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 血證論
  • 唐宗海
  • 4978字
  • 2015-12-26 16:59:55

仲景瀉心湯大黃(酒炒二錢) 黃連(三錢) 黃芩(四錢)心為君火。化生血液。是血即火之魄。火即血之魂。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

則知瀉心即是瀉火。瀉火即是止血。得力大黃一味。逆折而下。兼能破瘀逐陳。使不為患。此味今人多不敢用。不知氣逆血升。得此猛降之藥。以損陽和陰。真圣藥也。且非徒下胃中之氣而已。即外而經脈肌膚。凡屬氣逆于血分之中者。大黃之性。亦無不達。蓋其氣最盛。凡人身氣血凝聚。彼皆能以其藥氣克而治之。使氣之逆者。不敢不順。今人不敢用。往往留邪為患。惜哉。方名瀉心。乃仲景探源之治。能從此悟得血生于心。心即是火之義。于血證思過半矣。

十灰散大薊 小薊 茅根 棕皮 側柏 大黃 丹皮 荷葉 茜草 梔子(各等分)上藥燒存性為末。鋪地出火氣。童便酒水隨引。黑為水之色。紅見黑即止。水勝火之義也。故燒灰取黑。

得力全在山梔之清。大黃之降。火清氣降。而血自寧。余藥皆行血之品。只借以向導耳。吹鼻止衄。刃傷止血。皆可用之。

獨參湯人參(二兩)濃煎細咽熟睡。取養胃之陰。安護其氣。氣不脫則血不奔矣。世以黨參代之。并認為陽藥。不知人參柔潤甘寒。乃滋養中宮津液之藥。人之真氣。生于腎中。全賴水陰含之。出納于肺。又賴水津以濡之。故腎中水陰足。則氣足而呼吸細。肺中之水津足。則氣足而喘息平。人參滋補中宮之津液。上布于肺。下輸于腎。故肺腎之氣。得所補益。世人不知氣為水之所化。而以屬陽。妄指參為陽藥。幸陳修園力辨其誣。

而修園謂壯火食氣。參瀉壯火故補氣。其說猶有隔膜。尚未識氣即是水之理。吾于總論言之甚詳。須知氣即是水。而人參之真面乃見。

甘草干姜湯甘草(三錢炙) 干姜(二錢炮) 五味子(一錢)甘草炙過。純于補中。干姜變黑。兼能止血。二藥辛甘合化。扶陽氣以四達。血自營運而不滯矣。惟五味收斂肺氣。使不上逆。以止氣者止血。凡陽虛脾不攝血者。應手取效。但血系陰汁。血虧即是陰虧。剛燥之劑。往往忌用。必審其脈證。果系虛寒者。始可投此方。

四物湯當歸(四錢) 生地(四錢) 川芎(二錢) 白芍(三錢)柯韻伯曰。心生血。肝藏血。故凡生血者。則究之于心。調血者。當求之于肝也。是方乃肝經調血之專劑。

非心經生血之主方也。當歸和血。川芎活血。芍藥斂血。地黃補血。四物具生長收藏之用。故能使榮氣安行經邃。若血虛。加參 。血結。加桃仁紅花。血閉。加大黃芒硝。血寒加桂附。血熱加芩連。欲行血去芍。

欲止血去芎。隨宜加減。則不拘于四物矣。如遇血崩血暈等證。四物不能驟補。而反助其滑脫。又當補氣生血。助陽生陰長之理。蓋此方能補有形之血于平時。不能生無形之氣于倉卒。能調陰中之血。而不能培真陰之本。韻伯此論。雖有不足于四物。然謂四物為肝經調血之專劑。則深知四物之長者矣。

蓋肝主藏血。沖任血海。均屬于肝。故調血者。舍四物不能為功。

白虎湯石膏(一兩) 知母(五錢) 甘草(二錢) 粳米(一撮)四藥甘寒。生胃陰。清胃火。陽明燥熱得此。如金 夕起。暑酷全消。故以秋金白虎名湯。乃仲景傷寒陽明之正方。借治血癥。脈洪大發熱口渴者。尤有捷效。

佛手散(即歸芎湯)當歸(五錢) 川芎(三錢)酒水各半煎服。辛以行氣。溫以行血。有汁能生血。二味為活血行血之要藥。

失笑散蒲黃(三錢) 五靈脂(五錢)蒲生水中。花香行水。水即氣也。水行則氣行。氣止則血止。故蒲黃能止刀傷之血。靈脂氣味溫行以行血。二者合用。大能行血也。

大柴胡湯柴胡(三錢) 半夏(三錢) 白芍(三錢) 黃芩(三錢) 枳殼(二錢) 大黃(錢半)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黃芩一味。清表里之火。姜棗柴胡。使邪從表解。半夏白芍枳殼大黃。使邪從里解。乃表里兩解之劑。而用里藥較多。后之雙解散。通圣散。皆從此套出。借治血癥。或加表藥。或加血藥。可以隨宜致用。

逍遙散(加丹梔名丹梔逍遙散)柴胡(三錢) 當歸(四錢) 白芍(三錢) 白術(三錢) 云苓(三錢) 甘草(錢半) 薄荷(一錢) 煨姜(三錢) 丹皮(三錢) 梔子(二錢)此治肝經血虛。火旺郁郁不樂。方用白術茯苓。助土德以升木。當歸白芍。益榮血以養肝。薄荷解熱。甘草緩中。柴姜升發。木郁則達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之曰逍遙。如火甚血不和者。加丹皮山梔。清理心包。心包主火。與血為肝之子。為火之母。治心包之血。即是治肝之血。瀉心包之火。即是瀉肝之火。以子母同氣故也。

當歸蘆薈湯當歸(一兩) 膽草(一兩) 蘆薈(五錢) 青黛(五錢) 梔子(一兩) 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 黃芩(一兩) 大黃(五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舊用神曲糊丸。姜湯送下。借治血病。用酒丸。童便下。尤佳。人身惟肝火最橫。每挾諸經之火。相持為害。

方用青黛蘆薈膽草。直折本經之火。芩連梔柏大黃。分瀉各經之火。火盛則氣實。故以二香以行氣。火盛則血虛。故君當歸以補血。治肝火決裂者。惟此方最有力量。莫嫌其多瀉少補也。

地黃湯熟地(一兩) 山藥(五錢) 山萸肉(五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澤瀉(三錢)陳修園謂。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全賴中宮輸精及腎。而后腎得補益。謂此方非補腎正藥。然腎經水虛火旺者。實不可離。方取熟地以滋腎水。而又恐肝木盜水之氣。故用山萸以養肝之陰。補子正以實母也。再用山藥補脾土。啟水津以給腎。用丹皮。清心胞。瀉火邪。以安腎。庶幾腎中之水。得以充足。特慮有形之水質不化。則無形之水津亦不能生。尤妙茯苓澤瀉。化氣利水。以瀉為補。雖非生水之正藥。

而實滋水之要藥。

花蕊石散花蕊石( 為末每服三錢)男用酒調服。女用醋水服。瘀血化水而下。按此藥獨得一氣之偏。神于化血。他藥行血。皆能傷氣。此獨能使血自化。而氣不傷。真去瘀妙品。

側柏葉湯側柏葉(三錢) 炮姜(錢半) 艾葉(三錢) 馬通(二兩)熱氣藏伏于陰分。逼血妄行不止。用姜艾宣發其熱。使行陽分。則陰分之血。無所逼而守其經矣。柏葉屬金。抑之使降。馬為火畜。同氣相求。導之使下。則余燼之瘀。一概蠲去。此為熱伏陰分從治之法。乃久吐不止。一切寒溫補瀉。藥幾用盡。因變一法。以從治之。凡遇熱癥。用之須慎。若系寒凝血滯者。則無不宜。馬通汁。即馬糞泡水。無馬通。以童便代之。

人參瀉肺湯人參(三錢) 黃芩(三錢) 梔子(三錢) 枳殼(二錢) 甘草(一錢) 連翹(一錢) 杏仁(三錢) 桔梗(二錢) 桑皮(三錢) 大黃(一錢酒炒) 薄荷(一錢)葶藶大棗瀉肺湯。是瀉肺中之水。此方是瀉肺中之火。肺體屬金。不自生火。皆由心火克之。胃火熏之也。故用梔子連翹。以瀉心火。黃芩大黃。以瀉胃火。肺為火郁。則皮毛灑淅。用薄荷以發之。肺金不清。則水道不調。用桑皮以泄之。火盛即是氣盛。用枳桔杏仁以利之。而人參甘草。又補土生金以主持之。補瀉兼行。調停盡善。實從葶藶大棗湯套出。變瀉水為瀉火之法。凡上焦血滯痰凝。因火所致者。均可隨證加減。

甲己化土湯白芍(五錢) 甘草(三錢)楊西山失血大法。以此為主方。而極贊其妙。其實芍藥入肝。歸芎桃仁。善去舊血以生新血。佐黑姜炙草。引三味入于肺肝。生血利氣。為產后之圣藥。各書多改炙草為益母草。不知益母乃涼血利水之藥。

此方取其化血。即能生血。如益母草。焉有生血之功。與方名相左。吾以為治紅痢尿血。或可用之。若此方斷不可用。

牛膝散牛膝(三錢) 川芎(錢半) 蒲黃(三錢) 丹皮(三錢) 桂心(三錢) 當歸(四錢)當歸川芎蒲黃丹皮。四藥和血。桂枝辛溫以行之。牛膝下走以引之。用治下焦瘀血。溫通經脈。無不應驗。方義亦淺而易見。

桃仁承氣湯桃仁(五錢) 大黃(二錢) 芒硝(三錢) 桂枝(二錢)桂枝稟肝經木火之氣。肝氣亢者。見之即熾。肝氣結者。遇之即行。故血證有宜有忌。此方取其辛散。合硝黃桃仁。直入下焦。破利結血瘀血去路。不外二便。硝黃引從大便出。而桂枝兼化小水。此又是一層意義。

小調經湯當歸(三錢) 赤芍(三錢) 沒藥(二錢) 琥珀(二錢) 桂枝(二錢) 細辛(五分) 麝香(少許)當歸補血。赤芍行血。樹脂似人之血。沒藥為樹脂所結。故能治結血。琥珀乃樹脂所化。故能化死血。四藥專治瘀血。亦云備矣。而又恐不能內行外達也。故領以辛桂麝香。使藥性無所不到。而內外上下。自無伏留之瘀血。所以不循經常者。多是瘀血阻滯。去瘀即是調經。

小柴胡湯柴胡(八錢川產為真) 黃芩(三錢) 半夏(三錢) 大棗(三枚)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生姜(二錢)此方乃達表和里。升清降濁之活劑。人身之表。腠理實營衛之樞機。人身之里。三焦實臟腑之總管。惟少陽內主三焦。外主腠理。論少陽之體。則為相火之氣。根于膽腑。論少陽之用。則為清陽之氣。寄在胃中。方取參棗甘草。以培養其胃。而用黃芩半夏。降其濁火。柴胡生姜。升其清陽。是以其氣和暢。而腠理三焦。罔不調治。其有太陽之氣。陷于胸前而不出者。亦用此方。以能清里和中。升達其氣。則氣不結而外解矣。有肺經郁火。大小便不利。亦用此者。以其宣通上焦。則津液不結。自能下行。肝經郁火。而亦用此。以能引肝氣使之上達。則木不郁。且其中。兼有清降之品。故余火自除矣。其治熱入血室諸病。則尤有深義。人身之血。乃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即隨陽明所屬沖任兩脈。以下藏于肝。此方非肝膽臟腑中之藥。乃從胃中清達肝膽之氣者也。胃為生血之主。治胃中。是治血海之上源。血為肝之所司。肝氣既得清達。則血分之郁自解。是正治法。即是隔治法。其靈妙有如此者。

犀角地黃湯犀角(錢半) 生地(五錢) 白芍(三錢) 丹皮(三錢)犀牛土屬。而秉水精。地黃土色。而含水質。二物皆得水土之氣。能滋胃陰。清胃火。乃治胃經血熱之正藥。然君火之主在心。故用丹皮以清心。相火所寄在肝。故用白芍以平肝。使君相二火。不湊集于胃。則胃自清而血安。

甘露飲天門冬(三錢) 麥門冬(三錢) 生地黃(三錢) 熟地黃(三錢) 黃芩(三錢) 枳殼(一錢) 石斛(三錢) 茵陳(三錢) 甘草(一錢) 枇杷葉(二片去毛)陳修園曰。胃為燥土。喜潤而惡燥。喜降而惡升。故用二地二冬石斛甘草。潤以補之。枇杷枳殼。降以順之。若用連柏之苦。則增其燥。若用 術之補。則慮其升。即有濕熱。用一味黃芩以折之。一味茵陳以滲之足矣。蓋以陽明之治。重在養津液。方中地冬等藥。即豬苓湯用阿膠以育陰意也。茵陳芩枳。即豬苓湯用滑澤以除垢意也。

清燥救肺湯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黑芝麻(一錢) 石膏(二錢 ) 阿膠(一錢) 杏仁(一錢去皮尖) 麥冬(二錢) 枇杷葉(炙一片) 冬桑葉(三錢)喻嘉言曰。諸氣 郁之屬于肺者。屬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氣郁之方。用辛香行氣。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諸嘔喘痿之屬于上。亦屬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嘔屬胃經。以喘屬肺。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而惟喘屬上矣。所以亦無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屬于肺者。非行氣。即泄氣。間有一二用潤劑。又不得肯綮。今擬此方。名清燥救肺。大約以胃為主。胃土為肺金之母也。其天冬知母。能清金滋水。

以苦寒而不用。至苦寒降火之藥。尤在所忌。蓋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陰氣不過一線。倘更以苦寒下其氣。傷其胃。尚有生理乎。誠仿此增損。以救肺燥。變生諸證。庶克有濟。

保和湯甘草(二錢) 阿膠(三錢) 百合(三錢) 知母(三錢) 貝母(三錢) 五味子(一錢) 天冬(三錢) 麥冬(三錢) 桔梗(三錢) 薄荷(一錢) 飴糖(三錢) 薏苡仁(三錢) 馬兜鈴(二錢)肺經之津足。則痰火不生。而氣沖和。若津不足。則痰凝火郁。痿咳交作。而氣失其和矣。方用飴糖甘草阿膠。補胃以滋肺津。復加清火祛痰斂浮解郁之品。凡以保護肺金。使不失其和而已。葛可久此方。雖不及救肺湯之清純。然彼以滋干為主。此以清火降痰為主。各方用意不同。無相詆訾。

麥門冬湯麥冬(二兩) 半夏(六錢) 人參(四錢) 甘草(四錢) 粳米(一盞) 大棗(十二枚)參米甘棗四味。大建中氣。大生津液。胃津上輸于肺。肺清而火自平。肺調而氣自順。然未逆未上之火氣。此固足以安之。而已逆已上之火氣。又不可任其遲留也。故君麥冬以清火。佐半夏以利氣。火氣降。

則津液生。津液生而火氣自降。又并行而不悖也。用治燥痰咳嗽。最為對癥。以其潤利肺胃。故亦治隔食。又有沖氣上逆。挾痰血而干肺者。皆能治之。蓋沖脈起于胞中。下通肝腎。實則麗于陽明。以輸陽明之血。下入胞中。陽明之氣順。則沖氣亦順。胞中之血與水。皆返其宅。而不上逆矣。此方與小柴胡合看更明。小柴胡是從胃中引沖氣上行。使火不下郁之法。此方是從胃中降沖氣下行。使火不上干之法。

或去粳米加蜜。更滋潤。

四磨湯人參 烏藥 檳榔 沉香(各等分)上藥磨水煎服。治上氣喘急。取人參滋肺。以補母之氣。取沉香入腎。以納氣之根。而后以檳榔烏藥。從而治之。瀉實補虛。洵為調納逆氣之妙法。蓋肺為陽。而所以納氣下行者。全賴陰津。故用人參以生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棉县| 南溪县| 石狮市| 水城县| 左贡县| 察隅县| 南充市| 富源县| 河曲县| 吴旗县| 石渠县| 饶河县| 容城县| 临夏县| 巴南区| 紫金县| 张掖市| 大冶市| 包头市| 松滋市| 潮安县| 罗城| 宜阳县| 永昌县| 五常市| 鄂州市| 梁山县| 象州县| 南和县| 连城县| 禹城市| 新源县| 行唐县| 临城县| 吉木萨尔县| 鹤峰县| 江门市| 苍溪县| 瑞昌市| 穆棱市| 宝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