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 論疏
  • 法寶
  • 934字
  • 2015-12-26 15:39:25

然則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下 第二據理以明空也。文中有二。先正據理以明空。后引二經證成也。今言然則者。若然則皆空也。果者果敢決定義。所以者是義也。萬物有不有義。有不無義。故云爾也。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者下。諸本多云。有其所以不無。今勘古本。正應言不有。文義亦應然也。人謂萬物是有。今明萬物有不有義。故雖有非是有。下句反此也。雖無而非無無者不絕虛者。雖是無而非定無。則此無。不同大虛永絕。下句反此也。若有不即真無不夷跡者。有非定有。故云不即真。無不泯滅。故云不夷跡。夷平也。老子云。視之不見名曰夷也。跡者事相之跡。即事是無。不待夷平然后始無耳。然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者。名殊而理一也

故童子嘆曰下 第二引二經證成也。童子者。維摩經中長者子寶積也。言佛說法非定是有。亦非是無。皆從因緣而有也。瓔珞經云者。此是大纓絡經也。彼經第十三卷初。文殊師利問云。一切諸佛轉法輪。為有轉耶。為無轉耶。佛言諸佛正法。亦不有轉。亦不無轉。文殊復問。云何亦不有轉亦不無轉。佛言諸法空故。亦無有轉。亦無無轉也。此乃眾經之微言者。諸經中微妙之言也

何者謂物無耶則邪見非惑下 第二解釋經意也。邪見見無。若謂物定是無。則邪見應非是惑乎。謂物有則耶常見為得者。常見見有。若謂物定是有。則常見應非是惑乎。以物非無故下。覆上句可見也。然則非有非無信真諦之談者。非有非無是真諦教也

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無下 第三章重引教以明空也。初安故字。似如引證。看后語勢。乃是開章也。文中有二。前引一經一論以明空。后單引一論以明空。今初文二。前正引一經一論以明空。后釋經論意。今初也。中論云者。此通引中論意也。亦可是四諦品偈。偈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也。尋理即其然矣。此經論所說理如然也

所以然者下 第二解釋經論意也。文中二。先釋非有。后釋非無。今初也。豈待緣而后有哉者。有若定有。不須待緣生方有也。譬彼真無下。此舉大虛之無。以喻有也。若有不能自有待緣而后有下。有要待緣。明知非有也。有非真有下。結明有空也。不無者下。釋非無也。夫無則湛然不動下。若湛然不動。始可名為無也。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者。無若定無。則不應緣會而起也。起則非無者。以緣起而生。故知非無也。以明夫緣起故不無也者。明知緣起故非無也。而言以者。以用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龙县| 玉环县| 星子县| 正定县| 监利县| 惠州市| 临西县| 永康市| 昌都县| 同心县| 巴彦淖尔市| 桂东县| 西吉县| 镶黄旗| 惠东县| 米易县| 钟山县| 平舆县| 胶州市| 泗洪县| 祁阳县| 南陵县| 扬州市| 涿州市| 类乌齐县| 文山县| 鹤峰县| 佳木斯市| 龙胜| 济阳县| 砀山县| 河间市| 老河口市| 东城区| 庆安县| 乌拉特后旗| 都匀市| 苏尼特左旗| 灵寿县| 瓦房店市| 红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