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智證傳
  • 慧洪
  • 4903字
  • 2015-12-26 16:27:23

傳曰。杜順和尚。文殊師利菩薩之化身也。作法身偈曰。懷州牛喫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yī)人。炙豬左膊上。傅大士。彌勒菩薩之化身也。亦作法身偈曰。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過去古佛開示之語如此。而學(xué)者望之。如壁立萬仞。非手足攀攬之境。幽州盤山積禪師曰。若言即心即佛。今時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猶是指蹤之極則。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xué)者勞形。如猿捉月。積公迨庶幾知此乎。

楞伽經(jīng)曰。前聖所知。轉(zhuǎn)相傳授。妄想無性。

傳曰。無性之妙。佛祖所祕。蓋嘗密演。未嘗顯說。何以知之。圓覺曰。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維摩曰。不生不滅。是無常義。十地品曰。以不了第一義故。號為無明。起信曰。以不如實(shí)知真如法一故。不覺而有妄念。夫言非性性有。不生滅而無常。及不了知。皆以無性故也。而其言皆遮之者。欲學(xué)者自悟。此予所謂密演者也。今則明告無性。是謂顯說。

法華經(jīng)曰。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yīng)為四眾廣說斯經(jīng)。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jīng)。

傳曰。室者。常寢處。衣者。常被服。座者。常休息。故知傳佛心宗者。常寢處於慈悲。被服於忍辱。休息於法空。故曰安住是中也。永明曰。食肉者斷大慈悲種。不可不慎。太平興國中。建陽僧辯聰游五臺山寺。寺之上座僧老。為眾輕易。聰獨(dú)敬事之。將還京師。老僧付聰書。使於城北尋勃賀投之。聰辭去。竊發(fā)而觀。無他詞。但曰。度眾生畢。蚤來蚤來。若更強(qiáng)住。卻恐造業(yè)。聰大驚。復(fù)緘封之。既至於廣濟(jì)河側(cè)。聞小兒呼勃賀。聰問勃賀何在。小兒指大豬。豬項(xiàng)丳金環(huán)。臥街西牆下。聰扣牆問屠誰氏。曰。趙生家也。問此豬何名勃賀。曰。唯食勃荷。故里中小兒以名之。吾日烹千百豬。豬犇佚難驅(qū)。以此豬引導(dǎo)之。則纍纍就死。畜之十五年矣。聰以書投之。勃賀急食。忽然人立而化。

維摩經(jīng)曰。居士即以神力空其室內(nèi)。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牀。以疾而臥。

傳曰。百丈大智禪師曰。夫?qū)W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一切名聞利養(yǎng)。不貪一切功德利益。不為世間諸法所滯礙。唯無親無愛。苦樂平懷。麤衣遮寒。糲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聾如瘂。稍有相應(yīng)分。黃蘗運(yùn)禪師曰。唯置一牀。寢疾而臥者。心不起也。如人臥疾。攀緣俱息。妄想歇滅。即是菩提。耆域以晉惠帝時至洛陽。萬僧為作禮。斂眉曰。汝等衣服華飾。皆違法制。非佛意也。漢范曄有言曰。事苦。則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慮深。登高不懼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

大涅槃經(jīng)曰。所言二諦。其實(shí)是一。方便說二。如人醉未吐。見日月轉(zhuǎn)。謂有轉(zhuǎn)日及不轉(zhuǎn)日。醒人但見不轉(zhuǎn)。不見於轉(zhuǎn)。轉(zhuǎn)二為麤。不轉(zhuǎn)為妙。

傳曰。三藏全是轉(zhuǎn)之二。如彼醉者。大乘經(jīng)帶一轉(zhuǎn)二。而說不轉(zhuǎn)之一也。起信曰。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shí)無於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以此義例。轉(zhuǎn)二為麤也。又曰。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例。不轉(zhuǎn)為妙也。洞山清稟禪師唯宴坐。一日呼侍者下法堂。謂曳木者無損堦砌。侍者出視無有。還白。寂無人跡。稟又使求之。侍者臨簷俯視。乃羣蟻曳蜻蜓翼緣堦而上。蓋靜極妙而靈知也。

華嚴(yán)經(jīng)曰。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

傳曰。棗栢曰。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明以法界身為定體。無三世性故。從兜率天下降神。及入涅槃。四十九年住世。轉(zhuǎn)一切法輪。總不出剎那際。以此三昧圓通始終。非三世古今故。如是敘致。以總言之。一切過去.現(xiàn)在.未來諸佛。皆盡一智成佛。并眾生生死。亦不移剎那際。但眾生妄計有年歲長短。如佛所說。即生即死。皆不移時。夫隨情言說。無有實(shí)義。以濟(jì)迷倒。謂之方便。若出情之法則不然。但入剎那際三昧。即成無上覺道。

解深密經(jīng)曰。翳眼人如徧計。現(xiàn)青黃如依他。淨(jìng)眼如圓成。

傳曰。分別性如蛇。依他性如藤。若人緣四塵相分析此藤。但見四相。不見別藤。但見色.香.味.觸相故。藤非實(shí)有。以離四塵外。無別有藤。所以偈曰。於藤起蛇知。見藤則無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蛇知。若知藤之性分是空。則例如藤上妄生蛇想。故傅大士偈曰。妄計因成執(zhí)。迷繩為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見空花。一境雖無異。三人乃見差。了茲名不實(shí)。長馭白牛車。

起信論曰。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shí)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yè)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徧一切處。

傳曰。若真能敬重自己佛性。即於一切眾生。以交神之道見之。何以故。以我與眾生無差別故。比丘辰巳之間齋者。以與眾生接。不得不齋。易.同人卦曰。文明以徤。中正而應(yīng)。君子也。文明。禮也。粲然與物接而徤違之。中正。德也。介然與物辯而應(yīng)從之。與物接而違。與物辯而從。此君子所以同人之際。不可得而親疏也。龍興宗靖禪師初參雪峯。宗承印可。乃自誓充飯頭。服勞餘十載。嘗於眾堂中。袒一膊釘簾。雪峯覩而記曰。汝向後住持有千僧。其中無一人衲子也。靖悔過。辭歸臺州。住六通院。錢王請居龍興寺。有眾千餘。唯三學(xué)講誦之徒。果如雪峯所誌。

楞伽經(jīng)曰。佛告大慧。為世間以彼惑亂。諸聖亦現(xiàn)。而非顛倒。大慧。如春時燄.火輪.垂髮.乾闥婆城.幻夢.鏡像.世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xiàn)。

傳曰。涅槃經(jīng)曰。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煩惱之想。生於倒想。一切聖人實(shí)有倒想而無煩惱。是義云何。佛言。善男子。云何聖人而有倒想。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聖人。牛作牛想。亦說是牛。馬作馬想。亦說是馬。男女.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是名倒想。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凡夫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人善覺觀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名為倒想。聖人雖知。不名倒想。蓋境本自空。何須壞相。而心虗自照。豈假緣生乎。以是一切聖人。不同凡夫能所情執(zhí)知見也。廣博嚴(yán)經(jīng)曰。佛令阿難遍告諸比丘。使集聽法。阿難承佛慈旨。報已復(fù)還佛所。而白佛言。是諸比丘言。我等見祇陀林中。大水盈滿。大光普照。房舍園林。悉不復(fù)現(xiàn)。以是事故。悉來不得。佛告阿難。彼諸比丘於非水中而作水想。不唯於非水中而作水想。亦於非色中而作色想。非受.想.行.識中而作受.想.行.識想。此所謂以彼惑亂。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也。

華嚴(yán)經(jīng)曰。智入三世而無來往。

傳曰。棗栢曰。此華藏世界海。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為無念也。無念即無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無念。一切眾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離無念之中。以是義故。此華藏世界所有莊嚴(yán)境界。能現(xiàn)諸佛業(yè).眾生三世所行行業(yè)因果。總現(xiàn)其中。或過去業(yè)現(xiàn)未來中。或未來業(yè)現(xiàn)過去中。或過去.未來業(yè)現(xiàn)現(xiàn)在中。或現(xiàn)在業(yè)現(xiàn)過去.未來中。如百千明鏡俱懸。四面前後影像。互相徹故。為法界之體性無時故。妄計三世之業(yè)。頓現(xiàn)無時法中。故經(jīng)曰。佛子。汝應(yīng)觀察。剎種威神力。未來諸國土。如夢悉令現(xiàn)。十方諸世界。過去國土海。咸於一剎中。現(xiàn)像猶如化。三世一切佛。及以其國土。於一剎種中。一切悉觀見。乃作偈曰。三世無有時。妄計三世法。以真無妄想。一念現(xiàn)三世。三世無時者。亦無有一念。計著三世法。總現(xiàn)無時中。了達(dá)無時法。一念成正覺。西域記曰。有隱士廬深山中。得神術(shù)。能黃金瓦礫。但未能馭風(fēng)騎氣耳。久之。有授以飛昇法者。當(dāng)[祝/土]壇使烈士抱長劍立壇隅。屏息達(dá)旦。隱士乃自誦祕呪。然後當(dāng)仙去。隱士後得烈士。傾意待之。烈士願效力為報。隱士曰。但欲汝為我一夕不語耳。烈士許諾曰。死且不辭。矧不語乎。於是依法行事。將曉矣。烈士忽大叫。空中火墮。煙燄蓬勃。隱士引之蒼黃入水以避。讓之曰。誡子無聲。乃驚叫何也。烈士曰。受命之後。昏然如夢。見昔所事主人。責(zé)以不語。欲不利。我以受恩深厚。終不答。遂為所殺。托生南印土大婆羅門家。追惟厚恩。自少及壯。終以默然。俄生一子。其妻曰。汝若不語。即殺此兒。自念事已隔生。不忍令殺。因止之。遂發(fā)言。隱士曰。魔所嬈也。遂激恚而死。

參同契曰。當(dāng)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dāng)暗中有明。勿以明相覩。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萬物自有功。當(dāng)言用及處。

傳曰。萬物若有功。則所言當(dāng)至其處。如鉗取物。如日舒光。如呼火則口吻為所燒。明暗若有功。則如人行步。舉左足即右足隨之。以明暗無體性。萬物無功勳。故為是論也。寶積經(jīng)曰。佛言。譬如然燈。一切黑暗。皆自無有。無所從來。去無所至。非東方來。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不從彼來。去亦不至。而此燈明。無有是念。我能滅暗。但因燈明。法自無暗。明暗俱空。無作無取。首楞嚴(yán)曰。譬如虗空。體非諸相。而不礙彼諸相發(fā)揮。蓋於日用不隔絲毫。

圓覺經(jīng)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shí)。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傳曰。此一段義。敘五性差別。然前文必結(jié)曰此名凡夫隨順覺性.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此名如來隨順覺性。至於此則曰隨順覺性而已。何也。曰。世尊之意。欲學(xué)者出情離見。非特此經(jīng)。如法華經(jīng)曰。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及其安隱得出。則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夫未出火宅。則三車有羊.鹿.牛之名。既出矣。即沒其牛名。但曰大車。亦此意也歟。瑯琊覺禪師嘗問講僧曰。如何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對曰。起即是病。又問。如何是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對曰。息即是病。又問。如何是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對曰。知即是病。又問。如何是於無了知。不辯真實(shí)對曰。辯即是病。覺公笑曰。汝識藥矣。然未識藥中之忌也。寶覺禪師則為之偈曰。黃花熳熳。翠竹珊珊。江南地暖。塞北春寒。遊人去後無消息。留得雲(yún)山到老看。

洞山悟本禪師所立。正中妙挾。挾路通宗。通塗挾帶。

傳曰。百丈曰。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jīng)一字。即同魔說。故教外宗旨。其所開示。必曰藉教。如言妙挾。則曰正中。如言挾路。則曰通宗。如言挾帶。則曰通塗。蓋本一挾帶。而加妙字耳。然挾帶之語。必有根本。大乘所緣緣義曰。言是帶己相者。帶與己相各有二義。言帶有二義者。一者挾帶。即能緣心。親挾境體而緣。二者變帶。即能緣心變。起相分而緣也。曹山見杜順法身頌。曰。我意不欲與麼道。乃自作之曰。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渠無我即死。我無渠即餘。渠如我是佛。我如渠即驢。不食空王俸。何假鴈傳書。我說橫身倡。君看背上毛。乍如謠白雪。猶恐是巴歌。予觀曹山之語皆妙挾也。語不挾帶。則如能緣之心不挾境體。則是渠無我。我無渠。血脈斷緣。世流布想耳。非宗旨也。

破色心論曰。云何得知諸佛如來依此義故。說有色等一切諸入。而非實(shí)有色等諸入。又以識等能取境界。以是義故。不得說言無色等入。答曰。偈言。彼一非可見。多亦不可見。和合不可見。是故無塵法。

傳曰。無著菩薩曰。此義不然。何以故。有三義故無色等入。何等為三。一者為實(shí)有一微塵。如彼外道衛(wèi)世師等。虗妄分別。離於頭目身分等外。實(shí)有神我。微塵亦爾。言有神我而不可得見。離色香等實(shí)有不耶。二者為實(shí)有多微塵。差別可見不耶。三者為多微塵和合可見不耶。此明何義。若實(shí)有彼一微塵者。則不可見。如彼外道衛(wèi)世師等虗妄分別。離於頭目身分等外。有一神我不可得見。微塵亦爾。離色.香等不可得見。是故無一實(shí)塵可見。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見故。若實(shí)有多微塵差別者。應(yīng)一一微塵歷然可見。而不可見。以是義故。多塵差別。亦不可見。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見故。若多微塵和合可見者。此亦不然。何以故。以一微塵實(shí)無有物。云何和合。是故不成。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見。是故無塵法。中觀論偈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以此偈意。觀前無塵之論。曉然如視白黑矣。

百門義海曰。達(dá)無生者。為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由從緣生。必?zé)o自性。何以故。今塵不自緣。起待於心。心不自心。必待於緣。由相待故。則無定屬。以無定屬。緣生則名無生。非去緣生說無生也。論曰。因不自生。緣生故生。緣不自生。因生故色。今因緣生。方得名生。了生無性。方是無生。然生與無生。互成互奪。奪即無生。成即緣生。由即成即奪。是故生時無生。如是了者。名達(dá)無生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澳县| 西安市| 闵行区| 余庆县| 永修县| 五原县| 墨玉县| 资中县| 烟台市| 青铜峡市| 潮安县| 南通市| 县级市| 丘北县| 阿鲁科尔沁旗| 台湾省| 凤阳县| 新蔡县| 四川省| 安康市| 英吉沙县| 武川县| 安图县| 固始县| 潼南县| 玉林市| 揭阳市| 无为县| 绥中县| 绥中县| 荔浦县| 仁寿县| 年辖:市辖区| 若尔盖县| 金堂县| 呼玛县| 莫力| 北海市| 东港市| 甘肃省| 平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