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7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33字
  • 2015-12-25 16:25:33

(方歌)香砂平胃傷食痛,下后仍痛用此和,蒼陳樸草縮香附 山查麴麥枳殼芍。

寒痛

寒痛中虛脾受寒,尿爪俱白面青看,喜熱腹滿或下利,理中肢厥加附煎。

[注]寒痛者,多因小兒中氣虛弱,復為風冷所乘,則脾經受寒,故不時腹痛,現證尿白爪甲白,面多青,喜飲熱,或腹滿下利,宜理中湯溫之,若四肢厥冷,兼屬少陰,則加附子。

(理中湯) 方見不乳。

蟲痛

蟲痛不安腹因痛,面色乍青乍赤白,時痛時止吐清涎,安蟲理中治最合。

[注]蟲痛者,因腹中蟲動不安,故腹中作痛,其候面色乍赤乍青乍白,其痛時作時止,時吐清水,切不可妄用攻下,當以安蟲為主,其痛即除,新痛者,錢氏安蟲散治之,痛久不愈者,加減理中湯治之。

(錢氏安蟲散) 胡粉炒黃 鶴虱炒黃 白礬枯 川楝子各二錢五分去皮核以上為細末,每服一大匙,大者五分,米飲調下,痛時服。

(加減理中湯) 方見蟲吐。

內食外寒腹痛

內傷乳食外感寒,發熱惡寒腹痛兼,惡食嘔吐多啼叫,藿香和中可急煎。

[注]小兒內傷乳食,外感寒邪,遂致食寒凝結,腹中作痛,其候發熱惡寒,而更兼腹痛惡食,嘔吐啼叫不已者,以藿香和中湯治之。

(藿香和中湯) 藿香 砂仁研 羌活 蒼術米泔水浸 陳皮 厚樸姜炒甘草生 山查 香附炙 白芷 蘇葉 川芎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藿香和中治腹疼,內傷食滯外寒風,藿砂羌蒼陳樸草,山查香附芷蘇芎。

黃疸門

黃疸總括

黃疸濕熱郁蒸成,遍身皆黃及目睛,陽黃色亮身多熱,陰黃色暗冷如冰。

[注]黃疸一證,乃濕熱郁久,外發肌膚而然也,其候遍身面目皆黃,甚則深黃,面如煙熏之狀,其中又有陰陽之別,如面紅口渴尿赤,色亮身熱者,乃脾家濕熱,此陽黃也,口不渴而色暗黃,身冷如冰者,乃脾腎寒濕,此陰黃也,治者宜分別施治。

陽黃

陽黃無汗宜疏散,茵陳麻黃能發汗,腹滿便秘茵陳攻,表裹無證茵苓善。

[注]陽黃一證,原因濕熱而成,治者當詳審之,如表實無汗,宜外發其汗,茵陳麻黃湯主之,使黃從表解也,里實二便秘澀腹滿者,宜茵陳蒿湯下之,使黃從里解也,若表有汗,里不便秘腹滿,是表里無證,不可汗下,惟利小便,宜用茵陳五苓散,使黃從水道利之則愈。

(茵陳麻黃湯) 茵陳蒿 麻黃 水煎,加黃酒少許服之。

(方歌)兒發陽黃身無汗,茵陳麻黃湯極便,麻黃茵陳各等分,量兒煎服有奇驗。

(茵陳蒿湯) 茵陳蒿 川大黃 梔子 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里實須用茵陳湯,梔子茵陳生大黃,燈心為引水煎服,便利黃消體泰康。

(茵陳五苓散)茵蔯蒿 赤苓 豬苓 澤瀉 白術土炒 肉桂 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茵陳五苓治黃病,利水除濕有奇功,術苓澤瀉豬苓桂,茵陳加入便自清。

陰黃

陰黃多緣轉屬成,脾濕腎寒兩虧生,溫脾茵陳理中治,溫腎茵陳四逆靈。

[注]陰黃者,乃脾濕腎寒,兩虛而成,此最為危候,溫脾去黃,以理中湯加茵陳主之,溫腎去黃,以茵陳四逆湯主之。

(茵陳理中湯) 方見不乳(茵陳四逆湯) 附子制 干姜 茵陳蒿 甘草炙 水煎服。

(方歌)茵陳四逆湯,附子共干姜,茵陳炙甘草,黃消病漸康。

水腫門

水腫總括

水腫俱屬脾肺經,肺喘脾脹要分明,上腫屬風宜汗散,下腫屬濕利冰靈,通身腫者兼汗利,喘則逐飲脹則攻,再辨陽水與陰水,攻瀉溫補貴變通。

[注]小兒水腫,皆因水停于脾肺二經,水停胸中則喘,水停膈中則脹,其間所腫部位,不可不察,如腫在腰以上者,屬風,法宜發汗,腫在腰以下者,屬濕,法宜利水,有通身上下皆腫者,系風濕兩傷,法宜汗利兼施,腫而喘不得臥,宜逐肺飲,腫而脹滿便秘,宜攻脾水,腫從腹起至四肢者,可治,腫從四肢起至腹者,不可治,然又有陽水陰水之分,直詳別焉,陽水屬實,法宜攻泄,陰水屬虛,法宜溫補,應證而施,自無不效也。

風水腫

腫在上者因風起,急宜發汗莫從容,越婢湯中加蒼術,汗后全消病即寧。

[注]上身腫者,頭面肩臂至腰間皆腫也,病因外感風邪,法宜發汗則愈,經所謂開鬼門是也,以越婢加蒼術湯治之。

(越婢湯) 麻黃 石膏煆 甘草生 蒼術米泔水浸 水煎服。

(方歌)越婢湯治風水腫,麻賁甘草共石膏,再加蒼術水煎服,能使兒童腫即消。

濕水腫

腫在下者因濕起,急宜利水可安然,外法貼臍如神妙,內服沈香琥珀丸。

[注]下身腫者,腰臍至兩足皆腫也,病因脾經濕熱所成,急用利水之法,經所謂潔凈府是也,外用貼臍法,內服沈香琥珀丸。

(貼臍法) 巴豆四錢去油 水碾粉二錢 硫黃一錢 共研勻成餅,先用新棉一片,包藥布臍上,外用帛縛時許,自然瀉下惡水,待下三五次,去藥以粥補佳。

(沈香琥珀丸)苦葶藶子一兩五錢 郁李仁一兩五錢去皮 防己七錢五分沈香一兩五錢 陳皮七錢五分去自 琥珀五錢 杏仁五錢去皮尖炒蘇子五錢 赤苓五錢 澤瀉五錢 以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以麝香為衣,每服一錢,量兒大小與之,用滾白水下。

風濕腫

通身皆腫屬風濕,外散內利最相宜,峻攻則用疏鑿飲,和劑茯苓導水醫,水上攻肺喘不臥,蘇葶定喘最相宜,水停中州脹急滿,舟車神佑量攻之。

[注]通身腫者,頭面手足皆腫也,得病之由,內停濕飲,外感風邪,風濕相搏,水道不利,外攻肌表,因而作腫也,重者用疏鑿飲峻攻之,輕者用茯苓導水湯和解之,若水停上攻于肺,喘急不得臥者,以蘇葶丸瀉之,水停中州脹滿者,以舟車神佑丸攻之。

(疏鑿飲)商陸 秦艽 羌活 椒目 木通 赤小豆 茯苓皮 大腹皮 澤瀉 檳榔以上引用姜皮水煎服。

(方歌)疏鑿飲子風濕腫,外發內利陸秦羌,椒目木通赤小豆,苓皮小腹澤檳榔。

(茯苓導水湯)紫蘇 陳皮 白術土炒 木香 桑白皮炒 麥冬去心 赤茯苓 澤瀉 木瓜大腹皮 縮砂仁 檳榔 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和解茯苓導水湯,紫蘇陳皮術木香,桑皮麥冬赤苓澤,木瓜大腹縮檳榔。

(蘇葶丸) 方見痰飲喘急。

(舟車神佑丸)甘遂 芫花 大戟各一兩俱醋炒 大黃二兩 黑牽牛四兩頭末青皮炒 陳皮木香 檳榔各五錢 輕粉一錢 以上共為細末,水丸如椒目大,小兒二丸三丸,大兒五丸七丸,量服之,滾白水送下。

陽水

陽水身熱脈沈數,小便赤澀大便難,熱盛煩渴浚川散,濕盛脹滿神佑丸,量兒大小斟酌用,應變而施勿一偏。

[注]陽水者,小兒濕熱內郁,水道阻塞,外攻肌表,以致外腫內脹,發熱口渴心煩,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法當泄水,不可少緩,熱盛煩渴者,以大圣浚川散攻之,濕盛脹滿者,舟車神佑丸攻之,須量兒大小,視病輕重,合宜而用,勿執一偏過于峻攻,徒傷正氣也。

(大圣浚川散) 川大黃煨 牽牛取頭末 郁李仁各一兩 木香三錢芒硝三錢 甘遂五分以上為細末,姜湯調下,量兒大小用之。

(舟車神佑丸) 方見風濕腫。

陰水

陰水便利不煩熱,須服實脾腎氣丸,若服溫補俱無驗,攻補兼施病始痊。

[注]陰水者,因脾腎虛弱也,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主水,以致外泛作腫內停作脹,若二便不實,身不熱心不煩者,宜用實脾散,金匱腎氣丸,若服溫補之藥而無效驗者,則是虛中有實也,欲投攻下之劑,恐小兒難堪,若不攻之,又豈可坐以待斃,須攻補兼施,或一補一攻,或三補一攻,或九補一攻,審其進退,俟有可攻之機,以意消息,藥與元氣相當,始能逐邪而不傷正也,必須忌鹽醬百日,方可收功。

(實脾散) 草果仁研 大腹皮 木瓜 木香研 厚樸姜炒 干姜 附子制白術土炒 茯苓甘草炙 以上引用棗二枚,水煎服。

(方歌)實脾散治陰水腫,草葉大腹木瓜香,厚樸姜附術苓草,虛者仍兼腎氣方。

(金匱腎氣丸)熟地黃一兩 山藥八錢炒 山茱萸八錢 牡丹皮五錢茯苓一兩 澤瀉五錢肉桂五錢 淡附子五錢 車前子五錢 牛膝八錢以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錢半,白滾水送下。

腹脹門

腹脹總括

腹脹脾虛因久病,胃實多由食滯停,補虛健脾兼理氣,攻食消導自然寧。

[注]腹脹之病,脾胃二經主之,有虛有實,宜分晰焉,虛者因久病內傷其脾,實者因飲食停滯于胃,虛則補脾,實則消導,調治合宜,其脹自漸除矣。

虛脹

久病脾虛失運健,或因吐瀉暴傷脾,食少即脹精神倦,面黃肌瘦四君宜。

[注]凡小兒久病脾虛,或吐瀉暴傷脾氣,健運失常,所以飲食不化,食少腹即脹滿,現證精神倦怠,面黃肌瘦,此虛脹也,宜用香樸四君子湯治之。

(香樸四君子湯)人參 白術土炒 白茯苓 甘草炙 香附制 厚樸姜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香樸四君治虛脹,參術甘草共茯苓,香附厚樸宜加人,引姜煎服脹即寧。

實脹

飲食過度內傷胃,停滯腹脹便不通,潮熱煩渴形氣壯,平胃承氣施治靈。

[注]小兒飲食過度,則胃中停滯,以致腹脹,大便不利,身體潮熱,心煩口渴,形氣壯實,此實脹也,輕者平胃散主之,重者小承氣湯主之。

(加味平胃散) 南蒼術炒 厚樸姜炒 大腹皮制 甘草生 陳皮 萊菔子焙山查 麥芽炒神麴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加味平胃治實脹,蒼術厚樸大腹皮 甘草陳皮萊菔子,山查麥芽炒神麴。

(小承氣湯) 方見食痛。

發熱門

諸熱總括

小兒有病多發熱,表里虛實宜分別,觀形察色辨因由,審證切脈有妙訣,表證須汗裹下之,虛則宜補實則瀉,平昔體認要精詳,方得臨時無遺闕。

[注]小兒發熱有表里虛實之異,治亦有汗下補瀉之殊,須觀形察色,審證切脈以別之,惟在平昔講習精詳,臨證庶不致誤。

表熱

表熱之證因外感,脈浮發熱惡風寒,頭痛身疼而無汗,十神通圣表為先。

[注]小兒外感寒邪,脈浮發熱,惡風惡寒,頭疼身痛無汗,此表熱也,宜十神湯主之,若兼內熱者,雙解通圣湯兩解之。

(十神湯)升麻 葛根 麻黃 香附醋炒 陳皮 蘇葉 赤芍藥 川芎 香白芷甘草生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十神湯治表熱證,升麻干葛共麻黃,香附陳皮蘇葉芍,芎芷甘草引生姜。

(雙解通圣湯) 方見傷寒。

里熱

里熱之證因內熱,遍身蒸熱小便紅,面赤唇焦舌燥渴,調胃白虎解毒清。

[注]小兒肥甘過度,必生內熱,以致發熱蒸蒸,小便赤澀,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脈實有力者先以調胃承氣湯下之,不愈用白虎湯,或黃連解毒湯清之。

(調胃承氣湯) 大黃 芒硝 甘草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謂胃承氣治裹熱,大黃甘草共芒硝,引用生姜水煎服,大使通利熱自消。

(白虎湯) 石膏煆 知母生 甘草生 粳米 水煎服。

(方歌)胃熱白虎湯,知母生用良,石膏合甘草,粳米共煎嗜。

(黃連解毒湯) 黃芩 黃連 梔子 黃蘗 水煎服。

(方歌)黃連解毒湯,清熱效非常,芩連梔子蘗,煎服保安康。

虛熱

虛熱病后榮衛弱,神倦氣乏用補中,嘔渴竹葉石膏治,面赤尿白厥自通。

[注]虛熱者,因小兒病后氣血虛弱,榮衛尚未調勻之故,其證神倦氣乏,宜用補中益氣湯治之,若兼口渴引飲而嘔者,宜用竹葉石膏湯治之,又有陰盛格陽,外浮發熱者,其面色雖赤,然小便必清白,四肢必厥逆,宜用白通湯收斂陽氣,熱退自愈。

(補中益氣湯) 方見飧泄。

(竹葉石膏湯) 竹葉 石膏煆 人參 麥冬去心 甘草生 半夏姜制 粳米引用生姜水煎服(方歌)病后虛弱煩渴嘔,皆因氣弱胃津亡,竹葉石膏參麥草,半夏粳米共生姜。

(白通湯) 干姜 附子制 蔥 水煎服。

(方歌)虛熱原于陰格陽,真寒假熱白通湯,散寒姜附蔥白莖,厥回熱退自然康。

實熱

實熱積熱午潮熱,腹脹尿紅大便難,煩渴口瘡腮頰赤,涼膈大柴效通仙。

[注]小兒有余積熱,以致午后潮熱,蒸蒸有汗,肚腹脹滿小便赤,大便難,煩渴啼叫,口舌生瘡,腮頰紅赤,脈洪數有力,法宜清熱通利,時時熱者,涼膈散主之,午后潮熱者,大柴胡湯主之。

(涼膈散)方見急驚風(大柴胡湯)方見傷寒

積滯門

積滯總括

小兒養生食與乳,撙節失宜積滯成,停乳傷食宜分晰,因證調治保安寧。

[注]夫乳與食,小兒資以養生者也,胃主納受,脾主運化,乳貴有時,食貴有節,可免積滯之患,若父母過愛,乳食無度,則宿滯不消而病成矣,醫者當別其停乳傷食之異,臨證斟酌而施治焉。

積滯門乳滯嬰兒乳滯睡不安,多啼口熱吐驚煩,肚脹腹熱便酸臭,慎攻宜用消乳丸。

[注]乳滯之兒,其候睡臥不寧,不時啼叫,口中氣熱,頻吐乳片,肚腹脹熱,大便酸臭也,但臟腑嬌嫩,不可過攻,惟宜調和脾胃為上,以消乳丸消導之。

(消乳丸) 方見傷乳吐。

食滯

小兒食滯任意餐,頭溫腹熱便膿酸,噯氣惡食煩作渴,大安承氣審宜先。

[注]小兒恣意肥甘生冷,不能運化,則腸胃積滯矣,其證頭溫腹熱,大便酸臭,曖氣惡食,煩不安眠,口干作渴,滯輕者,宜木香大安丸消導之,滯重便秘者,宜小承氣湯攻下之。

(木香大安丸) 木香 黃連 陳皮 白術土炒 枳實麩炒 山查肉各三餞連翹二錢去心 神麴炒 麥芽各三錢炒 砂仁 萊菔子各二錢焙共為細末,神麴糊為丸,每服一錢,陳倉米湯下(小承氣湯)方見食痛。

癖疾門

癖疾總括

癖疾過食腸胃滿,濁液外溢被寒凝,潮熱飲冷肌削瘦,腹滿硬塊面黃青。

[注]癖疾一證,皆因飲食過節,腸胃瑱滿,濁汁外溢,復感寒氣凝結而成,每生于左脅之下,始如雞卵,堅硬成塊,漸如覆盆之形,越臍則難治矣,其候身體潮熱,喜飲涼水,肌膚削瘦,面色青黃也,治者宜詳察之。

癖疾證治

癖疾潮熱渴飲冷,肚大青筋堅硬疼,內服消癖木香效,外貼紅花膏最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兴县| 岳西县| 莱芜市| 昭觉县| 静宁县| 巍山| 瓮安县| 安仁县| 孙吴县| 湟源县| 商都县| 建阳市| 大新县| 佛教| 太白县| 波密县| 比如县| 博客| 台中市| 邵阳市| 舞阳县| 古田县| 柳河县| 开原市| 松桃| 大埔区| 迭部县| 原阳县| 大余县| 贡嘎县| 东阳市| 道孚县| 五河县| 保亭| 广南县| 大冶市| 界首市| 锡林郭勒盟| 喀喇沁旗| 聂荣县|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