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河間六書 【金 劉完素】

瀉痢

小兒脾疳瀉痢者,皆熱甚。急驚,瀉痢色多青,為熱證明矣。痢色黃者何?為火甚則水衰而脾土旺,故痢色黃也。痢色紅赤者為心火,熱甚深也;痢色黑者為火熱過極,則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

儒門事親 【元 張從政】

凡小兒久瀉不止,至八九月間,只為秋深冷痢,泄瀉青白者,時時撮痛,乳癖不化,可用養脾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送下,日進三服則愈。益黃亦可用之。

幼科全書 【元 朱震亨】

痢疾

凡痢不論赤白,皆屬濕熱。或謂白為寒者非也。亦有食積而成者。其治有補有瀉。赤白,濕熱皆有。但熱證腹痛,濕證腹不痛耳。

凡赤痢者,濕熱傷在血分,從小腸中而來也,治法以四物湯加黃連、黃芩、黃蘗治之。

凡白痢者,濕熱傷在氣分,從大腸中而來也,以四君子湯加黃連、蒼朮治之。

凡赤白相雜者,此血氣俱傷也,以八物湯加黃連、黃芩、黃蘗、滑石、蒼朮治之。

以上三證后重者,俱加檳榔、枳殼。

凡治痢疾,不問赤白,初起之時,里急后重,腹中脹痛者,先用三黃丸下之,大者承氣湯下之,后用香連丸補之。

凡痢赤白日久,人事虛弱,原未經下者,若下之則人事虛空,不可損其不足,若不下則其積不去而難愈,只用保和丸連服數次,以腹痛愈為度;后用香連丸調之。

凡治痢者,通藥中切不可妄用巴豆、牽牛等藥,只用三黃丸為是。

凡痢下鮮血者,治法用清血丸,車前草、陳米炒煎湯吞下,神效。

凡痢下白涎,久不止者,用固腸丸,陳米飲送下,神效。

凡痢下赤白,日久不止者,用二根丸,陳米飲送下,即效。

凡暑月下痢純赤者,以益元散炒過滑石,加紅曲為丸,陳米飲送下。

凡赤白痢脫肛者,此氣下陷也,宜升提之,用和中丸、以升麻湯下。

凡赤白痢作渴者,用白朮散主之。

凡赤白痢嘔吐不食者,此名噤口痢。用木香則失之溫,用山藥則失之閉,只以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末,以陳米飲調下,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一海上方,用初生小兒胎糞,將小磁罐盛之,入麝香一分,水銀一錢,攪勻收之。如小兒噤口痢,將此藥點入眼內二三次,神效。

凡痢止后,身熱不退,或人事瘦弱者,只以集圣丸調之。

凡痢疾日久,大熱大渴不退者,不治。六脈洪數,面赤身弱者,不治。嘔不食,服藥無效者,不治。日久不止,下紫血成塊者,不治。下黑水如屋漏塵水者,不治。痢久轉作驚搐者,不治。痢后變作泄瀉,雖飲食如常者,不治。日久作渴不止,飲食漸減者,不治。手足消瘦,大肉折者,不治。脫肛一寸不收者,不治。

以上俱痢疾日久,犯此者不救。

袓傳治痢。不問赤白,先以解毒丸下之,后以香連丸調之。

西江月

痢疾古名滯下,食積濕熱相參。腸鳴疼痛不能安,里急后重無偏。赤乃小腸火盛,白乃大腸邪傳。愚醫以白作寒看,辛熱亂行丸散。

治痢初無二法,河間秘訣流傳。行氣和血術中先,管取子全無變。氣行后重自止,血行下痢須安。寒涼淡滲禁辛甘,不怕年深日遠。

凡痢先行通藥,黃連枳殼檳榔。當加酒蒸過大黃,甘草芒硝相傍。若還赤白日久,人事虛弱仿徨。保和丸子是仙方,最要認病的當。

下后痛除里急,再將赤白猜詳。赤痢無過剪紅方,白痢固腸穩當。赤白相兼不愈,香連丸子高強。明醫四海把名揚,奪取錦纏頭上。

若遇時行痢疾,排門一樣無差。頭疼身熱慢吁嗟,疫癘時行須怕。先用人參敗毒,次將承氣推車。然須察脈再減加,虛實分明方罷。

痢久前方不止,氣陷腸滑無停。急將良藥與提升,固濇兼行甚穩。參朮升麻歸芍,烏梅粟殼連芩。干姜訶子赤茯苓,粳米陳皮作引。

記取痢家藥品,解毒梔子連芩。硝黃二味可推陳,木香青皮痛定。枳殼檳榔后重,升麻柴胡提升。固腸粟殼訶梅靈,澤瀉豬苓水順。

痢疾不治數證,脈如洪大須防。噤口不食吐水漿,大熱渴煩腹脹。大孔不收魄戶,糞如塵黑瓜穰。面紅唇赤陷眉眶,氣急悶亂死樣。

嬰童百問 【明 魯伯嗣】

瀉痢

小兒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氣折其四肢,熱不得泄則壯熱,冷氣入胃變下痢,或赤白滯,起數去,小兒腹脹,痛極壯熱,氣脈洪大或急數,熱者宜調中湯下之,熱便歇,痢亦瘥也。但壯熱不吐下者亦宜服之。又夏月秋初,急有暴寒,折于盛熱,無可發散,客搏肌中,發于外則為瘧,發于內則為痢,內外俱發則瘧痢俱作,皆由榮衛不和,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客于腸胃;又因飲食所傷,冷熱不調,夾冷則白,夾熱則赤,冷熱交攻則膿血相雜;亦因沉積所作,赤痢積熱,白痢積冷,赤白相雜,冷熱之積。若脾胃氣虛,不能消化水谷,則糟粕不聚;或春間解脫,風冷所傷,腸胃虛弱,卒被風寒所折,便為下痢多矣。經云:春傷于風,夏必飧泄故也。調中湯去大黃加枳殼,更痢不止則加黃連治之。其暴下痢者,車前子末之,米飲調下,亦效。暑月用五苓散、車前子散,燈心湯調服;潑火散加減服。太陽陽明合病者,必下痢,葛根湯主之。嘔者加半夏。四逆散亦可服。

諸色痢

小兒痢候,皆因飲食無節,或餐果食肉物,不知厭足,乃脾胃尚弱,不能克化,停積于臟,故成痢也。熱搏則赤。風寒之氣入于腸胃,致今津液凝滯,則成白痢。或夾青者有驚積;或如魚腦,肚中疼甚者。大抵八痢但冷熱赤白,藥性雖有不同,治法不相遠矣。又有赤白相雜者,當先去其熱積,須用大黃、枳實、(石卜)硝之劑,以去其熱毒,然后以黃連、黃芩、黃蘗解其熱,痢自止,疼自定,此妙法也。如痢不止,則用地榆、熟艾等劑調理,自然平復。脾虛者,不可輕用粟殼濇滯等劑,必致危困,須用沒石子、黃連、阿膠、地榆以止之,方為盡善。其枳殼、芍藥,皆要藥也。噤口痢不能食者,石蓮散主之,香蒲散亦可。冷痢如豆汁肚疼者,胃風湯主之。脾毒痢臟熱,常服香連丸、黃連香薷飲、去桂五苓散、茅根湯、當歸、芍藥、枳殼、地榆、川芎等劑,先與解毒退熱,卻與開胃進食,分利水谷。寬腸定痛,先與水浸丹、敗毒散、地榆飲、寬腸枳殼散。有熱而痢不止者,三黃熟艾湯主之。積滯不通者,神芎亦可用。熱甚煩躁者,黃連解毒湯解之,潑火散亦效。

醫學綱目 【明 樓英】

痢疾

小兒痢疾,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傷,停滯不能克化,又為乳母恣食生冷熱毒厚味以傳之,又為風溫濕熱之邪以干之,故有此疾。有里急窘迫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或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于內,無所發散,客搏肌膚之中,發于外則為瘧,內外俱發則為瘧痢。凡痢久則令腫滿,下焦偏冷,上焦熱結,則為上實下虛。若脾肩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成噤口之證。又有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郁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別其虛實冷熱以治之,條然明白,不致妄投也。

赤白痢

赤白之痢,世人莫不曰赤為陽為熱,白為陰為冷;或曰無積不成痢。至于調治,若以冷熱之劑互進,或投去積之藥。必難取效。不究其原,何由可療?且四時八風之中人,五運六氣之相勝,夏秋人多痢疾。《內經》曰:春傷于風,夏生飧泄。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其可拘于無積不成痢之說?若專以積為論,豈一歲之中獨于夏秋人皆有積,春冬不然?蓋風邪入胃,木能勝土,不為暴下則成痢疾,赤白交雜,此為陰陽不分。法當分正陰陽,五苓散以導其逆,理中湯以溫其胃,使色歸一,然后施治。若一分之后,仍赤白同下,則當究其所患之因。若先白后赤,乃內傷生冷,失于蓋覆,由元氣感于暑熱,治法先救其里,次解暑毒。若先赤后白,乃先傷熱而后失蓋感冷,先宜解熱,后治其痢。

有挾熱而痢者則下純鮮血,此風能動血,宜冷服黃連香薷散、川草散及當歸散。加酢炒蒸柏葉,水姜煎服,或羌活散加三和湯,水姜倉米煎。

有挾冷而痢者,則下純白凍,或白上有粉紅色,或似豬肝瘀血,皆為陰證,蓋血得寒則塞濇故也。先用(口父)咀五苓散加守中湯煎投,次以附子理中湯帶涼服,或固真湯。倘不辨其虛實冷熱,妄行施治,以致脾胃愈虛,不能乳食,或噤口痢者,則難療矣。又有里急后重,蓋里急為陽,后重為陰。未圊前腹痛為里急,已圊后腹痛為后重。故里急者,大腸濇也,先以大順飲加寬氣飲和解,及羌活散,水、姜、倉米煎服;次以寬腸丸。后重為氣虛,用五苓散加人參,生姜煎服,并投香連丸。若二證俱作,前二丸子并進,或雙金飲、金粟丸亦佳。然瀉痢自是二證:糞夾水來,多而順者,曰瀉;帶血凍白凍,來三五點而痛者,曰痢。輕重陰陽,由此而分,斯為治法。有膿血交雜,經久不止,晝輕夜重,或晝夜頻數,食減痛多,并用萬金散、神效散主之。

有五色痢者,乃因五臟蘊熱,日久不散,故有是證。蓋五臟受熱,榮衛不調,五谷不化,熏腐臟腑,神氣昏沉,此候已危,最是腹中刺痛,兒小者無治法。蓋五色者,乃五臟之色皆見于外,兒大者可用局方三神丸,或小來復丹,以五苓散送下,或者可療。若投藥如故,不可為也。

又有風痢,多是黃褐色,與疳瀉頗同,但不臭為異耳。此風毒停滯于脾,宜去脾經風毒,瀉黃散主之。若見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少濇,痛熱并作,唇裂眼赤,氣促心煩,坐臥不安,狂渴飲水,谷道傾陷,時復面容如妝,飲食不進者,難治。

瀉痢黃赤黑,皆熱也;瀉痢青白,米谷不化,皆冷也。東垣云:白者濕熱傷于氣分;赤者濕熱傷于血分;赤白相雜,氣血俱傷也。海藏用四君、芎、歸治虛弱之痢,四君、干姜治虛寒之痢。愚常治手足指熱飲冷者為實熱,用香連丸;手足指冷飲熱者為虛寒,用異功散送香連丸。若兼體重肢痛,濕熱傷脾也,用升陽益胃湯。小便不利,陰陽不分也,用五苓散。若濕熱退而久痢不愈者,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瀉痢兼嘔,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虛寒也,用異功散加炮姜、木香。或變而為瘧者,肝克脾也,用六君、柴胡、釣藤鉤。若積滯已去,痢仍不止者,脾氣虛也。用四君子送下香連丸。若因乳母膏粱厚味六淫七情,致兒為患者,當各推其因,仍兼治其母,并參冷熱瀉及積滯腹痛等證覽之。若挾表證,宜發表。

治痢之法,若欲取積,只用官局進食丸甚穩,取積又能治痢,萬無一失。積已下,急以四君子湯加豆蔻、訶子補之,次服厚腸香連丸得效。

熱痢用涼藥

海藏治赤痢,用四君子加赤芍藥、當歸,入粟米少許同煎。

純血痢

巢氏云:小兒痢如膏血者,此是赤痢。腸虛極,腸間脂與血俱下故也。

《圣惠》云:夫小兒血痢者,由熱毒折于血,血入大腸故也。血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滯。若為毒熱所乘,遇腸虛血滲入于腸,則成血痢也。

《寶鑒》云:小兒腸熱即痢下鮮血,一如腸風。

冷痢用溫熱藥

海藏治白痢,用四君子等分,加干姜減半,入粟米少許同煎。

白膿痢

《嬰童寶鑒》論小兒腸寒,即下白膿腹痛。

膿血相雜痢

《圣惠》云:夫小兒膿血痢者,由毒氣在臟,血得熱則流溢滲入大腸,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腹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葛氏《肘后》云:小兒臟毒,滯下如魚腦。

五色痢

《形證論》歌曰:五色之痢最多端,見此方知有五般。青色只有驚積聚,黃多食積在脾間。白色冷虛腸胃患,赤為積熱最難安。雞肝隱積多成片,黑血相和不易安。唇搐胸高兼露齒,臉紅筋出每居前。急安臟腑和湯散,醫者留心按古賢。

又歌曰:五色之痢莫言奇,四歲之前始有之。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因食積毒于脾。赤黑已知心腎病,白多殘害是脾為。三七以前無變動,休令多睡飲餐遲。

此疾且須和五臟,補榮衛,方漸慚安愈。如目腫不進飲食,只與平胃散補之。

蠱痢

《巢氏病源》云:小兒蠱毒痢,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之氣,小兒解脫為其所傷,邪與血氣相搏,入于腸胃,毒氣蘊積,值大腸虛者則變痢血,其痢狀血色,蘊瘀如雞鴨肝片,隨痢下。此是毒氣盛熱,食于人臟,狀如中蠱,故謂之蠱毒痢也。

《石壁經》脾毒痢歌曰:脾間有毒號純陽,本為醫人熱藥傷。致使大腸多結濇,多饒枯血在枯腸。如風腹閉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急更如狂。先須解熱并開胃,便是明醫用藥良。

此脾受熱積失治則伏毒,治當涼脾,次去其積。若胸前骨忽然高者,更加喘急,則不治也。

《鳳髓經》注云:宜與金華散、香連丸。

《形證論》風毒痢歌:八痢之中風轉難,形如青草汁多般。毒風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積不須先下積,閉眸食絕不堪看。若歸白痢還須下。臟腑頻溫得本原。

瀉痢兼證

《巢氏病源》云:小兒痢兼渴候,此是水谷痢。津液枯竭,臟腑虛燥則引飲。若小便快者,痢斷渴則止;若小便濇,水不行于小腸,滲入腸胃,渴亦不止,痢亦不斷。凡如此者,皆身體浮腫,脾氣虛不能克水故也,亦必眼痛生障。小兒上焦本熱,今又痢,下焦虛,上焦熱,氣轉盛,熱氣熏肝故也。

茅先生以為食傷脾胃所致,先用醒脾散、勻氣散調;一日后下調中飲,夾乳香散、龍涎膏調理即愈。或單搗冬瓜汁飲之。

羸瘦

巢氏云:小兒腸胃虛弱,受風冷則下痢,痢斷后,脾胃尚虛,谷氣猶少,不能榮血氣,故羸瘦。

浮腫

《惠濟》論小兒痢瘥后遍身腫候歌云:冷痢日久失醫治,遍身浮腫卻如吹,脈洪是氣化為水,沉實還因積有之。順氣腫消為上法,氣平兩日定多尿。莫教食飽還憂滯,此疾元因積損脾。

脫肛

肺與大腸為表里。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閉結不通,肺虛寒則腸頭出露。有因痢久里急后重,努力肛開,為外風所吹,或伏暑作瀉,腸滑不禁;或稟賦怯弱,易于感冷,亦致大腸虛脫。凡小兒所患瀉痢,皆因暑濕風熱,乘脾胃虛而得。蓋風屬木,木勝則制土,土主脾胃,虛而受制;又濕喜傷脾,因虛受濕,不能分別清濁,水谷交雜則為洞泄,洞泄既久,大腸亦虛。大腸乃手陽明燥金,而土虛不能生金,金氣既虛,則傳送之道亦虛,又為風冷所襲,故肛門脫而不收。法宜補脾溫胃,使金得受母之益而氣實,宜藿香飲、勻氣散、平胃散主之;次則內投固腸之劑,用健脾飲、養臟湯服餌。外以敷貼之法,用伏龍肝散傅之,及萆麻膏貼顖門,使引氣上,令其自收;如收盡,仍以水洗其膏。及有邪熱積滯于大腸,未經疏滌,亦成此疾。其肛門色紅而軟,肺脈浮數,右手指紋紫見,身微有熱,時或煩躁,先投清肺飲疏解,次用薄荷散、蟠龍散為治,間服萬安飲亦佳。

巢氏云:實熱則大便秘結,虛寒則肛門脫出,此多因吐瀉脾氣虛,肺無所養,故大腸之氣虛脫而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或四君子為主。若脫出緋赤或作痛者,血虛而有熱也,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四物、牡丹皮。微紅或作痛者,氣虛而有熱也,佐以四君、牡丹皮。大凡手足指熱者屬胃氣熱,手足指寒者屬胃氣寒。

湯氏方治脫肛,大腸自糞門出,宜用蔥湯熏洗令軟,款款送上。此因瀉利得之者,亦可服瀉利之藥,然后用槐花等藥。又有用一味五倍子煎湯,入(石卜)硝熏洗而縮者。又有用真蒲黃碾極細,以豬肝拌勻,敷肛門上而入者。《全嬰方》用濇腸散。兼有痔證腫痛者,用黃丹、滑石等分,井水調涂即消;并用鉛白霜半錢,片腦半字,好酒調敷腫處甚佳。黃連解毒湯亦可服。用苦參湯洗亦效。亦有用密陀僧、白礬、腦子末之,敷上,更用荊芥、防風等項洗之。用生瓜蔞根者亦效。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宋 撰人未詳】

八痢論

小兒氣血怯嫩,臟腑軟弱,因觸冒風寒,飲食冷熱,以邪干正,致脾胃不和,凝滯停積,蘊毒結作,或水谷不聚,或膿血純雜,變而為痢。其候有八:一曰水谷痢,謂便下糞稀薄而不聚,快利出易,水谷不化也。然雖是瀉,便時亦覺里急后重,故為痢也。二曰冷痢,謂便下純白膿也。三曰熱痢,謂便下純赤血也。四曰滯痢,謂便下膿血相雜也。五曰積痢,謂有積傷為痢,浸久或差而復發也。六曰疳痢,謂患疳積而下痢也。七曰蠱痢,謂如蠱毒下紫黑血,或如赤豆汁,或如雞鴨肝片也。八曰休惜痢,謂下血黑黯中有白物,如腸中之脂或如爛魚腸之狀。此腸胃潰傷,患者更休愛惜,故以名之。亦名休息者,謂患即無休息而至死也。凡痢若粥藥不能進者,此便為死候也。

經驗大黃湯 【《千金方》,下同】  治小兒暴冷,水谷下;或乳冷下青,結不消;或冷實吐下,干嘔煩悶;及冷滯赤白下者,良。若已服諸利湯去實,胃中虛冷,下如水,干嘔眼陷,煩擾不宜利者,可除大黃。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遂為霍亂者,但用大黃。小兒諸霍亂宜利者便用大黃,不須利宜溫和者除之。

大黃六分 桂心 厚樸 甘草 干姜各一分 人參 茯苓 白朮 當歸各二分 桔梗三分

右十味,以水三升半,煮取八合。凡兒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一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以來,一服三合。

黃蘗湯 治小兒夏月傷暴寒,寒折大熱,熱入胃,下赤白滯如魚腦,壯熱頭痛,身熱手足煩,此太陽之氣外傷寒,使熱氣便入胃,服此方良。若誤以利藥下之,或以溫脾湯下之,則熱劇。以利藥下之便數去,赤汁如爛肉者,或下之不瘥,宜以濇熱藥斷之。下既不止,倍增壯熱者,服之即效。或是溫病熱盛,復遇暴寒折之,熱入腹中,下血如魚腦者,服之良。

黃蘗 黃連 升麻 當歸 白頭翁一作白斂 牡蠣 石榴皮 黃芩 寄生 甘草各二分 犀角 艾葉各一分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兒至二百日,一服三合半。

治中結腸圓 治小兒濕冷,滯下赤白青色如魚腦,肛脫出,積日腹痛,經時不斷者。

赤石脂五分 吳茱萸三分 干姜 附子 當歸 厚樸 白朮 木蘭皮 白頭翁 黃連 石榴皮 黃蘗各二分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大豆,二歲兒五丸,三歲已上服十丸,十歲已上二十丸。暴下者服少許便瘥,積下者盡一劑更合。

梔子丸 治少小熱痢不止。

梔子七枚 大棗四枚,炙黑 川黃連五分 礬石四分 黃蘗三分

右五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至十丸。

黎蘆圓 治少小泄清痢。

黎蘆二分 黃連三分 附子一分

右三味為末,蜜和丸如麻子大,以粥飲下二丸,立愈。

四物梁米湯 治少小泄注。

粱米 稻米 黍米各二升 蠟如彈子大

右四味,以水五升,東向灶煮梁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黍米三沸出滓,以蠟內汁中和之,蠟消取以飲之,數試有驗。

龍骨湯 治少小壯熱引飲下痢。

龍骨 甘草 大黃 赤石脂 石膏 寒水石 瓜蔞根 桂心各二兩

右八味治下篩,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兒大小服之。

大黃湯 治少小下痢,苦熱不食,傷飽不乳。

大黃 甘草 麥門冬各一兩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歲兒分三四服。

生金牛黃湯 治少小積下不止,因發癎。

生金三銖,一方用六銖,無生金用熟金亦得。法應作屑,方今盡用成器者 牛黃三銖 麻黃二分 黃連 干姜 人參 甘草各一分 細辛半分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去滓,臨服研牛黃以煮湯中。嫌兒熱者,用生姜代干姜。今世乏生金,但用成器亦善,二三兩皆得用之。

澤漆茱萸湯 治小兒夏月暴寒,寒入胃則暴下如水,四肢被寒所折則壯熱,經日不除,經月許日,變通身虛滿腹痛,其脈微細,服此湯一劑,得漸漸安神。

澤漆 青木香 海藻各二分 吳茱萸 茯苓 白朮 枯梗 芍藥 當歸各三分 大黃一分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二百日至一歲兒一服二合半,一歲已上至二歲一服四合。

枳實散 治少小久痢淋瀝,水谷不調,形羸不堪,宜此。

枳實二兩 治下篩,三歲已上飲服方寸匕,若兒小以意斟酌,日三服。

鱉頭圓 治小兒積冷久不瘥,后余脫肛不瘥,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入者。

死鱉頭二枚,炙令焦 磁石四兩 桂心三兩 小猬皮一枚,炙令焦

右四味為末,蜜丸如大豆,兒三歲至五歲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兒年大,以意加之。

除熱結腸圓 斷小兒熱下黃赤汁沫,及魚腦雜血,肛中瘡爛,坐(上匿下蟲)生蟲。

黃連 蘗皮 苦參 鬼臼 獨活 橘皮 芍藥 阿膠各半兩

右八味為末,以藍汁及蜜丸如小豆,日服五丸至十丸。冬無藍汁,可用藍子一合,皆蜜和為丸。

香連丸 【《真訣》方】  治赤白痢疾,并水瀉暑瀉。

黃連凈,二十兩 吳茱萸去梗,十兩

右先將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磁器內,置熱湯中頓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去茱用連為末,每末入木香末一兩,淡酢米飲為丸如麻子大。

益黃散 【《儒門事親》】  治小兒痢。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 甘草各半兩 丁香二錢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煎,食前服之。

香連丸

木香 訶子肉面炒 黃連炒,各半兩 龍骨一錢

右為細末,飯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

丹溪方 【《平方會萃》,下同】  治食積痢疾。

黃芩 黃運 陳皮 甘草 煎服。赤痢加紅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一方,去陳皮加大黃。

食積痢方

炒曲 蒼朮 滑石 芍藥 黃芩 白朮 甘草 陳皮 茯苓

右(口父)咀,煎下保和丸。

二朮湯 治小兒八歲下痢純血,以食積治。

蒼朮 白朮 黃芩 白芍 滑石 茯苓 甘草 陳皮 神曲炒

右,煎下保和丸。

三黃丸 【《幼科全書》,下同】

黃連 黃芩 大黃

右共為末,神曲糊丸,以木香檳榔湯下。

大承氣湯

枳殼 厚樸 大黃 芒硝 甘草 檳榔

右作一服,此通腸去積之藥也。

保和丸

南山楂肉二兩 神曲炒 半夏 白茯苓 白朮各一兩 蘿卜子 連翹 陳皮各五錢

右為末,粥丸如黍米大,飲吞下。蓋小兒食積脾虛,以補藥下之者,此也。

清血丸

槐子炒 荊芥穗煨 側柏葉炒

右為末,醋糊丸,陳米湯吞下。

固腸丸

樗根白皮,不拘多少,細切略炒

右為末,糊丸如黍子大,陳米湯吞下。

和中丸

黃連炒 陳皮各五分 澤瀉 車前子 白茯 山藥 人參 干姜各二錢

右為末,酢糊丸,陳米湯吞。脫肛,用升麻湯送下。

二根丸

紅椿木根皮 白椿木根皮即樗根

右為末,米糊丸,陳米飲下。

益元散

滑石炒,一兩 甘草二錢五分 紅曲去殼炒,五錢

右為末,米糊丸,陳米飲下。

參苓白朮散 此藥性平,凡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及大病后助補脾胃必用之藥也。

人參 白朮 白茯 山藥 甘草 桔梗 苡仁 蓮肉 石菖蒲 白扁豆姜汁制,各一兩

右為細末,陳米飲下。

又方 治痢疾。

陳細茶 生姜等分 無根水濃煎,露一宿溫服。

香連丸 【《片玉心書》】  治赤白痢相雜,里急后重。

黃連 吳茱萸同炒,五錢,去茱萸 木香五錢 石蓮肉三錢 共為末,酢糊丸如粟米大,陳米湯送下。久痢不止者,加肉豆蔻,面包煨去油五錢。

金鎖散 【《全幼心鑒》,下同】  治小兒久痢赤白。

桂去皮姜汁炙紫 黃連以茱萸炒過

右等分為末,紫蘇、木瓜煎湯服之。

神仙救苦散 治小兒赤白痢下,日夜百行不止。

御罌粟殼醋炒為末,去筋凈,再以銅器炒過 檳榔炒赤研末,各收

右每用等分,赤痢蜜湯下,白痢砂糖下。忌口味。

駐車丸 治小兒積痢。

百草霜二錢 巴豆煨去油,一錢

右研勻,以飛羅面糊和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米飲下,紅白姜湯下。

香連丸 【《窮鄉便方》】

宣黃連一兩,去蘆須,用吳茱萸浸水拌蒸,不用茱萸,以黃連炒干為細末 小茴香微炒地上存性 元胡索各五錢,酒拌蒸 俱為細末,用早米糊為丸如粟米大,米湯送下。量兒大小:大每服一錢,小者五分。

調中湯 【《嬰童百問》,下同】  治夏末秋初,忽暴折于盛暑,熱結于四肢則壯熱頭疼,傷寒于胃則下痢赤白。

大黃七錢半 桔梗 槁本 茯苓 甘草炙 干葛 黃芩炒 芍藥炒 白朮炒,各半兩

右(口父)咀,白水煎,量大小加減服。得快氣利,壯熱便歇,去大黃,加黃連、枳殼,止利尤妙。或加地榆,或加當歸皆可。感風加荊芥。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發熱口燥,咽干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治吐瀉下痢。

澤瀉二兩半 豬苓 白朮炒 白茯各一兩半 肉桂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不拘時,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

車前子散 治暑月伏熱,霍亂吐瀉,煩悶引飲。

白茯苓 豬苓 陳香薷 車前子各一兩 人參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燈心泡湯調下。腹痛加芍藥,瀉不止加石蓮。

潑火散 治中暑煩躁,發渴口干,及治血痢。

青皮 赤芍藥 黃連去須 地榆各一兩

右為細末,冷水調下一錢。如血熱妄行,加甘草。

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強幾幾,惡風無汗,不惡寒。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 肉桂 生甘草各一兩 白芍藥二兩,炒

右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子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服,取微汗。

四逆散 治少陰病,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

甘草炙 枳實炒 柴胡 白芍藥炒,各一兩

右搗篩為細末,水飲調下二錢,日進三服。如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半兩。下利悸者,加桂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內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石蓮散 治小兒噤口痢,噦逆不食,止而復作。

蓮肉去心炒

右為末,米飲下一錢。一方用山藥為末,米飲調服亦妙。

香脯散 治小兒刮腸下痢,噤口不食,閉眼合口,危急之證。

精豬肉一兩,薄批一片 膩粉一錢

右將肉于炭火上慢炙,旋鋪膩粉炙令成脯,每以少許與吃,如未知吃,且放鼻間,自然要吃。此方治胃口有毒,至奇至妙。

香連丸 治瀼積瀉,亦治痢。

黃連 吳茱萸各一兩,炒去茱萸 木香二錢半 訶子半兩

右為末,面糊丸如麻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

黃連香薷飲 治暑熱所傷,下痢赤色。

扁豆炒 厚樸姜炒,各半兩 黃連姜汁炒 香薷各一兩

右銼散,每服三錢,水姜煎服。

茅花湯 治鼻衄不止,吐血下血。

茅花一大把

右用水三盞,煎濃汁一盞,分二服即瘥。無花,根梗代之。亦治血痢黑痢。

頓止丹 治瀉利先鋒之藥。

黃丹一兩 巴豆四十九個 乳香二錢

右用麻油二錢,蠟半兩,溶化和丸。冷證加木香二錢半。

敗毒散 治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

人參 茯苓 生甘草 前胡 川芎藭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 枳殼麩炒黃,各一兩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薄荷各少許。止瀉痢,用陳倉米煎,粳米亦可。

地榆散 治瀉痢血痢。

地榆 訶子 生甘草各一兩

右為末,鹽米湯調下。有熱加黃芩。

芍藥蘗皮丸 治一切惡痢,窘痛膿血。

芍藥炒 黃蘗各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右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一古加枳殼。

寬腸枳殼散 順氣止痢。

甘草六錢,炙 枳殼炒,二兩四錢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

三黃熟艾湯 治下痢赤白,及治傷寒四五日而大下,熱痢時作,諸藥不效,宜服此湯。

黃芩 黃連 黃蘗各七錢半 熟艾半雞子大

右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

神芎丸 治小兒痢。

生大黃 黃芩各二兩 生牽牛頭末一兩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右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食后服。一方加蒲黃,止血證用。

黃連解毒湯 治熱痢如神之劑。

黃連三錢 黃蘗半兩 梔子四個 黃芩一兩

右銼散,每服三錢,水煎服。

湯氏異功丸 治渴止瀉,消暑毒,生津液。夏月出路含化,免吃水,妙。

澤瀉一兩二錢 豬苓去皮,七錢 肉桂三錢半 茯苓 人參 白朮 辰砂各半兩

右末,蜜丸芡實大,燈心竹葉湯下二三十丸。一方加陳皮。

胃風湯 【《保嬰撮要》下同】  治風冷客于腸胃,乳食不化,泄瀉腸鳴,腹滿而痛,或下如豆汁,或瘀血,日夜無度。

白芍藥 白朮 肉桂 人參 當歸 川芎 茯苓

右為末,每服二錢,入粟米,水煎,空心熱服。

地榆飲 治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并。

地榆三分 甘草 赤芍藥炒 枳殼各二分

右,水煎服。

升陽益胃湯 止渴消暑,生津液。

黃芪二錢 半夏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川黃連各一錢 川獨活 防風 白芍藥 羌活各五分 陳皮 茯苓 柴胡 澤瀉各三分

右,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四分,食遠服。

羌活散 【《證治準繩》,下同】  治傷風時氣,頭痛發熱,身體煩疼,痰壅咳嗽,失音鼻塞,聲重,及解時行痢赤白。

人參 羌活 赤茯苓 柴胡 前胡 川芎 獨活 桔梗 枳殼麩炒微黃色,去麩不用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干,銼片炒微黃色 甘草各一兩

右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薄荷三葉,煎七分,無時溫服。發散風邪,入蔥白同煎。痢證,姜、倉米煎。

水浸丹 治瀉痢先鋒之藥。

黃丹研細,一兩 大巴豆二十五個,去皮膜研出油

右研勻,用黃蠟半兩,熔作汁拌勻,量大小旋丸,水浸吞下,臨病隨意用。一方,黃丹二兩半。

寬腸丸 治痢后里急,大腑閉濇不通。

枳殼炒微黃,仍用清油浸透一兩,焙干,五錢 麻仁去殼 木通去皮節 大黃半生半炮 檳榔 大腹皮洗凈焙干,各二錢半

右除麻仁,用乳缽極細研,外五味,檳榔不過火,余焙,同研成末,入乳缽中與麻仁再杵勻,煉蜜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仍似枳殼甘草煎湯,空心送下。一二歲嬰孩,溫蜜湯下。

地榆散

地榆 訶子 厚樸姜制,各等分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姜、棗煎服。

又方

地榆 烏梅 藥皮 甘草 當歸各等分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煎服。

川草散 治腹痛,下痢赤白,不拘遠近。

川芎 白芷 甘草半生半炙,各七錢 赤芍 當歸酒洗 黃連各五錢

右銼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白痢白姜湯調,赤痢甘草湯調,赤白痢溫米清湯調,并空心服。

備急方 治熱痢。

蠟茶 蜜磨生姜

右用井花水調,渴則飲之。

錢氏黃蘗丸 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蘗去皮,半兩 赤芍藥四錢

右為末,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量兒加減。

外臺子芩湯 治小兒熱痢。

子芩十二分 知母 女萎各六分 竹葉八分 黃蘗 甘草炙,各四分

右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圣惠梔子仁散 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干,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梔子仁 當歸酒洗銼微炒,各半兩 黃蘗 地榆微炙,各三分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烏梅散 治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

烏梅肉二枚,微炒 黃連微炒 藍葉各一分 犀角屑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炙草各半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開胃散 治赤痢。

白朮 茯苓 人參各半錢 石蓮子肉十個

右為末,藿香湯下半錢。

養臟湯 主生津益氣,溫腸止痢。

人參 炙草各二錢半 白芍藥 白朮各半兩 南木香 肉桂去粗皮,各一錢 肉豆蔻煨 罌粟殼去蒂蜜水炒 訶子肉各一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入倉米同煎。

廣濟方 療客冷白痢。

人參六分 厚樸炙 甘草炙,四分 茯苓 桔梗各五分 梁州櫸皮八分,炙

右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可一合為度,以瘥止。忌如常法。

嬰孺方 治五六歲兒冷痢。

當歸 黃連 龍骨各四分 赤石脂 厚樸炙 干姜 酸石榴皮各二分

右切,以水三升半,煮一升六合,為四服,相去一炊,久服。

雄朱散 治小兒腸胃虛冷,下痢頻并,日夜疼痛不可忍。

雄黃一分,研飛 乳香細研 白礬煅,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陳米湯調下,一日三服。

玉脂散 治冷痢大便青色,甚則有膿。

白石脂 當歸洗焙干 丁香 白朮炮,各一兩 草豆蔻去皮 厚樸生姜汁制,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艾湯 治白痢。

艾葉微炒 當歸各一兩 干姜炮 木香 訶梨勒皮炮,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粟米少許,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養臟湯 治白痢頻并。

當歸洗焙 烏梅肉 干姜 黃芪 白朮炮 龍骨各一兩

右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姜、粟米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前,量大小加減。

香連丸 治赤白下痢,煩渴作痛。

凈黃連一兩銼,用吳茱萸同炒黃,仍去茱萸 烏梅肉二錢半,薄切片,用新瓦上慢火焙干 南木香半兩,不過火

右為末,用阿膠半兩銼碎炒脹,水化為糊,候冷入乳缽內,同前藥末停分杵勻,丸作麻仁大,赤痢每服三十三丸至五十五丸,或七十七丸,甘草湯空心下;白痢丸數同前,白姜湯空心下;赤白交作,溫米清湯,空心咽服。

金粟丸 治下痢赤白,水谷不化。

凈黃連一兩 川芎 枳谷制 谷芽洗焙 赤茯苓 白芷 木香各半兩

右除木香別銼不過火,余六味焙,入木香同為末,用神曲末一兩煮糊,丸粟米大,每服七十丸至百丸,空心溫米清飲湯下,或不拘時。

白附香連丸 治腸胃暴傷,乳哺冷熱相雜,渴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扭撮,晝夜頻并,乳食減少。

黃連 木香各一錢 白附尖二個

右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三十丸,米飲下,食前,日夜各四五服。

豆蔻香連丸 治瀉泄,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腸鳴切痛,立效如神。

黃連炒,三錢 肉豆蔻 木香各一錢

右為細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服,食前米飲下。

吉氏香連丸 治赤白痢。

黃連 木香 訶子皮各一兩 肉豆蔻二個 子芩半兩

右末,蜜丸菉豆大,空心酢漿湯下。小兒五丸,空心日午再服,煎姜蜜湯下。

葛氏雞子餅 療小兒秋夏暴冷痢,腹脹,乍寒乍熱,白滯下。

雞子一枚 胡粉一丸,碎絹篩

右合雞子黃白調熬令熟,如常雞子餅,兒年一歲一食半餅,日再,不過二餅即瘥。兒大倍作。凡羸弱不堪與藥,宜與此餅。

脂附丸 【《王氏手集》】 治小兒純膿白痢,其效如神。

大附子一枚

右先用豬膏攄成油半盞許,蘸前件附子令裂,撈出放冷,削去皮臍,研為細末,以棗肉和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二十丸,米飲送下,空心食前服。

朱氏家傳方 治小兒白膿冷痢,臍下絞痛。

訶子皮 青木香各等分

右為末,以粳米飯丸如菉豆大,米飲下五丸。

附子散長沙醫者丁時發傳 治小兒疳痢,多有白膿腹,內(疒丂)痛。

附子炮去皮尖,一枚 龍骨 赤石脂各半兩 密陀僧 黃丹 胡粉炒 烏賊魚骨燒灰 赤芍藥各一分

右件為末,每服半錢,米飲下,一日三服。

血痢方 治小兒熱毒。

犀角十分 地榆六分 蜜三分 地麥草五合

右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量兒大小服。

又方

蔥白三兩 香豉三合 梔子七枚 黃連一兩

右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

又方 【《外臺》劉氏】  療小兒血痢。

地榆 酒黃蘗 川黃連 酒黃芩各六分 馬藺子二分 茜根一兩 生姜三分

右七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大小量之,與一合至二合為度。

又方 【《食醫心鑒》】  治小兒血痢。

生馬齒莧絞汁,一合

右和蜜一匙匕,空心用之。

黃連散 【《圣惠》】  治小兒血痢煩熱,口干腹痛。

黃連去須微炒 犀角屑 白蘘荷根 黃芩 蔓青根 吳藍各一兩 白頭翁三分 炙草 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馬齒菜汁粥 【《圣惠》】  治小兒血痢不瘥。

馬齒菜汁一合 蜜半合 粟米一合

右以水一大盞,煮作粥,后入二味和調,食前服之。

水蓼丹 治血痢疳瘦。

蛇蛻皮燒灰 雞豆殼燒灰,各一兩 胡黃連 水蓼各半兩,各搗羅為細末。次用 朱砂半兩 真蘆薈 牛黃 粉霜各細研,一分

右件都拌勻,再研細,軟飯和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麝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茜根湯 治血痢不瘥。

茜根銼 地榆銼 黃連去須 赤石脂煅 阿膠炙熟,各一兩 甘草炙 黃蘗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厚腸丹 治血痢腸虛。

黃連 川楝子各一兩 木香 阿膠蛤粉炒 吳茱萸微炒 當歸洗焙,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乳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圣效散 治血痢久不瘥。

赤石脂燒赤 白龍骨煅 阿膠炙,各一兩 訶梨勒皮 木香 炮姜 黃連 炙草各半兩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粟米飲調下,食前服。

必效丹 治血痢煩并。

川黃連去須,二兩 大棗半升 干姜一兩 白礬半兩

右件用瓦器盛,鹽泥固濟,留一竅子,以木炭火燒,煙息為度,取出搗羅為末,白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又方 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蘗去皮,半兩 赤芍藥四錢

右同為細末,飯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送下。大者加丸數。

又方 吉氏家傳,治小兒血痢。

宣連為末

右以雞子捻作餅子,炭火煅令赤,便蓋著,勿令泄氣,候冷細研,空心米飲下半錢,以意加減服。

又方

好郁金末半錢

右,用熱水調下。

吉氏地榆散 治小兒血痢,日久不瘥。

地榆一分,炒 訶子五個,炮去皮 陳槐炒 黃連各一錢,炒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陳米飲下。

白頭翁丸

白頭翁三分 黃連六分,研 石榴皮三分

右三物,以水三升,煮取八合,兒生四十日以五合為三服,大者則加藥。一方,去石榴皮,用犀角屑三分。

肘后乳母方

扁豆莖一升,炙干切 人參三兩

右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取汁,煮粟米粥與乳母食之,良。

肘后近效方 療小兒三歲即患痢,初患膿少血多,四日膿多血少,日夜四十余行。

生地黃汁五小合 羊腎脂一小合

右,先溫腎脂令暖,分三四服,立效。乳母須禁服,并有乳母方在前。

圣惠吳藍散 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腹痛。

吳藍 川升麻 赤芍藥 龍骨煅,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盞,入豉三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樗根皮散 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困重。

臭樗根皮一分,銼炒微黃 枳殼去瓤微炒 黃連去須微炒 蕪荑微炒 赤芍藥各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三十粒,蔥白一莖,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人參散 治小兒膿血痢,多時不瘥,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人參 當歸微炒 地榆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黃連 子芩 黃蘗炙 赤芍 白蕪荑微炒 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薤白一莖,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雞屎礬丸 治小兒膿血痢不瘥,漸加瘦弱。

雞屎礬燒灰 龍骨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黃連去須微炒,各一兩 胡粉一分,炒微黃

右件藥搗羅為末,煎釅酢為膏和丸如菉豆大,每服以暖漿水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黃連阿膠丸 治小兒熱痢下重,膿血疼痛,腹中痛不可忍。

真川黃連去須,一兩半 白茯苓 白芍藥炒 阿膠杵碎,慢火炒如珠子白色,別杵為細末,各半兩

右上三味為細末,斟酌米酢多少,熬膠得所,和勻入臼杵萬下,眾手丸如菉豆大,每服自二十丸為始,至于五十丸,食前溫米飲下,日二三,以知為度。未知,加藥更丸一等如黃米大,與小兒服。

燔發散 治腸澼下膿血。

白石脂一分 發灰 甘草炙,各二分

右為末,米汁和二刀圭,日二服。

張渙健胃丹 治泄痢兼膿血,日漸羸瘦。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枯白礬一分 烏梅肉炒 龍骨 白石脂 神曲炒 干姜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酢煮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青橘丹 治冷熱相交,赤白相雜膿血。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 當歸酒洗焙 黃連 干姜各一兩 厚樸生姜制 肉豆蔻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白面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為你推薦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龍族(1-4合集)
會員

累計銷售量達千萬冊的青春幻想小說,被譽為“東方的《哈利·波特》”,作者江南本人獲得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榮譽。主角路明非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在申請留學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屠龍學院——卡塞爾學院的來信,從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伙伴陳墨瞳、楚子航、愷撒等人的幫助下,屬于龍族的神秘世界逐漸在他們面前展開,路明非神秘莫測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江南 201萬讀過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會員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江南 36.1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阳市| 衡阳市| 鞍山市| 留坝县| 大渡口区| 梅河口市| 西畴县| 交城县| 赣州市| 那坡县| 南投县| 九江县| 华容县| 汝城县| 巩留县| 灵川县| 镇巴县| 汉源县| 怀化市| 克什克腾旗| 安远县| 乐清市| 普陀区| 临西县| 昌邑市| 湄潭县| 德州市| 肇东市| 辽阳县| 清原| 镇原县| 荣昌县| 天镇县| 个旧市| 融水| 孟州市| 昌江| 民县| 白朗县| 固阳县|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