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 論疏
- 法寶
- 890字
- 2015-12-26 15:39:25
大唐開元二十三年。歲在乙亥。閏十一月三十日。楊州大都督府江都縣白塔寺僧玄湜。勘校流傳日本國大乘大德法師
使人發促無暇寫。聊附草本。多不如法。幸恕之。后睿師源師還更附好本耳
天平勝寶六年七月十九日寫竟
信定篁
文永二年七月十三日。于光明山東谷往生院。敬奉書寫了。愿以書寫力。自他開慧眼矣(同移點了)
三論宗 智舜(春秋六十七)
永仁二年(甲午)十月十五日。于東大寺新禪院。以古本挍合之次。任愚推加點畢。魯魚之至。越度有多歟。頗雖有其恐。粗鑿荒途。后哲必加修治而已
抑今古本。文字多不定也。就中日本國大乘大德法師者。指道慈律師耳
三論圓宗沙門 圣然
正安二年(庚子)二月一日。于八幡宮法園寺。以先師上人第二傳點本。重加挍點了
沙門 然(悟習刃)肇論疏卷中
釋元康撰
般若無知論
此論第三明因申般若教也。而言般若者。梵音。此云智慧也。無智者。無有取相之知耳。常人皆謂般若是智。則有知也。若有知則有取著。若有取著即不契無生。今明般若真智。無取無緣。雖證真諦。而不取相。故云無知
夫般若虛玄下 此論文有三章。第一正是本論。第二劉公致問。第三肇師釋答。今初。本論之中。文有三章。第一先序般若之因由。第二正標無知之宗旨。第三問答料簡。今初序中。文有四段。第一標宗旨。第二序什師。第三嘆秦王。第四明論意。今初也。般若之法。無相故虛。幽隱故玄。玄黑也。幽深難測。義如玄黑。河上注老子云。玄天也。此亦以天遠難明義。同幽黑也。蓋是三乘之宗極誠真一無差者。蓋者不定之辭也。謂是而未敢為是。故云蓋是也。三乘皆有般若。皆因般若而得成道。皆以般若為宗本。皆以般若為至極。然有深淺不同。故有大小之異。以此義故。信般若是真是一無差之法也。然異端之論紛然久矣者。般若之法。理性無差。比者學人釋有差異。以其不能明般若之性。故異說不同。即如遠法師集云。聞壹公以等智為般若。情實不甘。即其事也。何者。等智者是共有之智。上下是同。如涅槃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三種等智。所謂淫欲。恐怖。飲食。小乘依此。故立等智。此是粗近。未為深妙。豈以此智而為般若乎。道一師不解。故云以此為般若耳。今肇法師亦彈此義。故云爾也。亦可常人或謂般若有知。或謂無知不能分別。今詺此為異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