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房祖曰:“有功無行如無足,有行無功目不全,功行兩全足目備,誰云無功作神仙?”
呂祖曰:“蓬萊路,仗三千行滿,獨步云歸。”
上陽子曰:“丹熟胎完,嬰兒成就而成真人,當立行累功。或留行住世,接物度人,如安期生、藍采和是也。或入仕途,匡時理事,若東方朔、竇令君是也。至如五祖、七真,慈悲接人;張、葛、許、浮、邱諸祖師,乘時救劫,伺詔飛升者也。若也再求向上之事,則移胎換鼎,無可難矣。”
上陽子曰:“道成之后,丹房器皿委而棄之,若不去之,則心境現前,恐有殆辱之患。”
“天師張道陵丹成,謂弟子王長曰:‘服丹當沖天,然吾未有大功,豈敢遽服?宜為國家興利除害,然后服之,則吾臣事三境,亦無愧矣。’”
孫真人問于伊洛二老曰:“吾修心五十年,不為天知,何也?”答曰:“非利濟生人,豈得升天?”于是思邈歸青城山,搜《千金方》三十卷,既成,白日升舉。”
《仙傳拾遺》曰:“術者雖萬端隱見,未除死錄,固當棲心妙域,注念丹華,立功以助其外,煉魄以存其內。內外齊一,然后可以適道,可以長存也。”
《樵陽經》曰:“再行功滿,濟世拔貧。”
張三豐《金丹節要》曰:“功滿三千,陽神變化而通靈,八極優游而罔礙。尤宜積功累行,待天詔下臨,白日沖霄。位天仙之上品,與乾坤齊大,日月并明。”
《悟真》曰:“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與親冤,始合神仙本愿。”
《石函記丹砂證道歌》曰:“隱跡在人間,積行施陰天。都是戀繁華,玉清朝未得。病者即與醫,貧者贈黃白。學者遺丹經,指陳通口訣。功行一朝圓,天書朝太極。”
《洞玄真經》曰:“韜光斂跡,混俗同塵。游行三界內,存心覺世人。驅邪輔正道,示現化頑冥。施藥救疾苦,散財拯孤貧。或劈冤理枉,或解難排紛。懲戒不忠不孝,勸化不義不仁。是處宣揚大道,隨緣指破迷津。廣施法乳,接引來人,以酬師德,以報親恩。”
卷十 天元歸極
上陽子日:“前胎完就,已成真人,則移上丹田,重整乾坤,再造陰陽,子又生孫,百千億化。《金丹四百字》曰:‘一載生個兒,個個會騎鶴。’泥丸祖曰:‘一載胎生一個兒,子生孫兮孫又枝,到此方是大丈夫也。’丹陽祖曰:‘神滿太虛,亦無所礙,故天有時而崩,地有時而陷,山有時而摧,海有時而涸。凡有象者,終歸于壞。惟有道者,永劫無壞。又兼功及九祖,白日同升上清矣。’”
《椎陽經》曰:“再行功滿,濟世拔貧,眼煉神丹大藥,形神俱妙,白晝飛升,全家拔宅,又在功德之淺深何如耳。如或不服神丹,只是陽神沖舉,回視舊骸,一堆糞土。倘能修服大丹,刀圭入口,白日羽翰,宇宙同泰矣。”
龍眉子曰:“九年面壁之后,靈臺瑩徹,覺海圓明,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彼時性命混融,太虛同體。功積三千,行累八百,游戲人間,潛伏俟時。天書詔拜,飛身金闕,返佩帝鄉,世間富貴,何可比之?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
《參同契》曰:“道成德就,潛伏俟時。太乙乃召,移居中洲。功滿上升,膺箓受圖。”
《唱道真言》曰:“游六合以外之名山,觀八方不及之風氣。鼓瑟于琪林瑤圃,藝藥于瓊館芝田。分司造化,佐天帝于真空妙有之境,握樞機于太無太極之宮。各事其事而不勞,各行所行而不亂。天地之大,如指諸掌,近在目前,何樂如之?”
《唱道真言》曰:“道妙自然,真境逍遙,永無貪著。”
《唱道真言》曰:“淘得一點元神,如水月交輝。盡天地,遍乾坤,都比作一團紫彩金光,上貫三清,下徹六道。將見元始天尊,與毗盧遮那古佛,歡然來會,與之握手,敘契闊之多時,恨相見之已晚。”
張三豐《金丹節要》曰:“欲證天仙,須宜面壁。可選名山福地,古跡靈壇,水拱山朝,聚氣藏風之處,傍云構室,背陰向陽,后龍如寶鏡之高懸,前案似神鋒之插立。有此勝境,無他崩洪,可以結圜。始為面壁,兀然靜坐養神,仿要虛心守一,如龍養頜下之珠,似鳥抱巢中之卵。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入水火不溺、不焚,步日月無形、無影。”曹文逸仙始曰:“九年功滿火候足,應物無心神化速。”
邵子《安樂窩詩》:“直從泰岸收功后,始信人間大丈夫。”
張紫陽《悟真篇序》曰:“到此名題仙籍,位號真人,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
《仙佛合宗語錄》曰:“神不自神,復歸無極,體證虛無,只以完其恒性于焉。心與俱化,法與俱忘。寂之無所寂也,照之無所照也。佛云:‘欲證虛空體,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唱道真言》:“此時形神俱妙,紫光玄炁,充滿于天高地厚之間。明則為日月,銳則為雷霆,鼓蕩則為風,潤澤則為雨。尋聲救苦,無感不通。握大造之樞機,為眾生之父母。”
《洞玄真經》曰:“入金石而不阻不礙,入水火而不溺不焚。隱則步青山而無形無影,顯則充法界而億萬化身。散則成炁,聚則成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天地之間,一個完人。
“功完行滿,玉敕賓迎。驂鸞跨鶴,朝覲天庭。九玄七祖,盡得超生,這回才是真仙子,這回才是大功名。任他劫運,我獨長存。
“真光法界,任意逍遙,大而化之,不可得而知矣。顯大法相,放大毫光,百千萬億身,遍滿虛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