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經(jīng)
一·偃伏頭部中行
凡十穴神庭 一穴。在鼻直入發(fā)際五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治頭風(fēng)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可灸二七壯止。
岐伯曰,凡欲療風(fēng)。勿令灸多。緣風(fēng)性輕。多即傷。宜灸七壯。至三七壯止。禁不可針。針即發(fā)狂。忌生冷雞豬酒面動風(fēng)物等。
上星 一穴。在鼻直上入發(fā)際一寸陷中。督脈氣所發(fā)。治頭風(fēng)目眩。睛痛不能遠(yuǎn)視。以細(xì)三棱針刺之。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沖頭目。可灸七壯。不宜多灸。若頻灸即拔氣上。令目不明。忌如前法。
囟會 一穴。在上星后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fā)。治目眩。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則罷灸,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發(fā)根下。頭風(fēng)即永除,若八歲以下。即不得針。忌如前法。
前頂 一穴。在囟會后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脈氣所發(fā)。療頭風(fēng)目眩。針入一分。可灸三壯至七七壯即止。忌如前法。
百會 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后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督脈足太陽交會于巔上。針入二分。
得氣即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即止。唐秦鳴鶴刺微出血。頭痛立愈。凡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緣頭頂皮膚淺薄。灸不宜多。
后頂 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fā)。治目眩。頭偏痛。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強(qiáng)間 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頂后一寸五分。督脈氣所發(fā)。治腦旋目暈。頭痛不可忍。可灸七壯。針入二分。
腦戶 一穴。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qiáng)間后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禁不可針。針之令人啞不能言。
治目晴痛。不能遠(yuǎn)視。可灸七壯。亦不可妄灸。令人失喑。
風(fēng)府 一穴。一名舌本。在項發(fā)際上一寸。大筋內(nèi)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治頭痛目眩。針入三分。
啞門 一穴。一作喑。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頂中央。入發(fā)際五分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仰頭取之。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啞。治頭痛。針入二分。一作五分。
針灸經(jīng)
二·偃伏頭部第二行
左右凡十四穴曲差 二穴。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發(fā)際。足太陽脈氣新發(fā)。治頭頂痛。目視不明。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五處 二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fā)。治目不明。頭風(fēng)目眩。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承光 二穴。在五處后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fā)。治風(fēng)眩頭痛。目生白膜。針入三分。禁不可灸。
通天 二穴。在承光后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fā)。治偏風(fēng),鼻多清涕。衄血頭重。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絡(luò)卻 二穴。一名強(qiáng)陽。又名腦蓋。在通天后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fā)。治青風(fēng)內(nèi)障。目無所見。可灸三壯。
玉枕 二穴。在絡(luò)卻后一寸五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發(fā)際上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fā)。治目痛不能視。腦風(fēng)疼痛不可忍者。可灸三壯。
天柱 二穴。俠項后發(fā)際。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fā)。治目瞑視。頭旋腦痛。針入五分。得氣即瀉。立愈。
針灸經(jīng)
三·偃伏頭部第三行
左右凡十二穴臨泣 二穴。在目上。直入發(fā)際五分陷中。足太陽少陽之會。治目生白翳多淚。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忌如前法。
目窗 二穴,在臨泣后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外 赤痛。忽頭旋。目 。遠(yuǎn)視不明。針入三分。
可灸五壯。三度刺目大明。
正營 二穴。在目窗后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項偏痛。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承靈 二穴。在正營后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fēng)頭痛,可灸三壯。
腦空 二穴。一名顳 。在承靈后一寸五分。挾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fēng)。頭痛不可忍。目瞑。
針入五分。得氣即瀉。可灸三壯。魏公苦患頭風(fēng)。發(fā)即心悶亂目眩。華佗當(dāng)針而立愈。忌如前法。
風(fēng)池 二穴。在顳 后發(fā)際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眩苦頭痛,目淚出。目內(nèi) 赤疼。目不明。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七壯。
針灸經(jīng)
四·側(cè)頭部
左右凡十二穴頷厭 二穴,在曲周下顳 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風(fēng)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 急,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忌如前法。
懸顱 二穴。在曲周上顳 中廉。足少陽脈氣所發(fā)。治頭偏痛。引目外 赤。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忌如前法。
懸厘 二穴。在曲周上顳 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偏痛。目銳 赤痛。針入三分。灸三壯。
角孫 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手足少陽之會。治目生膚翳。可灸三壯。
竅陰 二穴。在枕骨下。搖動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治頭目痛。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脈 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后雞足青絡(luò)脈。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治頭風(fēng)眵蒙。目睛不明。針入一分,可灸三壯。
針灸經(jīng)
五·正面部中行
凡一穴齦交 ─穴。左唇內(nèi)齒上齦縫筋中。治目淚眵汁。內(nèi) 赤癢痛。生白膚翳。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針灸經(jīng)
六·面部第二行
左右六穴攢竹 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員柱。在兩眉頭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fā)。治目 。視物不明。
眼中赤痛。針入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而出針,不宜灸。宜以細(xì)三棱針刺之。宣泄熱氣。三度刺目大明。忌如前法。
睛明 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nèi) 。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治攀睛翳膜覆瞳子。惡風(fēng)淚出。目內(nèi) 癢痛。小兒雀目疳眼。大人氣眼冷淚。 目視物不明。大 肉侵睛。針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雀目者宜。
可久留針。然后速出針。忌如前法。
巨 二穴。俠鼻孔旁八分。直目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治青盲。目無所見。遠(yuǎn)視 。白翳覆瞳子面。針入三分。得氣而瀉,灸亦良。可灸七壯。
針灸經(jīng)
七·面部第三行
左右凡六穴陽白 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目痛。目眵。可灸三壯。針入三分。一作二分。
承泣 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治目視 ,冷淚。眼 赤痛。禁不宜針。針之令人目烏色。可灸三壯。炷如大麥。忌如常法。
四白 二穴。在目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fā)。治頭痛目眩。眼生白翳。可灸七壯。針入三分。凡用針。穩(wěn)審方得下針。若針深。即令人目烏色。
針灸經(jīng)
八·面部第四行
左右凡八穴本神 二穴。在曲差旁一寸五分。一日直耳。上入發(fā)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眩。頸項強(qiáng)急痛。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絲竹空 二穴。一名目 。在眉后陷中。足少陽脈氣所發(fā)。禁不可灸。不幸使人目小。又令人目無所見。治目眩頭痛。目赤。視物眩眩。眼睫拳倒。針入三分。留三呼。宜瀉不宜補。
瞳子 二穴。在目外 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治青盲無所見。遠(yuǎn)視 。目中膚翳白膜。頭痛。
目外 赤痛。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顴 二穴。在面 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治目黃。眼 動不止。針入二分。
針灸經(jīng)
九·側(cè)面部
左右凡二穴頭維 二穴。在額角入發(fā)際。本神旁一寸五分。足少陽陽明脈之交會。治頭偏痛。目視物不明。針入三分,禁不可灸。
針灸經(jīng)
十·背部中行
凡二穴陶道 一穴。在大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治頭重目瞑。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筋縮 一穴。在第九椎節(jié)下間 。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fā)。治目轉(zhuǎn)上垂,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針灸經(jīng)
十一·背部第二行
左右凡十穴風(fēng)門 二穴。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治目瞑風(fēng)勞。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五壯。
肺 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fā)。甄權(quán)針經(jīng)云。在第三椎下兩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dāng)中指末是穴。治頭目眩。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一百壯。
肝 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治目上視。目眩。頭痛。目 生白翳。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三焦 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治目眩。頭痛。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腎 二穴。在十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治目視 。五勞七傷。針入三分。留七呼。
可灸以年為壯。慎如前法。
針灸經(jīng)
十二·背部第三行
凡二穴 二穴。在肩 內(nèi)廉。俠六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fā)。以手痛按之。病者言。針入六分。留三呼。瀉五吸。治目眩。鼻衄。可灸二七壯至百壯止。忌莧菜白酒等物。
針灸經(jīng)
十三·手太陰肺經(jīng)
左右凡四穴大淵 二穴。土也。在手掌后陷中。手太陰脈之所注也。為 。治目生白翳。眼 赤筋。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天府 二穴。在腋下三寸動脈中。以鼻取之。治目眩。遠(yuǎn)視 。禁不得灸。針入四分。留三呼。
針灸經(jīng)
十四·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左右凡四穴商陽 二穴。金也,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目青盲。
可灸三壯。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頃立已。針入一分。留一呼。
合谷 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手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治目視不明。頭痛。針入三分。
留六呼。可灸三壯。若婦人妊娠。不可刺之。損胎氣。
針灸經(jīng)
十五·手少陰心經(jīng)
左右凡四穴通里 二穴。在腕后一寸。治目眩頭痛。針入三分。灸三壯。
少海 二穴。水也。一名曲節(jié)。在肘內(nèi)廉節(jié)后。又云肘內(nèi)大骨外去肘端五分。手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目眩。甄權(quán)云。屈手向頭取之。治腦風(fēng)頭痛。不宜灸。針入五分。
針灸經(jīng)
十六·手太陽小腸經(jīng)
左右凡十四穴少澤 二穴。金也。一名小吉。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手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目生膚翳。
覆瞳子。可灸一壯。針入一分。
前谷 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之前陷中。手太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目中白翳。可灸一壯。針入一分。
后溪 二穴。木也。在小手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陷中。手太陽脈之所注也。為 。治目赤生翳,可灸一壯。針入一分。
腕骨 二穴。在手外側(cè)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目冷淚。生翳膜。頭痛。可灸三壯。針入二分。留三呼。
陽谷 二穴。火也。在手外側(cè)腕中銳骨之下陷中。手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jīng),治目眩。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留二呼。
養(yǎng)老 二穴。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后一寸陷中。手太陽 。治目視不明。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支正 二穴。在腕后五寸。別走少陰。治頭痛目眩,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針灸經(jīng)
十七·手少陽三焦經(jīng)
左右凡六穴關(guān)沖 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目生翳膜,視物不明。
針入一分。可灸一壯。忌慎如前。
液門 二穴。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手少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目眩頭痛。目赤澀。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中渚 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間陷中。手少陽脈之所注也。為 。治目眩頭痛。目生翳膜。針入一分。可灸三壯。
針灸經(jīng)
十八·足少陽膽經(jīng)
左右凡四穴俠溪 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jié)前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目外 赤。目眩。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丘墟 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俠溪四寸五分。足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目生翳膜。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針灸經(jīng)
十九·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左右凡八穴至陰 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目生翳。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通谷 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前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目眩。頸項痛。目 。
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束骨 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本節(jié)后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為 。治目眩,項不可回顧。目內(nèi) 赤爛。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京骨 二穴。在足外側(cè)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目內(nèi) 赤爛。目眩。針入三分。
可灸七壯。
針灸經(jīng)
二十·推人神所在法
一日足大指。二日外踝。三日股內(nèi)。四日腰。五日口舌懸壅。六日手掌。七日內(nèi)踝。八日足腕。九日尻。十日腰背。
十一日鼻柱。十二日發(fā)際。十三日牙齒。十四日胃脘。十五日遍身。十六日胸前。十七日氣沖。十八日股內(nèi)。十九日足膝。二十日內(nèi)踝。二十一日手小指。二十二日外踝。二十三日肝 。二十四日手陽明兩腰。二十五日足陽明。二十六日胸。二十七日膝。二十八日陰。二十九日膝脛顳 。三十日關(guān)元下至足。
以上人神所在之日。禁忌針灸。若遇疾急。不拘。
針灸經(jīng)
二十一·推逐時人神所在
子時在踝,丑時在腰。寅時在目。卯時在面。辰時在頭。巳時在手。午時在胸。未時在腹。申時在心。酉時在背。
戌時在項。亥時在股。
針灸經(jīng)
二十二·推九宮尻神訣
一坤踝上艾休加。二震須當(dāng)在齒牙。三巽乳頭連口舌。四中肩井是尻家。五干背面連雙耳。六兌手膊莫虛華。七艮項腰莫針灸。八離肋膝最疑他。九坎肘肚腳休犯。記取尻神切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