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92字
- 2015-12-25 16:25:33
『靈樞·五音五味篇』又曰: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者,即此之起于腎下之謂也,而謂起于腎下者,即并于少陰之經,腎間動氣上行也。
『素問·骨空論』曰:沖脈起于氣沖者,即此出氣街之謂也。
不曰起而曰出者,謂谷氣由陽明胃經出,而會于氣街也。
沖脈穴歌
條文:沖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肓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沖脈分寸歌
條文:沖脈分寸同少陰,起于橫骨至幽門,上行每穴皆一寸,穴開中行各五分。
按:任、督、沖三脈,『素問·骨空論』曰:任脈起于中極之下,毛際以上。
是外指少腹之分也。循腹里,是內指胞中也。督脈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廷孔,男子陰器,合篡貫脊屬腎,亦是外指少腹,內指胞中也。
沖脈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亦是指于胞中也;雖未明言胞中,而實未嘗不起于胞中也。是以知任、督、沖三脈,皆起于胞中。
然三脈皆后天水谷所化,胃氣出于氣街,會于胞中,與先天腎間動之真氣,并行而充身者也。由此觀之,三脈同出一源無疑矣。
故王冰『內經』注、『甲乙經』、『針灸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上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則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耳。
然沖脈亦起于胞中,并足少陰而上行。是任脈、督脈、沖脈乃一源而三岐者。
故人身之有腹背,猶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后,猶二陸之分陰陽也。
胞中者,謂男女丹田之通稱也,在女子謂之女子胞,在男子即精室也。
注:沖脈起于足陽明,并于足少陰腹氣之街,俠臍中行左右五分,而上行自少腹下尖陰上橫骨穴,從橫骨穴上行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等共十一穴,每穴上行相去各一寸,中行左右各五分(圖七十九)。
帶脈循行經文
條文:『靈樞·經脈別篇』曰:足少陰上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見圖八十)。
二十八難曰: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一周。
帶脈循行歌
條文:帶脈足少陰經脈,上腘別走太陽經,合腎十四椎屬帶,起于季脅繞身行。
注:帶脈本由足少陰經之脈,上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故起于季脅,繞身一周行也。
帶脈穴歌
條文:帶起少陽帶脈穴,繞行五樞維道間,京門之下居囗上,周回季脅束帶然。
注:足少陰之正脈,出于然谷,循內踝后;其別者入跟中,上囗內,至腘中,別走而合太陽,上至腎氣穴穴,當十四椎內,與足少陰沖脈會,外與足少陽帶脈合會,而不與沖脈偕行,出于季脅,屬少陽帶脈穴也。
故『難經』曰:帶脈者,起于季脅也,回身一周者,謂起于足少陽帶脈穴,循行五樞穴維道穴,不行居囗穴,回行如帶,故曰帶脈也。
帶脈分寸歌
條文:帶脈部分足少陽,季脅寸八是其鄉,由帶三寸五樞穴,過章五三維道當。
注:帶脈部分,在足少陽經季脅之下一寸八分,即帶脈穴也。
從帶脈穴下三寸,即五樞穴也。
從五樞下行,過肝經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即維道穴也(圖八十一)。
陽蹺陰蹺脈循行經文
條文:『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陽之別,起于然谷之后,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蹺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目氣不榮,則目不合(圖八十二)。
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陽蹺脈循行歌
條文:陽蹺脈起于跟中,上合三陽外踝行,從脅循肩入頸頄,屬目內眥太陽經。
注:陽蹺之脈,起于足跟之中,上合三陽外踝上行,從脅少陽居囗之穴,上循肩,入頸頄陽明之肩囗、承泣等穴,屬目內眥而會太陽也。
陽蹺脈穴歌
條文:陽蹺脈近申仆陽,居囗肩囗巨骨鄉,臑俞地倉巨囗泣,終于睛明一穴強。
陽蹺脈分寸歌
條文:陽蹺脈起足太陽,申脈外踝五分藏,仆參后繞跟骨下,附陽外踝三寸鄉,居囗監骨上陷取,肩胛一穴肩尖當,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臑俞坊,口吻旁四地倉位,鼻旁八分巨囗疆,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內眥出睛明昂。
注:蹺者足也,奇經涉于足者之名也。
曰陽者,以其所行陽經也。
陽蹺者,謂足太陽經之別脈也,起于足太陽膀胱經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脈穴也。
從申脈繞后跟骨下,仆參穴也。
從仆參又斜足外踝三寸,附陽穴也。
又與足少陽會于季脅軟骨端下八寸三分,居囗穴也。
又與手陽明會于膊骨頭肩端上,肩囗穴也。
從肩囗穴上行肩尖上兩叉骨,巨骨穴也。
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也。
又與手足陽明會于夾口吻旁四分,地倉穴也。
從地倉穴行于鼻孔旁八分,巨囗穴也。
又與任脈足陽明會于目下七分,承泣穴也。
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于目內眥外一分,睛明穴也(見圖八十三)。
陰蹺脈循行歌
條文:陰蹺亦起跟中,少陰之別內踝行,上循陰股入胸腹,上至咽喉至睛明。
注:陰蹺之脈,亦起于跟中,由少陰別脈然谷之穴,上內聯踝,循陰股,入胸腹,上至咽喉、睛明穴,亦會于太陽也(見圖八十四)。
陰蹺脈穴歌
條文:陰蹺起于然谷穴,上行照海交信列,三穴原本足少陰,足之太陽睛明接。
陰蹺脈分寸歌
條文:陰蹺脈起足少陰,足內踝前然谷尋,踝下一寸照海陷,踝上二寸交信真,目內眥外宛中取,睛明一穴甚分明。
注:陰蹺者,以其所行陰經,為足少陰別脈也。
起于足少陰腎經,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
從然谷穴循內踝之下一寸,照海穴也。
從照海穴不循太溪穴,又囗于足內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
從交信穴上循陰股,入陰而行,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鼻旁,屬目內眥外宛宛中睛明穴,合于太陽陽蹺,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之用矣。
故知陰蹺脈氣,若不與陽蹺脈氣并榮于目,則目不能合也,此陰蹺循行之經脈也(見圖八十五)。
陽維陰維脈循行經文
條文: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溢諸經者也。
故陽維起于諸陽之會,陰維起于諸陰交也。
陽維脈循行歌
條文:陽維起足太陽,外踝之下金門疆,從胻背肩項面頭,維絡諸陽會督場。
注:陽維之脈,起于足太陽經外踝之下金門穴也。
從胻骨、背外、肩胛、項旁、面上、頭后至囗門穴,維絡諸陽會于督脈也(見圖八十六)。
陽維脈穴歌
條文:陽維脈起穴金門,臑俞天囗肩井深,本神陽白并臨泣,正營腦空風池巡,風府囗門此二穴,項后入發是其根。
陽維脈分寸歌
條文:陽維脈起足太陽,外踝一寸金門藏,踝上七寸陽交位,肩后胛上臑俞當,天囗穴在缺盆上,肩上陷中肩井鄉,本神入發四分許,眉上一寸陽白詳,入發五分臨泣穴,上行一寸正營場,枕骨之下腦空位,風池耳后陷中臟,項后入發囗門穴,入發一寸風府疆。
注:陽維起于諸陽之會者,謂起于足太陽膀胱經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門穴也。
從金門穴行于足少陽膽經之足外踝上七寸,陽交穴也。
又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也。
又與手足少陽會于缺盆中上毖骨際,天囗穴也。
又會于肩上陷中,肩井穴也。
從肩井穴上頭,與足少陽會于眉上一寸,陽白穴也。
從陽白穴上行于目上,直入發際,本神、臨泣穴也。
從臨泣穴上行二寸,正營穴也。
從正營穴循行枕骨下,腦空穴也。
從腦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廉,風池穴也。
又與督脈會于項后風府、囗門穴,此陽維脈氣所發也(圖八十七)。
陰維脈行歌
條文:陰維脈起足少陰,內踝上行穴筑賓,循腹至乳上結喉,維絡諸陰會于任。
注:陰維之脈,起于足少陰經內踝上行筑賓之穴,循腹至乳上結喉,至廉泉穴,維絡諸陰,會于任脈也(圖八十八)。
陰維脈穴歌
條文:陰維之穴起筑賓,府舍大橫腹哀循,期門天突廉舌本,此是陰維脈維陰。
陰維脈分寸歌
條文:陰維脈起足少陰,內踝之后尋筑賓,少腹之下稱府舍,大橫平臍是穴名,此穴去中三寸半,行至乳下腹哀明,期門直乳二肋縫,天突結喉下一寸注:陰維起于諸陰之交者,謂起于足少陰腎經之足內踝后,上囗分中,名曰筑賓穴也。
與足太陰交于少腹下,去腹中行三寸半,府舍穴也。
又平臍去中行三寸半,大橫穴也。
又行至乳下二肋端縫之下二寸,腹哀穴也。
又與足厥陰交于乳下二肋端縫,期門穴也。
又與任脈交于結喉下一寸宛宛中,天突穴也。
從天突穴上行,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廉泉穴,此陰維脈氣所發也(見圖八十九)。
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百會主治卒中風,兼治癲癇兒病驚,大腸下氣脫肛病,提補諸陽氣上升。
注:百會穴,提補陽氣上升。
主治大人中風,痰火癲囗,小兒急慢驚風,大腸下氣,脫肛等證。
針二分,灸五壯。
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神庭主灸羊囗風,目眩頭痛灸腦空,翳風專利耳聾病,兼刺瘰囗項下生。
注:神庭穴,主治風囗,羊癲。灸三壯,禁針刺。
腦空穴,主治偏正頭疼,目眩。刺四分,灸五壯。
翳風穴,主治耳聾及囗。『針經』云:先將銅錢約二十文,令患者咬之,尋取穴中。針三分,禁灸。
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上星通天主鼻淵,瘜肉痔塞灸能痊,兼治頭風目諸疾,炷如小麥灼相安。
注:上星、通天二穴,主治鼻淵,鼻塞,瘜肉,鼻痔。
左鼻灸右,右鼻灸左,左右鼻俱病者,左右俱灸,灸后鼻中當去一塊,形如朽骨狀,其病自愈,兼治頭風目疾等證也。
上星穴宜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壯。一云宜三棱針出血,以瀉諸陽之熱氣。
通天穴宜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其壯如小麥大始相宜也。
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囗門風府只宜刺,中風舌緩不能言,頸項強急及瘛瘲,頭風百病與傷寒。
注:囗門、風府二穴,主治中風舌緩,暴瘖不語,傷風傷寒,頭痛項急不得回顧及抽搐等病。
囗門穴針二分,不可深入,禁灸。
風府穴針三分,留三呼,禁灸。
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頭維主刺頭風疼,目痛如脫淚不明,禁灸隨皮三分刺,兼刺攢竹更有功。
注:頭維、攢竹二穴,主治頭風疼痛如破,目痛如脫,淚出不明。
頭維穴隨皮針三分,禁灸。
攢竹穴刺一分,留六呼,禁灸。
隨皮者,針入即眠,針隨皮刺去也。
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率谷酒傷吐痰眩,風池主治肺中寒,兼治偏正頭疼痛,頰車落頰風自痊。
注:率谷穴,主治傷酒嘔吐痰眩。
刺三分,灸三壯。
風池穴,治肺受風寒及偏正頭風。
刺四分,灸三壯,七壯,炷宜小。
頰車穴,治落頰風,落頰風者,下頦脫落也。
刺三分,灸三壯,炷如小麥。
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臨泣主治鼻不通,眵囗冷淚云翳生,驚囗反視卒暴厥,日補發瘧脅下疼。
注:臨泣穴,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囗,眼目諸疾,及驚囗反視,卒暴痰厥,瘧疾晚發等病。
刺三分,留七呼,禁灸。
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水溝中風口不開,中惡癲癇口眼歪,刺治風水頭面腫,灸治兒風急慢災。
注:水溝穴,主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卒中惡邪鬼擊,不省人事,囗癲癇卒倒,口眼歪邪,風水面腫,及小兒急慢驚風等病。
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至七壯,炷如小麥,然灸不及針。
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承漿主治男七疝,女子瘕聚兒緊唇,偏風不遂刺之效,消渴牙疳灸功深。
注:承漿穴,主治男子諸疝,女子瘕聚,小兒撮口,及偏風半身不遂,口眼喎邪,口噤不開,消渴飲水不休,口齒疳蝕生瘡證。
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壯。
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迎香主刺鼻失臭,兼刺面癢若蟲行,先補后瀉三分刺,此穴須知禁火攻。
注:迎香穴,主治鼻塞不聞香臭,浮腫風動,面癢狀如蟲行等證。
針三分,禁灸。
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口眼歪邪灸地倉,頰腫唇弛牙噤強,失音不語目不閉,囗動視物目囗囗。
注:地倉穴,主偏風口眼歪邪,牙關不開,齒痛頰腫,目不能閉,唇緩不收,飲食難進,失音不語,眼目囗動,視物囗囗,昏夜無見等證。
刺三分,留五呼,灸七壯,或二七壯,重者七七壯俱可。
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聽會主治耳襲鳴,兼刺迎香功最靈,中風瘈瘲喎斜病,牙車脫臼齒根疼。
注:聽會穴,主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中風,瘈瘲,喎邪等證。
針四分,灸三壯。
兼瀉迎香,功效如神。迎香穴,針三分、禁灸。
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聽宮主治耳聾鳴,睛明攢竹目昏蒙,迎風流淚眥癢痛,雀目攀睛白翳生。
注:聽宮穴,主治耳內蟬鳴,耳聾。
刺三分,灸三壯。
睛明、攢竹二穴,主治目痛視不明,迎風淚,努肉攀睛,白翳眥癢,雀目諸證。
睛明穴針分半,留六呼,禁灸。
攢竹穴治證同前,刺三分,留六呼,禁灸。(見圖九十、九十一)
胸腹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膻中穴主灸肺癰,咳嗽哮喘及氣癭,巨闕九種心疼病,痰飲吐水息賁寧。
注:膻中穴,主治喘哮,肺癰,咳嗽,氣癭等證。灸七壯,禁針。
巨闕穴,主治九種心痛、痰飲吐水、腹痛息賁等證。
針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胸腹部主病針灸要穴歌
條文:上脘奔豚與伏梁,中脘主治脾胃傷,兼治脾痛瘧痰暈,痞滿翻胃盡安康。
注:上脘穴,主治腎積奔豚,心積伏梁之證。針八分,留七呼,灸五壯。
『千金』云:每日灸二七壯至百壯,孕婦不可灸。
中脘穴,主治內傷脾胃,心脾痛,瘧疾痰暈,痞滿翻胃等證,針八分,灸七壯。一云:二七壯至百壯,孕婦不可灸。
胸腹部主病針灸要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