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也?然∶圣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 霈妄行,圣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二十七氣,流內聯外上下,皆有常度。此八脈不隨十二經脈常度,別道而行,故越人設溝渠為喻,以見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而為奇經,故奇經為十二經脈之別派。
此兩節舉八脈之名,及所以明奇經之義也。
二十八難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于十二經,皆何起何系也?然∶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
此承明八脈起止之義。下極之俞,長強穴也,在脊 骨端。風府穴在腦后發上,同身寸之三寸。蓋督者,都也,能統諸陽脈,行于背,為陽脈之都綱也。
按∶唐氏曰∶督脈起于腎中,下至胞室,腎中天一所生之癸水,入于胞中,全在督脈導之使下也。督氣至胞,任脈應之,則心胃之血,乃下會于胞中,此為督任相交,心腎相濟,道家坎離水火交媾之鄉,即在于此。督脈絡陰器,循二陰之間,與任脈會于下也。貫脊上頂,交于人中,與任脈會于上也。今細察其脈,由鼻柱上腦,貫脊抵腎,由腎入胞中,據此道路觀之,乃知督脈主陽,主生腎氣。蓋氣生于天陽,吸入鼻孔,至腦門,下肺管,循背脊,而下入腎,又由腎入胞中、故吸入則胞中滿也。吸入之氣,實由鼻由腦由脊而下,故掩鼻張口,能出氣而不能吸氣。蓋吸由脊下,非從鼻腦不能入也。呼由膈出,故張口能出氣也。吸由脊下,督脈主之,知督脈所主,乃知氣之所生化矣。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至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
中極穴屬任脈,在臍下,同身寸之四寸,言中極之下,蓋指會陰穴也。由會陰循腹里而上行,至咽喉。任者,任也,能統諸陰脈而行于腹,乃陰脈之總任也。
按∶唐氏曰∶督脈在背,總制諸陽,謂之曰督。任脈在腹,總統諸陰,謂之曰任。陰陽相貫。
故任與督兩脈必相交,下則交于前后陰之間,上則交于唇之上下也。以先后天論之,督在脊屬腎,屬先天,任在腹屬胃,屬后天。先天主氣,下交胞中,后天主血,下交胞中,全在此二脈也。以水火論,督脈屬氣屬水,任脈屬血屬火,是任脈當又屬之心,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皆由于此,故任脈者,陰脈之海也。
沖脈者,起于氣沖,并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沖脈為十二經之海,起于氣沖,并陽明之脈,挾臍上行而至胸中。《素問·骨空論》言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與此異。《靈樞·逆順肥瘦篇》與此同。蓋沖脈起于胞中,為氣血之海,乃呼吸之根,人之呼氣,由氣海循胸膈肺管而出于喉,故以沖為氣街,蓋指乎此,經文雖互異,而義無害也。
按∶人身陰陽原氣,皆起于下。故《內經》以廣明之后,即為太沖,太沖之地,屬之少陰,少陰之前,乃為厥陰。其部為血海,常與太沖騰精氣而上,灌溉陰陽,斯則人之元氣精氣,皆起于下也。由下而起,則分三道而上,其陽者,從少陰之后,行太陽夾脊中道,以總諸陽,名為督。其陰者,由前陰地道而上,行陽明之表,中以總統諸陰,其名為任。而中央一道,則脈起血海,騰精氣而上,積于胸中為宗氣,以司呼吸,其名為沖。是氣則與陽明胃氣俱住中州,亦與血海之營氣,俱行十二經脈者也。督脈任脈,皆起胞中,一行脊,一行腹,會于承漿。沖脈則由胞中上行,挾臍而會于咽喉,三脈同起于下極,一源而三歧,故軒岐不曰沖督任,而總其名曰太沖。是太沖者,以一身之精氣升降言之,不獨為血海言之也。夫胃中飲食之精汁,奉心化血,下入胞中,即由沖脈導之使下,故《內經》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也。是胞中為先天腎氣,后天胃血交會之所,沖脈起于胞中,導先天腎氣上行,以交于胃,導后天陰血下行,以交于腎,導氣而上,導血而下。通于腎。麗于陽明,此沖脈之所司也。
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一周。
帶脈起于季脅下,同身寸之一寸八分。帶,束也。回,繞也。橫圍一周,前垂如帶,總束諸脈,使上下有常,要約管束之,如人之束帶然,故名帶也。帶脈之所從出,則貫腎系,是當屬腎,女子系胞,賴其主持,蓋其根結于命門也。環腰貫臍,居于身之中,又當屬脾,故脾病則女子帶下,以其屬脾,而又下垂于胞中,故隨帶而下也。
陽蹺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陽蹺脈起于足外踝申脈穴,而上行入于風池,風池穴在耳后同身寸之半寸,屬少陽膽經。蹺者,捷也,主人行走之機,供步履之用也。
陰蹺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陰蹺脈起于足內踝骨下之照海穴,而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循 入 ,與太陽、陽蹺脈會。
按∶兩蹺脈者,蹺以矯舉為義,乃絡脈中之氣血行身之側,與少陽厥陰同性,兩脈主筋,兩蹺亦主筋也。然其道不同,陰出陽而交于足太陽,陽入陰而交于足少陰,其氣每從陰陽根柢和合,以為矯舉,而上榮大會于目,故目之瞑開皆宜。其曰陰脈營其臟,陽脈營其腑者,入陰則營臟,入陽則營腑也。男女脈當其數者,男子陽用事,其蹺在陽,故男子數斷其陽。女子陰用事,其蹺在陰,故女子數斷其陰也。
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于諸陽會也,陰維起于諸陰交也。
陽維陰維,維絡于身,為陰陽之綱維也。陽維發于足太陽之金門,以足少陽陽交為 ,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于 俞,與手足少陽會于天 及會肩井,與足少陽會于陽白,上本神、臨泣、正營、腦空,下至風池,與督脈會于風府、啞門,此陽維之起于諸陽之會也。陰維之 曰筑賓,與足太陰會于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于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于天突、廉泉。此陰維起于諸陰之交也。
按∶陽維主皮膚之氣,行身之表,陰維主脂膜之氣,行身之里,故病寒熱內痛也。其起止,羅氏謂陰維以維于諸陰,陽維以維于諸陽,然而能為維者,必從乎陰陽之根柢,具盛氣之發,而后能維。
陽維從少陰至太陽,發足太陽之金門,而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于陽白。陰維從少陽斜至厥陰,發于足少陰之筑賓,至頂前而終。少陰少陽,為陰陽根柢之氣,維于陽者,必從少陰以起之,是陰為陽根也。維于陰者,必從少陽而起之,是陽為陰致也。故二脈乃孫絡中氣血而入于絡脈,為衛氣綱領也。
比于圣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于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比于者,譬喻之辭也。言奇經八脈所起所繼如此,然不拘于十二經者,何哉?比如圣人設溝渠,所以通利水道也,溝渠滿溢,則流入深湖。深湖者,卑平積水之所,故能拘制于溝渠而流通也。人身經脈隆盛,入于奇經,不能歸還于十二經脈之中,邪氣入于奇經,無從而出,郁滯不通,而為腫為熱,惟用砭石以射之,則邪氣因血以泄,病乃可已也。
二十九難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氣逆而里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此節明奇經八脈之病情也。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若陰陽不能相維,則悵然失志,神思不爽矣。溶溶,懈怠浮蕩貌,言緩慢而不能收持也。陽為衛,陽氣不和,故寒熱。陰血化于心少陰,陰氣不利,故心痛也。兩蹺脈為病,病在陽則陽脈結急,病在陰則陰脈結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緩也。
沖脈起于氣沖,上至胸中,其為病氣逆而里急,其所以受邪,亦因腎氣不足而邪能干之也。督脈行身之背,督脈受邪,病必脊痛而厥逆也。任脈起胞門子戶,而行于腹,故其脈結為七疝瘕聚之病也。帶脈橫圍腰腹,故病則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寬慢不收而畏寒也。曰此奇經八脈之為病者,以總結上文診候之要也。
按∶經脈者,臟腑血氣之路徑也,若者邪滯,則病生焉。此篇七難、專論經絡,何以詳于奇經而略于正經,殊覺未備。今從《靈樞·經脈篇》錄其起止,指明經脈所過,以闡血氣之跡,而知病起何經,能不致盲人摸象也。手太陰肺經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系橫出腋下,循 內下肘,循臂內至寸口,上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由次指內廉而出其端。手陽明大腸,與肺為表里,其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間,上入兩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 外至肩,出 骨之前廉,而至肩背之上天柱骨間大椎會上,又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而上挾鼻孔。足陽明胃脈,起于鼻,交 中,由眼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至氣街,與直者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又其支者,由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又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足太陰脾與胃為表里,其脈起于足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至 內,循脛骨后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手少陰心經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 內后廉,下肘內,由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手太陽小腸,與心為表里。其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 ,卻入耳中。又有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銳 ,斜絡于顴。足太陽膀胱之脈,起于目內 ,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 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行,挾脊貫臀入 中。又有支者,從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后廉下合 中。以下貫 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足少陰腎,與膀胱為表里。其脈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 內。出 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內,下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又有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三焦,與心包絡為表里。其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下頰至 。又有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足少陽膽脈,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至肩上,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后。又有支者,別銳 ,下大迎,合手少陽脈抵于 ,下加頰車,至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至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厥陰肝,與膽為表里。其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由太陰之后上 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又有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于肺,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復接于手太陰肺經,合督任兩脈,以盡十六丈二尺之脈道,終而復始也。
上第二卷,二十三難至二十九難,論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