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下品

附子

氣味辛、溫,有大毒。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痿,拘攣,膝痛,不能行步。(以刀削去皮臍,每個剖作四塊,用滾水微溫泡三日,一日一換,去鹽味,曬半燥,剖十六塊,于銅器炒熟用之。近世以便煮之,非法也。)陳修園曰:《素問》謂以毒藥攻邪是回生妙手,后人立補養等法是模棱巧術,究竟攻其邪而正氣復,是攻之即所以補之也。附子味辛氣溫,火性迅發,無所不到,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侗窘洝吩疲猴L寒咳逆邪氣,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濕痿 、拘攣、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著于下焦筋骨也;癥堅、積聚、血瘕,是寒氣凝結,血滯于中也。考《大觀本》,咳逆邪氣句下,有“溫中金瘡”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溫,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腎,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營衛,因寒濕而病者,無有不宜。即陽氣不足,寒氣內生,大汗、大瀉、大喘、中風、卒倒等癥,亦必仗此大氣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經》言外意也。

又曰:附子主寒濕,諸家俱能解到,而仲景用之,則化而不可知之謂神。且夫人之所以生者,陽也,亡陽則死。亡字分二字,一無方切,音忘,逃也,即《春秋傳》出亡之義也;一微夫切,音無,無也,《論語》亡而為有,孟子問有余曰亡矣之義也。誤藥大汗不止為亡陽,如唐之幸蜀,仲景用四逆湯、真武湯等法以迎之;吐利厥冷為亡陽,如周之守府,仲景用通脈四逆湯、姜附湯以救之;且太陽之標陽外呈而發熱,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陰而熱已。少陰之神機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脈生,周行通達而厥愈;合苦甘之芍、草而補虛,合苦淡之苓、芍而溫固,元妙不能盡述。按其立法,與《本經》之說不同,豈仲景之創見歟?然《本經》謂“氣味辛溫有大毒”七字,仲景即于比悟出附子大功用。溫得東方風木之氣,而溫之至則為熱,《內經》所謂少陰之上,君火主之是也。辛為西方燥金之味,而辛之至則反潤,《內經》所謂辛以潤之是也。凡物性之偏處則毒,偏而至無可加處則大毒。因“大毒”二字,知附子之溫為至極,辛為至極也。仲景用附子之溫有二法:雜于苓、芍、甘草中,雜于地黃、澤瀉中,如冬日可愛,補虛法也;佐以姜、桂之熱,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陽法也。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甘草附子湯,辛燥以祛除風濕也;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辛潤以溫補水藏也;若白通湯、通脈四逆湯,加人尿豬膽汁,則取西方秋收之氣,保復元陽,則有大封大固之妙矣。后世虞天民、張景岳、亦極贊其功;然不能從《本經》中細繹其義,以闡發經方之妙,徒逞臆說以極贊之,反為蛇足矣。

半夏

氣味辛、平,有毒。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

陳修園曰:半夏氣平,稟天秋金之燥氣,而入手太陰;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味,而入手足陽明。辛則能開諸結,平則能降諸逆也。傷寒寒熱、心下堅者,邪積于半表半里之間,其主之者,以其辛而能開也。胸脹咳逆、咽喉腫痛、頭眩上氣者,邪逆于巔頂胸膈之上,其主之者,以其平而能降也。鳴者,大腸受濕,則腸中切痛而鳴濯濯也;其主之者,以其辛平能燥濕也。又云止汗者,別著其辛中帶澀之功也。仲景于小柴胡湯用之治寒熱,瀉心湯用之以治胸滿腸鳴,少陰咽痛亦用之,《金匱》頭眩亦用之,且嘔者必加此味,大得其開結降逆之旨。用藥悉遵《本經》,所以為醫中之圣。

又曰:今人以半夏功專祛痰,概用白礬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制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湯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從之。余每年收干半夏數十斤,洗去粗皮,以生姜汁、甘草水浸一日夜,洗凈,又用河水浸三日,一日一換,濾起蒸熟,曬干切片,隔一年用之,甚效。此藥蓋是太陰、陽明、少陽之大藥,祛痰卻非專長。故仲景諸方加減,俱云嘔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末聞以痰多加半夏也。

大黃

氣味苦、寒,無毒。主下淤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陳修園曰:大黃色正黃而臭香,得土之正氣正色,故專主脾胃之??;其氣味苦寒,故主下泄凡血淤而閉,則為寒熱;腹中結塊,有形可征曰癥,可聚可散曰瘕;五臟為積,六腑為聚,以及留飲宿食,得大黃攻下,皆能已之。自“蕩滌腸胃”下五句,是申明大黃之效。末一句是總結上四句,又大申大黃之奇效也。意謂人只知大黃蕩滌腸胃,功在推陳,抑知推陳即所以致新乎?人知大黃通利水谷,功在化食,抑知化食即所以調中乎?且五臟皆稟氣于胃,胃得大黃運化之力而安和,而五臟亦得安和矣,此《本經》所以有黃良之名也。(有生用者,有用清酒洗者。)

桃仁

氣味苦、甘、平,無毒。主淤血、血閉、癥瘕邪氣,殺小蟲。(雙仁者,大毒。)陳修園曰:桃仁氣平為金氣,味苦為大味,味甘為上味。所以瀉多而補少者,以氣平主降,味苦主泄,甘味之少,不能與之為敵也。

徐靈胎曰:桃得三月春和之氣以生,而花色鮮明似血,故凡血郁血結之疾,不能調和暢達者,此能入于其中而和之散之。然其生血之功少,而去淤之功多者,何也?蓋桃核本非血類,故不能有所補益。若淤瘕皆已敗之血,非生氣不能流通。桃之生氣,皆在于仁,而味苦又能開泄,故能逐舊而不傷新也。

旋復花

氣味咸、溫,有小毒。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益氣。

陳修園曰:旋復花氣溫,稟風氣而主散;味咸,得水味潤下而 堅。味勝于氣,故以味為主。唯其 堅,故結氣脅下滿等癥,皆能已之;唯其潤下,故停水驚悸,及五臟郁滯而生寒熱等癥,皆能已之。借咸降之力,上者下之,水氣行,痰氣消,而中焦自然受補矣。(《本經》名金沸草?!稜栄拧访I庚。七、八月開花,如金錢菊。相傳葉上露水滴地即生。)桔梗 氣味辛、微溫,有小毒。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

張隱庵曰:桔梗治少陽之脅滿,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腹滿,下焦之腸鳴。又驚則氣上,恐則氣下,悸則動中,是桔梗為氣分之藥,上中下皆可治也。張元素不參經義,謂桔梗乃舟楫之藥,載諸藥而不沉。今人熟念在口,終身不忘,以元素杜撰之言為是,則《本經》幾可廢矣!醫門豪杰之士,能明神農之《本經》、軒岐之《靈》《素》、仲祖之《論》《略》,則千百方書,皆為糟粕。設未能也,必為方書所囿,而蒙蔽一生矣??晌吩?!

葶藶

味辛寒。主癥瘕、積聚、結氣,(水飲所結之疾。)飲食寒熱,破堅逐邪,(亦皆水氣之疾。)通利水道。(肺氣降則水道自通。)徐靈胎曰:葶藶滑潤而香,專瀉肺氣,肺為水源,故能瀉肺,即能瀉水,凡積聚寒熱從水氣來者,此藥主之。

大黃之瀉,從中焦始;葶藶之瀉,從上焦始。故《傷寒論》中承氣湯用大黃,而陷胸湯用葶藶也。

連翹

氣味苦、平。主寒熱,鼠 ,瘰 ,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

夏枯草

氣味苦、辛,寒。主寒熱,瘰 ,鼠 ,頭瘡,破癥,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

代赭石

氣味苦、寒。主鬼疰,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

【述】代赭石氣寒入腎,味苦無毒入心。腎為坎水,代赭氣寒益腎,則腎水中一陽上升;心為離火,代赭味苦益心,則心火中一陰下降。水升火降,陰陽互藏其宅,而天地位矣。故鬼疰賊風精魅惡鬼,以及蠱毒腹中邪毒,皆可主之。腎主二便,心主血,血熱則赤沃漏下,苦寒清心,心腎交,所以主女子赤沃漏下。仲景代赭旋復花湯,用之極少。后人昧其理而重用之,且賴之以鎮納諸氣,皆荒經之過也!

本草附錄

《別錄》、《唐本草》、……

《別錄》、《唐本草》、《拾遺》、《藥性》、《海藏》、《蜀本》、《開寶》、《圖經》、《日華》、《補遺》。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何首烏

氣味苦、溫,無毒。主瘰 ,消癰腫,療頭面風瘡,治五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婦人產后及帶下諸疾。(《開寶》)陳修園曰:后世增入藥品,余多置之而弗論,唯何首烏于久瘧久痢多取用之。蓋瘧少陽之邪也,久而不愈,少陽之氣慣為瘧邪所侮。俯首不敢與爭,任其出入往來,絕無忌憚,縱舊邪已退,而新邪復乘虛入之,則為瘧;縱新邪未入,而營衛不調之氣,自襲于少陽之界亦為瘧。首烏妙在直入少陽之經,其氣甚雄,雄則足以折瘧邪之勢;其味甚澀,澀則足以堵瘧邪之路。邪若未凈者,佐以柴、苓、桔、半;邪若已凈者,佐以參、術、 、歸;一、二劑效矣。設初瘧而即用之,則閉門逐寇,其害有不可勝言矣。久痢亦用之者,以上氣欠陷,當于少陽求其生發之氣也,亦以首烏之味最苦而澀,苦以堅其腎,澀以固其脫。宜溫者與姜、附同用;宜涼者與芩、連同用;亦捷法也。此外,如疽瘡五痔之病,則取其蔓延則通經絡。瘰之病,則取其入少陽之經。精滑泄瀉及崩漏之病,則取其澀以固脫。若謂首烏滋陰補腎,能烏須發,益氣血,悅顏色,長筋骨,益精髓,延年,皆耳食之誤也。凡物之能滋潤者,必其脂液之多也;物之能補養者,必氣味和也。試問:澀滯如首烏,何以能滋?苦劣如首烏,何以能補?今之醫輩竟奉為補藥上品者,蓋惑于李時珍《綱目》不寒不燥,功居地黃之上之說也。余二十年來,目擊受害者比比。以醫為蒼生之司命,不敢避好辯之名也。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延胡索

氣味辛、溫,無毒。主破血,婦人月經不調,腹中結塊,崩中淋露,產后諸血癥,血暈,暴血沖上,因損下血,煮酒或酒磨服。(《開寶》)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肉豆蔻

氣味辛、溫,無毒。主溫中,消食止泄,治精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鬼氣冷疰,嘔沫冷氣,小兒乳霍。(《開寶》)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補骨脂

氣味辛、溫,無毒。主五勞七傷,風虛冷,骨髓傷敗,腎冷精流,及婦人血氣墮胎。(《開寶》)陳修園曰:墮胎者,言其人素有墮胎之病,以此藥治之,非謂以此藥墮之也。上文主字,直貫至此。蓋胎借脾氣之長,借腎氣之舉,此藥溫補脾腎,所以大有固胎之功。數百年來,誤以黃芩為安胎之品,遂疑溫藥礙胎,見《開寶》有“墮胎”二字,遽以墮字不作病情解,另作藥功解,與上文不相連貫。李瀕湖、汪 庵、葉天士輩因之,貽害千古?;騿枴侗窘洝放Oケ疚?,亦有“墮胎”二字,豈非以墮字作藥功解乎?曰彼頂“逐血氣”句來,唯其善逐,所以善墮。古書錯綜變化,難與執一不通者道。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白豆蔻

氣味辛溫,無毒。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開寶》)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縮砂仁

氣味辛、溫、澀,無毒。主虛勞冷瀉,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虛痛,下氣。(《開寶》)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郁金

氣味苦、寒,無毒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唐本草》)陳修園曰:時醫徇名有二誤:一曰生脈散,因其有生脈二字,每用之以救脈脫,入咽少頃,脈未生而人已死矣。一曰郁金,因其命名為郁,往往取治于氣郁之癥,數服之后,郁末解,而血脫立至矣。醫道不明,到處皆然,而江、浙、閩、粵尤其甚者。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神曲

氣味辛、甘、溫,無毒。主化水谷宿食,癥結積聚,健脾暖胃。(《藥性》)陳修園曰:凡曲 皆主化谷,谷積服此便消?;虮侵腥缏劸葡悖幮运灾髦危嗖煌獯?。

癥結積聚者,水谷之積久而成也。健脾暖胃者,化水谷之效也。除化水谷之外,并無他長。

今人以之常服,且云祛百病,怪甚!考造曲之法;六月六日,是六神聚會之曰,用白曲百斤,青蒿、蒼耳、野蓼各自然汁三斤,杏仁研泥、赤小豆為末各三升,以配青龍、白虎、朱雀、元武、勾陳、 蛇六神,通和作餅,麻葉或楮葉包 ,如造醬黃法,待生黃衣,曬干收之。陳久者良。藥用六種,以配六神聚會之日, 發黃衣作曲,故名六神曲。今人除去“六”字,只名神曲,任意加至數十味,無非克破之藥,大傷元氣,且有百草神曲,害人更甚!近日通行福建神曲,其方于六神本方中,去赤小豆,惡其易蛀,加五苓散料、平胃散料及麥芽,谷芽、使君子、榧子、大黃、黃芩、大腹皮、砂仁、白蔻、丁香、木香、藿香、香附、良姜、芍藥、防風、秦艽、羌活、獨活、川芎、蘇葉、荊芥、防己、黨參、茯苓、萊菔子、苡米、木通、茶葉、干姜、干葛、枳殼、山楂、檳榔、青皮、木瓜、薄荷、蟬蛻、桃仁、紅花、三棱、莪術、郁金、葛蒲、柴胡、菊花等為末,制為方塊,以草 發黃衣曬干。此方雜亂無序,誤人匪淺,而竟盛行一時者,皆誤信招牌上夸張等語。而慣以肥甘自奉之輩,單服此克化之品,未嘗不通快一時,而損傷元氣,人自不覺。若以入方,則古人之方,立法不茍,豈堪此雜亂之藥,礙此礙彼乎?且以藥末合五谷, 造發黃而為曲,只取其速于釀化,除消導之外,并無他長,何以統治百?。壳冶砩⒅罚蜞戆l而失其辛香之氣;攻堅之品,以發而失其雄入之權。補養之藥,氣味中和,以 發而變為臭腐穢濁之物,傷脾妨胃,更不待言。明者自知。余臨證二十年,而泉州一帶,先救誤服神曲之害者,十居其七。如感冒病,宜審經以發散,若服神曲,則里氣以攻伐而虛,表邪隨虛而入里矣。傷食新病,宜助胃以克化;傷食頗久,宜承氣以攻下。若服神曲,則釀成甜酸穢腐之味,滯于中焦,漫無出路,則為惡心脹痛矣。吐瀉是陰陽之不交,泄瀉是水谷不分,赤白痢是濕熱下注,噎隔是賁門干槁,翻胃是命門火衰,痰飲是水氣泛溢,與神曲更無干涉;若誤服之,輕則致重,重則致死,可不慎哉!(唯“范志”字號藥品精,制法妙,余與吳先生名條光同年,因知其詳。可恨市中多假其字號,宜細辨之。)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藿香

氣味辛、甘、溫,無毒。主風水毒腫,去惡氣,止霍亂,心腹痛。(《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前胡

氣味苦、微寒,無毒。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紅花

氣味辛、溫,無毒。主產后血暈口噤,腹內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蠱毒。(《開寶》)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香附

氣味甘、微寒,無毒。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令人益氣,長須眉。(《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金櫻子

氣味甘、平,無毒。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澀精氣。久服令人耐寒輕身。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茯神

氣味甘、平,無毒。主辟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干,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別錄》)張隱庵曰:離松根而生者為茯苓,抱松根而生者為茯神,總以茯苓為勝。

茯苓皮、茯神木,后人收用,各有主治,然皆糟粕之藥,并無精華之氣,不足重也。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丁香

氣味辛、溫,無毒。主溫脾胃,止霍亂,壅脹,風毒諸種,齒疳 ,能發諸香。(《開寶》)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蜀椒

氣味辛、溫,有毒。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頭不白,輕身增年。(去閉口去目。椒目同巴豆、菖蒲、松脂、黃蠟為挺,納耳中,治聾。)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沉香

氣味辛、微溫,無毒。療風水毒腫,去惡風。(《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烏藥

氣味辛、溫,無毒。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拾遺》)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琥珀

氣味甘、平,無毒。主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氣,消淤血,通五淋。(《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竹茹

氣味甘、微寒,無毒。主嘔 ,溫氣,寒熱,吐血,崩中。(《別錄》)張隱庵曰:此以竹之脈絡,而通人之脈絡也。人身脈絡不和,則吐逆為熱矣。脈絡不和,則或寒或熱矣。充膚熱肉澹滲皮毛之血,不循行于脈絡,則上吐血而下崩中矣,竹茹通脈絡,皆治之。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竹瀝

氣味甘、大寒,無毒。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勞復。(《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青皮

氣味苦、辛、溫,無毒。主氣滯,下食,破積結及膈氣。(《圖經》)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木瓜

氣味酸、溫,無毒。主濕痹香港腳,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枇杷葉

氣味苦、平,無毒。主卒 不止,下氣。(刷去毛。《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龍眼肉

氣味甘、平,無毒。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蠱毒,去三蟲。久服強身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山楂子

氣味酸、冷,無毒。煮汁服,止水痢。沐頭洗身,治瘡癢。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小麥

氣味甘、寒,無毒。主除客熱,止煩渴咽燥,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吐血,令女人易孕。(《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馬料豆

氣味甘、平,無毒。生研涂癰腫,煮汁殺鬼毒,止痛,久服令人身重。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綠豆

氣味甘、寒,無毒。主丹毒,煩熱,風疹,藥石發動熱氣奔豚。生研絞汁服,亦煮食,消腫下氣,壓熱,解礬石之毒,用之勿去皮,令人小壅。(《開寶》)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扁豆

氣味甘、微溫,無毒。主和中下氣。(《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谷芽

氣味苦、溫,無毒。主寒中,下氣,除熱。(《別錄》)陳修園曰:凡物逢春萌芽而漸生長,今取干谷透發其芽,更能達木氣以制化脾土,故能消導米谷積滯。推之麥芽、黍芽、大豆黃卷,性皆相近。而麥春長夏成,尤得木火之氣,凡怫郁致成膨脹等癥,用之最妙。人但知其消谷,不知其疏肝,是猶稱驥以力也。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豆豉

氣味苦、寒,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燥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

(《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飴糖

氣味甘、大溫,無毒。主補虛氣,止渴,去血。(《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薄荷

氣味辛、溫,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益汁服,亦堪生食。(《唐本草》)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香薷

氣味辛、微溫,無毒。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白芥子

氣味辛、溫,無毒。發汗,主胸膈痰冷,上氣,面目黃赤。醋研,敷射工毒。(《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五靈脂

氣味甘、溫,無毒。主療心腹冷氣,小兒五疳,辟疫。治腸風,通利血脈,女子月閉。(酒研。)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虎骨

氣味辛、微溫,無毒。主邪惡,殺鬼疰毒,止驚悸,治惡瘡、鼠囗。頭骨尤良。(《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小茴香

氣味辛、溫,無毒。主小兒氣脹,霍亂嘔逆,腹冷,不下食,兩脅痞滿。(《拾遺》)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土茯苓

氣味甘、淡、平,無毒。主治食之當谷不饑,調中止泄,健行不睡。(藏器)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銀朱毒。(時珍)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氣味苦、平,無毒。主腰脊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本經》)傷中,恚怒,陰痿失溺,老人五緩,關節老血。(《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檳榔

氣味苦、辛、澀、溫,無毒。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伏尸,療寸白。(《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牽牛子

氣味苦、寒,有毒。主下氣,療腳滿水脹,除風毒,利小便。(《別錄》)陳修園曰:大毒大破之藥,不堪以療內病。惟楊梅瘡,或毒發周身,或結于一處,甚則陰器剝,鼻柱壞,囟潰不合,其病多從陰器而入,亦必使之從陰器而出也。法用牽牛研取頭末,以土茯苓自然汁泛丸,又以燒 散為衣。每服一錢,生槐蕊四錢,以土茯苓湯送下,一日三服。服半月效。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忍冬

氣味甘、溫,無毒。主寒熱,身腫,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別錄》)陳修園曰:氣溫得春氣而入肝,味甘得土味而入胃。何以知入胃不入脾?以此物質輕味薄,偏走陽分,胃為陽土也。其主寒熱者,忍冬延蔓善走,花開黃白二色,黃入營分,白入衛分,營衛調而寒熱之病愈矣。其主身腫者,以風木之氣傷于中土,內則病脹,外則病腫,昔人統名為蠱,取卦象山風之義。忍冬甘入胃,胃為艮土。(艮為山。)溫入肝,肝為風木。(巽為風。)內能使土木合德,外能使營衛和諧,所以善治之也。久服長年益壽者,夸其安內調外之功也。至于瘡毒腫毒等證,時醫重其功,而《別錄》反未言及者,以外科諸效,特疏風祛濕,調和營衛之余事耳。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馬兜鈴

氣味苦、寒,無毒。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 瘡。(《開寶》)陳修園曰:氣寒得水氣入腎,味苦得火味入心,雖云無毒,而偏寒之性,多服必令吐利不止也?!秲冉洝吩疲悍蜗矞囟鴲汉?。若《開寶》所云肺熱咳嗽,為絕少之癥。所主咳嗽痰結喘促之癥,與血痔 瘡外癥,同一施治,其為涼瀉攻堅之性無疑。今人惑于錢乙補肺阿膠散一方,取用以治虛嗽,百服百死。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鉤藤

氣味微寒,無毒。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人乳

氣味甘、咸,平,無毒。主補五臟,令人肥白悅澤。(《別錄》)

本草附錄《別錄》、《唐本草》、……

小便

氣味咸、寒,無毒。主療寒熱頭痛,溫氣。童男者尤良。(《別錄》)按:虻蟲、水蛭及蕪花、大戟、甘遂等,不常用之藥,集隘不能具載??马嵅之敎⑹畻棞秸摌O妙,宜熟讀之。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马市| 新宁县| 贵德县| 滨海县| 延吉市| 锦屏县| 秀山| 高青县| 荆门市| 拉孜县| 徐水县| 屏东县| 昌黎县| 佳木斯市| 三穗县| 玉屏| 威远县| 大同县| 娄烦县| 滁州市| 神池县| 昭平县| 华安县| 三原县| 监利县| 阿图什市| 台中县| 文成县| 武山县| 富锦市| 息烽县| 大渡口区| 济宁市| 乐至县| 登封市| 安乡县| 隆德县| 额敏县| 阿克陶县| 珲春市|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