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導引

《千金方》曰:天竺國按摩法,兩手攝捉紐捩,如洗手法,兩手淺相叉,翻覆向胸。

兩手相捉共按(月坒),左右同。

以手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兩手相重按(月坒),徐徐捩身,左右同。

作拳向前筑,左右同。

作拳卻頓,此是開胸,左右同。

如拓石法,左右同。

以拳反搥背上,左右同。

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

兩手抱頭,宛轉(月坒)上,此是抽脅。

大坐斜身,偏欹如排山,左右同。

大坐伸兩腳,即以一腳向前虛掣,左右同。

兩手拒地回顧,此虎視法,左右同。

立地反拗身,三舉。

兩手急相叉,以腳踏手中,左右同。

起立以腳前后虛踏,左右同。

大坐伸兩腳,當兩手相勾,所伸腳著膝中,以手按之,左右同。

右十八勢,但是老人日能依此行三遍者,一月后除百病,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健,不復疲乏。

《醫學入門》曰:導引者,保養中一事也。蓋人之精神極欲靜,氣欲極動。但后世方士,亦以此惑人為仙術。所以王褒頌曰:何必偃仰屈伸若彭祖,吹噓呼吸如喬松,渺然絕俗離世哉!認真只是舞蹈,以養血脈。意其法雖粗,有益閉關守病之士。蓋終日屹屹端坐,最是生病。人徒知久行久立之傷人,而不知久臥久坐之尤傷人也。故錄一二最要者,以備養生者擇焉。

大法:導引為虛損氣血不周而設也。有火者開目,無火者閉目。無汗者閉氣至極,有汗者不必閉氣。欲氣上行以治耳目口齒之病,則屈身為之;欲氣下行以通大小二便,及健足脛,則偃身為之;欲氣達于四肢,側身為之。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腳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欲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熱積聚諸痛,及中寒身熱,皆閉氣滿腹偃臥,亦可為之。但病在頭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

開關法:先以左手髀骨并肩向前圓轉九數,次以右手髀骨并肩向前圓轉九次,復以左右髀骨并左右肩向前圓轉九次。加至一九三九亦好。但要從容和緩為之。或先緩后急,亦可為之。此法疏通膏肓,澤心包絡火,與張紫丘治瘵開關藥方意同,善治少勞背痛胸緊。

起髀法:先靜坐存中氣,后挺身以兩手相叉,極力扒左扒右各七次。扒左則頭向右,扒右則頭向左。如此者三五次,靜坐良久。善和脾胃,進飲食,兼治臂腰拘攣,與開關法相續行之亦可。

開郁法:其法以兩手旋舞,向前向后,兩足作白鷺行步狀,不拘數。良久復以左手搭右肩,右足搭左膝腕委中而行;右手搭左肩,左足搭右膝腕委中而行。良久復以左手向前泊腹,右足搭左膝蓋而行;右手向后泊腰,左足搭右膝蓋而行。良久以兩手極力托天,兩足極力踏地,復以兩手向后向下,兩足十指挽起仰面偃腹,使氣下行。良久蹲倒,以兩手極力攀起足后跟,足十指點起,極力低頭至膝下。良久立起,以兩手相交掩兩臂于胸前胛上,極力搖動數次。善治名利不遂,郁氣為病,心腹脹滿,夜睡不寧等證。無病者亦可行之。如外感風寒,須行至汗出為度。此法比之華氏五禽戲法,更易簡,正大可行。

《古今醫統》曰:攝生之要,莫大乎存想。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心。閉目見自己之目,收心見自己之心。不離我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

天地虛空中皆氣,人身虛空中亦皆氣。故呼出濁氣,身中之氣也;吸入清氣,天地之氣也。人在氣中,如魚游水中,魚腹中不得水出入則死,人腹中不得氣出入亦死,同其理也。善攝生者,必明于氣之故矣。欲修調氣之術者,常得早食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許,正身偃臥,瞑目握固,兩足間相去五寸,兩臂與體相去亦各五寸,先須閉氣以鼻吸入,漸漸腹滿,乃閉之,及不可忍,乃從口細細吐出,不可一吐即盡,氣定復如前閉之,始而十息,或二十息,不可忍,漸熟漸多,但能閉至八十息以上,則臟腑胸膈之間,皆清氣之布濩矣。至于純熟,當其氣閉之時,鼻中唯有短息一寸余,所閉之氣四布,如火蒸潤肺宮一繞,則身如委蛇神在外,其快其美,有不可言之狀。蓋一氣流通表里,上下徹澤故也。其所閉之氣漸消,則恍然復舊。此道以多為功,但能于日夜間得行此兩度,久久耳目聰明,精神完固,體健身輕,則百疾消滅。凡調氣之初,務要體安氣和,無與意爭。若不安和,且止候和,乃為之久而弗倦則善矣。閉氣如降龍伏虎,須達其神理,胸膈常宜虛空,不可飽滿。若氣有結滯,不得宣流,覺之便當用吐法以除之,如吹噓呵嘻咽噫呼之類是也。不然泉源壅遏,必至逆流,瘡瘍中滿之患作矣。

莊子曰: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是知導引之術,傳自上世,其來久矣。故曰彭祖之所好,其來自修養家醫家所談,不下數百,今取其要約切當者十六條,參之諸論,大概備矣。凡行導引法,常以夜半及平旦將起之時為之,此時氣清腹虛,行之益人。先閉目握固,冥心危坐,叩齒三十六通,即以兩手抱項,左右宛轉二十四,此可以除胸脅積聚風邪。復以兩手相叉,虛空托天,抑手按項二十四,此可以除胸膈間邪氣。復以兩手心掩兩耳,卻以第二指壓第三指,彈擊腦后二十四,此可除風池邪氣。復以兩手相捉,按左膝左捩身,按右膝右捩身,二十四,此可以去肝家風邪。復以左手一向前,一向后,如挽五石弓狀,二十四,此可以去腎腋積邪。復大坐展兩手,紉項左右反顧肩膊二十四,此可以去脾家積邪。復兩手握固,并拄兩肋。擺撼兩肩二十四,此可以去腰肋間風邪。復以兩手反捶臂及膊連腰股各二十四,此可以去四肢胸臆之邪。復大坐斜身偏倚,兩手齊向上如托天狀二十四,此可以去肺間積聚之邪。復大坐伸腳,以兩手向前低頭攀腳二十次,卻鉤所伸腳屈在膝上,按摩之二十四,此可以去心胞絡邪氣。復以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十三舉,此可以去心肝積邪。復起立據床,援身向背后視,左右二十四,此可以去腎間風熱邪。復起立徐行,兩手握固,左右前蹈,左手擺向前,右手擺向后,右足前蹈,右手擺向前,左手擺向后二十四,此可以去兩肩俞之邪。復以手向背上相捉,低身徐徐宛轉二十四,此可以去兩脅間之邪。復以足相紐而行,前進十數步,后退十數步,復高坐伸腿,將兩足紐向內,各二十四,以上二條,可以去兩膝及兩足間風邪。行此十六節訖,復端坐閉目,握固冥心,以舌拄上腭,攪取津液,滿口漱三十六次,作汨汨聲咽之,復閉氣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燒身體,內外蒸熱乃止。按老子導引二十四勢,婆羅門導引十二勢,赤松子導引法十八勢,鍾離導引法十八勢,胡見素五臟導引法十二勢,在諸法中頗為妙解。然撮其切要,不過于此。學者能日行一二遍,久久體健身輕,百邪皆除,走及奔馬,不復疲乏矣。

太上玉軸六字氣訣:道藏有《玉軸經》,言五臟六腑之氣,因五味熏灼不和,六欲七情,積久生疾,內傷臟腑,外攻九竅,以至百骸受病,輕則痼癖,甚者盲廢,又重則喪亡,故太上憫之。以六字氣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其法以呼而自瀉出臟腑之毒氣,以吸而自采天地之清氣。當日小驗,旬日大驗,年后萬病不生。延年益算,衛生之寶,非人勿傳。呼有六,曰:呵、呼、呬、噓、嘻,吹也。吸則一而已。呼有六者,以呵字治心氣,以呼字治脾氣,以呬字治肺氣,以噓字治肝氣,以嘻字治膽氣,以吹字治腎氣。此六字氣訣,分主五臟六腑也。凡天地之氣,自子至巳為六陽時,自午至亥為六陰時。如陽時則對東方,勿盡閉窻戶,然忌風入,乃解帶正坐,叩齒三十六,以定神,先攪口濁津,漱煉二三百下,候口中成清水,即低頭向左而咽之,以意送下,候汨汨至腹間,即低頭開口,先念呵字,以吐心中毒氣。念時耳不得聞呵字聲,聞即氣粗,反損心氣也。念畢,仰頭閉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氣,以補心氣。吸時耳亦不得聞吸聲,聞即氣粗,亦損心氣也。但呵時令短,吸時令長,即吐少納多也。吸訖,即又低頭,念坷字,耳復不得聞呵字聲。呵訖又仰頭,以鼻徐徐吸清氣以補心,亦不可聞吸聲。如此吸者六次,心之毒氣漸散。又以天地之清氣補之,心之元氣亦漸復矣。又依此式念呼字,耳亦不聞呼聲;又吸以補脾,耳亦不可聞吸聲。如此者六,所以散脾毒而補脾元也。次又念呬字以瀉肺毒,以吸而補肺元,亦須六次。念噓字以瀉肝毒,以吸而補肝元;嘻以瀉膽毒,吸以補膽元;吹以瀉腎毒,吸以補腎元。如此并各六次,是謂小周。小周者,六六三十六也。三十六而六氣遍,臟腑之毒氣漸消,病根漸除,膽氣漸完矣。又看是何臟腑受病,如眼病,即又念嘻噓二字,各十八遍,仍每次以吸補之。總之為三十六訖,是為中周。中周者第二次三十六通,為七十二也。次又再依前呵、呼、呬、噓、嘻、吹六字法,各為六次,并須呼以瀉之,吸以補之,愈當精虔,不可怠廢,此第三次三十六也,是為大周。即總之為一百單八次,是謂百八訣也。午時屬陰時,有病即對南方為之。南方屬火,所以卻陰毒也。然又不若子后巳前,面東之為陽時也。如早起床上面柬將六字各為六次,是為小周,亦可治眼病也。凡眼中諸證,惟此訣能去之,他病亦然。神乎!神乎!此太上之慈旨也。略見玉軸真經,而詳則得之師授也。如病重者,每字作五十次,凡三百而六臟周矣。乃漱煉咽液叩齒訖,復為之,又三百次訖,復漱煉咽液叩齒如初。如此者三,即通為九百次,無不愈。秘之!秘之!非人勿傳。

《石室秘箓》曰:先春養陽法:每日閉目冥心而坐,心注定腎中,咽津七口,送下丹田,起立雙手自抱兩脅,微搖者三,如打恭狀。起立俟氣定,再坐如前法,咽津七口,送下丹田,永無風證之侵,一月行六次可也,多多更妙。

先夏養陰法:每日閉目冥心而坐,心注定心中,咽津十四口,送下心中,永無暑氣之侵。

先秋養陰法:每日閉目冥心而坐,心注肺中,咽津送下丹田者十二口,以雙手攀足心者三次。俟氣定再如前咽津送下丹田者七口而后止,永無燥熱之病。

先冬養陽法:每日五更坐起,心注定兩腎,口中候有津水送下丹田者三口,不必漱津,以手擦足心,大熱而后已;再送津三口至丹田,再睡,永無傷寒之證,而長生之法亦在其中矣。長夏不必更有方法。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泰县| 应城市| 太谷县| 枣强县| 金坛市| 唐海县| 镇巴县| 红原县| 安仁县| 如东县| 天柱县| 来安县| 当涂县| 忻州市| 金堂县| 富阳市| 天全县| 大同县| 南阳市| 彰化市| 襄城县| 金秀| 宁乡县| 平陆县| 呼和浩特市| 哈密市| 界首市| 安陆市| 元阳县| 佛坪县| 疏勒县| 渭南市| 吉木萨尔县| 安乡县| 仙居县| 杭州市| 东港市| 额济纳旗| 藁城市| 喀什市| 长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