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之談者多即言以定旨下 第三斥謂情也。今之談者。謂多時講論之人。亦可指劉公也。多即言以定旨。謂執文取定也。尋大方而征隅懷前識以標玄者。老子云。大方無隅。又云。前識者道之華。以標玄也。而言前識。今言至理大方無隅。何以征責其隅。前識非玄。何以懷前識以標玄也。而言前識者。河上注云。不知而言知。為前識也。存所存以必當者。存彼所存之法。以為必當理也。所存者。謂圣人有心也。是以聞圣有知謂之有心下。聞知定謂知。故謂知為有。聞無定謂無。故謂無為空也。有無之境邊見所存下。有無二邊。名為邊見。邊見之人。存此有無。此有無二見。不是中正不二之道也。何者萬物雖殊然性本常一者。一謂無相空也。不可而物然非不物者。不可為有物。然后非無物也。可物于物則名相異陳下。有本直云可物。則名相異陳。理亦無爽。望不句例。則可物于物本是也。以物為物。故云可物于物。不以物為物。故云不物于物。名相為陳謂有也。物而即真謂空也。是以圣人不物于物下。不以物為有物。不以物為無物也。非有所以不取非無所以不舍者。杜預注春秋云。舍置也。非有故不可取。非無故不應舍也。不舍故妙存即真下。爾雅云。靡無也。以不可舍故。即是真空。以不可取故。無因有名相也。故經曰般若于諸法無取無舍下。大品經也。此攀緣之外下。此是思慮之外至理。故不可以有無詰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