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理門論述記
  • 神泰
  • 4926字
  • 2015-12-26 15:58:03

論量頌(至)有法者 重說子頌。頌上義也。言有法非成有法者。謂不應以煙有法。成立火有法也。言及法者。亦不應以火有法。成立觸法也。其熱觸是火家一分義故是法也。其句上中上五字。貫通此法以及字及之。言此非成有法者。謂此法不應成有法也。即是上文。以余別法。成立最勝為有為無也。下兩句正義。謂但由因法。成立宗法。如是法與有法。既不相離。亦即成有法也。此是正義。了由因有所依故。如是以法成法時。亦兼成立有法。不可以法正成立有法

論若有(至)宗法者 宗法有二。一不極成法。聲上無常。以聲論者不許故。此即宗是法。故言宗法。二極成法。即聲上所作性。在敵但許故。此宗家法。故名宗法。上成所明因法。在其宗有法上。名為宗法。今陳那既造論。所有古因明中。立量有隱伏者。并敘人言釋。故舉外人格云。如勝論師。對聲論者立宗云。聲非即常。立因云。業等應常故。謂第三業句行來俯仰。等者等取第二德句中者示法也。此業等應常之因。白是第三業句應常。不世第二德句聲上。此即非宗義之法。何得言宗家法故名宗法。又立因云。常應可得故。謂此聲應一切時。常應可得聞。如是常應可得義。于其聲上。無此因義。此自他俱不許。聲一切時中常為耳識可得。自是別明常應別得。非關聲事。可得言宗家法。復名宗法耶

論此說(至)彼過者 述曰。此論主通難。此是勝論說。彼聲論過。由約因為門。及宗為門。以立論者。先有所立。復敵論者說。應言難也。示等應常。說應言故。故智是說彼過言也。以先聲論師。對勝論。立聲是常(宗)。無形質故(因)。猶如虛空(同喻)。后時勝論。約因宗門。以斥彼過。若汝言無形質為因。故德句中聲是常者。第三業句等亦形質。亦應是常也。又汝先立宗云。聲是其常。今又約彼宗門。以斥彼過云。聲若是常者。常應為耳識得。今既共不常聲。不常為耳識得故。故知聲非是常

論若如是(至)云何者 此更舉外格云。如勝論對聲論。立聲是無常為宗。所作非常故為因。常非所作故為因。此之二因。俱不世聲宗之上。何得言宗家法故。名為宗法。故言此復云何

論云是喻(至)無因故名 此下論主量人言通。如同所立所作非常故等。非因是喻。然依第五持故聲。方便安立所作性因。所作非常故。謂法所作者。皆非是常故。如瓶盆等。是同品法喻。若法是常見應言者非因喻。然非所作。如虛空等。是異法喻。如其次第配也。宣說其因宗定隨遂。如犢子隨母。所作非常故。是同法喻。若宗無處合無因故。常非所作。故言是異法喻

論以于此中(至)宗法者 此之二喻。實不世聲上。非宗家法。然以于此中喻中。由同喻合。方便顯示聲上有所作性因。謂法所作者。即是無常。聲既所作。故是無常也。彼立論者。文中雖不作此合意。亦有此合。故宗法因世聲宗上。如是由合喻顯聲定是所作性。非是非所作性故。此所作性。定是宗家法。故名宗法

論量說(至)知因者 此本頌。初句頌前同喻。第二句頌前異喻依第五顯喻者。喻是初轉。[仁-二+凡]聲前云所作非常故。非所作故者。其故字結喻因法。是第五持因聲。依此第五持因聲。說同喻異喻。故云顯喻。言由合故知因者。由同喻順合。由異喻返顯。方知其因。此即依因聲顯喻。借喻顯因也。又解。若依五分是無常(宗)。所作性故(因)。法所作者。皆是無常。猶如瓶等(喻)。聲既是所作(合喻同法)。是故無常(結)。今言由合故知因者。由第四分合喻故。智聲所作性因。文中雖不說因。以宗由合故。白智其因。故不說也。陳那已復法因明師云。第四合是量說第二因。第五結是量說第一宗故。復二分是前三分是前三分攝

論由此(至)傍論者 由此前來順反三喻。乃得立義。即是已釋僧佉。唯立反喻方便立義不成也。如僧佉云。內身有我(宗)。以能自動搖及有心識故(因)。法不能動搖無心識者。必定無我。猶如樹木(異喻)。以無順喻故。唯以反破內身無我之異喻為方便。成立內身有我也。下指要論二喻事。以所作性因。于無常品見故。于常品不見故。具此二喻。方立義成。勝論對聲論云。如如是我成立聲非是常。若是常者。應非所作性也。以上成要論順反二喻。方得與決定余為因故。是故順成同喻。反破異喻。二種喻之方法。同為一決定余非如數論。本唯以異喻。反破方便。為別生決定余因也。如我破數論。唯以異喻。成立有我。反破方便之因。如我造破數論。論有六千頌。我已廣辨。數論唯立返破方便。為別解因過故。今于此論中。且止廣諦倍論也

造數論師。是黃頭仙人。本音劫比羅。此云黃。以頭面黃口也。舊云迦毗羅。音訛也。此師立二十五諦義。付樂弟子訖欲入真。弟子請云。師可留身常住在世。復人若有不信二十五信。現身為說。其教即可常行。師云可爾。為實一大石作琉璃。可數丈許。隱身在中。設人請者。時為現身。后至陳那出世。造傳佉論。弟子不師救。仰推其陳。師那往其石所。書破二十五諦義。于其石上以封其上。經宿必重救之。陳那重破。復若不救。方出為論。如是立破。有六千偈。具破二十五諦訖。其石大吼。今言破數論者。指彼所造六千偈。破僧佉論

論如是宗法(至)及家者 宗法有二。一不極成法。謂聲上無常法。二極成法。謂聲上所化性。今牒上來所羅極成法。即是因法。故言如是宗法也。此因有三種差別。一謂同品中有。二同品中非有。三同品中通有非有。故言及俱。若不置及字。恐其有與非有。即且為但。若安及字。即愿有非有外別有其俱。然先頌中但言宗法。于同品謂有非有俱。以頌迮故。先頌中除及字。今長行中方置

論此中(至)異品者 上來已辨宗法故。此下但釋同品名也。言此中者。謂宗法中。若品者。品謂品別。如瓶聲等是。宗法無常。所依品別也。言與所立法鄰近均等說名同品者。若瓶品上無常。與聲上所主無常法相似。故各鄰近均等。故說瓶為同品類也。以一切體義皆名品別故也。若于空等品別法法上。所立無常宗無。說名異品也

論非與(至)或異者 此下牒古師破。古因明師。釋異品名。兩師不同。初師云。如立聲是無常。以瓶等為同品。空等為異品。其空等上。能違害宗。及同品上無常。說名相違。此相違說名異品。猶如怨家相害。名為相違。及至暖為宗。則以詮為相違為異名。第二師云。如立聲是無常。但非無常已外一切皆名異品。今論主余。若所立無常宗無處。即名異品。不同初師與同品相違。復師與宗異故。名為異品。故言非與同品相違式異也

論若相違者應唯簡別者 如云此更有暖(宗)以有火故(因)。諸有火處悉皆有暖猶如廚上(喻)。諸無火處并皆無暖(異)。此是正立。若云此處有暖(宗)。以有火故(因)。猶如廚(喻)。若有冷處即無有火。如宙山處。此以有冷處。違有暖處。為異喻故。此應唯簡別異法喻。異同法喻而已。其異喻不能返顯宗定隨因事其云何。若對暖宗。以冷違暖為異法喻者。其非冷暖處。不知定屬所品若雖有暖同喻。其非冷暖處。即無有火。若準相違異喻。諸有冷處。即無有火。其中庸處。既非有冷。復應有火。異喻乃返合有火云因成不定過。為如廚上有火處。以有火故有暖耶。為如中庸處火故無暖耶。其有火之因不定故。不能定證有暖也。若不以與有暖相違。唯以有證為異法喻者。便無有火之因不定過也。若言諸無火處即無有暖者。其詮處故中庸處并無有火。皆為異品故。今其有火之因。定愿有暖故。其有火因。無不定過也

論若別異者應無有因者 此下破第二師。若汝以與宗異故名異品者。應無有決定正因也。何者。如立聲是無常。即聲上無我。與無常宗異。則是異品。然所作性因。于無我異品義中有。若爾此因便是不定因。以于異品有故便無。唯同品有異品無。故此決定因無有也

論由此(至)違故者 由所立無處。是異品道理故。其所作性因。能正成無常。傍成無我及宮。故言等也。如言聲是無我。所作性故。如瓶等是。即此亦成立聲是無我。以所作性。與無我宗。不相違故。亦可無我與無常。相不違故。得同以所作性為因也。何者。即聲無有常我可得故。亦得言無常亦得言無我。以一切無常法皆無我故。故不相違也。此意欲顯法無常處。名為異品其無我不得名異品也。以即聲亦無我。非離無常處。亦于無我。有此因故。又釋。其所作性因。能正成無常。即不同相違名異品。彼不能正成故。何者。如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其虛空等常。是相違名異品。此相違異品。不能正顯聲是無常。以不簡別因故。謂于非相違菟角等中。猶格有因故。若如我釋。所立無處。名為異品。亦即簡去其因。即顯彼所作性。正能成無常也。其所作性。正能成無常也。其所作性。若傍成無常。即不同復師與宗異故。名為異品。若與宗異。名則異品。至無我亦與無常異。亦即異品。凡異品中。即無有所作性。若爾其所作性因。即不能傍證無我。若如我釋。所立無處。因遍非有。其聲亦無我。亦是所立無處。以無常法必無我故。是故所作性因。亦能傍成無我。言不相違者。同前二解也。所言等者等取宮。以道諦非者而是所作性故

論若法(至)似因者 此舉相違因過。顯所作性證無常。及傍成無我等無有過也。言若法者。謂因法也。若因能成相違所立者。如立言眼等必為他用。即以積聚性故為因。以臥具為同喻。今積聚性因。亦聲成立。所立眼等。必為積聚他用。即此積聚他用。是其所立。一即此所立前無積聚他用宗。正相違故。名為相違。其積聚性因。與此相違所立為因。故言若法能成相違所立。如此是相違過名似因也

論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 此出相違過也。謂僧佉本立。必為他用為正宗。以積聚性為正因。本所立宗。名為無違。其積聚因。正能成立無違宗故。名無違法。即此積聚性因。不但成無違宗。亦能傍成眼等。必為積聚他用。即此積聚他用。即此積聚他用。是其所立。與前必為他用宗相返。故名相違亦爾。得宗名為相違。當知前宗名無違也。以非得故

論所成立法無定無有故者 此出亦爾之言也。謂如立眼等。必為無積聚他用為宗。以積聚性故為因。于同品定有。所立無處。受品遍無。今相違因亦爾。謂所立必為積聚他用宗。無處其積聚性因。定無有故。言所成法無有。即是所立無也。謂必為積聚他宗是也。定無有故者。即是積聚性因無也。言積聚性因。能成前無違宗。于異品遍無。今成相違宗。亦于異品遍無。故言亦爾。此是真實相違因也。下舉不定。顯非相違因

論如(至)有故者 言積并性因。能成積并他用。其因決定。非如瓶等因不定也。何者。如立聲是無常。所化性故。如瓶等似說。有人難言。聲應是瓶。以作性故。如瓶。此因即有不定過。故成猶豫。以于彼展轉無中有故。謂若立聲是瓶衣等。即為異品。此所作性。于瓶無處衣上亦有故。或復難云。聲應是衣。所作性故。猶如其衣。唯衣為同品。瓶等即為異品。此所作性。于無衣處瓶等上有故。言展轉無中有故。其所作性因。既于異品中有故。不定此一解。第二更云。此文乘前正因。有此文也。謂前所作性故。能成無常。亦能立傍成無我。此因決定。非如瓶等因成猶豫。其文義如向解

論以所(至)有故者 此釋出不定。連樂前文。總為一時文也。謂以所作性現見離瓶于衣等有者。即是上文。于彼展轉無中有故。謂無瓶處異品衣中。有所作性因。故是不定。非離無常于無我等此因有故者。謂若以所作性。傍證無我。因即決定。即是釋上非如兩字也。何者。如立聲應是瓶。此亦縱許成宗也。以所作性故。猶如其瓶。其因于無瓶更衣等上亦轉。若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等無常。此因非是轉彼瓶等無常處。別于余無我上。此因亦轉。以瓶等若是無常。即是無我。無有離無常外。別有無我。有所作性因也。是故所作性因。若證無常。即能傍證無我等。其因決定。非如瓶等因。成猶豫等也

論云何別(至)處轉者 此外人問。其宗上因法。與瓶等同品等別故。故名別法。即瓶衣等。與宗法處。不名為別處。今問意云。如所作性。是聲宗家法。云何宗家法。乃于瓶上立有耶

論由彼相似不說異名者 論主答也。謂彼瓶上所作性。與聲上所作性。極是相似。總名所作性。不證有異名故。是故亦智相同品瓶等轉。此釋于同品定有性之言

論言即是(至)有失者 言瓶上所作性。即是體聲上所作性。極相似故。故言即是。猶縷貫兩華。其縷一頭貫此華。一頭貫彼華。此亦如是總一所化性。一頭世聲上。一頭世瓶上故無有別法于別處轉失。以如其一故。若子細分折。其聲及瓶上所作性各別也。但可總說一所作性。名為宗法也

論若不(至)宗法者 外人復難云。若瓶上所作性。不說聲上所作性異。云何此所作性因。名為宗法。亦應非宗法。以一頭所作性因。世瓶上故

論此中但(至)宗法者 論主答也。謂此宗法中。但說定是宗法。然不欲說言唯是宗法。若言唯是宗法相。瓶上不得有此因性。但說于宗上同定是宗法。不言其因唯是宗法。以因有非宗法者。謂所作性同。一頭世瓶上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孜| 嘉定区| 阿瓦提县| 县级市| 霍林郭勒市| 卓资县| 山阴县| 灵石县| 曲麻莱县| 阿坝县| 阳春市| 阜南县| 徐汇区| 靖安县| 容城县| 临清市| 吉木乃县| 扎兰屯市| 盐池县| 顺昌县| 隆安县| 油尖旺区| 东明县| 蓬溪县| 清徐县| 绥宁县| 石河子市| 颍上县| 项城市| 礼泉县| 河北省| 铁力市| 东乡族自治县| 唐河县| 黎平县| 石屏县| 若尔盖县| 伊宁市| 托里县| 米脂县|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