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3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802字
  • 2015-12-25 16:25:33

【方歌】回陽玉龍陰毒證,不熱不疼不腫高,軍姜桂芍星烏芷,研末須將熱酒調。

又方:沖和膏主治:此膏治癰疽發背,陰陽不和,冷熱相凝者,宜用此膏敷之。能行氣疏風,活血定痛,散瘀消腫,袪冷軟堅,誠良藥也。

組成:紫荊皮(炒,五兩) 獨活(炒,三兩)白芷(三兩) 赤芍(炒,二兩)石菖蒲(一兩五錢)上五味共為細末,蔥湯、熱酒俱可調敷。

【方歌】沖和發背癰疽毒,冷熱相凝此藥敷,行氣疏風能活血,紫荊獨芷芍菖蒲。

又方:鐵桶膏主治:此膏治發背將潰已潰時,根腳走散,瘡不收束者,宜用此藥圍敷。

組成:膽礬(三錢) 銅綠(五錢)麝香(三分) 白芨(五錢)輕粉(二錢) 郁金(二錢)五倍子(微炒,一兩) 明礬(四錢)上八味共為極細末,用陳米醋一碗,杓內慢火熱至一小杯,候起金色黃泡為度,待溫,用藥末一錢,攪入醋內,燉溫,用新筆涂于瘡根周圍,以棉紙覆蓋藥上,瘡根自生縐紋,漸收漸緊,其毒不致散大矣。

【方歌】鐵桶膏收毒散大,周圍敷上束瘡根,膽礬銅綠及輕粉,五倍明礬麝郁金。

又方:烏龍膏主治:此膏治一切諸毒,紅腫赤暈不消者,用此藥敷上,極有神效。

組成:木鱉子(去殼,二兩) 草烏(半兩)小粉(四兩) 半夏(二兩)上四味于鐵銚,慢火炒焦,黑色為度,研細,以新汲水調敷。一日一換,自外向里涂之,須留瘡頂,令出毒氣。

【方歌】烏龍膏用治諸毒,赤暈能收治腫瘍,木鱉草烏小粉夏,涼水調敷功效良。

又方:神效千槌膏主治:此膏專貼瘡瘍、疔毒初起,貼之即消。治瘰歷連根拔出,大人(月廉)瘡,小兒蟺拱頭等證,并效。

組成:土木鱉(去殼,二個) 白嫩松香(揀凈,四兩)銅綠(研細,一錢) 乳香(二錢)沒藥(二錢) 蓖麻子(去殼,七錢)巴豆肉(五粒) 杏仁(去皮,一錢)上八味合一處,石臼內搗三千余下,即成膏;取起浸涼水中。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捻成薄片,貼瘡上用絹蓋之。

【方歌】干槌膏貼諸疔毒,瘰歷(月廉)瘡蟺拱頭,木鱉松香銅乳沒,蓖麻巴豆杏仁投。

又方:馬齒莧膏主治:馬齒莧性味清涼,能解諸毒,今用其一味,或服或敷,甚有功效,所治諸證列后:一治楊梅遍身如癩,喉硬如管者,取莧碗粗一握,酒水煎服出汗。

一治發背諸毒。用莧一握,酒煎或水煮,冷服出汗,再服退熱去腐,三即即愈。并杵莧敷之。

一治多年頑瘡、(月廉)瘡,痛疼不收口者,杵莧敷之,取蟲。一日一換,三日后腐肉已盡,紅肉如珠時,換生肌藥收口。

一治面腫唇緊,搗汁涂之。

一治婦人臍下生瘡,痛癢連及二陰者,用莧四兩,青黛一兩,研勻涂之。

一治濕癬白禿,取石灰末炒紅,用莧汁熬膏,調勻涂之。

一治丹毒加藍靛根,和搗敷之。

【方歌】馬齒莧膏只一味,楊梅發背服敷之,頑瘡面腫搗汁用,婦月陰瘡共黛施,濕癬白禿如灰末,丹毒藍根相和宜。

潰瘍主治類方

方劑:四君子湯組成:人參 茯苓白術(土炒,各二錢) 甘草(一錢)上四味,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又方:四物湯組成:川芎(一錢五分) 當歸(酒洗,三錢)白芍(炒,二錢) 地黃(三錢)上四味,水煎服。

又方:八珍湯組成:人參(一錢) 茯苓(一錢)白術(一錢五分) 甘草(炙,五分)川芎(一錢) 當歸(一錢)白芍(炒,一錢) 地黃(一錢)上八味,水煎服。

加減:十全大補湯于八珍湯內,加黃耆、肉桂,水煎人參養榮湯于十全大補湯內,去川芎,加陳皮、遠志、五味子,水煎服。

內補黃耆湯于十全大補湯內,去白術,加遠志、麥門冬,水煎服。

按語:四君子湯,補氣不足者也。四物湯,補血不足者也。八珍湯,雙補血氣不足者也。十全大補湯,大補血氣諸不足者也。人參養榮湯,去川芎者,因面黃血少,加陳皮以行氣之滯,五味子以收斂氣血,遠志以生心血也。內補黃耆湯,治潰瘍口干。去白術者,避其燥能亡津也。

加遠志麥冬者,以生血生津也。如痛者,加乳香、沒藥以定痛。硬者,加穿山甲、皂角刺以消硬也。以上諸方,凡癰疽潰后諸虛者,悉準于此,當隨證酌用之。

【方歌】四君參苓白術草,四物芎歸芍地黃,二方雙補八珍是,更加耆桂十補湯。榮去芎加陳遠味,內去術加遠冬良,痛甚乳沒硬穿皂,潰后諸虛斟酌方。

又方:異功散組成:人參(二錢) 白術(土炒,二錢)茯苓(一錢) 甘草(炙,五分)陳皮(五分)上五味,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又方:理中湯組成:人參(二錢) 白術(土炒,二錢)干姜(一錢) 甘草(炙,五分)上四味,水煎服。

又方:六君子湯組成:人參(二錢) 白術(土炒,二錢)茯苓(一錢) 甘草(炙,一錢)陳皮(一錢) 半夏(制,一錢五分)上六味,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又方:香砂六君子湯組成:人參(一錢) 白術(土炒,二錢)茯苓(一錢) 甘草(炙,五分)藿香(或木香,一錢) 陳皮(一錢)半夏(制,一錢五分) 砂仁(五分)上八味,姜三片,水煎服。

按語:四君子湯加陳皮,名異功散,潰后脾虛氣滯者宜之。四君子湯減茯苓,加干姜,名理中湯,潰后脾虛寒滯者宜之。蓋氣虛則陽虛,陽虛生寒,故于補氣藥中,加溫熱之味也。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潰后氣虛有痰者宜之。六君子湯加藿香(或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潰后胃虛痰飲嘔吐者宜之。無痰飲氣虛,嘔逆甚者,加丁香、沈香。潰后,氣虛有寒,加肉桂、附子。潰后瀉者,加訶子、肉豆蔻。腸滑不固,加罌粟殼。食少咳嗽者,加桔梗、麥冬、五味子。渴者加干葛。傷食脾胃虛弱,加山查、神麴、谷芽(或麥茅)。

此皆潰后氣不足者,以四君子湯為主,隨證加減也。

【方歌】四君加陳異功散,理中減苓加干姜,有痰陳半六君子,嘔吐砂仁木藿香,逆加丁沈寒桂附,瀉加訶蔻粟滑腸,咳枯冬味渴加葛,傷食查麴谷麥良。

加減:托里定痛湯于四物湯內,加肉桂、乳香、沒藥、粟谷,水煎服。

圣愈湯于四物湯內,加柴胡、人參、黃耆,水煎服。

柴胡四物湯于四物湯內,加柴胡、人參、黃芩、半夏、甘草,水煎服。

地骨皮飲于四物湯內,加丹皮、地骨皮。

知柏四物湯于四物湯內,加知母、黃柏。

三黃四物湯于四物湯內,加黃連、黃芩、黃柏。

按語:托里定痛湯,潰后血虛疼痛者宜之。圣愈湯,潰后血虛內熱,心煩氣少者宜之。柴胡四物湯,潰后血虛有寒熱者宜之。地骨皮飲,潰后不寒者宜之。知柏四物湯,潰后五臟陰火骨蒸者宜之。三黃四物湯,潰后六腑陽火煩熱者宜之。蓋血虛則陰虛,陰虛生熱,故補血藥中,多加寒涼之味也。此皆潰后血不足者,以四物湯為主,隨證加減也。

【方歌】四物加桂乳沒粟,托里定痛功效奇,圣愈四物參耆入,血虛血熱最相宜。血虛寒熱小柴合,惟熱加丹地骨皮,陽火煩熱三黃合,陰火骨蒸加柏知。

又方:補中益氣湯主治:補中益氣湯,治瘡瘍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干時熱,飲食無味,脈洪大無力,心煩氣怯者,俱宜服之。

組成:人參(一錢) 當歸(一錢)生黃耆(二錢) 白術(土炒,一錢)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甘草(炙,一錢) 麥冬(去心,一錢)五味子(研,五分) 陳皮(五分)上十味,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一鐘,空心熱服。

又方:人參黃耆湯組成:治潰瘍虛熱,不睡少食,或寒濕相凝作痛者效。即前方去柴胡,加神麴五分炒,蒼術五分炒,黃柏五分炒。

【方歌】補中益氣加麥味,潰后見證同內傷,參耆歸術升柴草,麥味陳皮引棗姜,人參黃耆寒濕熱,加麴蒼柏減柴方。

又方:獨參湯主治:此湯治潰瘍膿水出多,元氣虛餒,外無邪氣,自汗脈虛者宜服之。

組成:人參(二兩)上一味水二鐘,棗十枚(或蓮肉、元眼肉)煎好徐徐服之。若煎至稠厚,即成膏矣。作三次,用醇酒熱化服之亦可。

【方歌】膿水過多元氣餒,不生他恙獨參宜,徐徐代飲無窮妙,棗蓮元肉共煎之。

又方:溫胃飲主治:此湯治癰疽脾胃虛弱,或內傷生冷,外感寒邪,致生呃逆,中脘疼痛,嘔吐清水等證,宜急服之。

組成:人參(一錢) 白術(土炒,二錢)干姜(炮,一錢) 甘草(一錢)丁香(五分) 沈香(一錢)柿蒂(十四個) 吳萸(酒洗,七分)附子(制,一錢)上九味,水三鐘,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方歌】溫胃飲治寒呃逆,內傷外感胃寒生,理中加丁沈柿蒂,寒盛吳萸附子寧。

又方:橘皮竹茹湯主治:此湯治潰瘍,胃火上逆氣沖,以致時時呃逆,身熱煩渴,口干唇焦,此熱呃也,服之有效。

組成:橘紅(二錢) 竹茹(三錢)生姜(一錢) 柿蒂(七個)人參(一錢) 黃連(一錢)上六味,水二鐘,煎八分,空心溫服。

【方歌】橘皮竹茹熱呃逆,胃火氣逆上沖行,橘紅竹茹姜柿蒂,虛加參補熱連清。

又方:胃愛丸主治:此丸治潰瘍脾胃虛弱,諸味不喜者,宜服此丸,助脾氣開胃口,而飲食自進矣。

組成:人參(一兩)山藥(肥大上白者,切片,男乳令拌透,曬干微焙,一兩)建蓮肉(去皮、心,五錢)白豆蔻(三錢)小紫蘇(蜜拌曬干,微蒸片時,連梗葉切片,五錢)陳皮(用陳老米先洗黃色,方入同炒,微燥,勿焦,六錢)云片白術(鮮白者,米泔浸去澀水,切片曬干,同麥芽拌炒,一兩)甘草(炙,三錢)上白茯苓(切一片厚咀片,用砂仁二錢同茯苓同碗內,飯上蒸熟,一兩)上九味,共為細末,用老米二合,微焙碾粉,泡荷葉熬湯打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清米湯送下,不拘時服。

【方歌】不思飲食宜胃愛,開胃扶脾效若仙,異功山藥蘇梗葉,建蓮白蔻米糊丸。

又方:清震湯主治:治潰瘍脾腎虛弱,或誤傷生冷,或氣惱勞役,或病后入房太早,以致寒邪乘入中脘,乃生呃逆,急服之。

組成:人參 益智仁半夏(制,各一錢) 澤瀉(三分)香附 陳皮白茯苓(各一錢) 附子(制,一錢)炙甘草(一錢) 柿蒂(二十四個)水煎服。

【方歌】清震湯治腎家寒,人參益智半夏攢,澤瀉香附陳茯苓,附子甘草柿蒂煎。

又方:二神丸主治:此丸治癰疽,脾腎虛弱,飲食不消,黎明溏瀉者,服之有效。

組成:肉果(面裹煨,肥大者,搗去油,二兩)補骨脂(微炒香,四兩)上二味,共為細末,用大棗四十九枚,老生姜四兩切片,水浸姜、棗,煮至水干為度,取棗肉為丸,桐子大。每夜半,用清米湯送下七十丸,治腎瀉脾瀉甚效。

【方歌】二神丸治脾腎弱,飲食不化瀉黎明,肉果補脾骨脂腎,生姜煮棗肉丸成。

又方:加味地黃丸主治:此丸治癰疽已潰,虛火上炎,口干作渴者,宜服之。

組成:熟地(酒蒸,搗膏,八兩) 山藥(炒,四兩)山萸肉(去核,五兩) 白茯苓(四兩)牡丹皮(酒洗,四兩) 澤瀉(蒸,三兩)肉桂(六錢) 五味子(炒,三兩)上八味共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錢,空心鹽湯送下。

【方歌】加味地黃勞傷腎,水衰津少渴良方,山萸山藥丹苓澤,肉桂五味熟地黃。

又方:參術膏主治:此膏治癰疽發背等證,大潰膿血之后,血氣大虛,急宜用此補之。

組成:人參(切片,用水五大碗,沙鍋慢火熬至三碗,將渣再煎汁一碗,共享密絹濾凈,復熬稠厚,磁碗內收貯,聽用,半斤)云片白術(六兩)懷慶熟地(俱熬,同上法,六兩)以上三膏,各熬完畢,各用磁罐盛之,入水中待冷取起,密蓋勿令泄氣。如患者精神短少,懶于言動,短氣自汗者,以人參膏三匙,白術膏二匙,地黃膏一匙,俱用無灰好酒一杯,燉熱化服。如脾虛弱,飲食減少,或食不知味,或已食不化者,用白術膏三匙,人參膏二匙,地黃膏一匙,熱酒化服。如腰膝酸軟,腿腳無力,皮膚枯槁者,用地黃膏三匙,參術膏各二匙化服。如氣血脾胃相等,無偏勝者,三膏每各二匙,熱酒化服。此膏用于清晨及臨睡時,各進一次,自然強健精神,頓生氣血,新肉易長,瘡口易合,一切瘡形危險,勢大膿多者,服之自無變證也。夏天炎熱,恐膏易變,令作二次熬用亦好。愈后常服,能須發變黑,返老還童。以上諸方,功難及此。

【方歌】參術膏治大膿后,血氣雙補此方宗,人參白術同熟地,熬成膏服有奇功。

又方:八仙糕主治:此糕治癰疽脾胃虛弱,食少嘔泄,精神短少,飲食無味,食不作饑,及平常無病久病者服之,能健脾胃。

組成:山藥(六兩) 人參(六兩)粳米(七升) 糯米(七升)白蜜(一斤) 白糖霜(二兩半)蓮肉(六兩) 芡實(六兩)白茯苓(六兩)上將山藥、人參、蓮肉、芡實、茯苓五味,各為細末,再將粳、糯米為粉,與上藥末和勻;將白糖入蜜湯中燉化,隨將粉藥乘熱和勻,攤鋪籠內,切成條蒸熟,火上烘干,磁器收貯。每日清早白湯泡數條,或干用亦可,饑時隨用,服至百日,啟脾壯胃,功難筆述。

【方歌】八仙糕用健脾胃,食少嘔泄服之靈,山藥人參粳糯米,蜜糖蓮芡白雪苓。

洗滌類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涧| 博客| 宜兰县| 辉南县| 庐江县| 北辰区| 德昌县| 宜昌市| 辽中县| 梓潼县| 板桥市| 莒南县| 寻甸| 乐业县| 苏尼特左旗| 茂名市| 丁青县| 金湖县| 夏津县| 天柱县| 延吉市| 泗水县| 连山| 宜兰县| 府谷县| 白朗县| 波密县| 南宫市| 沁源县| 平舆县| 乐昌市| 兴和县| 兴海县| 合川市| 茶陵县| 浮梁县| 巴林左旗| 壶关县| 霍城县| 叙永县| 宁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