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姑姊妹女子子無主后者服議舉近親之有服則疏者知無服」。刊本「之」訛「知」,今改。
錦按:殿本、局本「之」訛「知」,應據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改。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知」訛「之」,應據王吳本、殿本、局本改。
卷一百禮六十
「喪遇閏月議今者用閏益合遠日之情也」。刊本脫「合」字,據別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脫「合」。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有「合」,是。考證校語「改」當作「增」。
卷一百二禮六十二
「父母墓毀服議蕭子晉傳重咨禮官何佟之議」。刊本脫「咨」字,「議」訛「謹」,據隋書禮儀志增改。
錦按:各本均脫「咨」,應據隋書禮儀志三補。北宋本作「議」,與隋志合。
卷一百五禮六十五
「公子為其妻之父母」。刊本脫「其」字,據禮記增。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公」下衍「之」,應刪。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無「之」,與禮記大傳鄭注合。禮記注有「其」,通典無「其」,意同,不必補。云「據禮記增」,亦不確。
卷一百七禮六十七
「大駕鹵簿次羊車」法「駕果下馬」。刊本「果」訛「車」,據監本改。
錦按:考證摘句「法」當作「注」。殿本作「果」,與北宋本、遞修本、明抄本同,未訛作「車」。明刻本、王吳本訛作「車」,考證誤校。
「皇太子鹵簿次中舍人二人」。刊本脫下「人」字,今增。
錦按:各本均脫下「人」,應據開元禮卷二、新唐書儀衛志上增補。
「皇太子妃鹵簿次六柱扇二」。刊本「扇二」二字互倒,據監本改。
錦按:北宋本、遞修本、王吳本、殿本、局本均倒作「二扇」。傅校本、明刻本作「扇二」,與開元禮卷二合。
卷一百八禮六十八
「齊戎凡大祀」注「臨時闕者通攝行事」。刊本「行事」二字互倒,據監本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倒作「事行」。北宋本、傅校本、遞修本、明抄本、明刻本作「行事」,與開元禮卷三合。
卷一百九禮六十九
「陳設設望燎位于柴壇之北南向」。刊本脫「設」字,據五禮通考增。
錦按:「設望燎位」上正文有「東南西向」四字。北宋本、傅校本、遞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均脫「東南西向設望燎位于柴壇之」十二字。殿本、局本惟脫「設」字,應據開元禮卷四補。
「日星帝座」。刊本「座」訛「席」,據五禮通考改。
錦按:各本均作「日星帝席」,與開元禮卷四合。五禮通考清人所纂,不足為據。
「奠玉帛實樽罍玉幣」注「著樽為上實以泛齊」。刊本「泛」訛「沈」,據五禮通考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沈」。北宋本、傅校本、遞修本、明抄本、明刻本作「泛」,與開元禮卷四合。
卷一百十禮七十
「皇帝立春祀青帝奠玉帛諸方客使先至者各就門外位」。刊本「至」訛「置」,據監本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遞修本、明抄本、殿本、局本均作「置」,與開元禮卷一二合。明刻本、王吳本作「至」,妄改。開元禮詞例,凡卑者預陳于位,候尊者來行禮,用「先置」。用「置」者,擬于物。不用「至」者,嫌與尊者體敵。考證昧乎此,以不誤為誤。
卷一百十二禮七十二
「皇帝夏至日祭方丘奠玉帛實樽罍玉幣」注「著樽為上實以泛齊」。案:「泛」五禮通考作「沈」。
錦按:明刻本、朝鮮本作「沈」,誤。殿本、局本作「泛」,與開元禮卷二九、三0及新唐書禮樂志二均合。考證以誤文為異文。
「作文武之舞」。刊本「武」訛「舞」,據五禮通考改。
錦按:明抄本、明刻本、朝鮮本、王吳本均作「作文武之舞」,非。殿本、局本作「作文舞之舞」,與開元禮卷二九、三0合,是。有文舞,有武舞,二者不同時作。皇帝將奠玉幣,作文舞之舞;太尉將亞獻,作武舞。禮文區別甚明。考證是非顛倒。
「執樽者舉冪酌泛齊」。案:「泛」五禮通考作「沈」。
錦按:明刻本、朝鮮本、王吳本作「沈」,非。殿本、局本作「泛」,與開元禮卷二九、三0合。考證以誤文為異文。
卷一百十三禮七十三
「皇帝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太稷」。刊本脫「太稷」二字,據五禮通考增。
錦按:各本及開元禮卷三三均無「太稷」。考證妄增。開元禮,唐朝官書也;五禮通考,清代私人著述也。此不啻以清代私人著作增竄唐代官書。
卷一百十七禮七十七
「皇太子釋奠于孔宣父陳設奉禮設皇太子位」注「執事則道南西向」。刊本「道」訛「近」,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近」。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朝鮮本均作「道」,與開元禮卷五三合。
卷一百十八禮七十八
「皇帝巡狩燔柴告至駕至大次門外」。刊本「次門外」訛「門外」,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原作「駕至大門外次」,「次」誤倒在「門外」下。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朝鮮本作「駕至大次門外」,與開元禮卷六二合,是。考證校語應作「刊本次門外訛門外次」,脫下「次」。
卷一百十九禮七十九
「皇帝祀封泰山陳設前祀一日」注「奉禮設御位于壇東南」。刊本脫「于」字,據監本增。
錦按:殿本、局本脫「于」。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有「于」,與開元禮卷六四合。
卷一百二十禮八十
「諸州祈社稷祝進跪奠版于神座」注「奠祝文與上同」。刊本脫「上」字,據監本增。
錦按:考證摘句有誤,「社稷」應作「諸神」。王吳本、殿本、局本脫「上」。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有「上」,與開元禮卷七0合。「奠」字誤,應據開元禮改作「其」。
卷一百二十一禮八十一
「三品以上時享其廟孝曾孫某」。刊本「某」訛「其」,今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其」。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脫「某」。北宋本作「某」,與開元禮卷七五合。
卷一百二十二禮八十二
「皇帝加元服告圜丘實樽罍及玉帛」注「一實明水一實醴齊」。刊本闕下「一」字,今補。
錦按:殿本下「一」處是空白。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局本均有「一」字。
卷一百二十三禮八十三
「皇后正至受群官朝賀設文武群官諸親藩客使等位于宮城門外如朝堂之式」。刊本「位」訛「衛」,據下文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衛」。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位」,與開元禮卷九八合。
卷一百二十四禮八十四
「皇帝于明堂讀五時令鸞駕出宮五品以上俱集朝堂」。刊本脫「集」字,據監本增。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脫「集」。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有「集」,與開元禮卷九九合。考證摘句「朝堂」下脫「次」。
「敔樂止」法「凡樂皆協律郎舉麾工鼓柷而后作」。刊本「后」訛「復」,今改。
錦按:考證摘句「法」字誤,應作「注」。殿本、局本訛「復」,北宋本作「后」,與開元禮卷九九合。「贊者在供奉官人內侍臣上」。刊本「供奉」二字互倒,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倒作「奉供」。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作「供奉」,與開元禮卷九九合。
「皇帝于太極殿讀五時令典謁各引還本位」。刊本「引」訛「司」,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司」。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引」,與開元禮卷一0三合。
「皇帝養老于太學設尊于東楹之西」。刊本「楹」訛「檻」,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檻」。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作「楹」,與開元禮卷一0四合。
「養老惇史執筆錄善言善行二舞作于懸中」。刊本「行」上脫「善」字,「作」訛「坐」,并據監本增改。
錦按:考證摘句有誤,「惇」應作「敦」。殿本、局本脫下「善」,「作」訛「坐」。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下「善」未脫,「作」字不誤,與開元禮卷一0四合。
卷一百二十五禮八十五
「皇后受冊伏惟殿下坤象配天德昭厚載」。刊本「德」訛「地」,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地」。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作「德」,與開元禮卷一0五合。
「謁太廟皇太子乘輿出次升輅」。刊本「次」訛「自」,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自」。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作「次」,與開元禮卷一0六合。
「臨軒冊命諸王大臣少退俱西向」。刊本脫「向」字,據監本增。
錦按:明抄本、殿本、局本俱脫「面」。北宋本、王吳本有「面」,與開元禮卷一0八合。傅校本、明刻本作「向」,亦通。
卷一百二十七禮八十七
「皇太子納妃親迎若衣若笄」。刊本「笄」訛「花」,據監本改。
錦按:北宋本、明抄本、王吳本、殿本、局本作「花」,與開元禮卷一一一合。明刻本作「笄」,乃據儀禮士昏禮改者。然唐禮與周禮不盡同,此處自當作「花」。
卷一百二十八禮八十八
「親王冠前三日」注「筮賓如來日之儀」。刊本「來」訛「求」,據監本改。
錦按:北宋本、明抄本、殿本、局本作「求」,與開元禮卷一一七、一一九合。明刻本、王吳本作「來」,妄改。考證是非顛倒。
「凡牲體節折」。刊本「體」訛「醴」,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醴」,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體」,與開元禮卷一一四合。
「主人西面請賓」注「一品以下及冠者西南拜賓之贊」。刊本「及」訛「又」,據監本改。
錦按:北宋本、明抄本、王吳本、殿本、局本作「又」,是。明刻本作「及」,誤。考證是非顛倒。
卷一百三十二禮九十二
「皇帝講武左右廂各為三軍位」。刊本「位」訛「皆」,據五禮通考改。
錦按:各本均作「皆」,屬下「上軍在北中軍次之下軍在南」為讀,意自圓通。開元禮卷八五無「皆」,更無「位」。五禮通考不足據。
卷一百三十八禮九十八
「三品以上喪陳衣小斂各陳其斂衣一十九稱」。刊本「衣」訛「以」,今改。
錦按:殿本訛「以」。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局本均作「衣」,與開元禮卷一三八合。考證摘句有誤,「陳衣小斂」應作「陳小斂衣」。
「成服就祖母前哭亦如之」。刊本脫「母」字,今增。
錦按:「祖」與「前」之間,脫「母及母諸母」五字,應據開元禮卷一三八補。
卷一百三十九禮九十九
「郭門親賓歸出郭若親賓送者權停柩車」。刊本「送」訛「還」,今改。
錦按:各本及開元禮卷一三九均作「還」,自通。考證妄改,無據。
「小祥祭始食菜果」。刊本「菜」訛「粢」,據禮記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粢」。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菜」,與開元禮卷一四0、一四四、一四八合。
「大祥祭掌饌者以饌升自東階入設于座前」。刊本「設」訛「室」,據監本改。
錦按:王吳本作「置」,臆改。殿本、局本訛「室」。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設」,與開元禮卷一四0合。
「祔廟掌廟者開神主」注「若祔妣則出曾祖妣神主而已」。刊本「祔妣」訛「異姓」,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作「異姓」,清人竄改,大誤。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作「祔妣」,與開元禮卷一四0合。
卷一百四十一樂一
「江左初立宗廟尚書下太常祭祀所用樂名」注「漢氏所用文句長短不齊蓋以歌詠弦節本有因循」。刊本脫「因」字,據監本改。
錦按:北宋本、明抄本、殿本、局本俱脫「因」。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有「因」,與宋書樂志一合。
卷一百四十二樂二
「陳武帝初周弘讓奏曰齊氏承宋咸用元徽舊式」。刊本「咸」訛「武」,據隋志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殿本、局本「咸」均訛「武」。隋書音樂志上作「咸」,應據改。
「牲出入奏引犧引牲」。案:隋志無「引牲」二字。
錦按:北宋本作「牲出入奏囗囗引牲」,傅校本作「牲出入奏囗囗引牲」,明刻本、王吳本作「牲出入奏幽隸引牲」,殿本、局本作「牲出入奏引犧引牲」。隋書音樂志上作「牲入出奏引犧」,是,應據以改正。
卷一百四十三樂三
「五聲八音名義商亂則陂其臣壞」,刊本「臣」訛「官」,據禮記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殿本、局本均作「官」。與禮記樂記合。王吳本作「臣」,誤。考證謂禮記作「臣」,非。
「歷代制造鼓琴吹笛之人多云三調三調之聲其來久矣」。刊本脫「三調」二字,據隋志增。
錦按:各本均涉上而脫一「三調」,應據隋書音樂志中補。
「唐祭天神奏豫和之樂」。刊本「豫」訛「元」,據新唐書音樂志及郭茂倩樂府改。
錦按:各本均作「元和」。舊唐書音樂志一、新唐書禮樂志一一作「豫和」。舊唐書音樂志又云,開元二十九年改稱「元和」。通典例避代宗諱,故不用初稱,用改稱。考證以不誤為誤。
卷一百四十四樂四
「金一銑閑謂之于」注「鄭眾云于鐘唇之上袪也」。刊本「唇」訛「臀」,據周禮注疏改。
錦按:明刻本、王吳本、殿本、局本訛作「臀」。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作「唇」,與考工記鳧氏注合。
「篆閑謂之枚」注「枚鐘乳也」。刊本「鐘」下衍「穴」字,據周禮注疏刪。
錦按:北宋本衍「中穴」,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殿本、局本衍「穴」,應據考工記鳧氏注刪。
「大鐘十分其鼓閑以其一為之厚」注「鼓外二鉦外一」。刊本「鼓」字訛在「一」字下,據周禮注疏改。
錦按:明刻本、殿本、局本「鼓」誤在「一」下。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王吳本「鼓」在「外」上,與考工記鳧氏注合,應據以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