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論語點睛補注
  • 釋智旭
  • 4966字
  • 2015-12-26 15:55:27

【補注】其。謂父母也。唯父母致疾之憂。則必竭誠盡敬。和氣婉容。以事其親矣。修身立行。揚名后世。以慰其親矣。孔子之答問孝諸章。孟子所謂養志。所謂唯順于父母。可以解憂。皆是唯其疾之憂之心推之也。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以犬馬養。但養口體。能養志者。乃名為敬。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根于心而生于色。孝在心。而不獨在事也。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私者。人所不見之地。即慎獨獨字。惟孔子具他心道眼。能于言語動靜之際。窺見其私。故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退。非顏子辭退。乃孔子退而求之于接見問答之表耳。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己之所以所由所安。千停百當。則人之所以所由所安。不難視觀察矣。故君子但求諸己。如磨鏡然。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觀心為溫故。由觀心故。圓解開發。得陀羅尼。為知新。蓋天下莫故于心。亦莫新于心也。

【補注】陀羅尼印度語。譯云能持。又云能遮。持善令不失。遮惡令不生也。溫故者。明其不變之體。知新者。妙其隨緣之用。溫故是正念真如。知新是善行方便。

子曰。君子不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乾坤太極。皆器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無非器也。況瑚璉斗筲。而非器哉。李卓吾云。下學而上達。便是不器。此言得之。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正是此意。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生緣。法緣。無緣。三慈。皆是周。愛見之慈。即是比。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即有聞無慧。思而不學。即有慧無聞。罔者。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也。殆者。如增上慢人。墮坑落塹也。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端。頭緒也。理本不異。但頭緒一差。則天地懸隔。

【補注】佛老孔三教。皆有正道與末流異端之分。攻乎異端。則自害害他。可不慎乎。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路向能知所知上用心。意謂無所不知。方名為知。不是強不知以為知也。此則向外馳求。全昧知體。故今直向本體點示。只要認得自己真知之體。更無二知。此與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之旨。參看。方見圣人道脈之妙。若舍此而別求知。不異丙丁童子求火。亦似騎牛覓牛矣。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何日無聞。何日無見。聞見不患不多。患不能闕疑殆。慎言行耳。祿在其中。是點破天爵天祿。乃吾人真受用處。若作有得祿之道解釋。陋矣陋矣。

【補注】干祿謂求福也。言是口業。行是身業。慎是意業。身口意三業勤修。外則寡尤。內則寡悔。即是自求多福。故曰。祿在其中。多聞多見。而不能闕疑闕殆。隨波而流。隨風而靡。則災禍墮落之所由來也。可不慎與。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惟格物誠意之仁人。為能舉直錯枉。可見民之服與不服。全由己之公私。不可求之于民也。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臨莊。從知及仁守發源。知及仁守。只是致知誠意耳。孝慈。舉善教不能。皆是親民之事。皆是明德之所本具。可見圣門為治。別無岐路。此節三個則字。上節兩個則字。皆顯示感應不忒之機。全在自己。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此便是為政以德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不信自己可為圣賢。如何進德修業。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知來之事。圣人別有心法。與如來性具六通相同。如明鏡無所不照。非外道所修作意五通。可比也。子張鶩外。尚未能學孔子之跡。又安可與論及本地工夫。故直以禮之損益答之。然禮之綱要。決定不可損益。所損益者。因時制宜。隨機設教之事耳。若知克己復禮為仁。則知實智。若知隨時損益之致。則知權智。既知權實二智。則知來之道。不外此矣。言近指遠。善哉善哉。

【補注】禮。有理有事。不可損益者。理也。所可損益者。事也。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罵得痛切。激動良心。

【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卓吾云。季氏要哭。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卓吾云。三家要笑。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世人雖甘心為不仁。未有肯甘棄禮樂者。但既棄仁。即棄禮樂。故就其不肯棄禮樂處。喚醒之也。卓吾云。季氏三家。哭不得。笑不得。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儉非禮之本。而近于本。故就此指點。庶可悟本。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此痛哭流涕之言也。嗚呼。可以中國而不如夷乎。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卓吾云。季氏聞之。不勝扯淡。便是夫子救季氏處。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必也射乎。正是君子無所爭處。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素以為絢。謂倩盼是天成之美。不假脂粉。自稱絕色也。人巧終遜天工。故曰繪事后素。后者。落在第二義之謂。非素質后加五采之解。禮后乎者。直斥后進之禮為不足貴。亦非先后之后。卓吾云。與言詩。非許可子夏也。正是救禮苦心處。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無限感慨。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方外史曰。禪自白椎而往者。吾不欲聞之矣。教自擊鼓而往者。吾不欲聽之矣。律自發心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嗚呼。古今同一痛心事。世出世法。同一流弊。奈之何哉。

【補注】當與三家者以雍徹章合看。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程季清曰。王者于天下大定之后。方行禘禮。爾時九州之方物。畢貢于前。歷代之靈爽。盡格于廟。可謂豎窮橫徧。互幽徹明。浹上洽下。無一事一物。不羅列于現前一剎那際矣。示天下如指其掌。不亦宜乎。方外史曰。既云不知。又指其掌。所謂此處無銀三十兩也。

【補注】莊子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此本性一體之說也。知神人之一體。為萬物而報恩。其知禘與一切祭之說矣。若殺生以祭神。行私而求福。則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昔人有埋金而榜之者曰。此處無銀三十兩。蕅師蓋借以喻孔子不言之言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與許也。祭如不祭。謂無誠心之人。故夫子不許之。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卓吾云。媚。便獲罪于天矣。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花發之茂。由于培根。禮樂之文。本于至德。至德本于身。而考于古。即是千圣心法。故從周。只是以心印心。又從周。即從夏商。即從太古也。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卓吾云。只論禮與非禮。那爭知與不知。方外史曰。不知便問。是孔子直心道場處。若云雖知亦問者。謬矣。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見得是羊。孔子見即是禮。推此苦心。便可與讀十輪。佛藏二經。(二經明剃發染衣者。不論具戒破戒。乃至不曾受戒。亦是佛弟子相。決定不可毀辱。)卓吾云。留之。則為禮。去之。則為羊。故云。其羊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于三寶境。廣修供養。人亦以為靡費者。多矣。哀哉。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后妃不嫉妒。多求淑女。以事西伯。使廣繼嗣之道。故樂不淫。哀不傷。若以求后妃。得后妃為解。可笑甚矣。詩傳。詩序。皆云后妃求淑女。不知紫陽何故。別為新說。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哀公患三家之強暴。問于有若。有若對曰。惟禮可御暴亂。此端本澄源之論也。今云戰栗以敬神明。似則似矣。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敬止工夫。安能大畏民志哉。卓吾云。實是說他諫他咎他。亦是說哀公。諫哀公。咎哀公。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一匡天下處。是其仁。不儉。不知禮處。是其器小。孔子論人。何等公平。亦何等明白。蓋大器已不至此。況不器之君子乎。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樂是心之聲。聞其樂而知其德。故翕如純如等。須從明德處悟將來。非安排于音韻之末也。

【補注】孔子論樂。即是論心。樂由心生。亦即正心之具也。孔子知正心。故知樂也。始作翕如者。因該果海。故當慎之于初也。從之者。謂聞善言。見善行。沛然莫御。若決江河。純如者。用志不紛。乃凝于神也。皦如者。光明徧照。無所障礙。繹如者。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盡于未來也。一切事如是而成。樂亦如是而成也。古者司樂之官。即司教之官。故稱之曰太師。尚書舜典。命夔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此皆以樂正心之義也。心正而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矣。故曰神人以和。孔子于樂屢言之矣。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曰。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曰樂則韶舞。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曰。人而不仁如樂何。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曰。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曰。鄭衛之音。亡國之音也。樂之關系成敗興亡者如此。故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下。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治國者。其知此義乎。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終身定評。千古知己。夫子真萬古木鐸也。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覺浪禪師曰。此評樂。非評人也。蓋韶樂。能盡舜帝之美。又能盡舜帝之善。武樂。能盡武王之美。未能盡武王之善。舜武。都是圣人。豈有未盡善者。方外史曰。王陽明謂金之分兩不必同。而精純同。以喻圣之才力不必同。而純乎天理同。此是千古至論。故孟子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亦是此旨。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即是吾不欲觀之意。非是觀其得失。

【補注】哭泣盡情。哀之淺者也。念佛送終。求佛接引。出輪回。生凈土。哀之深者也。孔子易傳。言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可知死者精氣。不死者靈魂。變則善惡殊途。升沉遠隔。若墮畜生餓鬼地獄。苦不可言。故臨命終時。家人親屬。當朗誦佛號。助生凈土。不宜哭泣擾其心神。陷親苦趣。罪莫大焉。待體溫已冷。神識已離。然后收斂。盡情哭泣無妨矣。愿仁人孝子。廣播斯言。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里以宅身。尚知以仁為美。道以宅心。反不擇仁而處。何其重軀殼。而輕性靈也。

【補注】西方極樂邦。眾圣之仁里。得托蓮花生。萬倍閻浮美。樓閣七寶成。黃金為大地。思衣而得衣。思食而得食。光明照十方。壽命無量劫。不歷阿僧祇。一生補佛位。不聞惡道名。何況有其實。一句阿彌陀。得此不思議。如此妙法。不肯修行。如此凈土。不求往生。見佛聞法。精進不退。直至成佛。而甘居五濁惡世。甘受生死輪回。可謂智乎。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見有心外之約樂。便不可久處長處。可見不仁之人。無地可容其身矣。安仁。則約樂皆安。利仁。則約樂皆利。何等快活受用。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無好無惡。故能好能惡。無好無惡。性量也。能好能惡。性具也。仁。性體也。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千年暗室。一燈能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南| 确山县| 万年县| 白玉县| 荔浦县| 富阳市| 库尔勒市| 乌兰察布市| 林州市| 乐山市| 鄢陵县| 页游| 金塔县| 乐昌市| 高阳县| 扶风县| 象州县| 南和县| 汝南县| 德江县| 永嘉县| 视频| 曲水县| 青海省| 滨州市| 陆良县| 天祝| 英吉沙县| 中阳县| 十堰市| 东阿县| 阳春市| 富源县| 大理市| 渭源县| 贵定县| 漾濞| 丰台区| 霍城县| 邯郸市| 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