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八年七月壬寅,敕總兵官周邦寧還鎮河內。侍郎宜昌阿等奏:大將軍貝勒察尼軍前見有湖廣經制隨征綠旗兵共二萬七千人,宜令河南總兵官周邦寧還豫鎮守。上諭:河南境內遼闊,提督既已裁缺;內鄉、淅川二縣各口俱在深山,今又值旱災:總兵官周邦寧可統標兵一千五百,即還豫鎮守。
癸卯,敕學士孔國岱等率尚之信所部兵赴將軍莽依圖軍前。時之信奏言:臣先因患痔,由橫州還封川;今病日加,有事醫療:故臣于六月十八日還會城。上諭:今正進討逆賊剿撫并施之會,尚之信所部往定廣西官兵,令學士孔國岱等盡率赴將軍莽依圖軍前;到日聽莽依圖統攝調遣,孔國岱等即同莽依圖進剿。其奮武大將軍印敕,仍留與之信。
丙午,削輔國公溫齊等官爵。先是,溫齊等賊遁不追、且妄報殺賊之數,上令嚴取供詞以聞。至是,大將軍貝勒察尼等取供具奏。上諭:我國家由來軍法嚴明,曾無虛偽多報首功之事。溫齊乃有罪之人,不思效力自贖,岳州徒步奔逸之寇,不即窮追,且殺賊不過三百余人,與原疏迥異。彼時一等臺吉格哷爾圖尚欲追剿賊寇,承勝復城;乃溫齊反稱道隘馬疲,不可前進:巽愞退卻,大誤軍機,可削去溫齊官爵,罷其參贊。署副都統達賴削去阿思哈尼哈番、佐領及所加之級,喀住削去副都統,麻尼削去護軍參領、佐領及所加之級。
壬子,命大將軍貝勒察尼等酌調投誠兵于內地。將軍侯林興珠奏:投誠偽總兵王度沖、偽將軍陳珀標兵各一千人見留軍前,其父母妻子俱在云南,恐乘間逸去,宣泄軍情;請調內地補伍。上諭:投誠官兵見隨大兵進剿,若盡撤往內地,則此后歸誠者將瞻顧不前。大將軍貝勒察尼等身在常德,洞悉情形;其有家口在滇實屬可疑者,酌量設法撤至內地,補入營伍。
癸丑,命撤彝陵、襄陽諸處外藩蒙古兵還京。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等奏:湖南各大將軍麾下所有蒙古兵已盡遣還,其在彝陵、襄陽等處蒙古兵一千七百余人亦應撤回京師。上命彝陵、襄陽等諸處蒙古兵準令撤還,于荊州諸處滿洲綠旗官兵內酌量抽撥鎮守地方。又諭兵部:柯鐸等投誠官員,遇便一一遣發荊州;即傳諭大將軍、王、將軍等知之。
敕提督徐治都速進歸州諸處剿賊。治都奏:設五板船一百艘,令彝陵鎮臣胡世英統之,以備水路。臣親調官兵,偕襄陽鎮臣水陸并發,前赴歸州、興山、巴東形勝之地剿撫逆賊。上諭:所用戰艦,督、撫等委官速造,毋誤軍需。徐治都即偕彝陵、襄陽總兵官赴歸州諸處討賊,剿撫并用。
乙卯,將軍莽依圖奏大敗賊于新村西山,南寧圍解。初,偽將軍吳世琮等圍困南寧日久,城中食盡,旦夕且陷;投誠偽將軍馬承蔭請救,總督金光祖遣總兵官譚升、楊國泰等率兵往南寧援之。已而世琮率眾渡江越嶺,于新村西山之巔列鹿角逆戰;莽依圖與將軍覺羅舒恕、額楚都統貝勒等分路撲剿,殺賊甚多。吳世琮負重傷遁,遂解南寧之圍。時金光祖又疏報:太平偽知府林輔世、新泰偽參將何應魁率城內文武官薙發投誠。
丁巳,命江西、湖廣巡撫委官送馬長沙。上諭:兵部江西南昌備養之馬二千四百余匹、湖廣武昌備養之馬一千匹,移文該撫令遣能員解赴長沙沿途管護,勿致缺額;付巡撫韓世琦加意飼秣,毋令羸瘦。馬畢到長沙,仍令世琦報部。
敕大將軍公圖海速調提督孫思克等平定漢中、四川諸處。圖海奏:驛門鎮逆賊既敗,即遣兵追剿;而賊毀偏橋,無路可通。俟提督孫思克、趙良棟到日,會議進兵。上諭:今逆賊既敗,所在震動,自宜努力窮追,收復疆土。前稱逆賊屯踞寶雞,圖海等欲調各路之兵進剿;及賊敗之后,又不乘機撲滅,反藉稱賊毀偏橋、無路可通,竟爾卻還。如此懦怯易退,何時乃得破賊!圖海等速調提督孫思克、趙良棟等平定漢中、四川諸處,剿殺逆賊,毋失機會。
敕將軍莽依圖等速發南寧,平定云南。時莽依圖報稱:南寧地方險隘,挽運維艱,議令將軍額楚、都統馬九玉帥兵屯駐永淳。上諭:今當逆賊震詟搖動之時,凡為將帥者各宜不失機會,努力疾行滅賊,以定疆圉。莽依圖等既大敗南寧逆賊吳世琮等,自當乘勢直取云南;乃稱南寧險隘、挽運艱難,令額楚等往駐永淳!懦怯如此,逆賊何時得滅,滇南何日得平!今粵西底定,乘賊大創之后,莽依圖速調都統希福等兵自南寧取路進剿,直抵滇中。
八月癸亥朔,敕將軍賴塔兼轄潮州。總督姚啟圣奏:將軍賴塔久鎮潮州,兵民俱已心服,宜仍令兼轄漳州、潮州。上諭:漳、潮系兩省接壤之地,將軍賴塔久駐潮州,得士民心;當此撲滅海賊、恢復海澄之際,潮州仍令賴塔兼轄。其后賴塔奏言:身在漳州與賊對壘,且滿洲大兵系大將軍康親王統轄,潮州地勢遙遠,實難兼轄。上諭:成命已頒,仍令將軍賴塔兼轄潮州。如須用滿洲大兵,許一面酌量調遣、一面申報大將軍康親王。
乙丑,敕廣西提督哲勒肯率兵赴南寧。哲勒肯奏:臣駐潯州三合嘴彈壓兩江,接應大兵。但慶遠、太平、思恩三府逼近交趾、聯接云貴,為粵西藩籬;今逆寇、苗蠻嘯聚負固,尚未克復。臣請率兵先往南寧,會同將軍相機剿撫。上諭:哲勒肯身在地方,有保守西粵之責,關系甚重。今既統兵前往,令速赴南寧偕將軍莽依圖、總督金光祖等乘逆賊震動,共議剿撫,以靖封疆。其原駐潯州三合嘴之地,倘屬緊要,總督提、督可發兵汛守。
丁卯,命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分兵固守均州、鄖陽諸處。將軍噶爾漢奏稱:率兵偕總督楊茂勛、提督佟國瑤等進剿興安賊。上諭:今正蕩滅賊寇、平定疆域之時,噶爾漢等率兵前進均州、鄖陽諸處,所系甚大。大將軍順承郡王等于荊州、岳州等兵內酌量抽調,固守均、鄖諸處,務使無虞。
庚午,詔封馬承蔭伯爵,授為昭義將軍。時承蔭既投誠,請效力自贖;上因諭議政王等曰:原任廣西提督馬雄之子馬承蔭,不忘國恩,誠心率眾賷繳偽敕印投誠,可嘉!應授承蔭伯爵,給與將軍敕印,隨大兵進剿。其標下應設官兵等處,令理事官麻勒吉等與總督金光祖同馬承蔭確議以聞。其余兵丁有愿歸農者,安插得所;愿為兵者,選撥入伍。至同來歸附文武官員,酌量給扎,以示鼓勵。
甲戌,以郭義為左江總兵官。將軍莽依圖奏:當逆賊圍困南寧時,郭義、齊人龍悉力固守,數與賊戰;非他處投誠者可比。今聞左江總兵官缺員,以湖北總兵官傅魁調補;倘念邊疆要地,乞以郭義或齊人龍補授茲缺,用開歸誠之路。上諭:郭義原任左江總兵官,率眾歸誠,勤勞昭著;仍復原任。齊人龍亦有勞績,如有應補之缺,聽該將軍題補。其湖北總兵官原缺尚未補人,令傅魁仍回原任。
庚辰,敕大將軍簡親王喇布等進兵武岡。喇布奏:臣遣將軍穆占于本月初一日克復新寧縣,今與大將軍安親王克期進剿武岡逆賊。上諭:屯聚新寧賊寇已遁走武岡,簡親王等速統大兵即會合安親王等兵克復武岡楓木嶺諸處,殲滅賊丑,以定靖、沅。其由鎮遠進平云、貴應行事宜,確議以聞。倘逆賊不支、屢至遁逃,安親王等乘其無措,隨行追躡,以期蕩平。如賊由武岡遁去,烏拉寧古塔之兵可遣還京師。
大將軍安親王岳樂等奏官兵復武岡州及楓林嶺。賊首吳國貴盤踞武岡,率偽將軍胡國柱等以二萬余賊逆戰隘口,將軍侯林興珠、提督趙國祚等率兵奮擊,大敗之。國貴中炮死,余賊棄武岡而遁。貝子彰泰等復率兵追及于木瓜橋,又大敗之,遂復武岡州城及楓林嶺。
乙丑,命內閣學士佛倫等往湖廣軍前督理糧餉。上諭議政王等曰:今我大兵數路并進,深入剿賊;轉運糧餉,殊為重要。聞今歲湖南亢旱,所運糧餉一時不前,殆未可定;令學士佛倫、侍郎金鋐并遴選部院賢能官員前往湖廣同督、撫商酌,總理諸路大兵糧餉。
庚寅,敕大將軍公圖海等分路進發剿漢中賊,平定四川。圖海奏:進取漢中、興安兵,分為四路。臣與將軍佛尼勒等由興安進,總兵官程福亮為后援;駐守舊縣關諸處將軍畢力克圖、提督孫思克等由略陽進,西寧總兵官朱衣客為后援;駐守西河諸處將軍王進寶、漢中總兵官費雅達等由棧道進,延綏總官高孟為后援;駐守寶雞寧夏提督趙良棟等由徽州之巴都山進:臣等于九月初八日四路并發。疏入,上諭:今將軍莽依圖等大敗逆賊吳世琮,平定粵西,進取云貴;大將軍安親王恢復武岡州、楓木嶺,擊殺賊渠吳國貴;大將軍貝勒察尼由常德進取辰州,將軍噶爾漢等自鄖陽進取興安。宜乘賊處處敗衂、逃遁震動之時,分路撲滅。大將軍公圖海亟統大兵乘機剿滅漢中諸處賊寇,速定四川。如賊敗走,即亟躡其后,直搗窮追,勿使占踞險要。
辛卯,詔責大將軍簡親王喇布。喇布奏:臣探得安親王大兵已克武岡、賊寇敗遁,故臣遣烏拉寧古塔兵還京。臣統兵一支駐扎東安縣,以將軍印信給與都統穆占,令其率兵一支駐新寧侯旨。上諭:逆賊既敗,簡親王等宜統兵隨后速進,與大將軍安親王共破賊寇;乃不行追剿,反勒兵新寧,以致軍機大誤,理應嚴加處分。但今統兵進剿,俟回師之日察議。簡親王其速率兵士往會安親王平定靖州、沅州諸處,俟至鎮遠日,平定云、貴事宜定議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