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證總論
竹泉生曰:前賢論婦人帶下一證,惟有明之末年,陽曲傅山青主氏言之最詳而精。余節其論,大伸己意,以弁帶證之首。
帶證皆屬濕,獨以帶名者,為其傷犯帶脈,將成大害,有坤爻初六履霜之警也。夫濕者,不過六淫之一,何至張大其事,抑若是哉?不知濕而成帶,絕非常濕之可比。其邪生于脾,由脾之脂膜,走竄沖任二脈,下貫帶脈,而注于胞宮,于是乎淋漓外泄,稠粘腥臭,是所謂帶下之證也。
其為病也,初無大苦,不過穢惡自嫌而已。然胞宮上系于心,下系于腎,為二火一水會盟行成之地,濕濁之邪,久久蹯踞,阻礙三經既濟之功化,是已有害于經水矣。
且督脈為天,任脈為地,天地泰交,故生百物。而帶脈周繞約束,有如四維之輔二極也,其保胞宮,有如四瀆之衛華夏也。于是沖脈象人聲乎其中,而成三才,此所謂人身一小天地也。今濕邪往來于帶脈,阻礙交泰之功化,而傷天地之和。督脈主生精,任脈主生血,二脈受傷,則精血之源不裕,此豈非帶證之所害乎,期不亦履霜而知為堅冰至乎!雖然,及早為之謀,則一變為復,再變為臨,三變為泰,春氣勃然而生矣,是亦齊至魯,魯至道之意云。
治帶
竹泉生曰:帶之為病,初無大苦,馴其極大害經水,且至有害于精與血,前論詳矣。顧世人習見其目前不為大苦,恒易之,及其積久,傷損沖任而阻礙經水。既及精血而臟腑大困,然后謀為補救之方,不已遲哉,故列治帶之條目,為女科第二義。
白帶第一
婦人病帶,十常八九,帶色之白,十中亦居八九焉,何也?濕傷氣,固其正色也。病此者,胃雖強而能食,脾必不運,而肝木亦先期疏泄之職司也。肥胖者,用傅氏完帶湯,或以六君子湯加味治之。
傅氏完帶湯制白術 炙黨參 制蒼術 陳皮 黑芥穗 炒山藥 酒白芍 車前子 甘草 柴胡加味六君子湯炙黨參 茯苓 陳皮 制茆術 貫眾炭 淡吳萸 制白術 生草 半夏 大木通 黑姜炭 澤瀉
白帶第二
瘦弱之婦,腎虛火旺,亦有患白帶者,治之不可太燥。
焦冬術 炒白芍 綿茵陳 阿膠珠 貫眾炭 石葦 炒淮藥 黑梔子 白茯苓 木耳炭 車前子
白帶第三
(〔批〕前條乃不足之證,而未不可遽補。此條則有余之候,而又不可竟瀉之也。臨證者總宜細心體會。)更有壯年之婦,飲食照常,兩便如故,而患白帶者,是則由于水不能盡化為經,乃溢而為濕也。治之之道,勿泄有余之腎水,但補不足之命火,交其心腎,使化為有用之精血也,是為得之。
益智仁 遠志肉 黑姜 貫眾炭 丹皮 補骨脂 炒當歸 艾葉 車前子 澤瀉(或與桂附八味丸亦可)
白帶自臍中溢出第四
嘗診一少婦,臍中出水,白膩臭穢,余直斷之曰:是帶證也。必素患白帶證,問之信夫。臍之為竅不過少泄中焦之濁氣,故其垢臭穢濕可知也。夜睡露臍,能受外寒而腹作痛瀉,然未聞有浴于池而水入乎臍為病者,則是臍之為竅,無形之氣可以出入,有形之物不能出入也。今白帶乃自臍溢出何哉?蓋嘗深思之,其故有二,初生之時,斷臍帶未善,感寒熱之邪,因而不固,一也。然其竅雖不固,亦非他竅可以大開之比,況濕濁之水,又非山溪江河急湍之比,盡可舒徐曲折,順下而流,今乃急不及待,橫溢而出者,是沖任胞宮之火熾氣逆所逼迫而使之者也,二也。治之先降沖任逆氣,壯水而制火,佐以利導之品,所謂先期所急而后期所緩也,名曰導橫湯。(〔批〕倘無帶證僅患臍中出水,治法亦同。愈后急宜服后方以補帶脈之虛。)嫩白薇 大生地 炒白芍 白茯苓 貫眾炭 生草 鮮石斛 大丹參 粉丹皮 鹽澤瀉 木耳炭 木通外敷去濕填竅之藥,名曰封臍散。
醋 牡蠣(研) 白及末 側柏葉(燒灰) 共為末和勻敷之。
待其帶愈,經水亦調,無他病,乃服后方以補臍,名曰固臍飲。(〔批〕亦可作丸,但龍骨、牡蠣、龜版須煎濃汁代水為丸,而龍骨當加余兩倍。)土炒白術 炙當參 白歸身 醋 龜版 生草 醋 牡蠣 龍骨 醋白芍 阿膠珠 木耳炭此方雖名固臍,其實則大補帶脈,以帶脈周遭束腰而通于臍,臍竅不固,帶脈必虛,病且百出,何以受胎,故宜多服,若常常飲茶湯然,以是而名之曰固臍飲也。
青帶第一
肝家濕熱成帶下者,其色青綠。肝性喜潤而惡濕,故有濕則性違,違則郁,郁則逆,逆則上,肝氣欲上而濕欲下,兩相牽掣而停貯于中焦脂膜之間。然無形之氣,不勝有質之濕,是以郁之既久,卒走帶脈而下胞宮。郁淺熱少者色青;郁久熱盛者色綠。治之統與傅氏加減逍遙散。
傅氏青帶下加減逍遙散(〔批〕此方極妙。病不及血分,故減去當歸。白術能助肝郁,故亦去之。)白茯苓 生草 綿茵陳 陳皮 酒白芍 柴胡 黑山梔
青帶第二
肝素無病不郁,疏泄如常,寒濕入之,乘其氣化而為淡青色,得之未久者,治宜溫化。
淡吳萸 炒白芍 炒麥芽 貫眾炭 細青皮 白茯苓 韭子(研) 澤瀉
青帶第三
婦人素患白帶,有時偶帶青綠色者,此乃屬脾濕,脾之運化,賴膽汁之助,膽郁生熱,其汁溢出,濕挾之而下,故為是證,乃偶然之事也。以六君子湯,加疏解膽郁之品治之,佐以止帶之味,其上中焦有熱者,酌清上中二焦,弗備贅也。
炙黨參 白茯苓 陳皮 青蒿子 貫眾炭 木通 制白術 生甘草 半夏 炒竹茹 木耳炭 澤瀉
黃帶第一
黃帶者,任脈之濕熱也,督脈象干為天,而督率萬物,故曰督,厥色白。任脈象坤為地,而任載萬物,故曰任,厥色黃,此任脈之氣化所以化濕為黃帶也。任脈上走唇齒,下達胞宮,水液往來其間,而不能容留,今以胞宮有熱阻其水液,化而為濕,積多下注,色如黃丹濃汁。傅青主曰:法宜以山藥、芡實補任脈即以利水,加白果為引,以黃柏清腎火,則庶幾矣,方曰易黃湯。
傅氏易黃湯炒山藥 黃柏(鹽水炒) 車前子(酒炒) 炒芡實 白果(打碎)
黃帶第二
帶證亦有正黃色者,其色著物,滌之不去,此脾濕為黃膽也。其小溲亦必正黃,著物亦必如染,此但當作黃治,稍顧任帶脈。
制莪術 白茯苓 法半夏 制濃樸 生梔子 山藥(炒) 制白術 赤茯苓 綿茵陳 福澤瀉 姜黃連 貫眾(炒)龜版 廣陳皮 甘草梢
黑帶第一
黑帶之為病,腹痛,小便時如刀刺,陰戶腫,其面必發紅,久則黃瘦,反能食,大渴引飲,此胃腑、三焦、命門、膀胱之火,合而熬煎,所以致此病也。然其來也,非一朝一夕之故,而及其成也,亦斷無延長之道。茍其早為之所,又何至成此危候哉。
傅氏利火湯大黃 石膏 制白術 肥知母 車前子(酒炒) 黃連 炒梔子 白茯苓 劉寄奴 王不留行
黑帶第二
前條危候,治逆則水血皆溷,無延長之道也。亦有下元虛寒者,濕在腎經,走于帶脈,由陰道出,其色淡黑,寒水之本象也。其人必面白,不渴,或卻食,兩足常冷,腰以下如坐水中,尺脈緊,或沉遲,急溫下元。
炮附子 小茴香 益智仁 獨活 貫眾炭 蘄艾葉 淡吳萸 白茯苓 桂枝 姜炭
赤帶第一
婦人憂思傷脾,脾滯生濕,積而為水,惱怒傷肝,肝郁生火,血不歸經,于是乎水與血合,走帶脈,入胞宮,淋瀝下泄,非經行,非血崩,無大苦楚,是為赤帶。傅青主曰:此證火重濕輕,但宜補血以制火,不宜利濕,倘利其濕,則引火下行,轉難遽效云。原方錄下:醋白芍 酒炒當歸 黃柏 阿膠珠 酒炒香附 粉丹皮 酒炒生地 牛膝 小黑豆 紅棗
赤帶第二
其人肥胖,下元有寒,赤帶色淡,是水勝于火,濕多而血少也。治法正與前相反。
炙黨參 白茯苓 生草 法半夏 炙當歸 車前子(炒) 制白術 制赤術 陳皮 黑芥穗 生薏仁 貫眾炭 酒白芍 焦梔子下元寒甚者,加吳萸、艾葉、炮姜。
竹泉生曰:帶下一證,傅青主言之最詳,然亦只言五色各一條,但舉其正而示入。余更歷言其變,五種,凡十三條帶下之義,亦少備矣。雖使天地之氣,將來更有變遷,然其理弗外是也。
調血精義
竹泉生曰:調經調血,用藥不甚異,然要其指歸,血與經水,固有大不同者矣。故吾于女科,又有調血之說。
今夫經水,有血之色,兼精之質,兩無所歸,遂成廢物,無益于身,故常令泄,不過藉之以會合君相,因得調和太沖脈而已。
至于血則不然,內而五臟六腑,外而肌肉皮毛,四肢九竅百骸,莫不資之以為潤,得之以為榮也。使其不養心,則怔忡矣。不養肝,則厥逆矣。不養皮毛,則甲錯而焦落矣。不養筋絡,則麻木而拘擎矣。此豈可與經水之廢物無益身體者,同日而語哉!茍通其故,則知治經水有通而無補,治血茍非瘀結,亦不宜輕易而破耗也。是故經之欲補者,非亡血,即血枯也。
血之宜破者,非經閉,即血瘀也。
雖然,血之為益固不小,而其為害亦甚大,先賢有言曰:無瘀不成勞,傳尸勞瘵,其蟲通靈,瘀為之也。故治血,雖不可輕于破,亦不得偏于補,是以謂之調血。
且夫欲知調血之精義者,必先明血脈所行之道路,五臟皆有系,除系之外,臟腑皆有脂膜,互相連屬,其形如纊縷,如絲網。《經》所謂:心脈絡小腸,上肺,出腋。心包脈下膈,歷三焦,出腋。肝脈過陰器、小腹、絡膽、挾胃上過目系,會督脈于顛頂。脾脈絡胃,挾咽,連舌本。肺脈循胃脘,出腋。腎脈貫脊,絡膀胱,上循咽挾舌;肢者絡于心。小腸脈絡心,下膈繞胃。三焦脈布膻中,絡心包,下膈。膽脈循脅里,絡于肝。胃脈環唇、循喉、下膈、絡脾,下挾臍。大腸脈穿膈,絡肺。膀胱脈挾脊入腰,絡腎。出于髀外,此即脂膜,與三焦油膜皆相連屬,由三焦油膜而生無數脂膜,分走于筋骨肌肉關節,而偏乎周身,血管即在其中,自臟腑入三焦,而外達于遍體,枝干交錯,絡繹不絕,血走管中,隨氣而動,是為動脈也,故曰脈絡,又曰隧道,而統謂之血脈,亦謂之血絡。明乎此,是故知調血之道,總以充足無虧而周流不息為大宗旨者也。
經水血脈,大有異矣。然治之頗同,何也?蓋精也、血也、經水也,皆腎中天一之水所化者也。其所以化精化血化經水,皆賴君相二火之力,故水火虛,則精血經水三者皆虛,彼固同父異母,異流同源者也,故治之同者竟無異,治之異者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