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占榖(「鳳山志」占作尖),有赤、白二種。粒小蚤熟,種于二、三月,成于六、七月,田中種之(「臺(tái)灣府志」)。
埔占榖,殼白、米赤、皮厚,種于三、四月,成于八、九月,園中種之(同上)。釀酒尤佳(「鳳山縣志」)。
圓粒榖(鳳山志作圓粒早),米白而軟、粒短而肥,種獲與埔占同(「臺(tái)灣府志」)。
尖仔榖,純白者佳,諸稻中極美者。種于五、六月,成于九、十月,田中種之(同上)。皮厚而堅(jiān),可以久貯,有赤、白二色(「鳳山縣志」)。
烏尖榖,殼黑,粒穗長,米堅(jiān)潤,價(jià)昂諸稻(同上)。
三杯榖,形似尖粟(「臺(tái)灣府志」)。皮軟薄,不耐久貯(「鳳山縣志」)。
三杯擇榖,形似三杯,早熟。時(shí)或雨澤稀少,諸稻鮮獲,此種獨(dú)茂,近多種之(同上)。
天來榖(「鳳山志」作天來早)、內(nèi)山早榖、清游早榖(「鳳山志」一作清流早)、紅腳早榖,俱早成(「臺(tái)灣府志」)。
清游早榖,有大粒小粒二種,一作清油(「淡水廳志」)。
紅腳早榖,腳紅、米白(同上)。
安南早榖,白肚早榖、一枝早榖,俱早成(「鳳山縣志」)。
銀魚早榖,種于早春,七十余日成熟,亦名七十日早(「淡水廳志」)。
大頭婆榖,米粒圓而味香(「臺(tái)灣府志」)。
大伯姆榖,白而大,種洼下田,水高隨長,不能浸(「淡水廳志」)。其名不可曉(「噶瑪蘭廳志」)。種獲同占仔(「諸羅縣志」)。
過山香榖,粒大倍于他米,極白,用少許雜他米,炊盡香美(「鳳山縣志」)。一名香米,桃仔園有之(「淡水廳志」)。
呂宋占榖,種自呂宋,有赤、白二色,粒小而尖,種獲同埔占;但藏久則腐,種之下者(「諸羅縣志」)。
花螺榖,殼斑粒大,有大小二種(「淡水廳志」)。
羗猴榖,粒長有紅白二種(同上)。
萬根獻(xiàn)榖,四季成榖,歷四時(shí)而成。
唐山早榖,種出內(nèi)地。
霜降早榖,霜降收。
格仔榖,有大小粒二種。
棉仔榖,粒尾有紅須,長五、六寸,不畏鹽水,宜塭田。
銀朱紅榖,米紅心白,七十余日收。
園早榖,似銀朱紅,種園中百余日收(俱同上)。
糯稻,粘稻也。水田多種之,有高足卑足之殊;可釀酒為粢,蒸糕熬餳(「彰化縣志」)。
糯米,即秫米(「噶瑪蘭廳志」)。
赤殼秫,殼赤、米白,一名占仔秫,一名金包銀(「淡水廳志」)。
虎皮秫,殼赤有文,米白粒大。
竹絲秫,米青色白,故名。
生毛秫,榖有毛,俗呼為大武壟秫。
鴨母潮秫,性極黏。
禾秫,鳳山八社種于園,米獨(dú)大。
鵝卵秫,粒短、殼薄、色白、性甚軟;諸秫中最佳者。
番仔秫,粒甚大,土番摘穟藏之以釀酒(「臺(tái)灣府志」)。
牛索秫,殼微黑,粒穗俱長。
芒花秫,與牛索秫略同(「鳳山縣志」)。
烏秫(「噶瑪蘭廳志」)。
白秫,南路最多(「鳳山縣志」)。
——以上稻之屬(謹(jǐn)案:臺(tái)地谷種來自占城,故以占名榖;其作尖者,乃占之轉(zhuǎn)聲耳)。
附考
臺(tái)縣俱種晚稻,諸羅地廣及鳳山、淡水等社,近水陂田,可種早稻;然必晚稻豐稔,始稱大有之年。千倉萬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資贍內(nèi)地。居民止知逐利,肩販舟載,不盡不休,所以戶鮮蓋藏(「使槎錄」)。
稻有粳糯、粳稻,種于水田者,曰早占、曰晚占,色白;種于園者,曰埔占,色赤。糯稻種于水田者,曰赤秫,殼色赤;種于園者曰禾秫,粒大,色白(「赤嵌筆談」)。
榖之產(chǎn)有數(shù)種:一曰黏榖,皮厚而堅(jiān),可以久貯。一曰埔黏,兼可種于旱園。一曰三杯,皮薄而粒大,不耐久貯。臺(tái)、諸兩邑皆種黏榖;鳳邑黏榖埔榖并種;彰化北路,止種三杯。谷種早晚,性各不同;早者六月可收,晚者九月始獲。南路下淡水間有三冬,種四月即收者名為雙冬,又為他邑之所無也(「臺(tái)灣志略」)。
番黎愛種糯稻,八月可收(同上)。
土壤肥沃,不糞;種糞則穗重而仆。移植后聽其自生,不事耘鋤,惟享坐獲,每畝數(shù)倍內(nèi)地。近年臺(tái)邑地畝,水沖沙壓,土脈漸薄,亦間用糞培養(yǎng)。下淡水以南,悉為潮州客莊,治埤蓄泄,灌溉耕耨,頗盡力作(「赤嵌筆談」)。
近歲糴價(jià)不賤,居民炊釜頗艱,則以逐利者祗貪越販,故蓋藏鮮焉(「海東札記」)。稻米有粒大如豆者;露重如雨,旱歲遇夜轉(zhuǎn)潤;又近海無潦患,秋成納稼倍內(nèi)地(「裨海紀(jì)游」)。
占稻俗名占仔。「湘山野錄」:宋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聞?wù)汲堑灸秃担彩骨笃浞N,使蒔之。按宋「會(huì)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榖分給江、淮兩浙,則種入中國;似更前有赤、白二色:白者皮薄易舂,六、七月始種,十月收,稻之極美者(「諸羅縣志」)。
言全臺(tái)則內(nèi)地賴之,邑地狹而人眾,常仰食于南北二路;故榖不及遠(yuǎn),其種類之多與內(nèi)地同(「臺(tái)灣縣志」)。
大麥,立冬種、清明收(「臺(tái)灣縣志」)。
小麥,有二種:曰怕燒,八、九種,二月成。曰深根,十二月種,三月成(「淡水廳志」)。大者為麰、小者為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shí),具四時(shí)中和之氣。小者可以磨面,大者亦可作食(「彰化縣志」)。
蕎麥(一作荍麥),實(shí)三棱而色微黑。秋花、冬實(shí),粒亞于麥面,俗謂能去冷汗(「諸羅縣志」)。嬰兒有疾,每用蕎麥面少許,滾湯沖服,立瘥。謂能解肌袪熱也(「彰化縣志」)。
番麥,狀如黍,實(shí)如石榴子,一葉一穟;一穟數(shù)百粒(「臺(tái)灣府志」)。熟則色黃,煨食頗香美,此非麥屬,姑名之耳(「諸羅縣志」)。
——以上麥之屬(謹(jǐn)案:「玉篇」麥,有芒之榖。是麥亦榖類也。夏小正:三月祈。「麥實(shí)傳」云:麥實(shí)者,五谷之先見者,故急祈而祀之也。今臺(tái)地種麥有以二月成者,蓋地暖,故較早耳)。
附考
麥有大麥、小麥;而小麥最佳。南方麥花多開于夜,臺(tái)則如北地。然食多亦不覺熱,麥米夜間開花,居民多不食。蕎麥種植亦少,嬰兒有疾,每用面少許滾湯沖服,立瘥;謂能解肌袪熱。間有為飯者(「赤嵌筆談」)。
南路地?zé)幔湶灰耍槐甭飞院梢苑N麥。三月告成,與淮北各省麥秋迥異(「臺(tái)灣紀(jì)略」)。
南路地?zé)岵灰他湥槐甭贩N者甚多,三月可收,不待麥秋也。小麥開花,北地以晝、南方以夜。臺(tái)麥如北地,故其性最良(「海東札記」)。
麥晝開花,異粵、閩而同于齊、魯,故特美。然少種,價(jià)數(shù)倍于榖。番麥、番人種之,美亦遠(yuǎn)遜常種(「臺(tái)灣縣志」)。
蘆黍,俗名薯黍「寧化志」云:蘆粟高與黍等,葉如蘆,粒差大于黍、色赤,有二種:黏者可和秫作酒;不黏者可作糕煮粥。黔、蜀間名高粱(「諸羅縣志」)。
黑黍,舊志作薯黍,即秬黍,一名蘆黍,西北方名高粱(「鳳山縣志」)。邵氏曰:秠秬為黍,黍即高粱,一稃二米,勢若相背而實(shí)相承。去其黑稃,二米即見,他榖所無也(「噶瑪蘭廳志」)。
高粱,俗名蘆黍,「本草」名蜀黍;春種夏收,莖高丈許,狀似蘆荻而內(nèi)實(shí)。穗大如帚,粒大如椒。有紅、白二種,稍可作帚;莖可為薪。澎人以供半歲糧(「澎湖廳志」)。
鴨蹄黍,穗似鴨蹄,故名。釀酒甚美(「臺(tái)灣府志」)。俗名黃小米,性與糯米同(「澎湖廳志」)。釀酒能袪風(fēng)(「彰化縣志」)。
番黍,穗似鴨蹄黍,摘穗去皮,可作粿品(「鳳山縣志」)。
番蘆黍,穗大六、七寸,粒亦大,俗名番黍(「澎湖廳志」)。
桶鉤黍,與番黍同,低穗屈曲如鉤(「鳳山縣志」)。
狗尾黍,穗長如狗尾,即北方小米;俗呼稷仔,番多種食(「淡水廳志」)。
稷,有黃、白二種,俗呼為粟(「鳳山縣志」)。
黃粟,稷之別名,當(dāng)即鴨蹄黍也(同上)。
地瓜,俗名蕃薯,蔓生;瘠土、沙地皆可種。有文萊薯、朱薯、黃梔薯、金薯。澎人遍地皆種,獲而切片,或鑢成細(xì)絲,曬干;謂之薯米。其藤可飼牛羊,可為薪(「澎湖廳志」)。皮有紅白二色,結(jié)實(shí)在根,瘠土沙礫之地皆可種(「鳳山縣志」)。生熟皆可食,亦可釀酒、作粉;又有文來薯,皮白、肉黃而松,種出文來國(「臺(tái)灣府志」)。
番薯(一名甘薯),切片曬干以代飯充糗,荒年人賴此救饑。或去皮磨之,曝為粉(「諸羅縣志」)。番薯另一種,皮白而帶黑點(diǎn),乃地瓜中之最甜者,名文來薯,一名金薯(「噶瑪蘭廳志」)。
朱薯,出呂宋國,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彝人率取食之。莖蔓生如瓜蔞、黃精、山藥之屬,潤澤可煮而食。或磨為粉,亦可釀酒(「淡水廳志」)。又有一種田薯,蔓生,根伏土中,一藤可七、八魁(「彰化縣志」)。
芝麻(一作脂麻),即胡麻,有黑、白二種(「鳳山縣志」)。俱可作油。其莖皆方,花白或帶紫艷;結(jié)殼長寸許,有四棱、六棱者,房小而子少。七棱、八棱者,房大而子多(「彰化縣志」)。
——以上黍之屬(謹(jǐn)案:「韓非外儲(chǔ)」說:夫黍者,五谷之長也。然則黍亦榖類。「說文」:黍,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蓋黍暑聲相近。故說文謂黍以大暑得名;但說文以黏者為黍,今臺(tái)地之黍有不黏者。蓋惟蘆黍有此別種,余皆黏也。地瓜本非黍之屬,但臺(tái)地多以此攙米作糧。芝麻古有所謂胡麻飯者;舊志入五谷類,今仍之)。
附考
稷之屬有細(xì)米,黃白二種。蕭壟、麻豆諸社有之(「使槎錄」)。
北路多種黃粟,穟似鴨掌,粒頗細(xì)碎(「臺(tái)灣志略」)。
番薯結(jié)實(shí)于土,生熟皆可啖。有金姓者,自文萊攜回種之,故亦名金薯(「臺(tái)海采風(fēng)圖」)。
薯長而色白者,是舊種;圓而黃赤者,得自文萊國(「赤嵌筆談」)。
澎人以地瓜為終歲糧,故入于榖類。何喬遠(yuǎn)「閩書」云:皮紫味甘,可生熟食,亦可釀酒。自明萬歷甲午歲荒,巡撫金學(xué)曾從外國匄種歸,教民種之,后乃繁衍(「澎湖廳志」)。
民所最重者五谷,而澎湖稻、麥、黍、稷、菽之不全,僅以高粱、小米、地瓜雜糧為種植之本,養(yǎng)命之源。蓋土地既已磽瘠,而風(fēng)多雨少,又無沾足之潤,雖有上農(nóng),亦何所施其力也哉(「澎湖紀(jì)略」)。
黃豆,粒大倍于內(nèi)地,和白豆可作醬(「淡水廳志」)。
白豆,種自港岡出者最佳,下淡水次之(「諸羅縣志」)。可為豆腐(「淡水廳志」)。
黑豆,粒不甚大,四、五月種,八、九月收,可為豉(「鳳山縣志」)。
綠豆,三、四月種,八、九月收,磨粉最佳(同上)。粒小于內(nèi)地(「噶瑪蘭廳志」)。生涼能解毒(「諸羅縣志」)。可浸芽(「彰化縣志」)。
番豆,粒似綠豆而差大,花銀紅色,土人最為粉餈餡(「鳳山縣志」)。
埔荊豆,木本,實(shí)似番豆,用同(同上)。
菜豆,莢長,亦名長豆;蔓生下垂,有青、紫二種(「臺(tái)灣府志」)。一名紅公豆,一名裙帶豆,青者菜豆、紫者紅公豆(「淡水廳志」)。莢長尺余,蔓下生,亦名長豆;即福州所謂豆角也(「澎湖廳志」)。
九月白豆(一作米豆),可和米作飯(「鳳山縣志」)。皮白腰長,九月收,「泉州志」即呼為九月豆(「噶瑪蘭廳志」)。
九月珠,有黑、白二種;五、六月種,九月成(「淡水廳志」)。
青仁豆,皮黑肉青(同上)。
荷蘭豆,色新綠而味香嫩;種出荷蘭,土音訛為和蘭豆(「噶瑪蘭廳志」)。
觀音豆,俗呼赤小豆,一名御豆(「噶瑪蘭廳志」)。
扁豆,一名蛾豆,俗名肉豆,又曰乳豆;有紫、白二色(「鳳山縣志」)。白者入藥能補(bǔ)脾(「諸羅縣志」)。
虎爪豆,蔓生,一莖四五莢,狀如虎爪,故名(「鳳山縣志」)。
刀豆,莢長而扁似刀,故名(同上)。
加雪豆(「臺(tái)灣府志」)。
烏鬼豆,莢長色深紫,有半月痕,亦名半月豆(「鳳山縣志」)。
土豆,即落花生,出西國;蔓生,花微黃,花有心絲,謝入地,結(jié)實(shí)一房可二、三粒。用充果品,或以榨油(「諸羅縣志」)。形如莢豆,一莢三、四子,惟宜沙土。「本草」:辛能潤肺,香能舒脾。澎人植此尤多,用以榨油;其渣為粇,可藤田;藤可為薪,可飼牛羊,利尤溥焉(北方名長生果,冬月收實(shí)(「淡水廳志」)。
——以上菽之屬(謹(jǐn)案:菽,「說文」作尗。解云:豆也「淮南說林訓(xùn)」高誘注云:菽,豆總名。是統(tǒng)言之為菽;析言之為豆。「夏小正」五月種黍、菽、糜;今臺(tái)地黑豆種于四、五月,綠豆種于三、四月,米豆種于九月;時(shí)各不同。「呂氏春秋審時(shí)篇」謂:得時(shí)之菽,長莖而短足。則蓻菽者當(dāng)審其時(shí)矣)。
附考
荷蘭豆如豌豆;然角粒脆嫩,清香可餐。其余如黃黑豆、小米、芝麻、綠豆、赤豆之屬,悉同內(nèi)地;而收獲較早(「臺(tái)灣志略」)。
田中藝稻之外,間種落花生;俗名土豆。冬月收實(shí),充衢陳列。居人非口嚼檳榔,即啖落花生。章稚將炒熟者用紙包裹,鬻于街頭,名落花生包(赤嵌筆談)。
荷蘭豆,種出荷蘭,可充蔬品。熬食,其色新綠、其味香嫩(「臺(tái)海采風(fēng)圖」)。
裙帶豆,子黑,豆莢綠。紅公豆,子紅、莢紫;原只一種,莢長尺余,可充蔬菜。福州名豆結(jié)(同上)。
御豆,一名觀音豆,熬食蒸豚,味尤松甘(同上)。
番豆,花銀紅色,殼硬粒圓,土人取為粉餈等餡,較綠豆價(jià)為廉(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