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元年壬寅囗)
先世緣由
前月初八日,伏承面諭。謹將先祖父官階緣由,開具呈覽。
高祖處士,未有官職。
曾祖諱詔,號守愚;皇明誥贈榮祿大夫。先祖諱孔孟,號惠翁;皇明誥贈光祿大夫
(此外連讓三恩不受,復有二次登極覃恩不列)。
先父諱正,號定寰,別號位垣;皇明誥贈光祿大夫、上柱國、大(闕)兼太子太(闕)兼(闕)。前總督漕運軍門,未仕。
祖父遭世承平,無所建樹;濫叨國恩,循至大官。今子孫又碌碌,禍當變革,不能闡揚先德。恐清朝傳記必不序及,承命諄切,腆顏臚列耳。
履歷
本年正月初五日,蒙諭開明履歷。謹將履歷緣由略節,開具呈覽。
恩貢生一員朱之瑜,年六十三歲。由南直隸松江府儒學生,浙江余姚人。于崇禎(闕)年(闕)月,蒙提督蘇松等處學政、監察御史矛(闕)薦「文武全才第一名」到禮部,禮部貢劄有「德茂遼東之管」等語。崇禎十六年十月,蒙欽差鎮守貴州等處充總兵官、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方某辟監紀同知,不就。崇禎十七年,奉詔特征,不受。弘光元年正月,奉詔特征,不受。本年四月,即授(就家拜官為即授)江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兼兵部職方清吏司郎中,監鎮東伯(旋晉荊國公)方某軍,不拜(凡朝廷徽聘,不論匯征特征、不論有無差官,禮當先下撫按,撫按抄謄詔旨,星行所屬各省行布政司、兩京移會京尹、兩直隸行道府,預備羊酒、彩幣,重者欽差親賫玄纁迎入布政司及府,或者竟賫到門。見任文武大小官員齊集開讀,敦趣就道。本官生處士或有抗志,尚煩周折。此時朝政紛然,百事草率;如此盛舉,不考憲章。初下南京、繼至蕪湖、第三次亦就南京,不關撫按衙門;瑜故得直行其志。差官理屈,不能迫促):本年三次蒙恩。隆武三、永歷二年(闕)月,欽差恢剿直浙掛(闕)將軍印、少師兼太子太師、賜尚方劍蟒玉招討大將軍、威虜侯黃某承制授昌國縣知縣,不受。本年十月,又蒙題請監察御史管理屯田事務,不受。本月,聘請軍前贊畫,不就。監國魯五年正月,安洋將軍劉世勳疏薦監紀推官,不受。隨蒙署吏部事吏部左侍郎朱某擬兵科給事中、旋改吏科給事中,不受。隨蒙禮部尚書吳某擬授翰林院官(大則坊、諭、贊、允,小則修、撰、編、簡);乘命未下,再三力辭蒙允(未知的系何官,未敢冒填)。本年三月,蒙巡按直浙監察御史掌河南道印王(闕)薦舉孝廉,立刻疏辭(疏稿現存)。監國魯九年,欽奉端敕特召(敕諭現存,謹謄黃奉覽)。
通計征召、薦辟,除擬,除矛院疏薦外,凡一十二次,始終不受。此時天下大亂,憲綱蕩然;前后不相聞知,外內不相炤會。況瑜一意弢藏,嚴禁家人子弟不許一字宣露,止稱生員。后因監國魯王駐蹕舟山,間與朝會,理合開具朝單;恐涉欺君罪不可貰,是故酌量其中,權稱貢生,猶然隱避初意。所以連次授官或京或外、倏高倏卑,殊無倫次,深貽識者之譏。其間薦主官銜、疏薦年月亦聊具大概,不能詳記。蓋之瑜少壯家修,本志功名鐘鼎;痛憤憸壬構禍,立見社稷傾頹。幸邀兩次特征,雖百年鉅典遠勝于科目、貢舉,然顛廈非一木所支、大川豈一人攸濟;且救焚當豫篝于曲突之先,枝柱必無補于棟撓之后:不得不忍情辭遜,原非欲沽名養高。高明自當洞察,毋煩瑣屑具陳。即今逋播貴邦,開明適以辱國。既承臺命諄諄,禮難任情默默。略節奉覽,舉筆涕零。丑虜匪茹穢污中夏,不能報仇復國,深媿非人;豈敢裂冕毀形,大羞父祖!近見海濱擾擾,不堪共賦于無衣;獨羨貴國彬彬,思欲托身于有禮。顧忠臣、義士,原有國者之所樂成;念秦穆、晉文,知圖霸者莫與比烈。倘借丘園一席之地,自鑿自耕;庶征培植累世之恩,不降不辱。且瑜多方晦跡,事勢久則必明;他日中國復興,未必非友邦輯睦所系!更希涵監,不盡敷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