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 中西匯通醫(yī)經(jīng)精義
- 唐宗海
- 3116字
- 2015-12-26 17:04:21
又言以浮中沉。分別五臟也。言脈在人肌肉之中。輕按即見為浮。浮為在外屬陽。心肺應(yīng)之。浮而大散。其應(yīng)在心。浮而短澀。其應(yīng)在肺。重按乃見為沉。沉為在里屬陰。肝腎應(yīng)之。牢而長者弦之象。屬肝經(jīng)。濡而實者滑之象。屬腎經(jīng)。
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適中之地也。此以沉診肝腎浮診心肺中診脾胃取配之義。亦多方矣。
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四時皆以胃氣為本。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
鉤即洪。毛即浮。石即沉也。胃氣見于脈。乃和緩之象。言弦鉤毛石。各見和緩為有胃氣四時之變。謂太過不及。
不得胃氣。則可以知其病矣。此詳言五臟四時之主脈。而又歸本于胃氣近代三指禪脈訣。以緩脈為綱誠能知胃氣為本之旨學(xué)人可以一覽。
數(shù)者腑也。遲者臟也。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數(shù)則為熱遲則為寒。
腑屬陽。故數(shù)脈當應(yīng)腑臟屬陰。故遲脈當應(yīng)臟數(shù)則為熱。諸陽主氣也。遲則為寒。諸陰主氣也。夫以遲數(shù)分臟腑。
此未盡然。而數(shù)則為熱。遲則為寒。蓋有一定不易者。脈之跳動。出于心血之起落。屬脈管中。血之所主。心主火。血虛火少。則動遲血多火旺則動速又凡脈之粗大細虛皆脈管中事。當與遲數(shù)同斷。脈法。要辨脈管內(nèi)是血分脈管外。是氣分則延醫(yī)自有分別。
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各以其經(jīng)所在。名病順逆也。
浮滑長為陽。沉短澀為陰。據(jù)此治病。已得其要。又再分各經(jīng)以定順逆。如腎脈宜沉而反浮。心脈宜浮而反沉則為逆既明脈之定象。又言脈無定體。因經(jīng)而分順逆。其法最細。西醫(yī)但知脈是血管。而不知氣附脈行。血管外。即氣道也。
西醫(yī)云。脈外有膜。名脈鞘。光滑而薄。分數(shù)層。中有小孔。如篩。按此即附脈行之氣孔也。脈管只是一條。動則俱動。
故遲數(shù)無部位之分。氣則上下異。其輕重也。故浮沉有三部之別從此類推而氣管血管分診合診則脈無遁情余讀西醫(yī)書。
即益知古圣之精。尤愿西醫(yī)。讀古圣書。亦可補其不及也。
此診法。全從難經(jīng)。蓋內(nèi)經(jīng)遍診頭足。自越人變法。而群趨簡易。后世脈訣。托始于此。于法甚精。故宜從之。再參諸脈書。則盡其奧矣。
審治處方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jié)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
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
諸法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攻散補平。皆易知之。惟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理極其微妙。蓋微者如小賊。可以撲滅。
甚者如巨盜。巢穴深固。非誘之不為功。西醫(yī)如治熱證。則以冰壓胸。此熱者寒之之正法也。然熱之微者。可以立除。
如熱之甚者。反逼激其熱。使內(nèi)伏入心而死。香港疫癥。如此治死者多矣。皆不知甚者從之也。比如被火傷甚重。則忌用冷水澆。恐火毒伏心而死也。然則逆從之法。可不講耶。
逆者正治。從者反治。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jié)钥墒箽夂涂墒贡匾选?
逆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故為正治。從者熱病從熱。寒病從寒。故為反治又言反治之理。熱藥因寒而得其用。寒藥因熱而得其用。即所謂反佐之治也。塞因塞用。如滿逆不下從而吐越之。通因通用。如瀉痢不止。從而潤降之。其始則與。病從同。所以誘之其終則與病各異所以敵之。也變幻莫測。故可破堅積。以期其必愈。
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中。旁取之。
此又言治病不可逐末。當求其源委所在如小便大便不利。病在下也。然多是心肺傳移之病。故當取之。上頭目耳喉間。病在上也。然多是肝腎之邪上犯。故當取之下。病在中。屬脾胃。然多是少陽厥陰之邪所犯。故宜旁取之。
治法之詳。當求各書。然能洞明內(nèi)經(jīng)大義。則各書治法。其理已具。西醫(yī)言治多執(zhí)著。故鮮神妙。
氣味陰陽
西醫(yī)言。彼國用藥。歷試而知。較有實據(jù)。不比中國專以色香氣味分發(fā)臟腑則影響無據(jù)矣。不知西醫(yī)此說。適形其陋。曰歷試則毫無把握。惟憑嘗試矣。彼惟不論五行。專以形氣立說。所以得半遺全。譬如彼言養(yǎng)氣能養(yǎng)物百果羹肉得。
養(yǎng)氣皆不壞取養(yǎng)氣以水銀白礬硝石。燒之即出。不知彼所謂養(yǎng)氣。即中國所謂陰氣。中國以冰養(yǎng)果羹。即取其純陰不化。
水銀等純陰。故多養(yǎng)氣。輕氣能發(fā)火。是輕氣即中國所謂陽氣。然則西醫(yī)言輕養(yǎng)。何如中國言陰陽。為得其實也。使氣味形性。不兼論之。則一物之功用不全。且西人試驗。豈古人嘗藥未試耶。
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陽為氣陰為味。
人與萬物同一天地。即同一陰陽。萬物各稟天地之陰陽。以變化人身之陰陽。藥之功用。于是乎著天食人以五氣。
地食人以五味。氣味即陰陽之分見者也。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味濃者為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濃者為陽薄者為陽中之陰。味濃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濃則發(fā)熱。元素曰。清之清者發(fā)腠理。清之濁者實四肢濁之濁者歸六腑。濁之清者走五臟。附子氣濃。為陽中之陽。大黃味濃。為陰中之陰。茯苓氣薄。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入手太陽。不離陽之體也。麻黃味薄。為陰中之陽。所以發(fā)汗入手太陰。不離陰之體也。同氣之物。或味不同。同味。之物或氣不同。各有濃薄。故性用不等。李杲曰。味之薄者。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濃者則泄。咸苦酸咸是也。
氣之濃者發(fā)熱。辛甘溫?zé)崾且病庵≌邼B泄。甘淡平?jīng)鍪且病B謂小汗。泄謂利小便。此是辨藥之大法。一定而不移者也。西醫(yī)不言氣味。考其用大黃利下。用樟腦發(fā)熱。功用究不離乎氣味。特西醫(yī)不之解耳。
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潤或燥。或軟或堅。所以利而行之。調(diào)其氣使平也。
發(fā)散是能升發(fā)外散。出汗溫四肢也。涌是上吐。泄是下利。滲泄是利小便。六者謂辛甘酸苦咸淡也。宗 曰。生物者氣也。成物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耦。以耦生則成而奇。寒氣堅。故其味。咸可用以軟熱氣軟。故其味苦可用以堅風(fēng)氣散故其味酸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辛可用以散土者沖氣無所不和。故其味甘可用以緩用藥之道。總調(diào)之使平而已宗此注深得氣味相反相成之性。學(xué)人察之。
附李杲之說曰。藥有升降浮沉。生長收藏以配四時。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氣薄者。
降而收氣濃者。浮而長味濃者沉而藏氣味平者化而成按味薄者。甘平辛平微溫微苦之類是。氣薄者。甘寒酸平咸平淡涼之類是氣濃者。甘熱辛熱之藥。是味濃者。苦寒咸寒之藥是。氣味平者。得土之性。能兼。升降也。李時珍曰。酸咸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其性然也。一物之中。又有根升梢降。生升熱降之不同。貴細審焉。
性味宜忌
凡藥之性味。各以五行歸五臟。而生克好惡具焉。故各有宜忌。蓋藥得性味之偏所以調(diào)五臟。之偏勝也。偏而得中則病已。偏而太過則不宜。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肝木性主散達。急而不散。則宜辛以散之。夫辛是金之味然適得木之性故辛能補肝酸是木之味。而反得。金收之性。
故酸能瀉肝。
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心為火臟。性主柔。韌急則剛燥。故食咸以軟之。咸得水味。而具火性。故入心血。甘為土之味。火生土。則瀉其氣矣。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凡性與味皆。互換。故得木味者。得金性得水味者。得火性惟土為中氣性味不換得土味者即得土性。緩者和也。脾急則不和。食甘以緩之。以甘之本味歸脾。能補土也。以苦瀉之者。甘升苦降。味相反而功異也。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肺主秋收之金。急則反常。故用酸以收之。辛則能散其氣也。
腎欲堅急食咸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腎體沉石。欲其堅病則失常惟苦味具寒之性能堅之。故以苦補之。咸則潤軟。故能瀉腎。
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
五臟之本味。即能傷及五體。總見太過之為病也。
按照肺肝之例。苦亦瀉心。酸亦瀉脾。而云甘瀉心。苦瀉脾。總見性味之功用。非出于一途也。
七方十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