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會大兵下南都,先生得免,踉蹌歸浙東。時忠正公已死節,弟子多殉之。而孫公嘉績、熊公汝霖以一旅之師,畫江而守。先生糾里中子弟數百人從之,號世忠營。請以布衣參軍事,不許;授職方郎,尋改御史。作監國魯元年大統歷,頒之浙東。馬士英在方國安營,欲入朝;眾言其當誅。熊公恐其挾國安為患也,好言慰之。先生曰:諸臣力不能殺耳。春秋之孔子,豈能加于陳恒?但不謂其不當誅也。熊公謝焉。又遺書王之仁曰:諸公何不沉舟決戰,由赭山直趨浙西?而日于江上鳴鼓,攻其有備,蓋意在自守也。蕞爾三府以供十萬之眾,必不支,何守之能為?聞者皆韙其言,而不能用。惟熊公嘗再以所部西行,下海鹽。至是,孫公以火攻營卒付先生,與王正中合軍,得三千人。正中者,之仁從子也,以忠義自奮;先生深結之,使之仁不得撓軍事。職方郎查繼佐軍亂,先生定之;挈以西,遂渡海札潭山。陳太仆潛夫,以軍同行。議由海道入太湖,招吳中豪杰。抵乍浦,約崇德義士孫奭等內應。會大兵纂嚴,不得前。而江上已潰。公歸入四明山,結寨自固,余兵尚五百人。先生駐兵杖錫等,微服出訪監國。戒部下善與山民結,部下不盡遵節制,山民畏禍,潛爇其寨,部將茅瀚、汪涵死之。先生無所歸,捕檄累下,攜子弟入剡中。

己丑間,監國在海上,乃與都御史方端士赴之;授左副都御史。亡何,大兵圍健跳,城中危急,置靴刀待命;會蕩胡伯阮駿救至,得免。時諸帥之悍,甚于方、王。文臣稍異同其間,立致禍;熊公以非命死,劉公中藻以失援死,錢公肅樂以憂死。先生既失兵,日與吳尚書鐘巒坐舟中,正襟講學;暇則注授時、泰西、回回三歷而已。

先生之從亡也,太夫人尚居故里,當事錄其家口。先生曰:方寸亂矣,吾不能為姜伯約也。乃陳情變姓名,間行歸家。是年,監國自健跳至翁州,復召先生副馮侍郎京第,乞師日本;抵長崎,不得請。自是,東遷西徙無寧居。而浙中當事,得名籍與海上有連者,即行狝薙。先生于故國位在列卿,江湖俠客多來投;而馮侍郎等結寨杜岙,即先生舊部,風波震撼無虛日。先生猶挾帛書,欲招婺中鎮將南援。時方捕諸寨之通海者,山寨諸公相繼死;弟宗炎坐與馮侍郎交通,刑有日矣,先生以計脫之。辛卯,遣間使入海告警,令為之備。甲午,定西侯張名振間使至,被執,又名捕先生。丙申,慈水寨主沉爾緒禍作,亦以先生為首。其得不死,皆有天幸,先生氣不懾也。

其后海上傾覆,先生無復望,乃奉太夫人返里門,畢力著述,而四方請業之士漸至矣。自言受學蕺山時,頗喜為氣節斬斬一流;患難后,始多深造,而追恨為過時之學。丁未,復舉證人書院,申蕺山之緒;已而之鄞、之海寧,巡撫張公以下皆請開講,先生不得已應之。先生謂明人講學,襲語錄之糟粕,不以六經為根柢。教學者必先窮經,而求其事實于諸史。又謂讀書不多,無以證斯理之變化;多而不求諸心,則為俗學。蓋先生以濂、洛之統,綜會諸家:橫渠之禮教,康節之象數,東萊之文獻,艮齋、止齋之經術,水心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自來儒林所未有也。

康熙戊午,詔征博學鴻儒。葉學士方藹擬疏薦,陳庶常錫嘏曰:是將使先生為疊山、九靈之殺身也。力止之。會修明史,徐學士元文謂先生非可召試者,然或可聘之修史。乃與興化李公清同征,詔督撫以禮敦遣;先生固辭。朝廷知不可致,特詔浙中督撫抄先生著述關史事者送京師。徐公延先生子百家及萬處士斯同、萬明經言任纂修,皆先生門人也。先生以書報徐公,且諧之曰:昔聞首陽山二老托孤于尚父,遂得三年食薇,顏色不懷。今吾遣子從公,可以置我矣。當是時,圣祖表章儒術,大臣多鉅人長德,顧皆以不能致先生為恨。魏公象樞曰:生平愿見不得者三人:夏峰、梨洲、二曲也。湯公斌曰:黃先生論學,如大禹導水、導山,脈絡分明,吾黨之斗杓也。庚午,徐尚書干學侍直,上訪及遺獻,復以先生對;且言:曾經臣弟元文疏薦,老不能來。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即欲歸,當遣官送之。徐公對以篤老無來意。上嘆息不置。

先生卒于康熙乙亥秋,年八十有六。初營生壙于忠端墓旁,中置石床,無棺槨;作葬制或問,援趙邠卿、陳希夷例,戒身后無得違命。蓋自以遭家國之變,期于速朽,而不欲顯言其故也。所著有明儒學案六十二卷,三百年儒林之藪也。易學象數論六卷,力辨河洛方位圖象之非。授書隨筆一卷,則閻征君若璩問尚書而告之者。春秋日食歷一卷,辨衛璞所言之謬。律呂新義二卷,則嘗取余杭竹管肉好停勻者,斷之為十二律及四清聲試之,因廣其說者也。又以蕺山有論語、大學、中庸解,獨闕孟子,乃疏為孟子師說四卷。嘗欲重修宋史,未就,存叢目補遺三卷。輯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贛州失事紀一卷、紹武爭立紀一卷、四明山寨紀一卷、海外慟哭記一卷、日本乞師記一卷、舟山興廢一卷、沙定洲紀亂一卷、賜始本末一卷。又汰存錄,糾夏考功幸存錄者也。歷學則少有神悟;及在海島,古松流水布算簌簌,嘗言勾股之法,乃周公商高之遺,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竊其傳。有授時歷注一卷、大統歷推法一卷、授時歷假如一卷、公歷、回歷假如各一卷,外尚有氣運算法、勾股圖說、開方命算、測圓要義共若干卷。其后梅征君文鼎本周髀言歷,世驚為絕學;實先生開之。南雷文案十卷、外集一卷、吾悔集四卷,撰杖集四卷、蜀山集四卷、劉子行狀二卷、詩歷四卷,忠端祠神弦曲一卷。后分為南雷文定凡五集,晚年又定為南雷文約,合之得四十卷。明夷待訪錄二卷。留書一卷,則王佐之略;顧先生炎武見而嘆曰:三代之治可復也。思舊錄二卷,中多庀史之文。又選明文案,廣之為明文海,共四百八十二卷;閱明人文集二千余家,自言與十朝國史相首尾。而別屬李征君鄴嗣為明詩案,未成而李卒。又輯宋、元儒學案,以志七百年儒苑門戶。又嘗續宋文鑒、元文鈔,以補呂、蘇二家之闕;未成編卒。又以蔡正甫之書不傳,作今水經。其余四明山志、臺宕紀游、匡廬游錄、姚江文略、姚江瑣事、補唐詩人傳、病榻隨筆、黃氏宗譜、黃氏喪制及自著年譜,共若干卷。先生文不名一家,晚年忽愛謝皋羽文,所處之境同也。雖不赴征車,而史局大義,必咨先生:歷志出吳檢討任臣之手,總裁千里遺書,乞審正而后定。嘗論宋史別立道學傳為元儒之陋,明史不當仍其例;朱檢討彝尊適有此議,湯公斌出先生書示眾,遂去之。于國難諸公,表章尤力。至遺老之以軍持自晦者,久之或嗣法開堂。先生曰:是不甘為異姓之臣,反甘為異姓之子也。故所許止四明周囊云一人。弟宗會晚年好佛,為反復言其不可。于二氏之學,雖其有托而逃者,猶不少寬焉。晚年益好聚書,所抄自鄞之天一閣范氏、歙之叢桂堂鄭氏、禾中倦圃曹氏,最后則吳中傳是樓徐氏。然嘗戒學者:當以書明心,無玩物喪志也。子百家,字主一,能世其學。

·黃梨洲先生年譜

七世孫垕炳編輯

國初所稱三大儒者,北則容城孫夏峰先生、西則盩厔李二曲先生、東南則我遺獻文孝公也。維時三峰鼎立,宇內景從,無所軒輊于其間;然身世之迍邅、著述之宏富、聲氣之應求,公視孫、李有加焉。公嘗自作年譜貽鄭高州,豫以志銘相屬。居無何,鄭氏不戒于火,失所藏;敝廬洊遭水火,并副本赤歸烏有。嗚呼!豈天不欲公之嘉言懿行與夫荼苦蓼辛之狀,昭示來世耶?抑其時忌諱甚嚴,欲使起軍、存亡、乞師諸大案泯沒其跡,以避旡妄之災耶?干隆間,叔祖稚圭公裒集遺書,欲輯公年譜;未及編次,遽歸道山。厥后敬旃從兄思踵祖志,旋抱沉疴,招炳謂之曰:昔小雷公尋兄萬里,得七世宗子遺獻公表章之而益顯;子則遺獻七世宗子也,年譜之編輯,舍子其誰屬哉?炳曰:遺獻錐仇魏閹、腰緪虞淵,學包董鄭、行侔夷魚,性理文章,海內宗仰,夫何待后人之表揚。雖然,陽明、蕺山二先生年譜久行于世,而遺獻歿且百余十年未有年譜,后人之咎奚辭焉?況遺獻運丁陽九,黨錮之余,繼以兵革;兵革之后,繼以水火。其間圍城捕檄、變姓易名、潰軍焚寨、崩屋絕糧以及灑血淚于扶桑、冒鯨波于滄海,所謂野葛之味不止一尺者,固當大書以彰苦節也。于是發篋,得行略、神道碑、三大儒傳、文案、文定、詩歷、行朝錄、思舊錄為藍本,旁搜各家文集、明末野史、省府縣志等書,信者采之、疑者闕之,仿王陽明先生年譜之例,事節其要、文取其簡,再易寒署而書成。嗚呼!公歿于康熙乙亥孟秋,距炳生于嘉慶乙亥孟秋,花甲僅再周耳。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以父子繼世論之,已六世而有余;以三十年一世論之,計五世而不足。則夫抱殘守缺,搜輯于風微人往之余,有足見公梗概者,謂非遺澤尚存哉!辛酉、壬戌間,炳攜此譜暨群籍避亂北鄉,僦居一室,寢處在南牗而置書北牖下。賊將至,居停主人曰:南牖明、北牖暗,置書暗中,賊疑有寶物藏焉者,書必毀。盍置于明處,使賊一覽而知為書也,庶免于蹂躪乎?乃移書南牖下,而奔避他所。已而賊至,舉火焚廬,朔風大作,余宅皆燔,北牖亦毀;延及屋脊,賊遽退,天亦反風,居人出救火,而南牖僅存,譜竟無恙。嗚呼!此非文孝公在天之靈有以呵護之耶?不然,鮮有不為鄭氏之續矣。寇氛既熄,文教聿興,殘明紀事之書次第鋟出;乃復博采旁稽,重加厘訂。每條下不注出處者,因一條中多參用群書,不便備注;且以所引之書,博雅所共知也。今春朱鎮夫孝廉過留書種閣,慫恿付梓,且愿助貲焉。既而林君祥純、謝生高樹謂公實海內百世之師,譜豈黃氏一家之書哉?出貲各梓一卷。而公生平之行事,庶后人得覘其覼縷矣。若夫事可征信而年次未詳者,當別為補遺一卷附于后。

同治癸酉斗指未、申兩辰之月大盡前一日,晜孫垕炳謹識。

卷上

公諱宗羲,字太沖,號南雷;忠端公之長子,居余姚通德鄉黃竹浦。明魯監國時,以副憲從亡。鼎革后,講學甬、越間,屢征不起,大江以南之士多從之。世稱梨洲先生。卒后,門人私謚曰文孝。

明萬歷三十八年(庚戌)八月八日戌時,公生。

姚太夫人將分娩,忠端公預推祿命年月庚戌、乙酉,得日時庚寅、丙戌,配合極佳;然須聞金鼓之聲,乃驗。適有里優鳴鉦擊鼓,而公生。日者謂與孔子生,只差一字(見文定孔子生卒歲月辨)。乳名曰麟,太夫人夢有麟瑞故也。公生而岐嶷,壯能舉鼎。貌古而口微吃;額角有紅黑痣如錢,左右各一,或曰此日月痣云。

三十九年(辛亥),公二歲。

四十年(壬子),公三歲。

四十一年(癸丑),公四歲。

八月乙未(十日),曾王母章太淑人卒。十一月丁丑(二十三日),曾王父贈太仆對川公卒。

四十二年(甲寅),公五歲。

四十三年(乙卯),公六歲。

秋,忠端公舉于鄉。

四十四年(丙辰),公七歲。

春,忠端公成進士。七月辛未(三日),仲弟晦木公生(諱宗炎)。

四十五年(丁巳),公八歲。

忠端公授寧國府推官,公隨任。

四十六年(戊午),公九歲。

叔弟澤望公生(諱宗會)。

四十七年(己未),公十歲。

四十八年(庚申),公十一歲。

天啟元年(辛酉),公十二歲。

二年壬戌,公十三歲。

自寧國回姚,赴郡城,應童子試。過空樓,聞笑語、弈棋聲,遂登樓睇視,見有五、六人倉皇急避;公追躡,惟見五通神之像設焉。此時公以孤身童子凝視,弗怖也。七月庚戌(十六日),季弟司輿公生(諱宗轅)。忠端公考授御史,懸缺假歸。

三年(癸亥),公十四歲。

補仁和博士弟子員。秋,隨侍忠端公至京,見朱公未孩大典于李皇親園中。冬,忠端公授山東道監察御史。公在京邸,好窺群籍,不瑣守章句。忠端公課以制義,公于完課之余,潛購諸小說觀之。太夫人以告;忠端公曰:亦足開其智能。

四年(甲子),公十五歲。

時,逆奄竊政,黨論方興。楊忠烈漣、左忠毅光斗、魏忠節大中諸公與忠端公為同志,常夜過邸寓,屏左右論時事;獨公在側,故得盡知朝局清濁之分。

五年(乙丑),公十六歲。

三月,忠端公以劾奄媼魏忠賢、客氏,削籍歸。季弟孝先公生(諱宗彝)。十二月,公娶葉安人,為同邑廣西按察使六桐先生(諱憲祖)女(安人時年十七)。

六年(丙寅),公十七歲。

三月,忠端公與高忠憲攀龍、周忠介順昌、繆文貞昌期、周忠毅宗建、李忠毅應升、周忠惠起元,先后被逮。公適至郡城,劉念臺先生宗周餞之蕭寺,忠端公命公從之游。閏六月辛丑朔,忠端公卒于詔獄。兇問至,太夫人痛哭至暈絕。公勸解,太夫人曰:汝欲解我,第毋忘大父拈壁書耳。蓋封太仆鯤溟公,嘗于公出入處,大書「爾忘句踐殺爾父乎」八字拈于壁。公受教痛哭。冬,書窗油盞燈炷時吐青珠,細于芥子,堅不可破,竟夕可得圭撮;如是者月余。或曰,此草舍利也。吳縣金孝廉宜蘇渾(與徐公石麒、朱公天麟,均系戊午江南鄉試忠端公分房所得士)來吊,痛哭而去(后宰英德殉難)。

七年(丁卯),公十八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恩县| 砚山县| 明溪县| 当雄县| 香河县| 龙井市| 横峰县| 绥中县| 大连市| 且末县| 德保县| 仙桃市| 溧阳市| 石景山区| 镇原县| 三门峡市| 天津市| 汨罗市| 崇阳县| 台南市| 阿拉善左旗| 栖霞市| 白河县| 公主岭市| 桃源县| 古交市| 德阳市| 贵德县| 射阳县| 郁南县| 新和县| 宁波市| 潢川县| 电白县| 防城港市| 上高县| 大余县| 江陵县| 广州市| 邛崃市|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