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2章

又問就一事上如何分禮義曰行之合宜是義合宜中又有條理節文是禮故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

正男問智何以屬水曰仁是生機故屬東方木禮發越故屬南方火義斷制故屬西方金智深沉故屬北方水且流動活潑有似乎水故又曰智者樂水

仁義禮智四字自易文言發之然不過引其端至于以四字并提昌言正告則實自孟子始四端一章為天下古今開多少生面周子太極圗說以五性配五行是有得于易亦有得于孟子

薛文清云每日所行之事必體認其某事為仁某事為義某事為禮某事為智庶幾久則見道分明儀謂如此必有議其工夫不能一片者然必由如此而至一片方是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今人天資則不及困學學問則喜說生知亦異乎文清矣

理一分殊四字古圣賢教人只在此處說來說去但未曾明明指出學者終無把握自張子西銘發其意程子遂提出此四字示人真是千圣千賢揚心要訣凡看道理到疑難隔礙處只提起此四字便如利刃在胸迎風輒解直是受用不盡

王男偉問理一分殊即理同氣異否曰理同氣異在物上看理一分殊在事上看知理同氣異則觀物不勞知理一分殊則應事不爽

沈孝恭問理一分殊即一本萬殊否曰不同一本萬殊猶言有一本然后有萬殊是一串說下理一分殊猶言理雖一而分則殊是分別說開譬之于水一本萬殊者如黃河之水出于一源而分出千條萬派皆河水也理一分殊者如止是一個水而江河湖海各自不同也又譬之樹一本萬殊者如庭前之梅只有一根而長出千枝萬葉皆此根也理一分殊者如同是一梅而千葉單葉緑蕚紅葩各自不同也從此處體認自然有得

理一分殊四字最好學者不識此意終被異端惑過

分殊之極有與理一極相反者

理一分殊四字最妙窮天地亙古今總不出此四字會得此四字然后知當然所以然之理然后可與立亦可與權千變萬化不離規矩予自庚辰夏始會得此四字嘗以之曠觀天地古今無有不貫因念堯夫遇物皆成四片此只是于陰陽老少處看得熟然未若見得理一分殊親切則遇物一片亦可千萬片亦可覺得四片終落氣數也整庵困知記其言若出于一先生真先得我心者

予與舜光論理一分殊之道言凡事凡物皆有理一分殊時桌上有一谷舜光因舉問曰此谷亦有理一分殊否予曰有之谷皆可食是理一谷有百種是分殊也

識得理一未是一貫識得分殊方是一貫今人纔望見理一門面即以為一貫此淺陋之甚者也須于分殊中識得理一始可到一貫地位

一貫貫字只透徹二字如天下之理十重九重皆透只一重未透亦呌不得一貫予嘗登髙山至一峰則有一峰之勝然未至絶頂此心終以為歉乃強步而上未至山頂數步四顧諸峰雖境界已自殊絶而此身站立終未得安眼界心胸終未洞徹一至山頂則身心眼界一時俱豁不惟此山前后左右俱入襟懷即四面羣山皆得指點自念一貫境界即是如此然非厯盡羣峰遍觀諸勝則絶頂終未可遽到即由小徑偶到而一山之勝與心目亦絶不相關虛與實異也

論一貫最要實凡下一截工夫都要做到譬如登塔一層進一層俱要實厯然后登峰造極顏子髙堅前后仰鑚瞻忽正是理會分殊工夫也到得卓爾見前欲從末由與一貫只隔一些子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此后只是涵養從容俟其自化耳

曾子隨事精察顏子仰鑚瞻忽同是理會分殊同是研求一貫只是顏子說得虗圓活潑后人想不到都把來另作一義看此未嘗實實體驗故也圣賢言語不能實實體驗只是尋求文義安得不毫厘千里

一貫是格致之極功朱子補格致傳云至于用力之乆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是說這個境界

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非一貫后始到也平日無一刻不在這里面用工只是未見到四通八達處一旦豁然便通體俱現此俱是實落境界不是影響話頭嘉隆以來先輩論學亦多提一貫但只是葫蘆提把門面大話來說與真實工夫絶無交涉

貫者通也通者不礙之謂也人學問未至一貫雖極力效法圣賢往往舉足成礙為忠則礙孝為孝則礙忠志乎處則礙出志乎出則礙處存心理學則礙經濟存心經濟則礙理學甚至有奮身竭力以爭一事捐軀委命以就一死而卒之無當于圣賢中正之道無益于天地民物之數者不知一貫故也惟一貫則忠不礙孝孝不礙忠處不礙出出不礙處理學不礙經濟經濟不礙理學從心所欲不踰矩千變萬化不離于正故曰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一貫圣人豈特忠不礙孝行忠即可以全孝豈特孝不礙忠行孝即可以全忠行忠全孝禹平水土是也行孝全忠泰伯三讓是也

系辭有云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朱子注云會謂理之所聚而不可遺處通謂理之所行而無所礙處何謂理之所聚而不可遺處如一事而關系君臣又關系父子又關系夫婦舉此則失彼無可或遺也何謂理之所行而無所礙處葢理足于中萬事至前自然看定就無所不關系無可或遺之中自然有個重輕就其重輕之中君臣重則從君臣父子重則從父子夫婦重則從夫婦只就一路行而此不礙彼彼不礙此故謂之通通者權而得中也權而得中故曰典禮典者常也經也程子所謂權只是經也是即一貫之義也故學者隨事精察而不知一貫謂之知分殊不知理一謂之知當然不知所以然謂之知小德不知大德謂之知物物太極不知統體太極謂之知常不知變謂之可與立未可與權謂之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而亢龍有悔既知一貫則理一分殊當然所以然小德大德物物太極統體太極常變經權進退存亡得喪出處洞然一了百當天地之間無復余事矣至此者謂之圣知此者謂之賢過此以往者謂之神未有不知一貫而可與語圣人之道者也

予晤虞九時正與及門說書義未即出予獨步溪上見春光滿溪桃李皆放因誦勝日尋芳之詩恍然有得于詩意其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分明道出一貫氣象

忠者立心之本也恕者所以求通之方也無立心之本則凡事不可成無求通之方則雖能成事而終無以入圣賢神化貫通之域前夜獨坐猛思得大學絜矩二字是忠恕二字注腳所惡于上一節又是絜矩二字注腳就忠恕二字以證貫通之義猶未為醒確就絜矩及所惡于上一節以想貫通之義則忠恕二字分明有八面四方玲瓏透徹之意學者未識一貫而欲求一漸造一貫之方孰踰于此

存齋問權字非圣人不能學者未到圣人地位決不可行權是否曰此是圣賢立教語意然亦須有辨若以我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及揖讓征誅放君殺弟諸大事此行權不如守經者也若嫂溺手援之類雖未至圣人地位豈可謂權字難行坐視其死而不救歟但學者于行權之時須要認得權字極清方可下手不然一有差失悔莫可追故圣賢不輕許人行權

曉得理一分殊便可與權

權只是中字權稱錘也古人遇事必量度以取中故借權以為言孟子云權然后知輕重是也既知輕重則中自出故曰權而得中是乃禮也今人講權字不如講中字權字有錯中字無錯

凡事凡物莫不各有當然之理所謂即氣是理也至事物所以當然之故微乎微乎非明乎理先于氣之說其孰能知之

知當然之理者可與立知所以然之故者可與權

克己則無私心復理則合天理

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心無不同故理無不同也

孔蓼園問克復歸仁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沙介臣問克復歸仁曰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同也

許舜光問一日克復如何便天下歸仁曰我人既有學問只怕身心自身心道理自道理不能合一便小有所得終非究竟我與天下安得不分為二論語志道據德是也若到得依于仁境界便仁即是我我即是仁由仁義行非行仁義已與禮無絲毫彼此之間矣已與禮無絲毫彼此之間則天下與我又安有絲毫彼此之間哉此所謂天下歸仁也今且就志道據德做去

曹云祉問致中和曰致中和只是盡性工夫能盡其性便能盡人性盡物性贊化育而與天地參豈不是天地位萬物育

夏玉汝問致中和曰只是一敬字敬即戒懼慎獨也

江位初問致中和工夫曰致中和工夫注中雖兩兩對說然到下手時只有致和工夫便著得力致中工夫卻著不得力止著力致和便已致中也

天地位萬物育是實實有此境界若致得中和便現前皆見得也

致中和未至至誠無息未可語位育所謂一息斷絶便與天地不相似也

周翼微問曾點暮春數語是位育氣象否曰是他見得境界如此然工夫未易到也

郁東堂問不睹不聞時光景如何曰無不睹無不聞問何為曰由不睹故無不睹有所睹則不能無不睹矣由不聞故無不聞有所聞則不能無不聞矣曰有睹有聞是主一否曰未便是主一此時須下主一工夫

誠是體敬是用誠即敬之本體敬即誠之工夫

有心存誠便是敬無心而敬便是誠

敬而能成則誠矣

誠敬即中庸明誠誠者天道敬者人道敬從知入誠自行來

敬學者之事也誠圣人之事也學者而欲至于圣人其必由敬乎敬以立其本矣然非致和則道無由明非力行則道無以行知行并進自強不息作圣之功也顧知行非二道也不知不足以為行不行不得謂之知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由此而進于誠庶幾其圣乎誠天道也敬人道也誠則無不敬矣敬則可以至于誠矣

朱子謂大學吃緊全在一敬字明明徳敬也格致知也誠正行也止至善誠也大學其盡于茲矣

敬其中庸之教乎誠其中庸之性乎戒懼慎獨敬也不顯篤恭誠也知行知仁之事合一勇之事也中庸其盡于茲矣

曾子由日省以幾于一貫日省敬也一貫誠也顏子由仰鑚瞻忽以至于卓爾仰鑚瞻忽敬也博文知也約禮行也卓爾幾于誠也孟子道性善由集義養氣以至于不動心性善敬也集義知也養氣行也不動心幾于誠也合中庸大學觀之顏曾思孟之學俱盡于茲矣后儒從可知矣

孔子渾是一誠然吾十有五一章亦可想見大概志學敬也立與不惑知天耳順知行也不踰矩誠也雖生知安行之圣其進學次第亦必如此

天下無數道理總貫他全在知行二字若道理日在天下我不能知與我無與既知矣復不能行亦與我無與

知之非難行之為難行之非難久之為難久之非難終之為難

如皋吳白耳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莫是纔學則知行并進否乎曰古之學者為己故纔學則知行并進今之學者為人故纔學則知行便分

陽明謂真知即是行欲得此旨則真行即是知也子夏雖曰未學一節即是此意

九咸問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何如曰若說字義則知行自分若說工夫則知行自合然亦有知過而行不及者智者之類是也亦有行過而知不及者賢者之類是也不可執一不須爭辨

陳言夏問中虛中實何以皆為孚信之象予曰中虛是無私心中實是天理

以用養體由體達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制之于外以安其內所謂以用養體也有未發之中自有已發之和則盛德之至動容周旋中禮矣所謂由體達用也

人多自矜其所長多喜從熟處走只是所習在此由此觀之習之功大矣可不慎歟

學而時習之論語上開口便說一習字曾子又曰傳不習乎習即是學孔子言習相逺原分善惡兩途今為不學不慮之說者纔說習便道是不好字面亦未知習字之義也

不學不慮兩言孟子本謂孩提之童不學而所知自然能合道此為良知不慮而所行自然能合道此為良能今不論合道不合道而但論學慮不學慮則甘食悅色何嘗學慮真是以狂藥投人自謂醍醐甘露

羅近溪以不學不慮為求仁之方非也仁者無私心而合天理不學不慮只是無私心未必合天理必不學不慮而所知所能無不合天理然后謂之仁良知良能良字切須著眼

孩提之不學不慮猶圣人之不思不勉不學不慮非孩提之仁義也良知良能則仁義也不思不勉非圣人之中道也而中而得則中道也今之為學者竟以不學不慮混為不思不勉不論知能之良與不良不論從容之中道不中道而概以為此即是道善乎羅念庵之言曰但知即百姓之知能以證圣人之精微不肯反小人之中庸以嚴君子之戒懼兩言可謂切中其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政县| 白沙| 神池县| 襄樊市| 巧家县| 大关县| 湛江市| 寻乌县| 平湖市| 阿尔山市| 德兴市| 准格尔旗| 句容市| 黄陵县| 兰考县| 宜君县| 彝良县| 兴和县| 工布江达县| 锦屏县| 鹤岗市| 新津县| 长治市| 漳州市| 钟祥市| 合山市| 新河县| 湘乡市| 安西县| 东城区| 河源市| 陇南市| 永福县| 纳雍县| 晋宁县| 武功县| 长治县| 深州市| 前郭尔| 玛纳斯县| 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