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為陰。而所以化氣上行者。全賴真陽。故用沉香以固陽。為沉其水。故能直納水中之陽也。
桂苓五味甘草湯桂枝尖(三錢) 云茯苓(四錢) 炙甘草(二錢) 五味子(一錢)此治腎中水氣騰溢。陰火上沖。面赤咽痛。咳逆諸病。桂苓抑水下行。水行即是氣行。然逆氣非斂不降。
故以五味之酸斂其氣。土濃則陰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補其中也。
蘇子降氣湯蘇子(三錢) 半夏(二錢) 當歸(三錢) 陳皮(二錢) 前胡(二錢) 濃樸(一錢) 沉香(一錢) 甘草(一錢) 生姜(三片)氣即水也。水凝則為痰。水泛則為飲。痰飲留滯。則氣阻而為喘咳。蘇子生姜半夏前胡陳皮。宣除痰飲。
痰飲去而氣自順矣。然氣以血為家。喘則流蕩而忘返。故用當歸以補血。喘則氣急。故用甘草以緩其急。出氣者肺也。納氣者腎也。故用沉香之納氣入腎。或肉桂之引火歸元為引導。
腎氣丸熟地黃(八錢) 山萸肉(四錢) 山藥(四錢) 云茯苓(四錢) 澤瀉(四錢) 牡丹皮(五錢) 川附片(三錢) 肉桂(二錢)腎為水臟。而其中一點真陽。便是呼吸之母。水足陽秘。則呼吸細而津液調。如真陽不秘。水泛火逆。則用苓澤以行水飲。用地萸以滋水陰。用淮藥入脾。以輸水于腎。用丹皮入心。以清火安腎。得六味以滋腎。而腎水足矣。然水中一點真陽。又恐其不能生化也。故用附子肉桂以補之。若加牛膝。便具引火歸元之功。若加知柏。又治上熱下寒之法。如去桂附。加麥冬五味。則純于滋陰。兼治肺金。
辛字潤肺膏羊肺(一具洗) 杏仁(四錢) 柿霜(五錢) 真酥(五錢) 真粉(三錢) 白蜜(五錢)為末。攪勻入肺中。燉熟食。真粉即上白花粉。真酥即上色羊乳。如無以黑芝麻搗爛代之。方取肺與肺同氣。而用諸潤藥。以滋補之。義最淺而易見。然方極有力可用。
瓊玉膏生地(一斤汁) 白蜜(一斤) 人參(八兩) 云苓(十二兩)生地汁合白蜜入瓷瓶內。云苓人參為末。和勻。放水中煮三晝夜。懸井中晝夜。取起。仍煮半日。白湯化服。為潤利肺經之妙劑。
生脈散人參(三錢) 麥門冬(三錢) 五味子(七粒)人參生肺津。麥冬清肺火。五味斂肺氣。合之酸甘化陰。以清潤肺金。是清燥救肺湯之先聲。
保元湯人參(三錢) 黃 (三錢) 黑棗(三錢) 炙甘草(二錢) 煨姜(三片)草與黑棗。大補中土。再加煨姜以溫之。黃 以鼓之。人參以滋之。總使土氣沖和。上生肺金。肺陽布護。
陰翳自消。一切寒怯虛悸之癥自除。此為溫補肺陽法。與上滋肺陰法。為一寒一熱之對子。
六君子湯人參(三錢) 白術(三錢) 云苓(三錢) 甘草(二錢) 陳皮(三錢) 半夏(三錢)四君子。補胃和中。加陳皮半夏以除痰氣。肺之所以有痰飲者。皆胃中之水不行。故爾沖逆。治胃中即是治肺。
天王補心丹當歸(三錢) 熟地黃(五錢) 生地黃(三錢) 遠志(一錢) 人參(三錢) 丹參(三錢) 天門冬(三錢)麥門冬(三錢) 元參(三錢) 桔梗(錢半) 酸棗仁(三錢) 柏子仁(三錢) 云茯苓(三錢) 五味子(一錢)陳修園曰。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熟地補水。使水上交于心。以元參丹參二冬。
使火下交于腎。又佐參苓以和心氣。當歸以生心血。棗仁以安心神。遠志以宣其滯。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為向導。心得所養。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瘡秘結之苦哉。
朱砂安神丸朱砂(一錢) 黃連(三錢) 生地(三錢) 當歸(三錢) 甘草(二錢)朱砂之重以鎮怯。黃連之苦以清熱。當歸之辛以噓血。更取甘草之甘。以制黃連之太過。地黃之潤。以助當歸所不及。合之養血清火。安鎮心神。怔忡昏煩不寐之癥。可以治之。
人參養榮湯人參(三錢) 黃 (三錢炙) 白術(三錢) 甘草(錢半) 當歸(三錢) 熟地(四錢) 大棗(三錢) 生姜(三片) 遠志(一錢) 桂心(一錢) 陳皮(二錢) 白芍(三錢) 云苓(三錢) 五味子(一錢)此方即中焦取汁。奉心化赤以為血之義。參 術草大棗。大補中焦。中焦谷化則汁益生。故加陳皮以化谷。中焦水停則谷不化。故加姜苓以別水。水谷既化。中焦之汁自生矣。再用歸地多汁以引其汁。凡系婦人催乳。用此足矣。若必令其奉心化血。則宜芍味以斂之。使榮行脈中。而不外散。加桂心遠志。啟導心火。以助其化赤之令。補中者。開血之源也。導心者。化血之功也。斂脈者。成血之用也。此心火不足之治法。與炙甘草湯建中湯相近。
歸脾湯白術(三錢) 黃 (三錢) 茯神(三錢) 人參(三錢) 遠志(錢半) 木香(一錢)甘草(二錢炙) 棗仁(三錢) 當歸(三錢) 桂圓(五枚去殼)心主生血。脾主統血。養榮湯。以治心為主。歸脾湯。以治脾為主。心血生于脾。故養榮湯補脾以益心。脾土生于火。故歸脾湯導心火以生脾。總使脾氣充足。能攝血而不滲也。
養真湯人參(三錢) 白術(三錢) 云苓(三錢) 甘草(錢半) 山藥(三錢) 蓮米(三錢) 麥冬(三錢) 五味(八分) 黃 (三錢) 白芍(三錢)煎去頭煎。只服二三煎。取燥氣盡去。遂成甘淡之味。蓋土本無味。無味即為淡。淡即土之正味也。此方取淡以養脾。深得其旨。
小建中湯桂枝(二錢) 白芍(四錢) 甘草(二錢) 紅棗(三枚 生姜(三片) 飴糖(一兩)虛勞里急諸不足者。五臟陰精陽氣俱不足也。故用姜桂辛溫以生陽。用芍飴酸甘以生陰。大棗甘草純甘以補中。使中宮創建。則陽氣化而上行。陰氣化而下降。細按此方。乃建胃滋脾。以陽生陰之法。歸脾湯從此方重濁處套出。補中湯從此方輕清處套出。
正元湯人參(附子汁煮) 黃 (川芎酒煮) 山藥(干姜煮) 白術(陳皮煎) 云苓(肉桂煮) 甘草(烏藥煮各等分)六藥為末。鹽湯下。取火烈之品。法平和之藥。雄烈之味既去。誠為溫補少火之馴劑。
白鳳膏平胃散(四兩) 人參(一兩) 茯苓(一兩)上三味為末。納棗內。入鴨腹中。陳酒煮爛。食鴨肉。將棗陰干。隨用參湯白湯化服。鴨乃血肉之品。其性滋陰。酒為五谷之精。其性和陽。合諸藥養脾胃。大收純和之效。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龍骨(三錢) 牡蠣(三錢)肝寒魂怯。用辛溫鎮補之品。以扶肝而斂魂。心陽上越。腎陽下泄。此方皆可用之。
滑氏補肝散棗仁(三錢) 熟地(四錢) 白術(三錢) 當歸(三錢) 山茱萸(三錢) 山藥(三錢) 川芎(一錢) 木瓜(一錢) 獨活(一錢) 五味子(五分)肝體陰而用陽。此以酸甘補肝體。以辛甘補肝用。加獨活者。假風藥以張其氣也。欲其氣之鼓蕩者。則用獨活。欲其氣之溫斂者。則用巴戟。欲其氣之清平者。則用桑寄生。欲其氣之疏達者。則用柴胡白頭翁。諸藥皆治風之品。輕重不同。在人用之得宜。
炙甘草湯(一名復脈湯)人參(二錢) 地黃(二兩六錢) 麥冬(八錢) 阿膠(二錢) 芝麻(五錢) 炙草(四錢) 大棗(三枚) 桂枝(三錢) 生姜(三錢) 清酒(一兩)此方為補血之大劑。鄉先輩楊西山言。此方亟戒加減。惜未能言明其義。余按此方。即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是為血之義。姜棗參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氣。變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傷血。故重使生地麥冬芝麻。以清潤之。使桂枝雄烈之氣。變為柔和。生血而不傷血。又得阿膠潛伏血脈。使輸于血海。
下藏于肝。合觀此方。生血之源。導血之流。真補血之第一方。未可輕議加減也。時方養榮湯。亦從此套出。第養榮湯較溫。此方多用生地麥冬。則變為平劑。專滋生血脈。若催乳則無須桂枝。若去桂加棗仁遠志。則更不辛烈。若加丹皮桃仁。則能清心化血。加山梔。又是清心涼血之劑。加五味。則兼斂肺金。此雖加減。而仍不失仲景遺意。又何不可。
大補陰丸熟地(八錢) 知母(三錢) 黃柏(三錢) 龜板(四錢)苦寒之品。能大伐生氣。亦能大培生氣。蓋陰虛火旺者。非此不足以瀉火滋陰。夫人之生氣。根于腎中。
此氣全賴水陰含之。若水陰不足。則陽氣亢烈。煩逆痿熱。方用知柏折其亢。龜板潛其陽。熟地滋其陰。
陰足陽秘。而生氣不泄矣。
四物湯(為生血和血之通劑)生地(四錢) 白芍(三錢) 川芎(二錢) 當歸(三錢)四君子湯人參(三錢) 白術(四錢) 云苓(四錢) 甘草(二錢)異功散即四君湯。加陳皮二錢。
八珍湯即上二方合用也。氣血雙補之平劑。
十全大補湯即八珍湯。加黃 肉桂。為溫補氣血之大劑。
當歸補血湯黃 (一兩) 當歸(五錢)此方以氣統血。氣行則血行。外充皮膚。則盜汗身熱自除。內攝脾元。則下血崩漏能止。
柴胡清骨散柴胡(三錢) 青蒿(三錢) 秦艽(三錢) 白芍(三錢) 丹皮(三錢) 地骨皮(三錢) 鱉甲(三錢) 知母(三錢) 黃芩(二錢) 甘草(一錢) 童便(少許) 胡黃連(一錢)肝為藏血之臟。又司相火。血足則火溫而不烈。游行三焦。達于腠理。莫不得其溫養之功。若血虛火旺。
內則煩渴淋閉。外則骨蒸汗出。皆肝經相火之為病也。方用丹皮知母枯芩黃連童便。大清相火。而又恐外有所郁。則火不能清也。故用柴胡青蒿秦艽。以達其郁。又恐內有所結。則火不能清也。故用白芍丹皮鱉甲。以破其結。佐甘草一味以和諸藥。務使肝經之郁結解。而相火清。較逍遙散更優。
保命生地散生地(五錢) 熟地(三錢) 枸杞(三錢) 地骨皮(三錢) 黃 (四錢) 白芍(三錢) 甘草(二錢) 黃芩(二錢) 天門冬(三錢)方取黃 甘草。入脾統血。余藥清潤肺腎。以治血之源流。或血止后。用此調養亦宜。
豬苓湯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云苓(三錢) 滑石(三錢) 阿膠(三錢)此方專主滋陰利水。凡腎經陰虛。水泛為痰者。用之立效。取阿膠潤燥。滑石清熱。合諸藥皆滋降之品。
以成其祛痰之功。痰之根原于腎。制肺者治其標。治腎者治其本。
導赤散生地黃(四錢) 木通(二錢) 甘草梢(三錢) 竹葉心(三錢)季楚重曰。瀉心湯用黃連。所以治實邪。責木之有余。瀉子以清母也。導赤散用地黃。所以治虛邪。責水之不足。壯水以治火也。
麻黃人參芍藥湯麻黃(一錢) 桂枝(三錢) 黃 (三錢) 人參(三錢) 炙草(一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麥冬(三錢) 五味子(一錢)麻黃桂枝。從外發表。黃 草參。從內托里。使內犯之邪。皆從外出。自不至乘陰而吐衄矣。然既亂之血。
又不可以治也。故用當歸白芍以和之。麥冬五味以清之。又按麻桂力能發表。表解而血自止。是善用麻桂之功。非麻桂自能止血也。況仲景于吐血衄血。皆忌發汗。用此方者。須審其的由外感。非此不解。
然后一投即應。設忌發汗而反汗之。又誤用麻桂之過。麻桂亦不任咎也。
止嗽散桔梗(三錢) 荊芥(三錢) 廣紫菀(三錢) 廣百部(三錢) 白前(三錢) 陳皮(三錢) 甘草(一錢)普明子制此方。并論注其妙。而未明指藥之治法。余因即其注而增損之曰。肺體屬金。畏火者也。遇熱則咳。用紫菀百部以清熱。金性剛燥。惡冷者也。遇寒則咳。用白前陳皮以治寒。且肺為嬌臟。外主皮毛。
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則邪氣流連而不解。故用荊芥以散表。肺有二竅。一在鼻。一在喉。鼻竅貴開而不貴閉。喉竅貴閉。不貴開。今鼻竅不通。則喉竅啟而為咳。故用桔梗以開鼻竅。此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
肺氣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