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 日知錄
- 顧炎武
- 4930字
- 2015-12-26 15:58:17
《詩》:“室人交遍摧我。”《韓詩》作“讠崔”,《玉篇》作“{誰工}”,丁回切。謫也。《六韜》:“令我壘土,誰何不絕?”《史記》:賈誼《過秦論》:“陳利兵而誰何?”“誰”、“讠崔”同,“何”,“呵”同。《漢書·五行志》:“主公車大誰卒?”注:“大誰,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何也。”此解未當。《焦氏易林》:“當年少寡,獨與孤處,雞鳴犬吠,無敢誰者。”《說苑》:“民知十己,則尚與之爭,曰不如吾也。百己則疵其過,千己則誰而不信。”楊雄《衛尉箴》:“二世妄宿,敗于望夷。閻樂矯搜,就者不誰。”
《史記·衛綰傳》:“歲余,不譙呵綰。”《漢書》作“不孰何綰”,難曉,疑“譙”訛為“誰”,“誰”又轉為“孰”也。
《周禮·射人》:“不敬者苛罰之。”注:“苛謂詰問之。”按此“苛”亦“呵”字。
信
《東觀馀論》引晉武帝、王右軍、陶隱居帖及《謝宣城傳》謂:“凡言信者,皆謂使人。”楊用修又引《古樂府》:“有信數寄書,無信長相憶”為證,良是。然此語起于東漢以下,楊太尉夫人袁氏《答曹公卞夫人書》云:“輒付往信。”《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魏杜摯《贈毌丘儉詩》:“聞有韓眾藥,信來給一丸。”以便人為信始見于此。若古人所謂信者,乃符驗之別名。《墨子》:“大將使人行守,操信符。”《史記·刺客傳》:“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漢書·石顯傳》:“乃時歸誠,取一信以為驗。”《西域傳》:“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到國,國傳送食。”《后漢書·齊武王傳》:“得司徒劉公一信,愿先下。”《周禮·掌節》注:“節猶信也,”行者所執之信,此如今人言印信、信牌之信,不得謂為使人也。故梁武帝賜到溉《連珠》曰:“研磨墨以騰文,筆飛豪以書信。”而今人遂有書信之名。
出
《爾雅》:“男子謂姊妹之于為出。”《傳》中凡言出者皆是外甥。《左氏·莊二十二年》:“陳厲公,蔡出也。”《僖七年》:“申侯,申出也。”《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
《襄二十五年》:“我周之自出。”又:“桓公之亂,蔡人欲立其出。”《二十九年》:“晉平公,杞出也。”《三十一年》:“莒去疾奔齊,齊出也。展輿,吳出也。”《昭四年》:“徐子,吳出也。”《公羊·文十四年》傳:“接菑,晉出也。”“玴且,齊出也。”《史記·秦本紀》:“晉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漢書·五行志》:“王子晁,楚之出也。”而《公羊·襄五年》傳:“蓋舅出也。”則以舅甥為“舅出”矣。
鰥寡
鰥者,無妻之稱。但有妻而于役者,則亦可謂之鰥。《詩》:“何草不玄,何人不矜。”“矜”讀為“鰥”是也。寡者,無夫之稱。但有夫而獨守者,則亦可謂之寡。《越絕書》:“獨婦山者,勾踐將伐吳,徙寡婦獨山上,以為死士,示得專一。”陳琳詩:“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是也。鮑照《行路難》:“來時聞君婦,閨中孀居獨宿有貞名。”亦是此義。
婦人以夫亡為寡,夫亦以婦亡為寡。《左傳·襄二十六年》:“齊崔杼生成及疆而寡。”《小爾雅》曰:“凡無妻無夫通謂之寡。”《焦氏易林》:“久鰥無偶,思配織女。求其非望,自令寡處。”
丁中
唐高祖武德六年三月:人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天宗天寶三載十二月癸丑,詔曰:“比者成童之歲,即掛輕徭;既冠之年,便當正役。憫其勞苦,用軫于懷。自今宜以十八已上為中男,二十三已上成丁。”杜子美《新安吏》詩:“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是十八以上皆發之也。然史文多有言“丁中”者,舉丁、中可以該黃、小矣。《遼史·耶律學古傳》:“多張旗幟,雜丁黃,為疑兵。”蓋中小皆雜用之,而史文代以“黃”字,黃者,四歲以下,何可雜之兵間邪?
阿
《隸釋·漢殽坑碑》陰云:其間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系以‘阿’字,如劉興阿興、潘京阿京之類,必編戶民未嘗表其德,書石者欲其整齊而強加之,猶今閭巷之婦以“阿”挈其姓也。《成陽靈臺碑》陰有主吏“仲東阿東”,又云:“惟仲阿東年在元冠,幼有中質。”又可見其年少而未有字。《抱樸子》:“稱衡游許下,自公卿國士以下,衡初不稱其官,皆名之云阿某,或以姓呼之為某兒。”《三國志·呂蒙傳》注:“魯肅柑蒙背曰:‘非復吳下阿蒙。’”《世說》注:“阮籍謂王渾曰:‘與卿語不如與阿戎語。’”皆是其小時之稱也。婦人以阿挈姓,則隋獨孤后謂云昭訓為阿云。唐蕭淑妃謂武后為阿武。韋后降為庶人,稱阿韋。劉從諫妻裴氏稱阿裴。吳湘娶顏悅女,其母焦氏稱阿顏、阿焦是也。亦可以自稱其親,《焦仲卿妻》詩:“堂上啟阿母”,“阿母謂阿女”是也。亦可為不定何人之辭,《古詩》:“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三國志·龐統傳》:“先主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晉書·沈充傳》:“敦作色曰:‘小人阿誰?’”是也。阿者,助語之辭,古人以為慢應聲,《老子》:“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今南人讀為人聲,非。
幺
一為數之本,故可以大名之,一年之稱“元年”,長子之稱“元子”是也。又為數之初,故可以小名之,骰子之謂一為“幺”是也。《爾雅》:“幺,幼。”注曰:“豕子最后生者,俗呼為幺豚。”故后人有“幺”之稱,《說文》:“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幼”字從“幺”,亦取此義。《漢書·食貨志》:“王莽作錢貨六品:小錢、幺錢、幼錢,中錢、壯錢、大錢。貝貨五品:大貝、壯貝、幺貝、小貝及不盈寸二分者。布貨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隋書·律歷志》:“凡日不全為馀,積以成馀者曰秒,度不全為分,積以成分者曰蔑。其有不成秒曰磨,不成蔑曰么。”班彪《王命論》:“幺尚不及數子,”蔡邕《短人賦》:“其馀尫幺。”晉陸機《文賦》:“猶弦幺而徽急,故雖和而不悲。”郭璞《螢火贊》:“熠熠宵行,蟲之微幺。”盧諶《蟋蟀賦》:“享神氣之幺苪,”“并用此字。《唐書·揚炎傳》:“盧杞貌幺陋。”《宋史·岳飛傳》:“楊幺本名楊太。太年幼,楚人謂小為幺,故曰楊幺。”俗作“么”,非。
元
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來曰元來。唐宋人多此語,后人以“原”字代之,不知何解。原者,再也。《易》:“原筮”,《周禮·馬質》、《禮記·月令》“原蠶”,《文王世子》:“末有原”,漢“原廟”之“原”,皆作“再”字解。與“本來”之義全不相同,或以為洪武中,臣下有稱元任官者,嫌于元朝之官,故改此字。
古人亦有稱原官者。后漢張衡應問:“曩滯日官,今又原之。”注:“《爾雅》曰:‘原,再也。’衡為太史令,去官五載,復為太史令,故曰原之。”然則“原官”乃再官之義也。
寫
寫,《說文》曰:“置物也。”《詩》:“駕言出游,以寫我憂,既見君子,我心寫兮。”《周禮·稻人》:“以澮寫水。”《儀禮·特牲饋食禮》:“主人出,寫嗇于房。”《禮記·曲禮》:“器之溉者不寫,其余皆寫,”《韓非子》:“衛靈公召師涓而告之曰:‘有鼓新聲者,其狀似鬼神,子為聽而寫之,’”《國語》:“王命工以良金寫范蠡之狀而朝禮之。”《史記·秦始皇紀》:“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坂上。”《蘇秦傳》:“宋王無道,為木人以寫寡人。”《新序》:“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周髀經》:“笠以寫天。”《上林賦》:“脄蚸布寫。”《漢書·賈捐之傳》:“淮南王盜寫虎符。”今人以書為寫,蓋以此本傳于彼本,猶之以此器傳于彼器也。始自《特牲饋食禮》:“卒筮寫卦。”注:“卦者主畫地識爻,爻備,以方寫之。”《漢書·藝文志》:“孝武置寫書之官。”《河問獻王傳》:“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路溫舒傳》:“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霍光傳》:“山又坐寫秘書。”《師丹傳》:“吏私寫其草。”《淮南子·說山訓》:“竊簡而寫法律。”孔安國《尚書序》:“更以竹簡寫之。”至后漢而有圖寫、繕寫之稱,傳之至今矣。
今人謂馬去鞍曰寫,貨物去舟車亦曰寫,與“器之溉者不寫”義同。《后漢書·皇甫規傳》:“旋車完封,寫之權門。”《晉書·潘岳傳》:“發槅寫鞍,皆有所憩。”《說文》作“卸”,舍車解馬也。讀若汝南》:“寫書”之“寫”。
行李
古者謂行人為行李,亦曰“行理”。《左傳·僖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皆作“李”。《昭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作“理”。《國語》:“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賈逵曰:“理,吏也。小行人也。”漢李翕《析里橋鄊閣頌》:“行理咨嗟。”
至唐時,謂官府導從之人亦曰行李。《舊唐書·溫造傳》:“左拾遺舒元褒言:‘元和、長慶中,中丞行李不過半坊,今乃遠至兩坊,謂之籠街喝道。’敕曰:‘憲官之職,在指佞觸邪,不在行李。’”豈其不敢稱鹵簿,而別為是名邪?
耗
今人以音問為耗,起自《后漢書·章德竇皇后記》:“家既廢壞,數呼相工問息耗。”注引薛氏《韓詩章句》曰:“耗,惡也。息耗,猶言善惡也。”
量移
唐朝人得罪,貶竄遠方,遇赦改近地,謂之量移。《舊唐書·玄宗紀》:“開元二十年十一月庚午,祀后土于脽上,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處。”“二十七年二月己巳,加尊號,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處。”“量移”字始見于此。李白《贈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詩云:“潮水還歸海,流人卻到吳。相逢問愁苦,淚盡日南珠。”白居易《貶江州司馬自題》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及遷忠州刺史,又云:“流落多年應是命,量移遠郡未成官。”故韓愈自潮州刺史量移袁州,有“遇赦移官罪未除”之句。而《宋史》盧多遜貶崖州,詔曰:“縱經大赦,不在量移之限。”今人乃稱遷職為量移,誤矣。
罘羜
“罘羜”字雖從網,其實屏也。《漢書·文帝紀》:“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宮東闕罘羜災。”師古曰:“罘羜,謂連闕曲閣也,以覆重刻垣墉之處,其形罘羜然。一曰:屏也。”崔豹《古今注》曰:“罘羜,屏之遺象也,臣朝君,行至門內屏外,復應思惟,罘羜,復思也。漢西京罘羜,合板為之,亦筑土為之,每門闕殿舍前皆有焉,于今郡國廳前亦樹之。”《考工記·匠人》:“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注:“宮隅、城隅,謂角浮思也。”《廣雅》:“罘羜患謂之屏。”《越絕書》:“巫門外罘羜者,春申君去吳,假君所思處也。”魚豢《魏略》:“黃初三年筑諸門闕外罘羜。”參考諸書,當從屏說。又《五行志》:劉向以為,東闕所以朝諸侯之門也,罘羜在其外,諸侯之象也。則其為屏明甚。而或在門內,或在門外,則制各不同耳。《鹽鐵論》:“詞堂屏閣,垣闕罘羜,”《董賢傳》:“外為徼道,周垣數里,門闕罘羜甚盛,”《王莽傳》:“遣使壞渭陵、延陵園門罘羜,曰:‘毋使民復思也。’”《后漢書·靈帝紀》:“中平四年二月己亥,南宮內殿罘羜自壞。”
《西陽雜俎》曰:“今人多呼殿榱桷護雀網為罘羜,誤也。《禮記·明堂位》疏:‘屏,天子之廟飾也。’注云:‘屏謂之樹,今桴思也,刻之為云氣、蟲獸,如今闕上為之矣。亦引《廣雅》及劉熙《釋名》為證。作書者段成式,蓋唐時有呼護雀網為罘羜之目。故史言甘露之變,宦者扶上升輿,決殿后罘羜,疾趨北出;而溫庭筠亦有“罘晝卷,閶闔夜開”之句矣。
罘羜字有作“桴思”者,《禮記·明堂位》注;有作“浮思”者”,《考工記》注,并見上,有作“罘羜”者,《博雅》:“罘羜謂之屏。”有作“復思”者,《水經注》:“象魏之上加復思以易觀。”又云:“譙城南有曹嵩冢,家北有廟堂,榱櫨及柱皆雕鏤云矩,上復思已碎。”有作“覆思”者,宋玉《大言賦》:“大笑至兮摧覆思。”言一笑而垣屏為之傾倒也,若榱護雀網亦不足大也。
陳氏《禮書》曰:“古者門皆有屏,天子設之于外,諸侯設之于內。禮,臺門面旅樹。旅,道也。當道而設屏,此外門之屏也。治朝在路門之外,天子當寧而立,寧在門屏之間也,路門之屏也。《國語》曰:‘上背屏而立,夫人向屏。’此寢門內之屏也。《魯廟》疏:‘屏,天子之廟飾。’此廟門之屏也。《月令》:‘天子田獵,整設于屏外。’此田防之屏也。《晉天文志》:‘屏四星,在端門之內,近右執法。’然則先王設屏非茍然也。”
場屋
場屋者,于廣場之中而為屋,不必皆開科試士之地也。《隋書·音樂志》:“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婚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故戲場亦謂之場屋。唐元微之《連昌宮辭》:“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