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 校注醫(yī)醇剩義
  • 費伯雄
  • 4947字
  • 2015-12-25 14:49:04

當歸(一兩) 龍膽草(一兩) 梔子(一兩) 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黃芩(一兩) 大黃(五錢酒浸) 青黛(五錢水飛) 蘆薈(五錢) 木香(二錢) 麝香(五分) 蜜為丸,姜湯下。

龍膽瀉肝湯 治肝膽經(jīng)實火,脅痛耳聾,膽溢口苦,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龍膽草(一錢) 黃芩(一錢) 梔子(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五分)車前(二錢) 當歸(二錢) 生地(三錢) 柴胡(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瀉青丸 治肝火郁熱,不能安臥,多驚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腫痛。

龍膽草 山梔 大黃 川芎 當歸 羌活 防風(各等分) 蜜為丸,竹吐湯下。

瀉黃散 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瘡煩渴,易饑,熱在肌肉。

防風(四兩) 藿香(七錢) 山梔(一兩) 石膏(五兩) 甘草(二錢)共研末,每用三錢,蜜酒調(diào)服。

清胃散 治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滿面發(fā)熱,或牙宣出血,唇口腫痛。

生地(四錢) 丹皮(二錢) 黃連(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升麻(五分) 石膏(四錢) 水煎服。

甘露飲 治胃中濕熱,口舌生瘡,吐衄齒血。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石斛 茵陳 黃芩 枳殼 甘草 枇杷葉(等分)每服五錢,一方加桂、苓,名桂苓甘露飲。又《本事方》加犀角。

瀉白散 治肺火,皮膚蒸熱,灑淅寒熱,喘咳氣急。

桑白皮(二錢) 地骨皮(二錢) 甘草(五分) 粳米(一撮) 水煎服。易老加黃連。

導赤散 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作渴。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葉(等分) 水煎服。

蓮子清心飲 治憂思抑郁,發(fā)熱煩躁,火盛克金,口苦咽干,漸成消渴,遺精淋濁,五心煩熱。

石蓮肉 人參 黃 茯苓 柴胡 黃芩 地骨皮 麥冬 車前 甘草水煎服。

導赤各半湯 治傷寒后,心下不硬,腹中不滿,二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目赤,口干不飲水,與粥則咽,不與勿思,形如醉人。

黃連(五分) 黃芩(一錢) 犀角(五分) 知母(一錢) 山梔(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茯神(二錢)加燈芯、姜棗煎。

普濟消毒飲 治大頭時瘟,頭面腫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黃芩(一錢) 黃連(五分) 廣皮(一錢) 甘草(五分) 元參(一錢)連翹(一錢五分) 馬勃(五分) 薄荷(一錢) 板藍根(三錢) 牛蒡子(二錢) 僵蠶(一錢五分) 升麻(五分) 柴胡(一錢) 桔梗(一錢) 水煎服。便秘加大黃。

紫雪 治內(nèi)外煩熱,狂易叫走,發(fā)斑發(fā)黃,口瘡香港腳,熱毒菌毒。

寒水石(八兩) 石膏(八兩) 滑石(八兩) 磁石(八兩) 升麻(四兩)元參(四兩) 甘草(四兩) 犀角(二兩) 金箔(一兩) 羚羊角(三兩) 沉香(二兩) 木香(二兩) 丁香(二兩) 樸硝(一斤) 硝石(一斤)辰砂(三兩) 麝香(一兩二錢) 前藥共研細末,先將樸、硝二石兩味熬化,再入前藥末,微火煎,用柳木棍攪透,候汁將凝,加入辰砂、麝香,退盡火氣,密貯聽用。

人參清肌散 治午前發(fā)熱,氣虛無汗。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炙甘草(四分) 半夏曲(二錢)當歸(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 柴胡(一錢) 葛根(二錢) 加姜、棗煎。

白術(shù)除濕湯 治午后發(fā)熱,背惡風,四肢沉困,小便色黃。又治汗后發(fā)熱。

人參(五錢) 赤苓(五錢) 炙甘草(五錢) 柴胡(五錢) 白術(shù)(一兩)生地(七錢) 地骨皮(七錢) 知母(七錢) 澤瀉(七錢) 共研末,每服五錢。如有刺痛,加當歸七錢。

清骨散 治骨蒸勞熱。

銀柴胡(一錢五分) 胡黃連(一錢) 秦艽(一錢) 鱉甲(二錢) 地骨皮(二錢)青蒿(二錢) 知母(二錢) 炙草(五分) 水煎服。

二母散 治肺勞有熱,不能服補氣之劑者。

知母 貝母(等分) 研末,姜湯服三錢。

元參升麻湯 治發(fā)斑咽痛。

元參 升麻 甘草(等分) 水煎服。

清斑青黛飲 治熱邪傳里,里實表虛,陽毒發(fā)斑。

青黛(五分) 黃連(五分) 犀角(五分) 石膏(四錢) 知母(一錢) 元參(一錢五分) 梔子(一錢五分) 生地(四錢) 柴胡(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姜、棗煎,加醋一匙和服。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

玉屑無憂散 治喉風喉痹,咽物有礙,或風痰壅塞,口舌生瘡。

元參(五錢) 黃連(五錢) 荊芥(五錢) 貫眾(五錢) 山豆根(五錢) 茯苓(五錢)甘草(五錢) 砂仁(五錢) 滑石(五錢) 硼砂(三錢)寒水石(三錢) 共研末,每用二錢,清水化服。能除三尸,去八邪,辟瘟療渴。

卷二

勞傷

勞者,五臟積勞也;傷者,七情受傷也。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限之氣血,消磨殆盡矣。

思慮太過則心勞,言語太多則肺勞,怒郁日久則肝勞,饑飽行役則脾勞,酒色無度則腎勞。方其初起,氣血尚盛,雖日日勞之,而殊不自知;迨至愈勞愈虛,胃中水谷之氣,一日所生之精血,不足以供一日之用,于是營血漸耗,真氣日虧,頭眩耳鳴,心煩神倦,口燥咽干,食少氣短,腰腳作痛,種種俱見,甚者咳嗽咽痛,吐血衄血,而疾不可為矣。秦越人謂虛勞則必有所損,精確不磨。其曰虛而感寒,則損其陽。陽虛則陰盛,損則自上而下,一損損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心,血脈不能營養(yǎng)臟腑;三損損于胃,飲食不為肌肉虛而感熱,則損其陰。陰虛則陽盛,損則自下而上,一損損于腎,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損損于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于脾,飲食不能消化。自上而下者,過于胃則不可治;自下而上者,過于脾則不可治。蓋深知人身之氣血,全賴水谷之氣以生之,其急急于脾胃之旨可見。即因勞致虛,因虛致?lián)p之故,亦昭然若發(fā)蒙矣。至其論治法,謂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diào)其營衛(wèi);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語語精當,度盡金針,后人恪遵成法,可以不惑于歧途矣。七傷者,《金匱》謂食傷、憂傷、飲食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jīng)絡(luò)營衛(wèi)氣傷。是言此七者,皆是內(nèi)傷,所以成虛勞之故。后人妄謂陰寒、陰痿、里急、精速、精少等為七傷,則專主腎臟而言,豈有五臟之勞,專歸一臟之理。蓋七傷者,七情偏勝之傷也。夫喜怒憂思悲恐驚,人人共有之境。若當喜而喜,當怒而怒,當憂而憂,是即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傷之有。惟未事而先意將迎,既去而尚多留戀,則無時不在喜怒憂思之境中,而此心無復有坦蕩之日,雖欲不傷,庸可得乎!然七情之傷,雖分五臟,而必歸本于心。喜則傷心,此為本臟之病,過喜則陽氣太浮,而百脈開解,故心臟受傷也。至于怒傷肝,肝初不知怒也,心知其當怒,而怒之太過,肝傷則心亦傷也。憂傷肺,肺初不知憂也,心知其可憂,而憂之太過,肺傷則心亦傷也。思傷脾,脾初不知思也,心與為思維,而思之太過,脾傷則心亦傷也。推之悲也、恐也、驚也,統(tǒng)之于心,何獨不然。故治七傷者,雖為肝脾肺腎之病,必兼心臟施治,始為得之。

卷二勞傷

心勞

心勞者,營血日虧,心煩神倦,口燥咽干,宜調(diào)補營衛(wèi),安養(yǎng)心神,宅中湯主之。

宅中湯(自制)天冬(二錢) 紫河車(二錢切) 人參(二錢) 茯神(二錢) 黃 (二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 丹參(二錢) 柏仁(二錢) 遠志(五分甘草水炒) 蓮子(二十粒去心)先生此方根據(jù)《難經(jīng)》損其心者調(diào)其營衛(wèi),以參、 、神、志補心氣,衛(wèi)即是氣,氣能生神。以丹參、柏仁、歸、芍補心血,營即是血,血能養(yǎng)神。補氣血不但是調(diào)營衛(wèi),亦且是安心神。蓮子以安脾,心脾為母子;天冬以滋腎,心腎在既濟。用河車者,乃生人造命之原,有補先天元氣之奇功也。

祖怡注。

卷二勞傷

肺勞

肺勞者,肺氣大虛,身熱氣短,口燥咽干,甚則咳嗽吐血,益氣補肺湯主之。

益氣補肺湯(自制)阿膠(二錢蛤粉炒) 五味子(五分) 地骨皮(二錢) 麥冬(二錢) 人參(二錢)天冬(二錢) 百合(三錢) 貝母(二錢) 茯苓(二錢) 苡仁(四錢) 糯米(一撮煎湯代水)先生此方根據(jù)《難經(jīng)》損其肺者益其氣,以人參、麥冬、五味之生脈法,以阿膠、百合、天冬之補肺陰,因氣即是水,水能化氣也。以糯米、茯苓和脾肺,以貝母、地骨、苡仁退虛熱而止咳血,肺潤則氣治,而金水相生矣。祖怡注。

卷二勞傷

肝勞

肝勞者,陽氣拂逆,陰氣虧損,身熱脅痛,頭眩耳鳴,筋節(jié)弛縱,加味扶桑飲主之。

加味扶桑飲(自制)熟地(五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川芎(八分) 木瓜(一錢酒炒)棗仁(二錢炒研) 牡蠣(四錢 炒) 茯苓(二錢) 廣皮(一錢) 甘草(五分) 金毛狗脊(二錢去毛切片) 續(xù)斷(二錢) 嫩桑枝(二兩煎湯代水)先生此方根據(jù)《難經(jīng)》損其肝者緩其中。肝,血臟也,主筋者也。以四物加棗仁補血,以牡蠣、木瓜、甘草,柔之斂之緩之。以續(xù)斷、毛脊、桑枝舒筋節(jié),以茯苓、陳皮和脾而調(diào)氣,肝之不足在其血,肝之失調(diào)在其氣也。祖怡注。

卷二勞傷

脾勞

脾勞者,或飲食不調(diào),或行役勞倦,積久脾敗,四肢倦怠,食少身熱,行健湯主之。

行健湯(自制)黃 (二錢) 人參(二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甘草(五分)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酒炒) 青蒿梗(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砂仁(一錢)料豆(三錢) 木香(五分) 大棗(二枚) 姜(三片)先生此方根據(jù)《難經(jīng)》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從本來無方中,自出手眼立一方。用四君加黃 ,四物去芎、地,加料豆、蒿梗以佐歸、芍,加香砂、陳皮以佐參、 、術(shù)、苓、草、姜、棗,調(diào)其營衛(wèi),亦所以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也。祖怡注。

卷二勞傷

腎勞

腎勞者,真陰久虧,或房室太過,水竭于下,火炎于上,身熱腰疼,咽干口燥,甚則咳嗽吐血,來蘇湯主之。

來蘇湯(自制)天冬(二錢) 麥冬(二錢) 生地(三錢) 熟地(三錢) 南沙參(三錢)北沙參(三錢) 白芍(一錢) 赤芍(一錢) 沙苑(三錢) 貝母(二錢)磁石(四錢) 杜仲(三錢) 茜草根(二錢) 牛膝(二錢) 杏仁(三錢) 蓮子(十粒去心)先生此方根據(jù)《難經(jīng)》損其腎者益其精。精,水也,而畏火,火動則精不安其宅,而腎勞起矣。所以欲補其精,必須先制其火;所謂制其火,非知、柏苦寒瀉火之謂,乃壯水以配火也,二地、二冬、南沙參、北沙參,所以壯水;二芍所以清心肝;杜仲、沙苑、磁石所以補腎固精而納氣;貝母、杏仁所以宣心肺;茜草、牛膝所以使上行之血下降;而蓮子則所以安靜上下君相火邪,而交心腎也。水旺火平,水火既濟,而未去之精可安,已去之精可再生也。五勞補方,不用一味助火藥,以勞字上半有二火字在焉。祖怡注。

卷二勞傷

虛勞最重脾腎論

五臟六腑,化生氣血;氣血旺盛,營養(yǎng)臟腑。虛勞內(nèi)傷,不出氣血兩途。治氣血虛者,莫重于脾腎。水為天一之元,氣之根在腎;土為萬物之母,血之統(tǒng)在脾。氣血旺盛,二臟健康,他臟縱有不足,氣血足供挹注,全體相生,諸病自已。人茍勞心縱欲,初起殊不自知,迨至愈勞愈虛,胃中水谷所入,一日所生之精血,不足以供一日之用,于是營血漸耗,真氣日虧,頭眩耳鳴,心煩神倦口燥咽干,食少短氣,腰酸足軟,種種俱見,甚則咳嗆失音,吐血盜汗,而生命危矣。孫思邈云補脾不如補腎,許叔微謂補腎不如補脾,蓋兩先哲深知兩臟為人生之根本,有相資之功能,其說似相反,其旨實相成也。救腎者必本于陰血,血主濡之,主下降,虛則上升,當斂而降之。救脾者必本于陽氣,氣主 之,主上升,虛則下陷,當舉而升之。近人治虛勞,不是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就是以大造丸用龜版、黃柏,一派陰寒腥濁性味,將置脾胃生長之氣于何地,不是在補養(yǎng)氣血,而是在敗壞氣血。因立兩法以救其弊。

陰虛火動,皮寒骨蒸,食少痰多,咳嗽短氣,倦怠焦煩,新定拯陰理勞湯主之。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麥冬(二錢) 五味(三分) 當歸(二錢)白芍(一錢) 生地(二錢) 丹皮(二錢) 苡仁(三錢) 橘紅(一錢) 蓮子(十粒)陽虛氣耗,倦怠懶言,行動喘急,表熱自汗,心中煩躁,偏身作痛,新定拯陽理勞湯主之。

人參(一錢) 黃 (二錢) 白術(shù)(二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七分)當歸(一錢五分) 五味(四分) 陳皮(一錢) 生姜(二片) 紅棗(二枚)此一論二方,乃先生晚年所作,同是補腎補脾,而與五勞脾腎兩方不同,為吾家所珍藏,而未經(jīng)刊布者。祖怡注。

卷二勞傷

喜傷

過喜則心氣大開,陽浮于外,經(jīng)脈弛縱,建極湯主之。

建極湯(自制)天冬(二錢) 琥珀(一錢) 辰砂(五分) 五味(五分) 棗仁(二錢炒研)黃(二錢) 人參(二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丹參(二錢) 柏仁(二錢) 紅棗(十枚) 姜(三片)此方與心勞同,用天冬、參、 、歸、芍、丹參、柏仁,而去河車、茯神、遠志、蓮子,加琥珀、辰砂、五味、棗仁、姜、棗。當然以琥珀、辰砂、人參、丹參安鎮(zhèn)心神為主,以黃 、五味、棗仁、白芍固表斂汗為輔。以喜則神越而汗泄,有暴脫之可能也。大喜暴脫,服藥不及,事所恒有;神凝則氣聚,氣聚即不患其脫矣。以天冬滋水而降火,當歸、柏仁養(yǎng)心血,姜、棗調(diào)營衛(wèi),使心氣鎮(zhèn)靜,心血充沛,君主無為,而皇建其有極矣。祖怡注。

卷二勞傷

怒傷

怒甚則脅痛,郁極則火生,心煩意躁,筋節(jié)不利,入夜不寐,沖和湯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江市| 鹤峰县| 明光市| 阿坝县| 奉节县| 北碚区| 西昌市| 龙门县| 兰坪| 武川县| 兰西县| 吴桥县| 阿坝| 斗六市| 德令哈市| 辽阳市| 青海省| 白朗县| 西林县| 平泉县| 格尔木市| 饶平县| 十堰市| 灌南县| 大荔县| 岱山县| 儋州市| 运城市| 长沙市| 探索| 奇台县| 阜阳市| 丰城市| 广平县| 阳原县| 新沂市| 江安县| 大同县| 鄢陵县| 贞丰县| 尉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