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論語點睛補注
  • 釋智旭
  • 4967字
  • 2015-12-26 15:55:27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此章皆誡訓之辭。若處非道之富貴。去非道之貧賤。便是去仁。便不名為君子。若要真正成個君子。名實相稱。須是終食之間不違。造次顛沛不違。

【補注】讀不以其道為句。不以其道。而處富貴。是不處仁也。不以其道。而去貧賤。是去仁也。去仁何以為君子。欲無終食之間違仁。方便法門。無如念佛。念佛者。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譯云歸依。阿彌陀佛。譯云無量光無量壽正覺也。本性光明壽命無量。故念佛即是念仁。閑忙無廢。鈍慧均能。白居易詩云。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念仁全憑自力。念佛兼仗佛力。故消業障。長善根。出輪回。生凈土。利益尤不可思議也。凈土念佛法門。若在孔子時。早入中國。必當普教修持矣。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惡不仁者。用個其為仁矣四字。便是一串的工夫。卓吾云。無以尚之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正是用力力足處。蓋有之矣。謂世界爾許大。豈無一日用力者。奈我未之見耳。望之之辭。好仁者。就是慚。惡不仁者。就是愧。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此法眼也。亦慈心也。世人但于仁中求過耳。孰肯于過中求仁哉。然惟過??梢杂^仁。小人有過。則必文之。仁人有過。必不自掩。故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不聞道者。如何死得?!∪糁啦豢擅馊绾尾患鼻舐劦?。若知朝聞可以夕死。便知道是豎窮橫徧。不是死了便斷滅的。

【補注】愚夫斷見。謂一死百了。不知死者軀殼。不死者性靈也。有死而得苦十百千萬于生者。有死而得樂十百千萬于生者。不知六道輪回之苦。凈土無生之樂。不知孔子此言之痛切而弘深也。朝聞道而夕死可者。聞出輪回而生凈土之大道也。六道輪回者。天人神為三善道。畜鬼地獄為三惡道。讀地藏菩薩本愿經。便知輪回六道之無常。地獄種種慘苦之難受。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便知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之大愿。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之莊嚴。佛法難聞。人身難得。生死事大。瞬息無常。當以如恐不及之心求之。若遲疑不決。以待來年。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刹话г?。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當與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參看。便見圣賢學脈。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義之與比。正所謂時措之宜。卻須從格物慎獨來。若欲比義。便成適莫。義來比我。方見無適莫處。比義。則為義所用。義比。則能用義。比義。則同告子之義外。便成襲取。義比。則同孟子之集義。便是性善。當與趙州使得十二時。壇經悟時轉法華并參。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見德者。不見有土。見土者。不見有德。見法者。不見有惠。見惠者。不見有法。此皆獨喻于懷。不可以告人者。譬如飲水。冷暖自知而已。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卓吾云。何利之有。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能以禮讓。不但用得禮。亦為得國。不能以禮讓為國。不但治不得國。亦用不得禮。

子曰。不患無位?;妓粤ⅰ2换寄褐?。求為可知也。

此對治悉檀。亦阿伽良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此切示下手工夫。不是印證。正是指點初心。須向一門深入耳。忠恕真實貫得去。亦是有個省處。乃能如此答話。然不可便作傳道看。顏子既沒??鬃又赖臒o正傳。否。則兩嘆今也則亡。豈是誑語。

【補注】一者不變之體。自二而十而百而千而萬。乃至無量數。皆隨緣之用。其體皆一也。全性起修。全修顯性。故曰一以貫之。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喻字。形容君子小人心事。曲盡其致。喻義。故利亦是義。喻利。故義亦是利。釋門中發菩提心者。世法亦成佛法。名利未忘者。佛法亦成世法??蔀橥?。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方是慚愧二字實義。方是三人行必有我師。方可云盡大地無不是藥。此圣賢佛祖總訣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始終只一幾諫。幾諫。只是敬父母。故期之以圣賢。不違不怨。只是到底敬父母。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方。法也。為法故游。不為余事也。不遠游句。單約父母在說。游必有方。則通于存沒矣。

【補注】所事非主。所學非師。所交非友。所行非義。皆非方也。游必有方。所以慰親心也。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芍^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喜懼處。正是知處。不喜不懼。便是不知。

【補注】知父母恩深。生死事大。親愛別離。無能免者。安得不懼。大慈菩薩偈云。骨肉恩情相愛。難期白首團圓。幾多強壯亡身。更有嬰孩命盡。勸念阿彌陀佛。七寶池中化生。聚會永無別離。萬劫長生快樂。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觀心為要。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訥言敏行。只是一事。觀欲字而字。便知。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千里比肩。百世接踵?!∽课嵩?。有一善端。眾善畢至。方外史曰。此約觀心釋也。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辱。則不能事其君。疏。則不能交其友。不數。正是納忠盡誼之法。非為求榮求親而已。亦非當去當止之謂。

【公冶長第五】

子謂公冶長??善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曰非其罪。曰免于刑戮。只論立身。不論遇境。今人還知此意否。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卓吾云。把子賤來做一尊賢取友的榜樣。非特贊子賤已也。

【補注】為政在得人。自用則小。子賤尊賢取友故鳴琴而治。誠君國子民者之榜樣也。魯無君子者。謂在上位而不能尊賢取友。則皆竊位之小人也。斯焉取斯者。嘆魯不能用子賤相一國。而使之沉淪于下邑也。魯之君臣。知孔子圣人而不能用。豈得謂有君子乎。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卓吾批問處云。也自負。方外史曰。只因子貢自負。所以但成一器。不能到君子不器地位。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不知其仁。謂佞者本具仁理。而全不自知。可見佞之為害甚也。

【補注】晉中行穆伯攻鼓。經年而不能下。饋間倫曰。鼓之嗇夫。間倫知之。請無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應。左右曰。不折一戟。不傷一卒。而鼓可得。君奚為不取。穆伯曰。間倫之為人也。佞而不仁。若間倫下之。吾不可以不賞。賞之是賞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晉國之士。舍仁而為佞。雖得鼓。將何用之。不仁可以亡國。何有于鼓。故孔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焉用佞乎。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唯其信有斯事。所以愈覺未能信也。今之硬作主宰。錯下承當者。皆未具信根故耳。寡過未能。圣仁豈敢。既不生退屈。亦不增上慢。其深知六即者乎。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正為點醒子路而發。非是嘆道不行。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此與下論言志章參看。便見夫子深知三人處。

【補注】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子貢與子路冉求公西華三子皆瑚璉也。非不器之君子。器者能有所偏。量有所限。無偏無限。斯仁矣。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匾?。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子貢之億則屢中是病。顏子之不違如愚是藥。故以藥病對拈。非以勝負相形也。子貢一向落在聞見知解窠臼。卻謂顏子聞一知十。雖極贊顏子。不知反是謗顏子矣。故夫子直以弗如二字貶之。蓋凡知見愈多。則其去道愈遠。幸而子貢只是知二。若使知三知四。乃至知十。則更不可救藥。故彼自謂弗如之處。正是可與之處。如此點示。大有禪門殺活全機。惜當機之未悟。恨后儒之謬解也。

【補注】二者數之對。告往而知來。見生而知滅。對待知見也。十者數之成。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往來。即無往來。即無往來。即一切往來。即生滅。即無生滅。即無生滅。即一切生滅。不二法門也。子貢于此蓋已能信解。但行證不及顏淵耳。故孔子許其自知。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也。于予與何誅。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責宰我處??芍^雪上加霜。卓吾云。乃牽聯春秋之筆。

子曰。吾未見剛者?;驅υ?。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只說棖是欲不是剛。不可以剛與欲對辨。以對欲說剛。非真剛故。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卓吾云。推他上路。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傻枚勔?。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言性言天。便成文章。因指見月。便悟性天。子貢此言。只得一半。若知文字相。即解脫相。則聞即無聞。若知不可說法。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則無聞即聞。

【補注】除卻性道。安有文章。文章即性道之顯者也。既云夫子之言性與天道。即非不言。不可得而聞者。聞而未信。信而未解。解而未行。行而未證之差也。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卓吾云。畫出子路。方外史曰。子路長處在此。病處亦在此。若知不許夜行。投明須到之理。便如顏子之從容請事矣。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卓吾云。于子貢身上。亦甚有益。蓋愿息。悅不若己。是子貢病痛耳。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不遺纖善。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卓吾云。久而敬之四字。的是交法。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

卓吾云。夫子論知。只是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補注】藏龜為卜。智者不惑。焉用卜為。卜靈在誠。豈在龜乎。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仁者必忠。忠者未必仁。仁者必清。清者未必仁。卓吾云。仲尼認得仁字真。

【補注】知讀如智。智及之。然后仁能守之。故曰未知焉得仁。必開圓解。乃有圓因。有圓因乃有圓果。但忠一主。潔一身。謂之忠。謂之清可矣。未得為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卓吾云。三。疑也。再。決也。要知三。不是三遭。再。不是兩次。

【補注】此孔子教人觀心之法也。思不得其道。雖百思無益。得其道。則再思可矣。再思者。真俗雙融??占匐p照。惟精惟一。而允執厥中也。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杉耙病F溆?。不可及也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木鐸之任。菩薩之心。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周季侯曰。舊字。如飛影馳輪。倏焉過去之謂。方外史曰。如明鏡照物。妍媸皆現。而不留陳影。此與不遷怒。同一工夫。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蚱蝓笛?。乞諸其鄰而與之。

卓吾云。維直道也。非譏議微生高也。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讀此。便知春秋宗旨。春秋。只是扶三代之直道耳。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路忘物。顏子忘善。圣人忘己。忘己。故以安還老者。信還朋友。懷還少者。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千古同慨。蓋自訟。正是圣賢心學真血脈。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孔子之忠信與人同。只是好學與人異。好學二字。是孔子真面目。故顏淵死。遂哭云。天喪予。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墒鼓厦?。

只是可臨民耳。豈可說他做得王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荣县| 祁连县| 疏勒县| 佛山市| 涟水县| 邢台市| 黄石市| 贵阳市| 渭源县| 天长市| 昌都县| 修水县| 佛冈县| 钦州市| 佛教| 淮安市| 龙南县| 怀远县| 和林格尔县| 射洪县| 灵璧县| 呼伦贝尔市| 陆川县| 轮台县| 寿阳县| 宜君县| 大宁县| 宣城市| 奉贤区| 长岛县| 望城县| 霍林郭勒市| 金乡县| 富川| 静海县| 明光市| 嘉定区| 苏尼特左旗| 蒙自县| 玛沁县| 永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