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4章

  • 儒門事親
  • 張從正
  • 2981字
  • 2015-12-26 16:12:22

橘皮(一兩半) 木香(一分) 滑石(六兩) 檳榔(三錢) 茯苓(一兩) 豬苓(去黑皮) 澤瀉 白術官桂(以上各半兩) 甘草(二錢)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后。

神助散

苦葶藶(二兩,炒) 黑牽牛(三兩半,微炒,取頭末用之) 澤瀉(二兩) 豬苓(二兩,去皮) 椒目(半上為細末。每服,蔥白三莖,漿水一盞,煎至半盞,入酒半盞,調藥三錢,絕早面東服之。

桂苓白術丸

官桂 茯苓 半夏(以上各一兩) 白術 干生姜(一分) 橘皮(去白) 澤瀉 黃連(各半兩) 黃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湯,食后服之。

桂苓白術散

官桂 茯苓 白術(以上各半兩) 甘草 澤瀉 石膏 寒水石(以上各一兩) 滑石(二兩)上為細末。熱湯調三錢,新水生姜湯亦可,食后服。

白術調中湯

白術 茯苓 橘皮(去白) 澤瀉(以上各半兩) 甘草(一兩) 干姜(炒) 官桂 縮砂仁 藿香(以上各一分)上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下二錢,無時。煉蜜每兩作十丸,名曰白術調中丸。

寧神散

治嗽。

御米殼(二兩,蜜炙) 人參 苦葶藶(以上各一兩)上為末。入烏梅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熱服,食后。

寧肺散

御米(蜜炒,去穣) 甘草 干姜 當歸 白礬 陳皮(以上各一兩)上為末。煎齏汁調三錢。

人參補肺散

人參 麻黃(去節) 白術 防己 防風(各等份) 桑白皮(倍加)上銼 咀。以漿水一碗,煎至半,去滓,

白術湯

白術 甘草 當歸 陳皮 桔梗 枳殼(各等份)上為粗末。水煎,去滓,溫服三、五錢。

薏苡仁湯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薏苡仁(三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入糯米為引,米軟為度,食后服之。

益黃散

治小兒痢。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 甘草(以上各半兩) 丁香(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煎,食前服之。

香連丸

木香 訶子肉(面炒) 黃連(炒,以上各半兩) 龍骨(二錢)上為細末,飯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

火門

涼膈散

大黃(一兩) 連翹(四兩) 甘草 黃芩 薄荷 樸硝 山梔(以上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入蜜竹葉煎三、五沸,去滓,溫服,無時。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梔子(以上各等份)上銼為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之。

瀉心湯

大黃 甘草(炙) 當歸 芍藥 麻黃 荊芥(以上各一兩半) 白術(二錢半)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八正散

大黃 瞿麥 木通 蓄 車前子 甘草 山梔子(以上各一兩) 滑石(二兩)加木香一兩尤佳。

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調胃散

治傷寒吐逆,四肢厥冷。

水銀 舶上硫磺(各半兩)上二味,先研硫磺極細,次入水銀,同研至深黑。每服一錢,病重者二錢,溫米飲,調服,不拘時。

三黃丸

大黃 黃芩 黃柏(以上各等份)上為末,水丸。每服三十丸,水下。

又方∶去黃芩用黃連。

芍藥柏皮丸

芍藥(白者) 黃柏(去皮,各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水下,食前。

大金花丸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各等份)上為末,水丸。新水下三十丸。加梔子減大黃,名梔子金花丸。

清涼飲子

大黃(蒸) 赤芍藥 當歸 甘草(炒,以上各等份)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后,以意加減。

黃連清心湯

涼膈散加黃連半兩是也。

犀角散

黃連 大黃 芍藥 犀角 甘草(各等份)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無時溫服之。

黃連木通丸

治心經蓄熱,夏至則甚。

黃連(二兩) 木通(半兩)上為末,生姜汁打面糊和丸。每服三十丸,食后,燈心湯下,日三服。

燥門

神功丸

大黃(面裹,蒸) 訶子皮 麻子仁(另搗) 人參(去蘆,以上各一兩)上為細末,入麻子仁搗,研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或米酒飲下,食后臨臥。如大便不通,加服。

脾約丸

麻仁(一兩二錢半) 枳實(麩炒) 濃樸(去粗皮) 芍藥(以上各二兩) 大黃(四兩,蒸) 杏仁(去皮尖,炒黃,一兩二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溫水送下。

麻仁丸

郁李仁(去皮,另搗) 火麻仁(另搗,二味各二兩) 大黃(二兩,半生半熟) 檳榔(半兩) 干山藥 防風(去蘆) 枳殼(炒,去穣,七錢半) 羌活 木香(各五錢半)上為細末,入另搗者,三味攪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水下,食后。牽牛。滑石亦少。

潤體丸

郁李仁 大黃 桂心 黑牽牛 當歸 黃柏(并生用,各半兩) 輕粉(少許)上為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溫水或生姜湯下。

寒門

姜附湯

干姜(二兩,另為粗末) 附子(一兩,生用,去皮臍,細切)上二味,攪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四逆湯

甘草(三兩) 干姜(半兩) 附子(半兩,生用,去皮臍,切作片子)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二姜湯

良姜 干姜(炮,二味各三兩)上為細末,酒煮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湯下。

術附湯

黑附子(重一兩) 白術(一兩半) 甘草(七錢半,炙)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二枚,劈破,同煎至一盞,

大已寒丸

附子(炮,去皮臍) 川烏頭(炮,去皮臍,作豆大,再炒黃) 干姜(炮制) 良姜(炒) 官桂(去粗皮) 吳茱萸(以上各一兩)上為細末,醋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食前。

理中丸

人參(去蘆) 白術 干姜 甘草(炙) 附子(炮,去皮臍,以上各一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稍熱,空心服之。

平胃散

濃樸(姜制) 陳皮(二味各三兩) 蒼術(五兩,泔浸) 甘草(三兩,炒)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養脾丸

干姜(炮) 縮砂(各二兩) 茯苓(去皮) 人參(去蘆) 麥 (炒,各一兩) 白術(半兩) 甘草(炒,一兩半)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八丸。每服一丸,細嚼,生姜湯下。

兼治于內者

大柴胡湯

柴胡(四兩) 黃芩 赤芍藥(各一兩半) 半夏(一兩二錢半) 枳實(二錢半) 大黃(一兩)上為粗末,入半夏片子。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一中盞,濾去滓,溫服,食后。

小柴胡湯

柴胡(四兩,去蘆) 黃芩 人參 半夏(湯洗七次,切片) 甘草(以上各一兩半)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

柴胡飲子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大黃 當歸 芍藥(以上各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防風當歸飲子

柴胡 人參 黃芩 防風 甘草 芍藥 大黃 當歸 滑石(以上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生姜三片,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白術湯治孕婦痢嘔吐血。

白術 黃芩 當歸(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食前服。

桂苓湯·麻黃湯·升麻湯

(以上三方,在前汗法中附)

五積散

蒼術(二兩四錢) 桔梗(一兩四錢) 枳殼(麩炒) 陳皮(二味各六錢) 白芷 川芎 當歸 甘草(炙) 官桂(去粗皮) 半夏(湯浸) 茯苓(各三錢) 麻黃(一錢,去節) 濃樸 干姜(各四錢)上除官桂、枳殼別為末外,以慢火炒,令黃色,為末,與官桂等攪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蔥白三寸,鹽、豉七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

青衿散

治咽喉。

益元散加薄荷、青黛,生蜜丸如彈子大。噙化。

獨治于內者

陷胸湯

大黃(二兩半) 芒硝(一兩八錢半) 甘遂(一字,另為末)上以水三盞,先煮大黃至一盞,去滓,下芒硝,令沸,次下甘遂末,放溫服之

大黃丸

大黃 黑牽牛 枳殼 木通(以上各一兩)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以生姜湯下。

備急丸

巴豆(去皮油) 大黃 干姜(炮,以上各一兩)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丸,溫水下,不拘時服之。

枳殼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阴市| 永康市| 石屏县| 双柏县| 平安县| 温宿县| 信阳市| 行唐县| 堆龙德庆县| 太湖县| 湖南省| 隆安县| 灌阳县| 南川市| 安溪县| 托克逊县| 桐梓县| 宝清县| 宁夏| 涡阳县| 斗六市| 昌平区| 上犹县| 普洱| 邛崃市| 固安县| 潼南县| 法库县| 东乌珠穆沁旗| 鹤壁市| 巴青县| 鹿泉市| 新余市| 行唐县| 尤溪县| 辽中县| 永州市| 通山县| 芦溪县| 常山县| 屯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