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周慎齋遺書
  • 佚名
  • 7655字
  • 2015-12-26 16:58:15

古經解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陰陽應象論)陽生陰長,春夏之令也,陽殺陰藏,秋冬之令也,陰陽互為消長。春主陽,陽盛則陰生,故至夏至則六陽極而一陰生矣,至秋則陽氣漸退,此即所謂陽殺也。殺者,衰也,謂陽漸衰也。至冬則陽氣皆退藏于陰,雖藏于陰,而一陽即來復于冬至之日。故人之腎中,亦一陽潛長,而四大五臟,尚非陽王之時也。此當以扶陽為要,不得以陰寒涼劑而害其陽之根也。冬至為一陽生,至春初則三陽漸進,故用藥亦當開導生路,以遂其生長之機,亦以扶陽為要。至夏則陽盛于外矣,又當接其真陽,而不使脫其根蒂。故五苓之用桂者,得此意也。至秋則陽漸歸陰,亦當開導其歸路,而勿使隔絕于外。如香蘇飲、正氣散之類,得此意也。至冬仍歸于潛所,而外皆陰氣,斯時當顧內以統外,勿使失其根蒂,則有生有長,有殺有藏,而陰陽無隔絕偏害之虞矣。倘不知生,則不知扶其初;不知長,則不能補其缺;不知殺,則無以引其歸;不知藏,則無以安其根。此蓋無非以陽為本,而四時皆當相顧也。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同上)寒者,陰也,寒則堅凝,故陰為地,地至濁者也;熱者,陽也,熱則流通,故陽為天,天至清者也。是言陰濁而陽清,天清而地濁也。(張東扶曰:清字不得作好字眼解。蓋清濁既生于寒熱,在人則皆能為病也。)精化為氣,氣傷于味(同上)精者,陰也;氣者,陽也。精化為氣,陽根于陰也。味者,陰也,陰盛則陽衰,耽味太過,則氣反滯而不行,故味足以傷氣。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同上)土本生金,金為肺,土為脾。凡干燥之土不能生物,泥濘之土亦不能生物。故脾土濕則不能生肺金,濕即是水氣,水氣既入,當秋日肺正旺時,尚未能為害,至冬金衰而水旺,則濕得趁其時令為害而咳生矣。蓋肺金最清,不能容邪,傷濕則金寒而咳也。

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同上)遇春夏之令,陽氣升而欲舒,被發緩形者使陽升而氣舒也。故凡春夏之病,不得過用寒涼收澀之劑。春日傷風寒,宜用廣皮、蘇葉舒發中焦,而石膏不得用于春者,皆此意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四氣調神論)陽為天,陰為地。清陽之氣,天之氣也,其在人身,清陽之氣,則流行于五臟六腑之空竅而無所滯凝。其所以流行于諸竅而無所滯凝者,蓋因五臟,各藏其清元真一之氣,而無侵凌僭越之患也。若五臟之氣不固,則顛倒橫溢,少火而為壯火,清陽而為濁陰。凡流行出入諸竅者,俱屬陰邪,如肺氣本應下輸諸臟,今則上逆而為害;脾氣本應上輸于肺,今則下陷而為邪;肝能疏土,今則反郁而傷脾;水能生木,今反泛濫而浮木。一身上下流行諸空竅,無非濁陰凝結,而清陽之氣不行矣。如天本陽,而能藏其真元清一之氣,故蒼蒼在上,惟開竅于日月,而光明普照也。若一天盡如日月之明,則日月之光,悉皆隱沒,宇宙之間,不復有流行之清氣,清氣不行,則邪濁之氣得充塞于空虛之際而為害。人身之有病,何以異是?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同上)蒼天之氣清凈,故能陽升陰降,天地和諧,天健運而地順行,此時天氣下而地氣騰,天地交而成泰矣,何災患之有?若天不健,則地不順,天地間隔,陰陽不和,陽不和于陰,則陽獨亢,陰不和于陽,則陰獨凝,非復蒼天清凈流行之氣,而光明之境變為晦冥之境矣。故人身真火不行,則陽氣閉塞,而一身上下,無非陰火橫行,所謂地氣冒明也。地氣者,陰氣也;冒明者,陰氣昏冒光明之陽分也。

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生氣通天論)夏令行,則陽氣盡浮于外而內虛矣。腎者,陽所藏之地也,陽氣既浮于外,則內虛而腎氣亦虛,斯時更傷勞欲,則外實內虛,上實下虛,不厥何待?煎者,上與外;厥者,內與下也。

煎于上與外,便厥于內與下。治法當以納氣歸腎為要。(辟,病也。辟積,謂病之積也。煎者,心體煩熱,有若煎熬。厥者,氣逆而厥也。)經脈橫解,腸 為痔(同上)經脈主氣,絡脈主血。肺主氣,大腸肺之表也。經脈橫解,則氣行不速;氣行不速,則肺不主令。飲食之在胃者,至大腸而不能奉肺降下之令,則大腸之氣滯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結,血結氣滯于大腸,乃痔之所由生也。

二陽之病發心脾(陰陽別論)二陽,陽明胃也。胃者,脾之夫也。胃病,則脾豈能獨安?脾氣行則心有所奉而血生。

故心生血,脾統血,心、脾二經皆生血之原也。血者,陰也,陰生于陽,胃陽既病而無生發之氣,則陰血所生之原病矣,焉能不及于心脾哉?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同上)真脈之臟脈,即本臟之真脈,無胃氣者也。死日有除成數算者,有除生數算者,有除生成之數算者。蓋陰遇陰,陽遇陽,而逢受克則死也。如肝懸絕,肝之成數八,肺之成數九,八九十七,除十七而加一,至十八日則死矣。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陰也。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雖陽而為成數則陰矣,故俱以成數算。心懸絕,地二生火,生數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六與二,八也,除八而加一,故九日死也。肺懸絕,金之生數四,火之成數七,四與七,十一也,除十一而加一,十二日死矣。腎懸絕,水之生數一,土之生數五,一與五、六也,除六而加一,七日死。惟有脾懸絕四日死,人不易曉,蓋土旺于四季而位于中,故脾懸絕,只逢克便死。天三生木,木數三,除三而加一,故四日死也。

反四時者,有余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余為消。(脈要精微反四時者,脈氣反四時也,如下文春夏之脈瘦,秋冬之脈浮也。有余,精氣并也,并于上則下虛,并于下則上虛,故有余為精。不足,正不足也,故不足為消。應太過,并于上,上太過,并于下,下太過,有太過即有不足,故曰應太過,不足為精。正氣消,則邪氣旺,邪之旺由正之消也,故曰應不足,有余為消。

太陽所謂腫腰 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 痛也。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脈解篇)太陽,三陽也。一陽從冬至而升,至正月寅則三陽生矣。三陽腫腰 痛者,太陽不得遂其生發之性,至正月寅,陽未盡發而郁于下,故痛也。所以曰陰氣盛,陽氣未得自次者,未得其位次也。病虛為跛,蓋如陽氣,遇凍初解,雖動而未升,亦郁于下也。跛者,太陽膀胱之脈,起于足小趾至陰之地,陽抑于至陰,故為偏跛。跛,足不能行也。(按:本詳解六經諸病,此特太陽一經中之二耳,蓋略舉一隅以為例也。)人肝目應之,九九竅,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以之候發,母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征、羽,六律有余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四反,一四方各作解。(針解篇王冰曰: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簡爛文,義理殘缺,莫可尋究。)人肝開竅于目,凡九九八十一竅,六六三百六十五節,凡所以動而運者,皆肝之氣,木之性也。故一以觀動靜,在人為天一之所生,在天為水之所生,升而為火。蓋肝主動,火亦主動也,所以候五色。七星為十二月轉運之星,亦主動,故在天為火,而其動處應于七星也,以候發者,發在頭而居火之分,故在上者為應也。母澤缺三句(三句字疑,)水為木母,水旺則木盛而發澤,五色在天,五聲在人,宮、商、角、征、羽,變而為六律,其中有余不足,則于音別之,故曰有余不足,應之也。五色在天,人多見于面;五聲在地,人多見于胸喉,故下言地二也,地二以候高下有余。九野在人,五臟六腑也,一節俞應之。俞,背也,俞為臟腑之門戶,此又有地通乎天。蓋腹為陰,為地;背為陽,為天也,故曰應之以候關節。(“關”字是慎齋所改,原文是“閉”字。)此二也。三則在人多變動,一分以候齒,泄多則血少,十分角之變,蓋角屬木,木為肝,肝主動,動則變,故曰十分角變。可見凡病從肝而發者十之九也。五分以候緩急者,肝為將軍之官,易急而難緩,急則病發驟而猛,緩則雖發而易制也。六分不足三分,因寒在關節也。第九分四時者,在天為四時,在人為寒、溫、燥、濕。人之寒、溫、燥、濕,即天之四時也。一應之以候相反,如天之冬而暑,暑而寒,反則病,順則安,然四方高下,九野遠近不同,又當因地而推天時人事之不同,不可一例解也。

故用藥解病,一宜參之天時,又宜察之地宜,則無不解矣。(王胥山曰:針解篇中所云“人肝目應之,九”下一百余字,經文蠹缺,難以盡通,故古人于此節皆無注釋,蓋遵缺疑之義也。慎齋則以古圣微言,有同至寶,不可竟等于史傳之缺文,置而不論。故因其可通者而發明之,以見珍惜之至意。夫前賢于殘編蠹簡,猶視同金書玉格,一字不肯舍棄如此。今之習業者,于《靈》、《素》古經,竟有終身未曾省視,而猶自矜其藝術之精良。吁!其所謂精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金匱真言論)冬時陽藏于內,內者,陰也,能藏于陰,則無病矣。倘至冬而陽不藏,則陰為陽氣所抑,能無病乎?故曰冬病在陰。夏時陽發于外,外者,陽也,倘至夏而陽不能發,則陽為陰氣所抑,能無病乎?故曰夏病在陽。春時陽雖欲發而氣尚微,倘因七情、勞役、外感所侵,則陽亦抑于陰分而陰病矣,故曰春病在陰。秋時陽氣當漸降,茍至時而不能降,是陽氣弱也,弱則病由此而生矣,故曰秋病在陽。

臟不藏精肺不藏者腎必傷,腎不藏者肝不發,肝不藏者心不榮,心不藏者脾必害,脾不藏者肺必災。總之,母不藏者則子不發,子不發則病仍及于母。故心及肝,肝及腎,腎及肺,肺及脾,脾及心,子母相關,病之標本于斯而定,然亦言其大義如此。若其間或感、或不感,或感之輕重淺深,則又因其人之素稟,此乃因時氣而識其將來之病癥也。至于當時則又不然,如火不藏則肺病,金不藏則肝病,木不藏則脾病,土不藏則腎病,水不藏則心病,此因當時之過旺而及于妻者也。夫婦俱病,則其中補瀉之義可推,如辰戌年,初之氣為相火,是火不藏也,當時之肺病,將來之脾病可知。即此一端,可以例其余矣。

古方解

十全大補湯·八珍湯

二方皆陰陽并用之方也,然其間有輕重之別,在乎分量之多寡以別之。如損處重在陽,則血藥多用,氣藥次之;重在陰,則氣藥多用,血藥次之。血為陰,氣為陽,盈虛消息之理,后至者成功也。伊芳尹十全大補湯,用四君以補氣,加木香不使上焦氣滯也;用四物以補血,加沉香不使下焦氣滯也。蓋上古氣血俱濃,故用二香,補而兼之以行。若叔季之人,氣血俱虛,故東垣以黃 代木香,兼益上焦之氣,以肉桂代沉香,溫暖陰血,血得溫而生,氣得溫而長。經云:虛者十補勿一泄。此類是矣。

歸脾湯

歸脾,味味皆滯,故用木香以疏肝,肝疏得歸身、棗仁,肝血潤矣。肝血能潤,則脾血能藏,脾既能藏,而后能為胃行其津液,使周身皆利也。蓋參、 、術、草之補脾,當歸之補肝,茯神、棗仁、遠志之補心,各守一經,性皆滯礙,得木香之疏通,破上焦之滯,醒動脾氣,而后脾能淫氣于心,心始生血,散精于肝,肝始藏血,心肝既足,而后脾得以統血,血足則火不郁,三焦通達而無捍格之患矣。今之用歸脾而去木香者,能不為之慨嘆哉!

補中益氣湯

補中者,補中氣也。參、 、術、草所以補脾,五行相制則生化,廣皮以疏肝氣,歸身以養肝血,清氣升則陰陽皆長,故用柴胡、升麻以升提清氣,清氣既升則陽生,陽生而陰自長矣

四君子湯

四君子陽中之陰,肺、脾二經藥也。人參補氣治里虛;白術行中焦之濕;茯苓瀉膀胱隱伏之火,止瀉補脾;甘草健脾和中,退虛火,解諸毒,得黃 則補肺,得當歸則補血,得山藥則補脾陰,得炮姜則溫中,得丁香則溫胃,得陳曲則去胃中陳腐之氣,得木香、砂仁則醒脾氣,加地黃之沉寒則治丹田火起,加白芍則補脾陰,瀉土中之木,治木乘土位。

四物湯

四物湯治血之有余,不治血之不足。蓋血之有余者,溢而不歸經,則用川芎上行巔頂,下至九泉以行血,當歸引血歸經,二味走而不守;用白芍之酸以斂之,地黃直達丹田,二味守而不走,使血安于其位也。若血不足而但用四物,則孤陰不長,難以奏功,故必以四君為主,令陽生陰長可也。

溫肺湯

溫肺湯,所以令金浮而水升也。細辛、五味、肉桂皆所以溫腎,腎水溫暖則氣上行,所謂云從地起也。氣即水中之金,是金浮也。上行之氣,熏蒸于肺而為津液,津液屬水,是水升也,所謂水從天降也。又溫肺湯有木沉而火降之妙,溫肺則金旺,金旺則能平木,木有所畏,收斂下行,是謂木沉。木者,火之母也,木浮則火亦在上,木沉則火自降,火降在下,而腎

保元湯

黃 ,有汗,用蜜炙,胃虛,米泔水浸炒,表惡寒,酒拌炒,嘈雜,人乳拌制。表虛多,葛根,久病熱不退去表藥,只用保元。血虛加當歸,脾虛加白術,渴加麥冬、五味,虛煩不眠加棗仁,小水不利加牛膝、白茯苓,心神不安加茯神、遠志、棗仁,退火重用參、 ,虛而火動少加黃柏,小便不通或赤加香附,腰痛加杜仲,惡寒加肉桂,惡心加炮姜,自汗虛寒加附子,腹脹恐成中滿加附子、炮姜、肉桂、吳茱萸、青皮、枳殼之類,脈虛浮有濕加羌活、防風、茯苓。人無氣不生,而氣又多患其不足。凡去病之藥,病去即止,不可多服,多服能泄真氣。保元湯能補血中之氣,故曰保元,言以此保血中之元氣也。人稟天地之氣以生,負陰抱陽,陽不可令陷于陰分,當使胃有春夏發生之氣,不可使有秋冬肅殺之氣。故宜大升、大降,使清陽發腠理,濁陰歸五臟,如天之包乎地外,而周行不息。假如天之元氣不足,而常陷于濁陰,則地亦無生生之意矣。故天氣升則地氣長,而后 和合,霖雨時降,滋生萬物,萬物各得其所也。人生全賴此一腔之氣,而氣又以血為根據,胃乃生血之原,若元氣不足,陷于陰分,則血不生長,化而為火,變異無常,漸趨死路,而曾莫知其故,亦可憫矣。

夫人身上體屬陽,下體屬陰,上陽不生,則陰氣絕矣。上古圣人,與天地合德,深悟生生不息之機,故其用藥大升、大降,以法天之陽氣上升,地之陰氣不絕,陰陽二氣升降互施,則氣血散布于四肢,何病之有?倘陽不升,則血凝滯,諸病生焉。醫者,當體圣人生發之心,不可使氣血有偏。圣人妙法亦不過能體升、降、浮、沉之法耳!

古今名方錄要

保元湯人參 黃 甘草(炙)四君子湯人參 白術 白茯苓 甘草(炙)異功散人參 白術 白茯苓 甘草(炙) 陳皮六君子湯人參 白術 白茯苓 甘草(炙) 陳皮 半夏益黃散人參 黃 白芍 甘草(生) 陳皮 川連參苓白術散人參 白術 白茯苓 甘草(炙) 山藥 薏苡仁 扁豆 蓮肉 桔梗 砂仁 共為末。

理中湯丸人參 白術 甘草(炙) 炮姜 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補中益氣湯人參 黃 白術 甘草(炙) 歸身 廣皮 柴胡 升麻 生姜 大棗歸脾湯人參 黃 白術 甘草 歸身 茯神 棗仁 遠志 木香 龍眼參附湯人參 附子參術湯人參 黃 蒼術 炙甘草 歸身 陳皮 青皮 神曲 柴胡 升麻 黃柏養胃湯人參 蒼術 甘草(生) 半夏 橘紅 藿香 白茯苓 草果 濃樸 烏梅 生姜溫肺湯細辛 五味子 肉桂 炮姜 甘草(炙) 白茯苓 白芍 半夏四逆湯川附子 炮姜 甘草(炙)四苓散白術 白茯苓 豬苓 澤瀉 加肉桂名五苓散。

平胃散蒼術 陳皮 甘草 濃樸胃苓湯蒼術 陳皮 甘草 濃樸 白術 白茯苓 豬苓 澤瀉 肉桂二陳湯半夏 陳皮 白茯苓 甘草 姜汁溫膽湯半夏 枳實 陳皮 甘草 竹茹 生姜半夏茯苓湯半夏 陳皮 白茯苓 甘草 砂仁竹茹湯半夏 甘草 干葛 竹茹 生姜 大棗正氣湯白術 白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 藿香 白芷 紫蘇 桔梗 濃樸 大腹皮 生姜枳術丸白術(一兩) 枳實(一兩) 蒸飯搗為丸。

和中散炮姜(四兩) 肉桂(二兩) 吳茱萸(二兩) 共為末。

小青龍湯麻黃 桂枝 細辛 炮姜 半夏 甘草 白芍 五味子四圣丸散白術(四兩) 陳皮(五錢) 川連(五錢) 以神曲糊丸。

四仙湯熟地黃 白芍 歸身 甘草 大棗 歸湯黃 歸身生脈散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芎歸湯川芎 歸身 白芍 百合 荊芥四物湯川芎 歸身 白芍 生地黃六味丸、湯生地黃 丹皮 山茱萸 白茯苓 澤瀉 山藥六味加五味子,名都氣丸;六味加肉桂,名七味湯、丸;六味加肉桂、附子,名八味湯,丸;六味加人參、附子,名腎氣湯、丸;六味加五味子、麥門冬,名涼八味湯、丸;六味加肉桂、附子、磁石、五味子,名十味湯、丸。

黃 建中湯黃 白芍 甘草 川桂枝 生姜 大棗 飴糖 去黃 名小建中湯。

芎歸芍藥湯川芎 歸身 白芍 白茯苓 白術 澤瀉六黃湯生地黃 熟地黃 黃 黃柏 黃芩 黃連 歸身當歸地黃湯歸身 生地黃 川芎 白芍 本 防風 白芷 細辛導赤散生地黃 木通 甘草 赤茯苓 竹葉大補陰丸熟地黃 黃柏 知母 白芍 龜板 陳皮 牛膝 鎖陽 當歸 虎骨 煮羊肉為丸。冬安神丸辰砂(五錢) 川黃連(六錢) 甘草(五分) 生地黃(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搗飯安胎飲川芎 歸身 白芍 熟地黃 甘草 白茯苓 黃 白術 半夏 地榆 阿膠 生姜黃芩芍藥湯白芍 黃芩 甘草 生姜 大棗八珍湯人參 白茯苓 白術 甘草 川芎 歸身 芍藥 生地黃 加黃 、肉桂,名十全大補虎潛丸虎骨 白術 白茯苓 甘草 歸身 川烏頭 生地黃 白芍 黃 杞子 人參 杜仲 牛膝 煉蜜為丸。

清心蓮子飲黃芩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 甘草 石蓮子 白茯苓 黃 柴胡 人參漏蘆散漏蘆 歸身 牛膝 桂心 地龍 防風 羌活 白芷 甜瓜子 沒藥 虎骨 龜板小續命湯人參 麻黃 黃芩 白芍 防己 川芎 杏仁 甘草 肉桂 附子 防風戊己丸川連 吳茱萸 白芍 神曲糊為丸。

四神丸肉果(二兩) 補骨脂(四兩)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一兩) 姜汁煮棗肉,拌搗為丸。

燒針丸朱砂(一兩) 枯礬(五錢) 共為末,棗肉和丸,如圓眼大。臨用用針插定,入燈火燒存香連丸木香 川連 飯搗為丸。

桂枝湯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棗小柴胡湯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棗升陽散火湯防風 甘草 升麻 葛根 獨活 白芍 姜活 人參 柴胡麻黃湯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獨活寄生湯獨活 桑寄生 川芎 細辛 防風 續斷 杜仲 牛膝 秦艽 白茯苓 白芍 桂心消毒飲荊芥 甘草 防風 牛蒡子升麻葛根湯升麻 葛根 白芍 甘草 生姜火郁湯升麻 葛根 柴胡 防風 芍藥 甘草 蔥白逍遙散柴胡 白芍 歸身 廣皮 甘草 黑山梔 丹皮 白術 白茯苓 姜汁茯苓補心湯前胡(三分) 紫蘇(二分) 桔梗(二分) 葛根(二分) 白茯苓(二錢) 半夏(六分) 廣皮(五分) 甘草(三分) 川芎(三分) 白芍(二錢) 歸身(六分) 生地黃(六分) 人參(四分) 枳殼(四分) 生姜(二分) 大棗(二枚)人參敗毒散赤茯苓 甘草 前胡 桔梗 枳殼 人參 柴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薄荷 生姜 大三黃丸黃連 黃芩 黃柏白虎湯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益元散滑石 甘草 辰砂 共為末。

小承氣湯大黃 濃樸 枳實大承氣湯大黃 芒硝 濃樸 枳實調胃承氣湯大黃 芒硝 甘草桃仁承氣湯大黃 芒硝 甘草 桃仁大陷胸湯大黃 芒硝 甘遂大柴胡湯柴胡 半夏 白茯苓 大黃 枳實 黃芩 甘草 生姜 大棗涼膈散大黃 樸硝 甘草 連翹 山梔(生) 黃芩 薄荷 竹葉五積散白芷 桔梗 歸身 陳皮 川芎 甘草 白茯苓 枳殼 半夏 麻黃 肉桂 濃樸 樸

附:新方數則

和中丸廣皮(四兩) 白術(三兩) 肉桂(三錢) 薏苡仁(二兩) 川椒(三錢) 澤瀉(一兩) 白茯苓(二兩) 砂仁(二兩) 車前子(一兩) 炮姜(五錢) 水法為丸。

沉香丸白術(二兩) 歸身(二兩) 白蒺藜(八兩) 白茯苓(二兩) 砂仁(二兩) 香附(四兩)白芍(三兩) 廣皮(一兩) 甘草(二兩) 烏藥(四兩) 水泛為丸。

鎮心丸人參(二錢) 黑豆(五錢) 青黛(一錢) 茯神(二錢) 甘草(二錢) 山藥(二錢) 僵蠶(四錢) 辰砂(一兩) 冰片(一分) 蜜煉為丸,辰砂為衣。

起脾丸人參(一兩) 黃 (一兩) 山藥(二兩) 甘草(二錢) 益智(二錢) 蜜煉為丸。

平驚丸炮姜(二錢) 肉桂(三錢) 白芍(一兩) 茯神(一兩) 遠志(三錢) 甘草(四錢) 鐵衣(一兩) 蜜煉為丸。

補肝丸海螵蛸(四錢) 杞子(四兩) 歸身(一兩) 杜仲(四兩) 香附(二兩,醋炒) 水法為丸真陰丹用初經紅鉛,先以水浸三宿,以土丸之。入火炮之,久則色白,用文武火煉三日夜,復以水浸之,夜露三宿,再以火煉則紫色現,日中曬之,又火煉三晝夜,則黃色如珠。凡煉此丹,白則穢盡,黃則毒盡,所謂九還成丹,乃天地之真元,陰中之至陽也。凡陰陽脫者,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定县| 项城市| 闻喜县| 台中市| 和平区| 宜宾市| 五河县| 灌云县| 淮阳县| 邓州市| 泾川县| 开封市| 德保县| 达孜县| 通州市| 会理县| 共和县| 泾阳县| 贵南县| 通州市| 上虞市| 中阳县| 屏边| 阳新县| 四平市| 图木舒克市| 乐业县| 深水埗区| 蒙山县| 探索| 南漳县| 安康市| 略阳县| 宣化县| 绥江县| 平舆县| 阿合奇县| 穆棱市| 济源市| 青浦区| 讷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