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年奉上諭,從古右文之世,務訪遺編,今內府藏書已稱大備,但近世以來著述日繁,如元、明諸賢,以及國朝儒修,研究六經、闡明性理、潛心正學、醇粹無疵者,尚不乏人,雖業在名山而未登天府。著各省督撫、學政,留心采訪,不拘抄本、刻本,隨時進呈,以廣石渠、天祿之儲。圣主崇儒右文,超越前代,于此可見。
會試移期
明張鳳翼有會試移期議,謂會試定于二月,蓋以太祖定鼎金陵,地在大江之南,得春為先。今建都北京,遠三千里,宜移在三月,一便于云貴士子,二減衣裘、防閑較易,三謄錄無呵凍之苦,四歸家無閘河運舟之阻云云。時未及行,至乾隆甲子科場后,經御史范咸條奏請會試改期三月著為定例,部覆未準,特旨允行。皇上體恤士子之意可謂至矣。
夾帶懷挾
懷挾夾帶之弊,近科以來日盛于前,彼此效尤,恬不為怪。乾隆甲子七月,經副都御史勵宗萬條奏,請嚴搜檢,上可之。臨場特派大臣監視,果搜出懷挾夾帶數十人。兵部侍郎舒赫德因奏請變通科場規制,內云:古之用人者,詢事考言,是以功罪有征。今之時文,徒空言而不適于實用,其不足以得人者一也。墨卷房行,轉相抄襲,膚辭詭說、蔓衍支離,止圖弋取科名,其不足以得人者二也。士子各習一經,每經擬題多者百余,少者不過數十,古人畢生治之而不足,今則數月為之而有余,其陋者至經文都未全讀,況望其通貫儒先之說乎?其不足以得人者三也。表以觀其詞藻,判以觀其決斷,策以觀其通古今、察利弊。今則表、判可以預擬,彼此傳抄,答、策隨題敷衍,毫無發明,其不足以得人者四也云云。奉旨交大學士看。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覆奏,略云時藝取士自明至今殆四百年,人知其弊而守之不變者,非不欲變,誠以變之而未有良法以善其后,且就此而責其實,則亦未嘗不適于實用,而未可概為訾毀也。必若變今之法行古之制,其毋乃徒為紛擾而不可行,又況人心不古,上以實求,下以名應,相率為偽,其弊尤繁。如近日所舉孝廉、方正,又何益乎?若乃無大更改而仍不過求之語言文字之間,則論策今所現行,表者賦、頌之流,是詩、賦亦未嘗盡廢。至于口問經義,背誦疏文,如古所謂帖括者,則又僅可資誦習,而予文義多致面墻。其余若三傳科、史科、明法、書學、算學、崇文、宏文生等,或駁雜糾紛,或偏長曲技,尤不足以崇圣學而勵真才云云。奉旨依議。
五經中額
乾隆九年十一月,河南布政使趙城折奏,內稱科場定例,每額中十九名,加中五經一名。其間淹通博洽者固不乏人,而浮夸躁進之徒,剽竊擬題,購求坊刻,割截成篇,臨時強記塞白,甚有于場中同號互相倒換,湊助完卷,剿說雷同,千篇一律,及至出闈之后,有叩以經義而茫然不知所出者。是習五經者日益多,通一經者日益寡,長浮偽而啟幸心,殊非加中五經之本意。可否稍為變通,嗣后各省鄉試,其有學問淹通實在能作五經者,許于本州縣報名,該牧令面出冷題考試,申送府州。府州亦如法考試,匯送學臣,再加考核,另冊錄送入闈。時另編字號于堂廡,不得混雜號舍中,以杜倒換湊助等弊云云。旨下九卿議,不果行。
榜后覆試
乾隆甲子八月,順天府府尹蔣炳奏,稱欲清科場積弊,莫如覆試一法。請各省放榜后,中式之人赴省填寫親供,即令本省巡撫會同學臣,在撫署內當面出題覆試,以別真偽云云。奉旨允行,至丁卯科即行停止。
曲阜世職
監察御史衛廷璞奏請將曲阜縣照各省知縣之例,隔省補用,停其世職。或于京師閑散之曹令襲一官,或于孔氏中額之外廣額一名,以示尊師重道之意。時部議雖不果行,而未隔數年,即奉停襲之旨,衛君真達識也。
詆毀程朱
明永樂中,饒州儒士朱友季詣闕獻書,專詆周程張朱之學。成祖大怒,遣行人押還,令有司聲罪杖遣,悉焚其所著書,曰:“無誤后人。”后萬歷末,四川僉事張世則一本大略謂朱子之學專務尚博而不能誠,意成宋一代之風俗,議論多而成功少,天下卒于委靡而不振。于是以所著《初義》上獻,欲施行天下,一改章句之舊。行人高攀龍上疏駁之。近御史謝濟世注《四書》,多與考亭不合,且詆毀考亭云“明太祖與之同姓,故開國時令天下遵用其注”等語,至形之章奏,并刻其書行世。雖奉有毀板之旨,而所刻未必不流傳,可見邪說惑人,無代無之。謝君在臺中頗有聲,而議論披猖如此,宜其晚節之不克終也。
滿洲鄉會試
旗下滿洲準鄉、會試,自順治壬辰科始,康熙中停止數科,后復舊,遂行至今。然其例先后不同,順治初滿人漢人分二榜,壬辰滿狀元麻勒吉,漢狀元鄒忠倚。乙未滿狀元圖爾宸,漢狀元史大成。康熙庚戌科以后,則滿、漢人同一榜,皆試漢文矣。
第二稱狀元
元時,及第第二者亦稱狀元,蓋其時第一必蒙古人,以中國人居第二,故中國自以狀元稱之,其余進士系中國人者,亦曰某人榜進士,皆第二也。
明初解元
明初,應天解元黃文忠以作全場題二十三篇領解,今人知有顏茂猷,不知有此矣。
制科議
曾見王文恪制科議,內云經義取士,其途稍狹,不能盡天下之才。愚欲于進士之外別立一科,如前代制科之類,必兼通諸經、博洽子史詞賦乃得預焉,有官無官,皆得應之。其甲授翰林,次科道,次部屬,而有官者則遞升焉。如此則天下之士皆得爭奮于學,雖有官者亦翹翹然有興起之心,無復專經之陋矣。此議頗精當,可為后世取士之法。
知縣改授
王端毅公恕為冢宰時,有益都縣進士石存禮應選知縣,改選行人,題曰:竊惟知縣,百責所萃,生民休戚系焉。今石存禮年方二十二歲,氣質清秀,形體孱弱,若使宰百里之地,督率眾職,分理庶務,加以送往迎來,承上接下,勞苦百端,恐不能堪。看得行人司行人,亦系三甲進士該除之官,其職簡而不勞,故將石存禮仍送該衙門辦事,候有行人員缺除授。使本官讀書進學,日省月修,待其老成,然后授以任事之職。古大臣培養人才,用心良厚,近雍正年間,屢有引見知縣奉旨改京員者,亦此意也。
封贈例
宋元封贈大父母,降父母一等。封贈父母,降本身一等。蓋推恩近重而遠輕也。然子孫之心,終有未安。自明以來,封贈三代,一如現爵。教孝之典,可謂大備。
再醮請封
封典有再醮不得受封之說,此為妻不為母也。近有以母再醮不請封者,殊失考。
大字帖
詞林寫大字帖,非古也。曾見《涌幢小品》載乙卯年過故鄣姚氏,乃大京兆畫溪公之孫,出公座主王槐野先生單名帖,稱友生,字僅蠅頭細書。是年會元瞿文懿,畫溪同年也,亦有單帖,稱年侍生,字與王先生等。前輩之樸而謹如此,今滔滔不可復返,稍損之,且以為失體矣。
鈔法
崇禎辛巳,桐城生員蔣臣上言鈔法可行,且云歲造三千萬貫,一貫直一金,可得金三千萬兩。侍郎王鰲永亦以為必可行。懷宗特設內寶鈔局,晝夜督造,募商發賣,無肯應者。閣臣蔣德具揭爭,言民雖愚,誰肯以一金買一張紙。御史白抱一亦上疏極諫,事卒不行。
限田
崇禎庚辰,工部主事李振聲請限田,一品官田十頃、屋百間,二品官田九頃、屋九十間,以是為差,逾限者房屋入官變價,田地入官為公田。旨下部議,侍郎蔣德出揭駁之,謂三代時有井田,故田可限。至秦而經界廢矣,董仲舒始議限田,李翱、元稹、林勛皆祖其說,非不雅志三代,為抑富扶弱之圖,然皆不見用。惟王莽、王安石、賈似道三人力任為必可行,而皆以擾民致亂。由此思之,法非不善,而井田既湮,勢固不能行也。其言頗達治理。
褒崇名臣
元朝褒崇前代名臣,如求郭令公之后,得其裔孫曰元亨者,官永興助教,此事真可法。如宋之岳武穆、文丞相,官其子孫,或于本縣增一廩生優之,亦無不可,而惜乎未有言之者。
明末加派
曾就義,江西人,作縣頗著清名。崇禎戊寅,考選御史,疏中稱百姓之困,皆由吏之不廉。使守令盡廉,即稍從加派以濟軍需,未為不可。懷宗悅其說,遂擢第一,入詞垣。未幾,即有剿餉、練餉之加,實因曾議而決也。曾進館未久卒。夫國計民生何等重大,而昧心妄言,以博一已之官,此天地所不容。曾之死,陰禍致然也。
人輿
三代時,人主乘車皆負以馬,唯桀用人輦,謂之不道。至穆王,猶用八駿。漢黃屋左纛,襲秦之舊,當必用人,然未及臣下也。東漢陰就始用人,為井丹所叱。唐宰相皆乘馬,張弘靖以宰相鎮幽州,用人輿出入,將士創見駭怒,馴至于亂。時朝官出使,皆乘驛馬,間有擔子,唯宰相至仆射致仕官疾病者得乘之。王荊公在金陵,有進肩輿者,怒曰:奈何以人代畜!南渡時,行在百官始賜肩輿,秦檜入朝,施全刺之,氈裹厚,不得入,則幃轎矣。明制,兩京文武三品以上乘轎,四品以下乘馬,在外自大吏而下,亦皆給馬,武官、勛戚皆乘馬,唯年老公侯拜三公者賜轎。本朝則文武大小,無不乘轎,惟有八人、四人之分。近年武員,奉有上諭,提鎮以下不得乘轎。至文員則雖佐貳雜職,亦罕乘馬,甚至輿臺廝養援例入國學,亦儼然肩輿出入,恬不為怪,真可嘆也。
期功之喪
顧鄰初起元論期功之喪,曰:前輩士大夫如張憲副祥有期之喪猶著齊衰見客,其后或有期功服者鮮衣盛飾,無異平時,世俗安之,恬不為怪。昔晉人放達,儒者所詬,然其時謝安期功不廢絲竹,人猶非之。視今日當何如哉?余謂在官有公制,固所不論,至里居遭有期功宜稍異常,不赴筵會。即赴,不聽聲樂,不躬行慶賀禮,不先謁賓客,庶古禮猶存一二也。
行狀稱不孝
人子為親作行狀及喪中用帖稱不肖者,謙辭耳。近世士大夫不察其故,凡中科甲及仕宦中人,皆改稱不孝,非儼然自謂勝其親者乎?且不孝,乃五刑中第一大罪,詎可以此自居。先輩文文肅、錢口口鼎甲后,俱稱不肖,可以為法。
謚法
周公制謚法,雖臣子于君父不得私焉,所以示萬世之公也。漢晉以下已多失之,然猶付之公議,有不當,則博士駁正之,猶為近古。自明以來,則有美無惡,且由翰林者皆得謚文,不以人而以官,不聞有駁正之者矣。
戒石
今府州縣《戒石銘》云: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本蜀主孟昶所作,全文共二十四句,名令箴,宋太祖摘此以刻石耳。近見宋臣跋語,以為太宗自作,誤也。
本籍張榜
曾見浙江《新昌縣志》載,洪武中奉圣旨,在京鄉試多有中式的國子監生,為他肯學,所以取中。似這等生員,好生光顯他父母,恁部里出榜,于原籍去處張掛,著他鄉里知道。太祖之鼓勵人才,可謂至矣。
殿試
舊制,殿試皆有黜落,臨時請旨,不拘數目,故有省試屢經中式而見擯于殿試者。宋時,張元以落第進士,積忿降元昊,為中國患。于是群臣建議,乃詔進士與殿試者皆不黜,沿至本朝,殿試舉人間有黜者,不為常典。
武殿試
武舉止有會試,無廷試傳臚之例,崇禎四年始行之,拔王來聘為狀元,賜宴兵部,自此遂為故事。
封本生
諸公大綬修撰滿考時,本生母與繼母并在邸,于制不得兼封。本生乃疏請封,世宗許之。迨乞假歸,生母卒,于制又不得持服,公衰經疏水三年,然后赴闕,則逾假限矣。當事者矜其情,為請于上,凡為人后者,皆得服其本生,著為令。嗣是廷臣得她封及服本生者,咸謂公錫類云。
致仕官
明初定制,致仕官居鄉,惟于族內序尊卑如家人禮,于外祖及妻家亦序尊卑,若筵宴則設別席,不得坐于無官者之下。如與異姓致仕官會,則序爵,爵同則序齒。其與異姓無官者相見,不答禮。庶民以官禮謁見。敢有陵侮者,論如律。不知當時士大夫能循此禮否?在今日,則斷不可行矣。
假葬
世俗過信堪輿,多停柩不葬,或以磚石土,至數十年猶不埋者。晉郄詵母亡,便于堂北壁外下棺,謂之假葬。三年即吉,衛以其不應除服而議之。是假葬雖古人有之,然而非禮也。今有數十年不下棺而子孫除服仕宦者,可乎!
通家子弟
前輩遇通家子弟初見請納拜者,既受之則設席望其家遙拜其父祖,乃就坐。此禮真古風,今人所不知矣。
刻詩文
古人無自刻文集者,或當時或后世見而愛之,為之鏤板。五代和凝有集百余卷,自付梓行世,識者非之。今人不自量其詩文可否,概為鏤板,無怪傳者少而不傳者多也。
表字
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近世諛佞成俗,以直稱表字為簡慢。某翁某老雖幼生小子,無不蒙此稱者。夫父母存,恒言不稱老。子舍而居尊長之名。沖幼而甘衰耄之目,無乃不祥,至形之文翰,俗陋尤甚矣。
明陵
乾隆乙丑,遣官祭告明陵,少司寇錢香樹派往思陵。事竣回奏云:愍帝當國運既替,流賊蔓延,在位十七年,未嘗營及陵寢。逮李自成猝犯京城,引國君殉社稷之義,慷慨自裁,就葬妃園,壞土僅掩,至為慘憫。遭我世祖章皇帝,應天順人撫有寰宇,登極之后,躬幸思陵,念其荒涼,敕令修葺,并勒豐碑。越今八十余年,風雨剝落,傾圯特甚。臣將事陵次,見享殿三間已傾其二,唯東偏一間數椽僅存。配屋三間,瓦毀椽折,墻垣倒塌,不數年勢必盡為瓦礫。伏思皇上仁心為質,念舊存亡,天下臣民實所共仰,茲當駕過昌平,遣員告祭,深仁厚澤,與世祖章皇帝先后同揆。臣恭奉牲醪,身履其地,目擊陵宇坍頹殆盡,幸生闡幽舉廢昌明無忌之朝,若不據實奏聞,于心實有未安。仰請皇上諭令督臣,轉飭有司,量為修葺,則盛德既被于明代,善述益光于前烈矣。等語得旨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