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草木類(1)

  • 臺灣通志
  • 薛紹元
  • 15518字
  • 2015-12-26 17:13:48

檨,種自荷蘭,樹高可蔭,實似豬腰子而圓。切片以啖,甘如蔗漿,而清芬遠過。沈文開「雜記」:食畢棄核于地,當月即生。核中有子或一粒、二粒,如豆之在莢。葉新抽,杪紅若丹楓,老則變綠(「諸羅縣志」)。紅毛人從日本國移來,即外國所載:南方有果,其味甘,其色黃,其根在核是也(「臺灣府志」)。檨,番蒜也。高樹廣蔭,實如鵝卵,皮青肉黃,剖食甘美;始生時和鹽虀搗為菹,曰蓬萊醬(「臺灣縣志」)。其氣辛熱,其味酸甘(「彰化縣志」)。有三種:香檨、木檨、肉檨,肉與核黏,味甘色黃,盛夏大熟(「鳳山縣志」)。冬夏之交,其花微白(「噶瑪蘭廳志」)。檨仔,俗稱番蒜(「淡水廳志」謹案:古無檨字,始見于鄭樵「通志」。蓋番種也。粵東謂之檬果,臺產尤多,俗傳盛熟則歲歉,多啖之者能病人)。

黃梨,以色名,臺人名鳳梨,以末有葉一簇,如鳳尾也。取尾種之,著地即生(「諸羅縣志」)。鳳梨葉似蒲而闊,兩傍有莿。果生叢心,皮似波羅蜜,而色黃味酸甘(「臺灣府志」)。葉兩傍似鋸齒,實皮鱗起,通體成章。葉自頂出,森若鳳毛,故名(「鳳山縣志」)。四時皆有,謂之黃梨者,以其色也。謂之王梨者,以其大也。蘭所種不及臺南為佳(「噶瑪蘭廳志」)。「臺灣草木狀」云:黃梨一名鳳梨,無干,有葉如鳳尾;蒂有柄,似金瓜,芒刺周匝,為魚鱗圓暈,作古錦文,味甘涼,沁心脾(「淡水廳志」。謹案:黃梨以鳳山所產為最美色,有黃梨山盡植黃梨,海舶運售廈門,其利甚溥。葉有靱絲可織布,即所謂波羅麻也。粵東謂黃梨為波羅)。

波羅蜜,種出荷蘭,實生甚異,或根或干、或枝椏或梢,皆結焉。熟大如斗、色綠,氣香如蕉、液黏如漆,房如石榴,味甘酸(「諸羅縣志」)。皮似如來頂,剖而食之,味甘如蜜(「臺灣府志」)。中分十數房,似如蓮瓣抱生,其色黃,其味甘,房各一實,其色煮食似栗,一名優缽曇(「鳳山縣志」。謹案:「本草綱目」云:波羅蜜,梵語也。安南名襄伽結,波斯名婆〈丹阝〉,娑佛林名阿薩那。樹高五、六丈,類冬青而黑潤。樹至斗大方結實,不花。實出于枝間,多者十枚,少者五、六枚,大如冬瓜,外有厚皮,球上有軟刺礧砢,五、六月熟,重五、六斤。又「舟車聞見錄」云:實出枝間,有生于根者,在地中結實,時土隆起,挖取之,大如百石之瓠。此二說解釋甚詳。各志未載,今補錄之)。

釋迦果(「臺灣、鳳山志」釋迦梨),似波羅蜜而小,種自荷蘭,味甘而膩,微酸;一名番梨(「諸羅縣志」)。羅漢果,一名釋迦果,又名迦藍頭(「淡水廳志」)。樹高出墻,實大如柿,碧色紋縐,如釋迦頭(「臺灣府志」)。熟于夏秋之間(「鳳山縣志」)。實大如拳,礧破砢皴,紋如佛頭(「臺灣縣志」)。

菩提果,俗名香果。「海物異名記」:花如冠蕤,葉似冬青,實似枇杷,出自西域,故名(「諸羅縣志」)。佛國種,略似枇杷而肥大,空其中,細絨屬蒂,懸其核,搖之珞珞然,嗅之辛烈,啖之甜而清(「臺灣縣志」)。花實青黃,味甘而香(「臺灣府志」)。花有須無瓣,色白,實中空有子,鮮青熟黃(「鳳山縣志」)。其實中空狀如臘丸(「彰化縣志」)。芳馨極似玫瑰果(「淡水廳志」)。

翦霧(「淡水志」作暖霧,「臺灣草木狀」作蓮霧),一名軟霧,形似香果。頭圓而大,末稍尖細,色碧而帶微紫(「彰化縣志」)。上銳下圓如蒜,其心微皺,色白微紅,味清甘如蘋娑(「淡水廳志」)。

佛手柑,色同香櫞,長者近尺,狀如佛手指。有伸者、屈者,長短錯落,亦有如拳者。香特異常雖干而經年不歇,奇產也(「諸羅縣志」)。臺郡產者較大于內地,不甚香(「臺灣府志」)。狀如香櫞,但有瓣(「淡水廳志」)。蘭地五、六月初熟時,售于江、浙,呼青果客(「噶瑪蘭廳志」)。

香櫞,俗名香圓。「本草」:枸櫞。「南方草木狀」:皮似橙而色金,氣極芬香,肉厚白如蘆菔,一名蜜羅柑(「諸羅縣志」)。形圓而長,切片拌糖,可充茶品(「鳳山縣志」)。瓤不分瓣,味甘而香,以鹽腌之,能消食(「噶瑪蘭廳志」)。長似木瓜,上下微尖,味甘而香(「淡水廳志」)。皮若桔柚而光潔,肉厚白而松(「彰化縣志」。謹案:「本草綱目」云:佛手植之近水,則生實如人手,俗呼為佛手柑。清芬襲人。又「舟車聞見錄」云:佛手,香櫞之類。是佛手與香櫞本同類也,俗以狀如指者,謂之佛手。狀如拳者,謂之香櫞。舊志分列二條,今仍之)。

甘蕉,「三輔黃圖」:漢武建扶荔宮,有甘蕉二本,俗名牙蕉,亦名荊蕉。「南方草木狀」:實隨花生,每花一闔,有十余子,先后相次,子不俱生,花不俱落(「諸羅縣志」)。蕉子(「臺灣府志」)。即芭蕉之一種(「鳳山縣志」)。一莖五、六層,每層數十枚。始綠,熟則黃;味甘,性寒(「彰化縣志」)。秋冬尤盛(「噶瑪蘭廳志」)。一作芭蕉果。「臺灣草木狀」云:芭果如橘,瓤先合后分,長而屈;當即志乘所云羊角蕉,以象形得名。熟則古玉半環,木梳無齒,破而食之,味同瓜瓤,而膩過之(「淡水廳志」)。荊蕉即甘蕉,俗呼牙蕉(「澎湖廳志」。謹案:「廣東通志」云:蕉子、芭蕉極大者,中抽干,長數尺,節節有花。花褪,葉根有實;去皮取肉,爛如綠柿,四季實。又名牛子蕉。雞蕉子小于牛蕉,芽蕉子小于雞蕉,尤香嫩甘美,秋初實。據此則蕉子有三種,以大小分。臺地僅有其一耳)。

甘蔗,「廣志」:竿蔗,又名都蔗,皮帶紅而節短;亦有青黃皮者。北路初植不佳,近則甘脆不亞于內地(「諸羅縣志」)。有紅、白二種,又干小者、名曰竹蔗,煮汁成糖(「臺灣府志」)。邑產甚多(「鳳山縣志」)。性溫,漿甘(「彰化縣志」)。皮有青、紅二種(「噶瑪蘭廳志」)。性冷,味甘(「淡水廳志」)。湖東西、南藔等社有之(「澎湖廳志」。謹案:蔗味甘,故謂之甘蔗。狀似竹,故謂之竿蔗。又名薯蔗。「西京雜記」云:薯蔗,二十五區是也。又考司馬相如「樂歌」云:太尊蔗漿析朝酲。是蔗漿也可消酒)。

荔枝,殼紅,膜紫,肉白,以核之細者為珍(「諸羅縣志」)。品類不一,自泉、廈者,以烏葉、狀元紅為最。近時頭圍、五結等處植之,但香味殊別(「噶瑪蘭廳志」)。有自內地移來者,多華少實,味亦酸(「鳳山縣志」)。本地亦有佳品,不遜內地(「彰化縣志」)。種出內地興化、漳浦者為上。臺地率自海船攜來,一日夜可至,味香色猶不變(「淡水廳志」。謹案:「南方草木狀」云:荔枝樹高五、六丈,如桂樹,綠葉蓬蓬,冬夏榮茂,青花朱實,大如雞子。肉白如肪,甘而多汗,至日將中,翕然俱赤,則可食也。一樹下子百斛。臺地亦有荔枝,但風味殊遜嶺南)。

龍眼,「南方草木狀」:樹如荔枝,果如黃彈,殼黃,肉白而甘。一枝數十顆,隨荔枝而后熟,故謂之荔奴。諸羅產甚多,味比內地(「諸羅縣志」)。實有大小二種,殼赤、肉白、核黑。肉厚而核小者尤佳(「彰化縣志」)。龍眼即龍目,熟而曬干,大曰魁員(「噶瑪蘭廳志」)。有數種,大者謂之員,小者味薄,六、七月熟(「淡水廳志」。謹案:「廣東通志」云:龍眼一名益智,出神農「本草經」。「別錄」云:廣州有龍眼,非益智也。考龍眼生于樹,益子草本蔓生,實二物而名同。故朱翌「灊山集」龍眼詩:『益智名同性即非』是也)。

楊梅,子小如豆(「淡水縣志」。謹案:「南方草木狀」云:楊梅子如彈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時似梅,其味甜酸。臺產楊梅極小,直如豆大而已)。

葡萄,「史記」:大宛以葡萄作酒,富人藏酒萬余石,久者積年不敗。張騫移種于中國,一名馬乳,一名黑水晶。段成式云:有黃、白、黑三色,又有綠葡萄,密葉繁陰,星編珠聚;臺止有黑者,亦甚稀(「諸羅縣志」)。蔓生實累似彈子,煮食可生津濟渴(「彰化縣志」。謹案:「后漢書西域傳」:栗弋國出蒲萄。魏文帝詔:南方龍眼、荔枝,甯比西國葡萄石蜜乎?今考漢栗弋國屬于康居。康居國為今哈薩克右部地,漢、大、宛為今霍罕地。漢武帝時張騫由匈奴走月氏,始至其境)。

木瓜,「爾雅」:楙,木瓜也。「詩」:『投我以木瓜』。理腳氣;切細片漬以糖或鹽,味殊佳(「諸羅縣志」)。與內地不類,凡五棱,無香味,居民用鹽漬以充蔬(「福建通志」)。木瓜可浸酒,療足疾(「噶瑪蘭廳志」)。

西瓜,五代合陽令胡嶠記云:嶠于回紇得瓜種之,結實大如斗,味甘,曰西瓜。內地六、七月熟。諸羅之種,莫知所自也。八、九月下種,十一、二月即熟(「諸羅縣志」)。暑時多內地來,臺產種于深秋,熟于隆冬。乾隆二年,定福建督撫每年正月各進瓜十圓(「臺灣府志」)。結實圓大如斗,味甘(「鳳山縣志」)。其色青綠,其瓤紅白;性冷,傷脾助濕,食之能化畜毛。又有一種小而色白者(「彰化縣志」)。又一種子多而肉不能食,夏月生(「淡水廳志」。謹案:西瓜皆熟于夏令;惟臺地南路有熟于冬令者。昔時用以充貢,故朱仕玠有句云:『正月神京已進瓜』。即謂此也)。

菱,產水中。「周禮」:籩人,加籩之實。菱芡也,「注」:菱芰也。「疏」云:即菱角,楚屈到所嗜者(「諸羅縣志」)。兩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鳳所產惟芰(「鳳山縣志」)。種于池中,蔓生水面,殼黑紫,肉松白,可食(「彰化縣志」。謹案:屈到嗜菱,出「國語」。又考「爾雅」云:菱,蕨攗。「酉陽雜俎」云:芰,一名水栗,一名薢茩;是菱尚有此別名也)。

橘,「禹貢」:厥包橘柚。漢時有橘官,民有橘籍。臺人誤以橘為柑。柑皮厚而蹙皺,橘皮薄而光潤(「諸羅縣志」)。近有曬干和糖為餅者(「鳳山縣志」)。一年相續,名曰公孫橘。又有四時橘,酸味(「臺灣府志」)。公孫橘前生者紅,后生者青,花實四時相續。番橘大如金橘,肉酸皮苦(「淡水廳志」。謹案「說文」:橘果出江南。蓋橘為南方之珍,不可移徙。故「考工記」云:橘踰淮北為枳也)。

柚,有紅、白二種。「列子」所謂:樹碧而冬青,實丹而味酸。臺產皆然(「諸羅縣志」)。實尖而皮厚,味稍遜內地(「臺灣府志」)。味甘酸,有紅白、大小二種(「彰化縣志」)。「詩秦風」所謂條也。蘭以瓣大而肉如絲者為貴,名文旦。柚種出漳州(「噶瑪蘭廳志」。謹案:今嘉義有麻豆柚,味甚甘脆,臺以此為佳品。「諸羅志」謂為味酸。蓋昔時猶未有此嘉植也)。

仙枝子,一名破斧子,可腌為菹(「鳳山縣志」)。

柑,「南方草木狀」:橘之屬,甜美特異者。北路紅柑、雪柑,供玩而已(「諸羅縣志」)。有仙柑、紅柑、雪柑、盧柑、九頭柑數種。郡產惟紅柑、雪柑居多(「臺灣府志」)。似桔而大,有蜜柑、椪柑數種。惟椪柑為上,產于西螺者尤佳(「彰化縣志」)。鳳山只有紅柑、雪柑二種(「鳳山縣志」)。有蜜桶柑、雪柑、椪柑、番柑(「淡水廳志」)。種自臺灣之西螺傳來,味美亦不少減。南藔、湖西、果葉等社有之,種于近鄉宅內可避風處(「澎湖廳志」)。蘭柑微酸,不及彰化、西螺(「噶瑪蘭廳志」。謹案:彰化縣屬西螺產柑,名西螺柑。熟時甜美,可比粵東四會柑,誠佳品也。柑頂堆凸隆起。考桂海「虞衡志」云:饅頭柑、近蒂起饅頭尖者,味香勝。西螺柑殆即饅頭柑種類也)。

柑子蜜(「淡水廳志」作柑仔蜜),臺產,形如公孫橘;初生色綠,熟則紅(「諸羅縣志」)。細如橘,和糖煮作茶品(「臺灣府志」)。形如彈子差大(「鳳山縣志」)。

橙,一名雪柑,人家間有種者(「澎湖廳志」。謹案:「埤雅」:橙,橘屬,若柚而香。臺之北路產橙極盛,熟時皮紅而味甜,價亦不昂;此冬令之佳果。而「淡水」、「噶瑪蘭諸志」不載,蓋即以為雪柑;而其實柑與橙二物也)。

梨,有青皮、赤皮二種。青皮實大名棕包梨,赤皮實小名香水梨(「彰化縣志」)。味遜內地(「鳳山縣志」)。水梨(「淡水廳志」)。

棗,實嫩則青,差熟則黃,熟則遍紅。可以生食,蒸之可作干果(「彰化縣志」)。

枇杷,以植久者佳(「淡水廳志」。謹案:「本草圖經」云:枇杷樹高丈余,葉大如驢耳。背有毛,子梂生,如小李,黃色,味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薄。冬花春實,四、五月熟,凌冬不凋。又「考猗覺寮雜記」云:嶺外以枇杷為盧橘。是盧橘即枇杷也。「舊志」未詳,故補之)。

黃彈,味甘微酸(同上。謹案:「廣東通志」云:黃皮果,大如龍眼;又如黃彈子。皮黃白,有微毛;瓤白如有肪,有青核數枚,甚酸澀。食荔枝太多,以黃皮解之。是黃彈即黃皮,以其小圓如彈丸,故又名黃彈也)。

荸薺,味甘,性涼(「鳳山縣志」)。

桔,實小味酸。一年相續,名公孫桔;又有四季桔(「彰化縣志」。謹案:「廣東通志」云:桔似柑而小,赤者酢,亦如柑大。蘇軾有「黃甘陸吉傳」。臺人稱公孫桔,四季橘。蓋橘桔聲近而誤也)。

羊桃(「彰化縣志」作羊萄),「臺灣草木狀」云:洋桃或四棱或五棱,小而色綠,文理直者甘,大而微黃。棱角不甚周正者酸。橫斷之,似車輪;去其廓,又如白蘋初放。瓣中有微核,如橄欖仁。入口稍澀亦相似(「淡水廳志」)。俗名磱碡,實有分瓣,形如農器磱碡,故名。性酸冷,煮糖可作茶品(「彰化縣志」)。

橄欖,一名青果,一名諫果;性初酸澀,后漸甘美(「彰化縣志」。謹案:「南方草木狀」云:橄欖樹枝高數丈,其子深秋方熟,味雖澀,咀之芬馥。又考「太平御覽」引「嶺表錄異」云:野生者子繁,樹峻不可梯緣。但刻其根下方寸許,內鹽于其中;子皆自落。臺地所產遜福州風味遠矣)。

山楂,一名仙查;以鹽腌之,能消食生津。產于沙連內山(案:「說文」云:果似梨而酢,字又作柤,「內則」柤梨曰攢之是也)。

柿,有青、紅二色。青柿名水柿,水漫可食。紅柿以小篾釘之,待紅方食(俱同上。謹案:「本草圖經」云:紅柿南北通有;朱柿出華山,似紅柿,而皮薄更甘)。

無花果,一名映日果,葉可作藥(「淡水廳志」。謹案:「本草綱目」云:無花果凡數種,映日果即廣中所謂優缽曇也)。

檳榔,樹似椰,皮似青銅,節似竹,大者五、六圍,高五、六丈,末大如本,葉聚樹端如棕;房居葉下,花秀房中,四月開,細白而香。子結房外,擢穗如黍,一穗子數百粒。秋末冬初采食,至二、三月乃盡(「諸羅縣志」)。向陽曰檳榔,向陰曰大腹,實可入藥(「臺灣府志」)。樹直無枝(「鳳山縣志」)。葉皆上豎,臨風旖旎,葉脫一片,內現一包。數日包綻即開,花淡黃白色,朵朵連珠,香芬襲人(「彰化縣志」)。實如雞心,和荖藤食之,能醉人,可袪瘴(「噶瑪蘭廳志」)。一名菁子(「淡水廳志」。謹案:「文選吳都賦注」云:檳榔樹葉從心生,大如楯。其實作房,一房數百,實如雞子,皆有殼,肉滿殼中,正白味澀。得扶留葉與古賁灰合食之,則柔滑而美。「廣東通志」云:檳榔一名賓門,一名仁頻,能辟瘴氣。又名洗瘴丹。賁灰即蠣蚌灰也;臺之南路,最重檳榔,無論男女,皆日咀嚼不離于口。食則齒黑,婦人以此為美觀,乃習俗所尚也)。

椰子,樹類栟櫚,子一穗十數,累累下垂,重疊無間,外裹粗皮如棕片,內結堅殼白肉附之。味如牛乳,中含漿如酒,曰椰酒。又有椰油(「諸羅縣志」)。樹高數丈,直起無枝,其實大如寒瓜,外有粗皮。皮次有殼,圓而堅,可作瓢及酒器,(「臺灣府志」)。椰酒不堪多食,性敗胃也(「彰化縣志」)。殼可作瓢,含漿如酒(「噶瑪蘭廳志」。謹案:「海槎余錄」云:椰子有一種小者,堪作酒盞。粵之瓊州有此。臺工拙,未諳制造)。

番石榴,花白而微香,子皮青,肉微紅,氣濁而臭,土人嗜之(「諸羅縣志」)。番石榴即梨仔茇(「臺灣府志」)。花白味澀(「淡水廳志」)。過午則味暫變,賤果也。澎產頗不惡,以鹽腌之能消積(「澎湖廳志」。謹案:「粵東筆記」云:番石榴俗名秋果,蓋至秋乃盛也)。

番姜,有方長二種(「噶瑪蘭廳志」)。

番柿,種自外番,類柿而皮有毛,味酸澀(「諸羅縣志」)。俗呼為毛柿,西域種(「臺灣府志」)。

桃、李、梅、梧桐、桄榔子、蓮子、石榴(見「臺灣府」、「諸羅」、「鳳山」、「彰化」、「淡水」、「澎湖」各志果部;又見花部、木部:重出繁復,今不錄)。

——以上果之屬。

附考

西瓜,盛于冬月;臺人元旦多啖之。皮薄瓤紅,可與常州并驅,但遜泉之傳霖耳(「稗海紀略」)!

臺、鳳兩邑每年分進上。西瓜八月下種,十一月成熟;氣候之異,真不可以常理測也(「臺灣志略」)。

檳榔不與椰樹間栽,則花而不實。孫元衡詩云:「竹節棕根自一叢,連林椰子判雌雄;醉醒饑飽渾無賴,未必于人有四功。扶留藤脆香能久,古賁灰勻色更嬌;人到稱翁休更食,衰顏無處著紅潮。」(「赤嵌集」)。

棗子檳榔即廣東雞心。粵人俟成熟取子而食。臺人于未熟食其青皮,細嚼麻縷相屬,即大腹皮也。中心水少許,尚未成粒;間有大者,剖視其實與雞心無二。或云:粵人食皮。一色青者、為雄,黑臍者、為雌。雄者味厚,雌者味薄,顆向上長者尤貴。蠣房灰用孩兒茶,或柑仔蜜染紅,合浮留藤食之。按「范石湖集」:頃在嶠南,人好食檳榔,合蠣灰、扶留藤,一名蔞藤,食之輒昏,已而醒快。三物合和,唾如膿血,可厭。蔞藤一作浮留藤,土人誤作為荖字,釋無荖字。臺地多瘴,三邑園中多種檳榔。新港、蕭壟、麻豆、目加溜灣最多,尤佳。七月漸次成熟,及至來年三、四月,則繼用鳳邑瑯嶠番社之檳榔干(「赤嵌筆談」)。

張鷺洲有詩云:丹頰無端生酒暈,朱唇那復吐脂香,饑餐飽嚼日百顆,傾盡蠻州金錯囊(「瀛壖百詠」)。

種檳榔必種椰,有椰則檳榔結實必繁。椰樹葉少林高,椰子外裹粗皮如棕片,內結堅殼;剖之白膚盈寸,極甘脆,清漿可一碗,名椰酒。東坡詩:美酒生林不待儀。此也。廣東志:椰心色白而甘,在酒中大小不一。凡揀椰子,以手搖之,聽水聲清亮,則心大而甜;其肉厚。水聲濁則否。蓋椰心以水而養,無水則無心,往往而是。又椰有油,可佐膏火。或云:用火炙椰,其油自出,療齒痛凍瘡極效(「稗海紀游」)。

檳榔,樹直無枝,高一、二丈,皮類青銅,節似筠竹,葉皆上豎,猶如鳳羽,臨風旖旎,甚可入目。葉脫一片,內現一包,數日包綻,即開花二、三枝,淡黃白色,朵朵連珠,香芬襲人。實附花下,形圓而光,宛若棗形,自孟秋以至孟夏,發生不絕。與椰肉、香蔞、藤根夾灰同啖。惟六、七月始無;臺人以熏干者繼之(「臺灣志略」)。

檳榔高數丈,花細、實如青果,在葉下干上,攢簇星布。椰樹干葉亦似之;但其實大如瓜,中有瓤,味香,白如雪,脆如梨。其液如酒,切實和檳榔啖之。六、七月熟可采,番人跳而上,攀緣矯捷,名曰猱采(「番社采風圖」)。

波羅蜜,狀如如來頂,中分十數房,似蓮瓣抱生。其色黃,其味甘,房各一實,其色白;煮食似栗。孫元衡詩云:波羅門下樹亭亭,香蜜成房子更馨;解是西來真善果,十方供俸佛頭青(「赤嵌集」)。

張露洲詩:清果菩提繞室馨,金包柑橘麗繁星;更憐斗大波羅蜜,磥砢真同佛髻青(「瀛壖百詠」)。

波羅蜜,一名優缽曇,「廣東志」:南海廟中舊有東西二株,高三、四丈,葉如蘋婆而光潤。蕭、梁時、西域達奚司空所植。他所有皆從此分種。生五、六年,至徑尺,削去其秒,以銀鍼釘腰,即結實。成實乃花,然常不作花。故佛氏以優缽曇花為難得。每樹多至數十實,自根、而干、而枝條皆有,實累累疣贅。若不實,則以刀砍樹皮,有白乳涌出,凝而不流則實。一砍一實、十砍十實,故一名刀生果。熟以盛夏,大如斗,重至三、四十斤。皮厚有軟刺,礧砢如佛頭旋螺。肉含純瓤間疊如橘柚,囊氣甚芳郁,有干濕苞之分。干苞者,液不濡膩,味尤甜。每實有核數百枚,大如棗,仁如栗黃,煼熟可食,能補中益氣,悅顏色。「志」云:色綠似如來頂,液粘如漆是已。其子卻似橡實,每一子為一房,熟而食之,味似百合子,不可生食。瓤可生食,亦不甚甘美,終不似橘柚味佳也。土人用波羅蜜子煨肉、黃梨煮肺,亦海外奇制(「赤嵌筆談」)。

佛頭果,葉類番石榴而長,結實大如拳。熟時自裂,狀似蜂房,房房含子,味甘美。子中有核,又名番荔枝(「臺灣志略」)。

鳳梨,通體成章,抱干而生,葉自頂出,森若鳳尾。其色淡黃,其味酸甘。孫元衡詩云:翠葉葳蕤羽翼奇,絳文黃質鳳來儀。作甘應似籦籠實,入骨寒香抱一枝(「赤嵌集」)。

黃梨,實生叢心,味甘微酸,葉攢簇參差,有如鳳尾。其皮鱗起,故又名鳳梨。盛以瓷盤,其香滿室(「臺灣志略」)。

黃梨,葉似蒲而短闊,兩旁如鋸齒。其實色黃,瓤如鱗甲;形似甜瓜。味甚酸,清芬襲人(「臺海采風圖」)。

粵西以波羅蜜為天波羅,黃梨為地波羅。「居易錄」謂:黃梨曰黃來;八月熟,長可尺許,味尤甘香。其樹類蕉,實生節間。按:黃梨長止五、六寸,草本,叢生根下。葉似萱,兩邊如鋸齒,頂上葉小,攢簇如雞帚。謂其樹類蕉,非也(「赤嵌筆談」)。

香果,花有須無瓣,其色白,其實中空,狀如蠟丸。孫元衡詩云:但有繁須開爛熳,曾無輕片見摧殘。海天春色誰拘管?封奏東皇蠟一丸(「赤嵌集」)。

臺地夏無他果,惟番檨、蕉子、黃梨視為珍品。春、夏有菩提果,一名香果,芳馨極似玫瑰;果當以此為第一(「赤嵌筆談」)。

菩提果,系西域分種,實如枇杷,味甘而香(「臺灣志略」)。

羨子,俗稱番蒜,或作檨。其種云自佛國傳來。孫元衡詩云:千章夏木布濃陰,望里累累羨子林,莫當黃柑持抵鵲,來時佛國重如金(「赤嵌集」)。

番檨,大者合抱,高凌云,葉濃、花微白,朵小,有香。結實皮綠,肉黃。其氣辛熱、其味酸甘,入肝補脾。臺產也,切片腌久更美,名曰蓬萊醬(「臺海采風圖」)。

番檨肉與核粘,味甘色黃,盛夏大熟(「臺灣志略」)。

檨三種:香檨、木檨、肉檨。香檨差大味香,不可多得。所食者木檨、肉檨,曬干用糖拌蒸,亦可久藏。臺人多以鮮檨代蔬,用豆油或鹽同食。北路自半線以上則絕無矣。「字釋」無「檨」字;色味似杏,或是番杏誤作檨(「赤嵌筆談」)。

檨實大如豬腰子,葉尖長。「居易錄」作番蒜;五月熟,大如蘋婆,味甘香多津液,樹大而葉圓,非是(同上)。

檨,種自荷蘭。樹高大可蔭。張鷺洲詩云:參天高樹午風清,高實累累當暑成;好事久傳蕃「爾雅」,「南方草木」未知名(「瀛壖百詠」)。

果之美者檨為最,狀如豬腎,味甘冽可敵荔芰。越宿即爛,故難到遠地(「臺灣紀略」)。

香檨,大如雞子,味甘色黃,其根在核,然不能如荔走長安也(「臺灣隨筆」)。

甘蕉,葉與蕉類,中心出花,層層吐瓣,紅紫可愛;結實聯綴百余顆,兩兩相對,猶如貫珠。色黃白,味甘頗似香瓜(「臺灣志略」)。

牙蕉,即芭蕉中之一種。不甚高,約長六、七尺,結子每莖百余。始綠,熟則黃;味極甘美。閩、廣二省有之,他省亦間有生者(「臺海采風圖」)。

蕉果,一枝五、六層,每數十枚,排比而生,剖食味亦甘。「異物志」載:羊角蕉,子大如手拇指,長而銳,有似羊角者此也。「南方草木狀」:蕉,子房相連累,甜美;亦可蜜藏。臺地村舍后每廣植之,四時皆生,藉以獲利。性寒,婦人產后每以蕉果少許置兒口中,謂能清熱(同上)。

龍眼,顆小味薄,六、七月熟。荔枝皆自內地來。藍總戎廷珍每貽漳州狀元紅:紫綃玉膚,甘如醴酪。每以海上風阻,不得日食三百,殊為憾事(「赤嵌筆談」)。

荔枝,興化、漳浦產者為上。臺地率自海船攜來,一日夜可至,味香色猶不變。孫元衡詩云:頗怪繁星謫軟塵,筠籠將出故鮮新;味含仙意空南國,姿近天然是美人。丹罽潛胎珠瓅玓,脂膏滿綻玉精神;一時喚起狂奴興,萬事灰心渡海身。不受鹽欺與密侵,騷人新摘自沉吟。輕紅照肉白凝齒,芳氣襲魂寒沁心。笑后左車生小慍(山榖題楊妃「病齒圖」,多食側生損其車左),望中飛騎更相尋。南陽麤丑北盧拙,〈辶罔〉避頳珠出寶林。范浣浦詩云:絳羅衫子雪肌膚,一種香甜絕勝酥;消渴液寒青玉髓,脫變囊盤走水晶珠。阿環風味差堪擬,盧橘芳名亦少殊。飽啖拚教煙爨絕,不辭人喚作狂奴。江家色綠宋家紅,曾識端明譜牒中;到此得嘗過玉食(東坡「荔枝詩」:玉食遠莫數),無勞想象判丹楓。詩才漫說窮騷雅,興味猶應傲上公;萬事灰心殊不惡(謂孫詩),只愁海颶阻筠籠(「臺海采風圖」)。

番石榴,俗名莉仔茇,郊野遍生,花白頗香,實稍似石榴。雖非佳品,臺人亦食之,味臭且澀。而番社則皆酷嗜焉(「臺灣志略」)。

番木瓜,直上而無枝,高可一、二丈,葉生樹杪;結實靠干墜于葉下,或腌、或蜜,皆可食。樹本去皮,腌食更佳(「臺灣志略」)。

番木瓜,一干直上,如青銅。葉生樹杪,花色白,出杈椏間。結實五棱,無香味。與內地木瓜絕不類。居民用鹽漬以充蔬,或浸以酒,云可療足疾(「東瀛識略」)。

木瓜,樹干亭亭,色青如桐,每一枝一葉。葉似萆麻,大者尺余,花白色,生杈椏間。瓜凡五棱,無香味,居民用鹽漬以充蔬。「諸羅縣志」謂:「毛詩」『投我以木瓜』即此;殊非。按「果譜」:木瓜一名楙,一名鐵腳梨;樹叢枝、葉花俱如鐵腳海棠。葉光而厚,春末花開,紅色微白,實如小瓜,或似梨稍長,色黃如著粉,津潤不水者為木瓜。此地所產與內地木瓜絕不類,豈可以稱謂偶同,遂妄為引據乎(「赤嵌筆談」)。

番姜,木本,種自荷蘭,開花白瓣,綠實尖長。熟時朱紅奪目,中有子辛辣,番人帶殼食之;內地名番椒。更有一種結實圓而微尖似柰,種出咬〈口留〉吧,內地所無也(「臺海采風圖」)。

香櫞,初夏即熟,長似木瓜,上下微尖,拌蠟勻檀,較軟圓皺稍遜矣(「赤嵌筆談」)。

楊梅如豆,桃、李味澀,不足珍。香石榴不種自生,臭不可耐,而味又甚惡(「稗海紀游」)。

番柑,種自荷蘭,大于番橘,肉酸皮苦。荷蘭人夏月飲水,必取此和鹽搗作酸漿入之。多樹園中,樹與橘無異。沈文開詩云:種出蠻方味作酸,熟來色燦小金丸;假如移向中原去,壓雪庭前亦可看(沈文開「雜記」)。

臺產柑橘,味俱酸。有公孫橘,前生者紅,后生者青;花實四時相續。沈文開「雜記」:番橘出半線,與中原橘異,大如金橘,肉酸皮苦。其詩云:枝頭儼若掛繁星,此地何堪比洞庭!除是土番尋得到,滿筐攜出小金鈴(「瀛壖百詠」)。

軟霧,一名翦霧,大如蒜;蒂銳頭圓,形似石榴。花蕊色白微紅,瑩潤可愛,味清甘略同蘋婆(「東瀛識略」)。

西螺甘,產彰化之西螺。蒂如梅花,色紅微黃,大者如缽,味甘而鮮。臺地果品,推柑為最(同上)。

西螺柑,「婆娑洋集」孫爾準詩:西螺五寸柑。自注西螺產柑絕佳。又詩:黃柑西路摘新霜(「福建通志」)。

柑樹高與墻齊,即結實累累;惟能生蠹,宜先剔去之。澎地多風,故果實不植,而柑獨美盛;近比西螺,突過福橘(「澎湖廳志」)。

麻豆柚,獨嘉義縣屬麻豆堡有之,大不逾甌,皮青蒂尖,摘后月余乃可食,味甘芳,核細如黍(「東瀛識略」)。

梅,臺地暖,不待春,冬初已影斜香動矣。北路實小,生毛而味苦(「諸羅縣志」)。有紅、白二色。紅者多葉,白者葉疏而香,勝候同、廋嶺。其實春生夏熟;搗碎糖煮作醬(「彰化縣志」)。午時梅色紅,午開子落(「噶瑪蘭廳志」)。

蘭,葉似菖蒲。「爾雅翼」:一干一花者蘭,一干數花者蕙(「諸羅縣志」)。種類不一(「臺灣府志」)。干青而勁,花淺黃色,心有紫點,名曰大青。葉長、花白,干亦白,一莖二十余花,名曰玉干。又有一莖數蕊,花稍細而葉亦短,幽香特異,為蘭之絕品,名曰素心(「彰化縣志」)。蘭地尤多(「噶瑪蘭廳志」)。素心蘭產紗帽山、八里坌、觀音山中。鶴頂蘭花白心紅。朱砂蘭蕊紅如朱砂,葉仍素。鐵枝蘭葉廋勁而直,花白較小,香清越。大菁蘭、焦尾蘭、猶歲蘭,俗呼拜歲蘭,除歲始開(「淡水廳志」)。

蓮,「爾雅」:荷,芙蓉也。內地五、六月盛開,縣治北香湖八、九月方盛;直開至臘。蓮子味甘氣溫而性嗇,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能補脾(「諸羅縣志」)。色或白,色或紅,葉浮水上,萃厚而澤;結子成房,與內地無異;但臺無藕耳。近硫磺水陂、赤山陂種植甚多(「鳳山縣志」)。有一種并蒂而開三層者,名品字蓮(「彰化縣志」)。有深紅、淺紅、百瓣、金邊、雪白數種;又有千葉蓮,外紅、內白(「淡水廳志」)。

桂,「格物叢話」:桂花數品,或黃、或白、或紅、或紫,或花四五出,或重臺。四時青青,不改枝易葉(「諸羅縣志」)。臺所種者,惟月桂;來自內地(「臺灣府志」)。頻月開者多(「臺灣縣志」)。有四季著花者,有一月一花者,有當春著花者,有當秋著花者(「彰化縣志」)。花品不一,黃白殊色,蘭所種月桂為多(「噶瑪蘭廳志」)。

桃,「月令」:仲春之月,桃始華。此地臘盡春初已大放矣!「爾雅翼」:桃早盛。蓋三歲而有子。此地絕無佳者(「諸羅縣志」)。花開百葉,有大紅,淺紅碧緋數種(「臺灣府志」)。又有絳桃碧桃數種,花開百葉,接枝而生。其實有甘苦之味異;春生夏熟(「彰化縣志」)。又有名三月浪者,三月始開,更為可人。其本皆自內地移植(「鳳山縣志」)。有紅、碧二種,又有月桃(「淡水廳志」)。

李,唐人論李,花有九標:香、雅、細、淡、潔、密,宜月夜、宜綠鬢、宜白酒素問。李味酸,屬肝,東方之果,一名嘉慶子。閩中有數種,惟虛仁李最佳。北路實小而味酸(「諸羅縣志」)。桃李并稱,而李花特繁。其花淡白鮮濃,其實夏熟;有黃、赤、紅三種。水沙連尤盛(「彰化縣志」)。大坪林莊多出,又有小而紅者為真珠李,味酸(「淡水廳志」)。小種如鈕,紅甚,名真珠李。蘭中以來自淡屬大棚林者為佳而大(「噶瑪蘭廳志」)。

菊,「爾雅」:蘜治蘠。「埤雅」:蘜名聚金;聚而不落,故名。蘜有紅、白、黃、紫及沈香色,種類頗多,形象亦別(「諸羅縣志」)。有迎年菊,開與秋花無異。更有萬壽菊,花黃似菊而耐久;自冬歷春鮮芳可愛(「鳳山縣志」)。有一種,花開淡紫而蕊小者,名蘇菊(「彰化縣志」)。種不一名,蘭地黃色多而白色少(「噶瑪蘭廳志」)。獻歲菊立春始開(「淡水廳志」。謹按:「臺灣縣志」云:梅、桃、蓮、菊,徙自內地;開花常違其候。蓋因臺地暖,百卉開放無時。「閩中拓聞」云:臺灣草木經歲不萎。黃巡方叔璥云:『余仲冬按部至斗六門,見桃花盛開;至笨港,見人擎荷花數枝;回暑,見榴花照眼』。張巡方湄有句云:真個四時皆似夏,荷花度臘菊迎年。可見臺之氣候不齊矣)。

水仙,有單葉、百葉二種。「華彝考」金盞銀盤是也。百葉者,艷勝;單葉者,香勝(「諸羅縣志」)。自內地來(「臺灣府志」)。歲底盛開,一本四、五莖,一莖約十余蕊,鮮芳絕倫(「彰化縣志」)。

交枝蓮,花五瓣,白色,午開、未謝(「淡水廳志」)。藤本,其莖互相縈繞(「鳳山縣志」)。

洋山茶,來自日本;種類甚多:曰牡丹紅、荷蘭白、麗春紅、曰水紅金錢,則花稍細如金錢大。又有一蕊而紅白相半者,曰秋色平分(「諸羅縣志」)。白六角者最貴,凡數十種,性畏風日(「淡水廳志」。謹按:張汝霖「澳門記略」云:山茶花有紅、白二種,皆重臺千層,性畏寒而花色絕勝。「淡水志」謂其性畏風日是也。又考宋犖洋「山茶詩」云:淺紅朵朵小盤盂,顏色翻疑過寶珠。欲把鵝溪圖異種,除熙手筆此時無。海舶春風初到時,空簾微雨挹芳姿;從來邢尹多相姤,分付牡丹開小遲)。

葵,花開向日。「左傳」所謂葵能衛足者也。有黃、紅、白三種,自上而下、開盡而止,高七、八尺(「諸羅縣志」)。向日葵,又一名秋葵(「臺灣府志」)。花開色黃,大如碗、向日而傾(「彰化縣志」)。蜀葵有紅、白、紫、淺紅數種,紅者者謂之一丈紅(「淡水廳志」)。

石榴花,「格物叢話」:來自安石國,故名。又曰安榴。有來自新羅國者,則名海榴。其實有三種:皮黃、核小、子瑩如水晶者,曰密榴。皮斑赤、肉薄、核大者,曰紫榴。皮白、子白、味酸澀者,曰白榴(「諸羅縣志」)。有百葉,紅、白二種。又有單葉結子者(「鳳山縣志」)。單葉者多實。百葉者有紅、白二種,夏、秋盛開,花極紅,子可食;即榴花結實也。有大小二本(「彰化縣志」)。種于盆中,結能實(「澎湖廳志」)。

木芙蓉,一名木蓮、一名拒霜,有紅、白二色。有百葉而朝開色白、午漸紅,晚殷紅,俗名三醉芙蓉;此種最佳(「諸羅縣志」)。有水、木二種;木者,一名拒霜花(「噶瑪蘭廳志」)。百葉而三醉者佳(「鳳山縣志」。謹按:「桂梅虞衡志」云:添色芙蓉,花晨開正白,午后微紅,夜深紅,此所云添色芙容;即三醉芙蓉也)。

玉蘭,本名辛夷;白色,先華后葉。李元仲云:即宋人所謂迎春也。內地正二月盛開,北路或七、八月亦開(「諸羅縣志」)。高華明媚,早春勝賞(「鳳山縣志」)。花白如玉(「淡水廳志」)。

海棠,來自海外,故名。有鐵干、西府垂絲、木瓜數種。北路有鐵干,余皆無之(「諸羅縣志」)。賈耽「花譜」:以海棠為花中神仙,有紅、白二色。又有秋來著花者,名秋海棠(「彰化縣志」)。木瓜海棠,花謝結實,其形似之。又三貂嶺多秋海棠,俗呼山海棠;干與葉無紅線,食之可止渴(「淡水廳志」)。

杏花,有紅、白二種(「淡水廳志」)。

紫薇,夏、秋間開,可百日。「閩志」:俗謂不耐癢花;爪其本,枝葉皆動。唐時省中多植之,故謂之薇省(「諸羅縣志」)。樹無皮,世人多以此為紫荊,誤矣(「鳳山縣志」)。有紅、白、紫三種(「淡水廳志」)。

樹蘭,高者丈余,有五葉、七葉二種。五葉者,年止再開;七葉者,葉稍細而香幽,年三、四開;花累累如黍米(「諸羅縣志」)。有四葉、六葉二種(「臺灣府志」)。樹高大有五葉、七葉二種(「鳳山縣志」)。一名木蘭,樹高大,花細碎(「彰化縣志」)。有三葉、五葉、七葉、八葉數種,花細碎如黍米,色黃,一年數開。種出暹羅,曰暹蘭(「淡水廳志」。謹案:「嶺南雜記云」:蘭樹,高丈余,花似魚子蘭,而香烈過之。五葉者貴,其花不落,香且久。三葉者其花次日即落,俱不能渡嶺,度嶺次年不花,三年萎矣。據此,則樹蘭以五葉者為上,其余葉數多少不齊,然皆奇數。惟「臺灣府志」謂有四葉、六葉;與「諸志」異)。

賽蘭,花黃如黍,一名翠蘭,俗名魚子蘭,又名雞爪蘭。夏、秋間開。佛經謂伊蘭,既此花也。又名珍珠蘭(「諸羅縣志」)。雞爪蘭,花似金粟,開于夏、秋之間,即內地珍珠蘭(「臺灣府志」)。雞爪蘭,蔓生,其香與蘭同,故名(「彰化縣志」)。雞爪蘭,一名賽蘭(「噶瑪蘭廳志」)。雞爪蘭即珍珠蘭(「淡水廳志」。謹按:廣東「潮州府志」云:伊蘭即賽蘭。楊用修云:賽蘭小如金粟,特馥烈之。戴之發,香聞十步;潮人為珍珠蘭;是賽蘭、伊蘭、珍珠蘭一物異名。「諸羅志」謂:賽蘭即佛經之伊蘭是也。又廣東「廣州府志」云:暹羅蘭來自暹羅,莖葉紛披甚弱,種之盆盎,四時有花,如珍珠,如金粟,一枝數串。是暹羅蘭即賽蘭。「淡水志」乃謂:樹蘭為種出暹羅,曰暹蘭。疑誤。又「嶺南雜記」云:珍珠蘭根有毒,食之殺人。故蒸花露者忌之,栽此花者所宜知也)。

薔薇,「格物總論」:一名牛勒,一名牛棘,一名刺紅,一名玉雞苗,一名薔蘆。花清馥,有紅、黃、白三色(「諸羅縣志」)。花有紅、白,多刺而香(「淡水廳志」)。藤身多刺,紅者味香,尤佳(「彰化縣志」)。

杜鵑,一名山躑躅;大紅名送春,淺紅名迎春;「平泉花木記」紫躑躅,即此也。內地有單葉者,生滿山,名映山紅(「諸羅縣志」)。開放滿叢,艷麗奪目。白居易詩:九江三月杜鵑來,一聲啼得一花開(「彰化縣志」)。有紅、白、紫三種,又有山杜鵑可止渴(「淡水廳志」)。

美人蕉,葉差小,花出蕉心,狀若荷,紅鮮可喜(「諸羅縣志」)。似蕉而小,有紅、黃二種(「臺灣府志」)。腥紅可愛,經月不謝(「彰化縣志」)。子皆堅黑(「噶瑪蘭廳志」)。一名紅蕉(「淡水廳志」。謹按:「桂梅虞衡志」云:紅蕉,花葉瘦類蘆箬,心中抽條,條端發花,色正紅如榴花、荔子,其端各有一點鮮綠,尤可愛。春至夏開,至歲寒猶芳。「淡水志」謂:一名紅蕉。即此也)。

雞冠,紫色,佛書謂之波羅奢。高可五、六尺,矮者數寸。蘇子由「詩注」,即玉樹后庭花也。亦有白色。又有一種,中枝花極大,旁枝花小,錯出環拱,俗名百鳥朝鳳(「諸羅縣志」)。有紅、白、紫、黃及紅白相間諸種,高五、六尺。有穗尖者,有平如雞冠者,有團欒如一朵者,有高僅盈尺者(「噶瑪蘭廳志」)。有黃、紅平分者,有花大如盤者;陸放翁所謂一朵云是也(「淡水廳志」)。白雞冠,曬干治婦人血崩(「彰化縣志」)。

繡球,白色。內地繡球木本,一華數十蕊,團團湊合,如簇球。臺系藤本(「諸羅縣志」)。一花眾蕊,圓湊如球(「彰化縣志」)。蔓生,施壁上,一簇數蕊,與內地異(「鳳山縣志」)。番繡球葉厚可一錢,花白色,底瓣似通草心,微紅而堅,明亮如礬(「噶瑪蘭廳志」。謹按:繡球花種于盆盎中者,多粉紅、淡綠色。其花一簇成球;「舟車聞見錄」云:洋繡球,藤本,來自海外。一蕊或五花、六花;黃、白二色,花心白者鵝黃色、黃者紅色,鮮艷異常。此所云洋繡球與臺產藤本蔓生之繡球相類,即「噶瑪蘭志」所謂番繡球也。與內地之繡球別為一種)。

斑支,干直起礌而生,莿極堅;樹大則礌莿俱落,先花后葉。二、三月盛開,絳色,遠望如云霞幛天(「諸羅縣志」)。斑支或作攀枝,花落而實,中有棉為褥,宜于暑(「臺灣府志」)。有紅、白、黃三種,其樹大可合抱,枝多苔紋,如鱗甲(「淡水廳志」)。斑芝花一作斑支(「鳳山縣志」。謹按:廣東「肇慶府志」云:木棉花一名攀枝花,以吉貝苗接烏桕根,結花為綿。據「臺灣府志」謂:斑支或作攀枝;是斑支即木綿也。惟粵東木綿皆紅色。「淡水志」則謂有白、黃二種)。

金絲蝴蝶,花黃色,形如蝶,「華彝考」謂之金莖花(「諸羅縣志」)。花開黃瓣紅點,或展舒,或拳曲,有須似蝴蝶,趁人之致(「鳳山縣志」)。

番蝴蝶,葉略似槐,花中紅外黃、似蝶,有須一枝。可數十蕊,四季常開,臺產(「諸羅縣志」)。葉略似夜合(「臺灣府志」)。樹高盈丈,花如蝶,四時常開,爛如簇錦(「鳳山縣志」)。草本,葉如菖蒲而成排。其花一莖數蕊,形肖蝴蝶;朱斑點綴,風來欲舞,名番蝴蝶(「彰化縣志」。謹按:各志有分金絲蝴蝶、番蝴蝶為二種者,有混而為一者。「彰化志」以番蝴蝶為草本,然據「鳳山志」謂番蝶樹高盈丈,則非草本矣。「粵東筆記」云:蛺蜨花,樹高三,五尺,葉皺而有棱,蓓蕾叢生至二、三十許,花皆四朵相對,須眼微具。一花謝,一花復開,相續不斷。此則木本,殆所謂番蝴蝶也)。

山丹,一朵百蕊,狀若繡球,紅如剪彩。蘇子瞻擬之『錯落瑪瑙盤』是也(「諸羅縣志」)。仙丹一名山丹,其花狀如繡球,色絳。四月開花,至八月尚燦爛(「臺灣府志」)。有紅、白二種(「淡水廳志」)。

莿桐花,似蓮蕉花而大,花絳紅,一枝數十蕊。二、三月盛開,恍惚斑支,樹高大,枝葉蕃茂。雨晴折枝,插地即生,亦易長。初生多莿,長而莿落,垂蔭如梧桐(「諸羅縣志」)。垂蔭如梧桐,干多生莿(「臺灣府志」)。云南稱為鸚哥花(「鳳山縣志」)。葉如梧桐,其花附干而生;枝干有莿,色深紅,花紅則葉生(「噶瑪蘭廳志」。謹按:陳翥「梧譜」云:刺桐,生山榖中,文理細緊,而性喜折裂;體有巨刺,其實如楓。則刺桐亦桐類也)。

頳桐,葉微似桐,高五、六尺,青干,繁花,鮮紅如火。沈文開「雜記」名天仙花。內地名龍船花。以其初開競渡之候也(「諸羅縣志」)。一名龍船花,葉頗似桐,繁花鮮紅如火(「臺灣府志」)。又名百日紅(「鳳山縣志」。謹按:「嶺南雜記」云:龍髯、花色赤,似秋海棠,中心垂絲,梟梟如龍髯。「廣東通志」云:吳震方所見乃龍髯之小者;大者如紅杜鵑,五月端午前后盛開,故土人名為龍船花;然則龍髯花即頳桐花。惟百日紅「即千日紅」,小如絨球,花瓣極密,耐久不雕,中心并無垂絲。「鳳山志」謂為頳桐之別名,非也)。

千日紅,色紅無香,極耐久,婦人插之,每數日浸以熱水,色更新妍(「諸羅縣志」)。藤本,紅莖,葉似金銀而大且長;花開深紅色,形若消息,經久不雕(「鳳山縣志」)。俗名圓仔花,無香,花謝紅色不變(「彰化縣志」。按:「噶瑪蘭志」有百日紅花,即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万州区| 周至县| 宜章县| 岑溪市| 永定县| 洛川县| 玛纳斯县| 江陵县| 若羌县| 鄄城县| 蓬安县| 穆棱市| 枞阳县| 榆中县| 揭西县| 醴陵市| 商洛市| 南宫市| 涞水县| 南昌市| 西城区| 栖霞市| 甘谷县| 贺州市| 姜堰市| 天全县| 巫溪县| 鄂尔多斯市| 天气| 西安市| 武穴市| 郧西县| 阜宁县| 绍兴县| 将乐县| 深水埗区| 儋州市| 沁阳市| 唐山市| 犍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