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93章 邊防十六(10)

  • 通典
  • 杜佑
  • 4988字
  • 2015-12-26 16:33:22

錦按:殿本、局本脫「戶」,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均有「戶」,當補。考證云「據宋書增」,宋書不見。

卷八十四禮四十四

「沐浴以鬯筑」。刊本「」訛「鬻」,據周禮改。

錦按:各本均訛「鬻」,應據周禮肆師改。

「濡濯棄于坎」。刊本「濯」訛「灌」,據禮記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局本均作「濯」,與禮記喪大記合。惟殿本訛「灌」。

「含舍人供飯米」。刊本「舍」訛「含」,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含」。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作「舍」,與周禮舍人合。

「商祝掩瑱」注「象齒堅也」。刊本「齒」訛「嚙」,據儀禮注改。

錦按:各本均訛「嚙」,應據儀禮既夕記鄭注改。

「襲決用正王棘」注「以沓指放弦」。刊本「放」訛「于」。又「生者以朱韋為之」。刊本「生」訛「主」。并據禮記注改。

錦按:殿本、局本「以」上脫「所」,「放」字訛「于」,應據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補改。殿本訛「主」,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王吳本、局本均作「生」,與儀禮士喪禮鄭注合。通典此節錄自儀禮經注,考證云「并據禮記注改」,誤。

「婦人則設中帶」注「中帶若今之裈襂」。刊本「襂」訛「袗」,據禮記注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袗」。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襂」,與儀禮既夕記鄭注合。考證云「據禮記注改」,誤。

「有前后裳不辟」注「不辟積也」。刊本「積」訛「質」,據禮記注改。

錦按:各本皆作「不辟質也」,與儀禮既夕記鄭注合。辟積,示文;不辟,示質。考證改「質」為「積」,非。云「據禮記注改」,禮記注無此文。

「設冰君設大盤」注「秋涼而止」。刊本「止」訛「上」,據禮記注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上」。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止」,與禮記喪大記鄭注合。

「始死變服為曾祖父母」注「父兄子姓婦人皆坐」。刊本「姓」訛「侄」。又「大夫以上素弁」。刊本「弁」訛「笄」。并據監本改。

錦按:摘句有誤,各本均作「服變」,考證誤倒。殿本、局本訛「侄」,訛「笄」。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作「姓」,作「弁」,是。

「始死禭諸侯相禭以后輅」注「后輅貳車也」。刊本「貳」訛「二」,據禮記注疏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二」。北宋本作「貳」,與禮記雜記上鄭注合。

「小斂袍必有表」注「為其褻也」。刊本「褻」訛「襲」,據禮記注疏改。

錦按:各本皆訛「襲」,當據禮記喪大記鄭注改作「褻」。

「設百官位次」。刊本復衍「位」字,今刪。

錦按:殿本、局本復衍「位」字,應據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刪。

卷八十五禮四十五

「啟殯朝廟遷于祖用軸」注「狀如長床穿桯前后著金而關軸焉」。刊本「桯」訛「程」,「關」訛「閟」,并據儀禮注改。

錦按:明刻本、王吳本、殿本、局本訛「程」,北宋本、傅校本作「桯」。各本均訛「閟」。十三經注疏儀禮既夕鄭注作「程」,作「關軹」;賈疏述注乃作「桯」,作「關軸」,是。

卷八十六禮四十六

「薦車馬明器薦馬纓三就入門北面」注「凡入門者參分庭一在南」。刊本「一」訛「二」,據儀禮注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二」。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作「一」,與儀禮既夕禮鄭注合。

「陳器之道省陳而盡納之可也」。刊本「可」上衍「不」字,據禮記刪。

錦按:殿本、局本「可」上有「不」,清人妄增。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無「不」,與禮記喪服小記合。

「挽歌詩稱君子作歌」。刊本「詩」訛「傳」,今改。

錦按:各本皆訛「傳」,據晉書禮志中改。詩句見詩經四月。

「葬儀大唐元陵儀注龍輴至羨道停于帷下南首以」。刊本「首」訛「省」,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省」。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作「首」,是。

「大旐置于戶內」。刊本「旐」訛「幡」,據監本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幡」。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旐」,是。

卷八十七禮四十七

「虞祭主人倚杖入祝從」注「主人比旋」。刊本「主」訛「室」,據儀禮注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室」。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作「主」,與儀禮士虞禮鄭注合。考證摘句「北」訛「比」,誤同明刻本。

「三虞」注「士則庚日三虞」。刊本「士」訛「是」,據儀禮注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是」。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士」,與儀禮士虞禮記鄭注合。

「大唐元陵儀注司徒捧俎」。刊本脫「徒」字,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脫「徒」,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有。

「祔祭用專膚為折俎」注「專猶厚也」。刊本「厚」訛「群」,據儀禮注改。

錦按:殿本訛「群」。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局本作「厚」,與儀禮士虞禮記鄭注合。

「大唐元陵儀注太樂令設登歌于太廟殿上」。刊本「令」訛「一」,據別本改。

錦按:明刻本、王吳本、殿本、局本訛「一」。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作「令」,是。

「前一日尚舍與西內使計會」。刊本「與」訛「于」,據監本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于」。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與」,是。

「侍臣等夾于階閑」。刊本脫「階」字,據監本增。

錦按:考證校語涉下條而誤,各本無脫「階」者,應作「刊本閑訛門」。殿本、局本訛「門」。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作「閑」,是。

「引自東階升」。刊本脫「階」字,據監本增。

錦按:殿本、局本脫「階」。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有「階」,是。

「詣廟殿北簾下兩階之問」。刊本「兩」訛「西」,據監本改。

錦按:「簾」疑「廉」字之訛。儀禮鄉飲酒禮:「設席于堂廉」。鄭注云:「側邊曰廉」。「兩」殿本、局本訛「西」,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作「兩」。考證摘句有誤,「問」乃「閑」字之訛。

「大祥變大祥有酰醬居復寢」。刊本「酰」訛「醢」,「復」訛「服」,并據禮記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醢」,訛「服」。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酰」,作「復」,與禮記閑傳合。

「五服成服及變除附麻之有蕡也」注「明孝子有忠實之心」。刊本「忠」訛「終」,據監本改。

錦按:明刻本、王吳本、殿本、局本訛「終」。北宋本作「中」。儀禮喪服鄭注作「忠」,是。

「齊者緝也」注「齊衰不書受月者亦天子諸侯及卿大夫士虞卒哭異數也」。刊本「虞」訛「庶」,據監本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庶」。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虞」,與儀禮喪服鄭注合。

卷八十八禮四十八

「斬衰三年晉惠帝元康中傅咸表云率士臣妾豈無攀慕遂服之心」。刊本脫「豈」字。又「復以秦王無后」。刊本脫「以」字,并據晉書增。

錦按:考證摘句「土」訛「士」。各本均脫「豈」和「以」,當據晉書李含傳補。

卷八十九禮四十九

「后妻子為前母服議迎父喪歸于舊室以其母祔葬」。刊本「祔葬」訛「葬矣」,據監本改。

錦按:考證摘句有誤,「室」當作「塋」。殿本、局本訛作「葬矣」。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均作「祔葬」,是。

「為高曾祖母及祖母持重服議后魏陳終德欲服祖母齊缞三年以無代爵之重不可上陵諸父」。刊本「父」訛「叔」,據魏書禮志改。

錦按:各本均作「叔」。魏書禮志四、冊府元龜卷五八一作「父」,是。

「祖為嫡孫周豈祖以嫡服已巳與庶孫同為祖周于義可乎」。刊本「于」訛「其」,又脫「乎」字,據魏書改增。

錦按:考證摘句「已巳」應作「己己」。各本均訛「其」脫「乎」。魏書禮志四、冊府元龜卷五八一作「于義可乎」,是。

「齊缞杖周絕族無施服」注「施音以豉反」。刊本「施」訛「絕」。今改。

錦按:殿本訛作「絕」。北宋本、局本作「施」,是。

「父卒母嫁謂無大功之親己稚子幼」。刊本脫「無」字。據監本增。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脫「無」。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有「無」,是。

「杖周解官文有妻服之舛」。刊本「文」訛「交」,據舊唐書改。

錦按:各本均作「交」,亦通。舊唐書禮儀志七、唐會要卷三七、冊府元龜卷五八六作「文」。

卷九十禮五十

「齊缞三月婦人義無二尊故出嫁則降父而服夫」。刊本脫「父而」二字,據監本增。

錦按:殿本、局本誤脫「父而」。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有「父而」,是。王吳本擅改「夫」為「大功」,誤。

卷九十一禮五十一

「大功成人九月為人后者為其昆弟」。刊本脫「其」字,據儀禮增。

錦按:各本均脫「其」,應據儀禮喪服補。

「君為姑姊妹女子子嫁于國君者」注「不言諸侯者關天子元士卿大夫也」。刊本「侯」訛「國」,據禮記注改。

錦按:各本均訛「國」,考證改「侯」是也。云「據禮記注改」,禮記注不見。

「周制同母異父昆弟相為服」注「嫁則外祖父母無服」。刊本「外祖父母」訛「父母外」,據禮記注改。

錦按:考證摘句「嫁」上脫「母」。王吳本、殿本、局本訛作「祖父母外」。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外祖父母」,是。考證校語有誤,「父母外」上脫「祖」。云「據禮記注改」,亦屬子虛。

卷九十二禮五十二

「緦麻成人服三月庶子為父后者」注「不敢申私親故服緦也」。刊本「服」訛「無」,據儀禮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無」。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作「服」,是。考證云「據儀禮改」,不確,今儀禮無馬融注。

「有死于宮中者」注「士雖在庶子為母皆如眾人」。刊本脫「為」字,據儀禮增。

錦按:各本均脫「為」,應據儀禮喪服鄭注補。考證「據儀禮增」,脫「注」字。

卷九十三禮五十三

「王侯兄弟繼統服議禮君之子孫所以臣諸兄弟者以臨國故也」。刊本脫「弟」字,今增。

錦按:各本與晉書禮志中皆無「弟」,不得擅增。孫毓于此單就「諸兄」立文,義甚圓通。

「三公諸侯大夫降服議五服內外通如周之士禮而三降之典不復同矣」。刊本「復」訛「行」,據監本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王吳本作「服」,明刻本作「復」,殿本、局本作「行」。疑「復」亦非通典原字。

「諸侯大夫及大夫妻降服議」。刊本「夫人」訛「大夫」,據監本改。

錦按:考證摘句誤,「諸侯大夫」應作「諸侯夫人」。王吳本、殿本、局本訛「大夫」。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夫人」,是。

「貴不降服議大夫之妻為長子」注「其所不降亦不降也」。刊本上「不」字訛「當」,據監本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上「不」字均訛「當」。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不」,是。

卷九十四禮五十四

「父卒繼母還前親子家繼子為服議晉摯虞決疑云」。刊本「決」訛「理」,今改。

錦按:各本均訛「理」。隋書經籍志二儀注類:「決疑要注一卷,摯虞撰。」

「父卒繼母還前繼子家后繼子為服議日月遠近理不有異」。刊本脫「不」字,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脫「不」。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有。考證校語「改」應作「補」。

「受之者應有過禮之貶」。刊本「者」訛「日」,據監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日」。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作「者」,是。

卷九十五禮五十五

「從母被出為從母兄弟服議便成違禮」。刊本「違」訛「為」,據監本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為」。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違」。

「妻已亡為妻父母服議為母之君母母卒則不服君母猶然妻可知矣」。刊本下「君」字訛「若」,據監本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王吳本、殿本、局本均作「若」,是。明刻本作「君」,非通典之舊。

「為內外妹為兄弟妻服議晉徐眾論云吾自服姨妹奚為強謂之服嫂也」。刊本「姨」訛「嫂」,據監本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局本均作「姨」,惟殿本訛「嫂」。

「兄弟之妻無服乃異于姨妹之有服也」。刊本「異」訛「親」,據別本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乃親于外親之有服也」,是。王吳本作「乃異于姨妹之有服也」,妄改。殿本、局本「親」字改回,而「姨妹」猶誤沿王吳本。

卷九十六禮五十六

「總論為人后議魏劉德問以為人后者支子可也」。刊本「德」訛「得」,據監本改。

錦按:作「德」是,北宋本即作「德」。

「若令舍重適輕違親就疏」。刊本「違」訛「為」,據監本改。

錦按:明抄本、殿本、局本訛「為」。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作「違」,是。

「出后者卻還為本父服議三年之喪稱情而立文」。刊本「文」訛「聞」,據禮記改。

錦按:各本均作「聞」,與禮記三年問不合,應改。

卷九十七禮五十七

「居親喪除旁親服議周制」注「唯君之喪不除私服」。刊本「除」訛「服」,據禮記注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服」。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作「除」,與禮記雜記下鄭注合。

卷九十九禮五十九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中县| 茶陵县| 彭山县| 堆龙德庆县| 裕民县| 木里| 江达县| 封开县| 余姚市| 高雄县| 开江县| 长春市| 确山县| 深水埗区| 延长县| 蚌埠市| 兰考县| 九龙城区| 霍山县| 鲁甸县| 邓州市| 石渠县| 清水县| 滨海县| 扎囊县| 陇川县| 历史| 朝阳县| 淮北市| 嵊州市| 兖州市| 万山特区| 贵定县| 巫溪县| 鄯善县| 天津市| 忻州市| 杭锦后旗| 柳河县| 新乐市|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