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四都石崖唐羅隱題刻,字已磨滅,僅存“添硯沼”三字,羅隱入閩,處處題石。
明寧靖王朱術桂墓在臺灣鳳山縣維新里。竹滬五妃墓在臺灣縣仁和里。五妃者,寧靖王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同葬于此。墓前有碑曰:“寧靖王從死五妃墓”。
福州南城上有周公祠?!锻ㄖ尽份d:祀唐周武平寇徇節。近歙人立匾,誤指為明周侯德興。蒼按:康熙間烏石山剛顯廟圮,將唐周樸像移城上。詳《烏石山志》卷九。詢之歷次城守營之役南城者,皆曰:“祀周處”。按:周處非閩人,殺虎斬蛟事見《世說》,姑記于此。
廟名之奇者,福州植柱廟,晉江糶糴廟,廟祀唐廣陵人李寬。寬隨父販米,平糶濟饑,及歿,泉人立廟祀焉。
陳黃二公祠在龍溪縣。嘉靖中提學副使邵銳建。國朝乾隆十一年,郡守金溶改建。前后二堂,前堂祀明教授陳思賢,配以陳應宗、曾廷瑞、林鈺、吳性原、鄒君默、呂賢,皆龍溪人。后堂祀大學士黃道周,配以從死門人趙士超、毛玉潔、賴繼謹、蔡春溶四人。國朝蔡世遠《記略》:當明文皇篡位詔至漳,教授陳先生名思賢,升明倫堂,鳴鼓集諸生曰:“此堂明倫,今日君臣之義安在?”諸生從之者陳子應宗、曾子廷瑞、林子鈺、吳子性原、鄒子君默、呂子賢,縗绖設位,為舊君哭臨如禮。當事執送京師,咸以身殉。明運既終,石齋黃先生抱剛直不回之氣,丙戌三月五日,死于京陵。及門,蔡子春溶、賴子繼謹、趙子士超、毛子玉潔繼至,抱其頭哭曰:“師乎,魂其少須,吾即來矣!”四子同時就義。嗟乎!君臣之義,師弟之情,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吾漳郁積清奇,代多偉人,一則抗節于明初,一則殉身于明季。其精英靈爽,雖謂之百世不死可也!思賢,茂名人,見《明史》。性原,字伯華?;蛟唬河罉吩晔挛迦湛O于明倫堂。應宗,字國脈,聞詔謂思賢曰:“逆理而生,不如順理而死?!彼炻手T生哭臨。蔡春溶四子,詳卷五。
南平縣之黯淡灘,俗呼九里灘,上有文惠王廟。志載:文惠王廟在演仙下里,臨黯淡灘,祀灘神。是則灘神即文惠王也。宋進士卓祐之死于溪灘,沒而為神。故閩山廟十位部從稱灘神。西溪燕子巖祀將軍。將軍、文惠王,均不知姓氏。唐邵武閻汝明沒于峽陽鳀潭,為神峽陽,莊武王廟是也。墓在峽陽溪南。建寧縣黃州坊亦有莊武王廟。泰寧亦祀之。汝明沒于鳀潭,當為灘神,宜與文惠王并祀。清流縣東南鐵石洞口有安濟廟,又名九龍廟。前有大灘九,九灘之內有小灘,共十有八灘。皆奇險,過者主客俱禱于九龍神。宋賜廟額曰“安濟”。相傳蔡襄守泉州,有九龍道士投剌,得詩一首。明年,襄過寧化,謁廟下,亦答以詩。宋時,清流尚屬寧化,故謂寧化九龍道士。據此則安濟廟亦灘神。
蒼在長汀縣,見新豐坊有石湖廟,祀宋范成大。又臺灣縣有韓文公祠,在鎮北坊。
《閩書》:太平興國間,惠安令崔某移古縣于今縣。開基得銅牌志云:“太平興國間,古縣移惠安。若逢崔知縣,送我上青山?!迸脐幵疲骸伴_我基者立惠安,葬我身者祀青山?!贝蘖钏焖豌~牌青山,立廟祀之。明初尚存,島夷入寇,以為金,載歸。船尋沒。
《福州府志》載:康熙十一年,大修廟學,浚泮池。下通三元溝,潮汐出入焉。其若何疏浚,惜無碑刻可據。三元、七星兩溝,近郭父老皆能言之。而諸書不載,原始以城池地勢揣之,當創始于皇祐大筑城,詳《三元溝始末》。
杭世駿《榕陰詩話》疑二藍詩不入徐氏《晉安風雅》,蓋忘卻徐氏只選福州一郡也。
康熙丁未進士吳一蜚,江蘇長洲人。壬戌進士、編修吳一蜚,福建長泰人。丁丑進士陳一蜚,廣東新會人。按:蜚字皆訓“厲蟲”、“厲獸”,獨《楚世家》:“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君皆一蜚沖天”,是則“蜚”又甚吉祥矣。
李忠定賜塋在大郊山塔前。舊神晏塔地,夫人張氏墓在邵武縣黃屯。中房桐口鄉民以地有忠墳為榮。黃潛善墓在小箬山中,土人以領客為恥?!堕}書》云:丹陽有少陽先生祠,祀宋太學生陳東也。鐵鑄汪伯彥、黃潛善赤體跪庭下,長可三四尺,泥苔滅膝,推不可動。嘉靖戊戌,南安鄭普嘉靖壬辰進士,見《通志·良吏傳》以無錫令入為南戶部,舟泊祠下,登堂瞻拜畢。守祠者出紙筆求聯句。普題云:“一片忠肝,千古綱??赏?;荒庭虜膝,平生富貴何為?”二像應筆而仆。頭抵階石,石為斷。時張黃門選、黃二守希雍在焉,咸駭異之。
興化、泉、漳岳氏多武穆后。按《閩書》:秦檜既殺岳氏父子,其子孫皆徙重湖閩嶺,日賑米錢,以活其命。紹興間有知漳州者,建言叛逆之后不應留,乞絕其所給,使盡殘年。秦得其牘,令札付岳氏而已。士大夫為官爵所鉤,用心至是,可謂狗彘不食其余矣!蒼按:歷代權臣,竭國帑以立功,身死名立,內外交贊,其貽害有至數十年不已者。漳守乃明目張膽之小人,片、者僅止岳氏耳。
《涌幢小品》:熊博為建州刺史,寓治建陽,嘗乘舟江上,見山崖崩嚙處有棺將墜。使人往視之,則有銘焉。其辭曰:“筮卦吉,龜卦兇。三十年后洪水沖。欲陷不陷被藤縛,欲落不落被沙閣。五百年后遇熊博?!辈└袊@,為移葬他里。博后仕至工部尚書。
《閩都記》載:倉前山之鹽倉,即光孝寺基也。洪武、嘉靖間,商創私倉百余所,江南之山為會城朱雀,大橋以南之山為江南之山。鑿破于文運不利。萬歷初撤去,僅三之一。詳新港開塞編按:《邵武志》:葉慶二,邵武龍斗人。善操舟,常往來延邵間。延平不十里有潭,龍藪其中而無尾。延建俗傳禿尾龍省母,風雹大至者,殆即此。俗傳見龍者吉慶。慶二泊舟潭渚,晨起見龍負舟,急以衣覆之,龍蜿蜒而去。自是貿易獲大利,積資巨萬。為鹽商,好與賢豪長者交,尤厚遇貧士。寘義田于學以資考課。又自杉關下至水口,凡橋梁道路之當修建者無不出資以助。先是鹽舶至南臺,無倉以貯,多壞于潮汐。慶二沿河筑倉,慶二沿河筑倉,并未鑿山。近尼姑庵嶺尾簇簇皆倉,鑿壞山骨,無有出而議之者。商人便焉。既而為強者反噬,慶二竟死。慶二當是洪武時人。
弘治十二年十二月初四,將樂火災,直至初六,郡署廟學,延燒二千余家。建陽書坊街亦于是月火災,古今書板,皆成灰燼。自此,麻沙板之書遂絕。《八閩通志》:建陽縣麻沙、崇化二坊,舊俱產書,號為“圖書之府”,麻沙書坊元季毀,今書籍之行四方者,皆崇化書坊所刻者也。
閩人但防水旱,自以為無蝗蝻之災。古無之事,今忽有之。古無之蟲,今忽生之。況蝗蝻有遺種乎。蒼游山,每見蝗蝻嚙野草。北地無山,故蝗蝻在平原嚙草,兼害禾稼。閩山蝗蝻本少,且山多于平原百倍,故蝗蝻不及田畝。正德四年,漳浦蝗入境食禾稼。知縣胥文相為文以祭,害亦旋息。康熙三十年秋,福州蝗為災。
潮汐往來皆有定刻。至元十三年七月,泉州海水日三潮。嘉靖三十七年十月,詔安紅水隨潮上。瀕海居民取蠔食者多死。道光癸卯八月十八,錢塘大潮不至,八月十四火燒六和塔。
志載:崇禎十七年,南安人家祖先木主幾上自行。道光十五年,螺州林家祖先廳,有穿黃色衣老嫗面向木主哭。三日后扶一老翁令視之,曰:“上代某公妣也。”遂不見。其年,舉家疫死。林詩衡為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