執政畏其言,進擢尤速。沆遂舉行御史遷次之格,滿二歲者與知州。《張洞傳》云,洞謂諫官持諫以震人主,不數年至顯仕,此何為者?當重其任而緩其遷,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絕意,致書歐陽修極論之。余嘗謂優容諫官,固朝廷之美事,而諫官之橫,必起于柔弱之世,因恃上之容我,遂漸相脅制,黨同媚異,力自要結,而朋黨之禍興,國家之亂成矣。唐之諫官,橫于穆宗時;宋之諫官,橫于仁宗時;南唐諫官,橫于元宗時;明之諫官,橫于神宗時;皆柔弱之主也。宋世言路,本多君子,而意氣過激,私心生焉。由是真偽雜糅,邪黨乘之。明代正人已不及宋,然其始起,亦尚持公道。即唐與南唐,慢不勝邪,其一二矯矯音,始亦未嘗不為正論所歸。迨至黨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东县| 永春县| 基隆市| 雅江县| 南澳县| 定陶县| 晴隆县| 阿克| 内黄县| 林甸县| 西藏| 临颍县| 满洲里市| 全州县| 昌江| 西青区| 舞钢市| 河间市| 沾化县| 行唐县| 寻乌县| 香格里拉县| 罗源县| 鄢陵县| 鲜城| 天门市| 海安县| 肥东县| 宝丰县| 额济纳旗| 西平县| 涞水县| 绿春县| 阜城县| 金塔县| 冀州市| 江孜县| 临江市| 绵阳市| 通化市|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