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外科癭瘤疣痣門
- (清)陳夢雷
- 4832字
- 2015-12-25 13:57:08
順氣歸脾丸 治思慮傷脾,致脾氣郁結,乃生肉瘤,軟如綿,腫如饅,脾氣虛弱,日久漸大,或微疼或不疼者服之。
陳皮 貝母 香附 烏藥 當歸 白朮 茯神 黃芪 酸棗仁 遠志 人參各一兩 木香 甘草炙,各三錢
右為末,合歡樹皮四兩煎湯,煮老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食遠,白滾湯送下。
通氣散堅丸 治憂郁傷肺,致氣濁而不清,聚結為瘤,色白不赤,軟而不堅,由陰陽失度,隨喜怒消長者宜服。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石菖蒲 枳實炒 人參 膽南星 天花粉 桔梗 川芎 當歸 貝母 香附 海藻 黃芩酒炒,各等分
右為末,荷葉煎湯糊為丸寒豆大,每服一錢,食遠,燈心二十根、姜三片,泡湯送下。
調元腎氣丸 治房欲勞傷,憂恐損腎,致腎氣弱而骨無榮養,遂生骨瘤。其患堅硬如石,形色或紫或不紫,推之不移,堅貼于骨,形體日漸衰瘦,氣血不榮,皮膚枯槁,甚者寒熱交作,飲食無味,舉動艱辛,腳膝無力者,并服之。
淮生地酒煮搗膏,四兩 山萸肉 山藥 丹皮 茯苓各二兩 人參 當歸身 麥門冬搗膏 澤瀉 龍骨 地骨皮各一兩 黃蘗鹽水炒 知母童便炒,各五錢 木香 砂仁各三錢
右為末,鹿角膠四兩老酒化稠,加蜜四兩同煎,滴水成珠,和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溫酒送下。忌白蘿卜火酒房事。
海藻玉壺湯 治癭瘤初起,或腫或硬,或赤不赤,但未破者服之。
海藻 貝母 陳皮 昆布 青皮 川芎 當歸 半夏 連翹 甘草節 獨活各一錢 海帶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凡服此藥餌,先斷厚味大葷,次宜絕欲虛心者為妙。
活血散癭湯 治癭瘤已成,日久漸大,無痛無癢,氣血虛弱者。
白芍 當歸 陳皮 川芎 半夏 熟地 人參 茯苓 丹皮各一錢 紅花 昆布 木香 甘草節各五分 青皮 肉桂各三分 水二鍾,煎八分,量病上下,服后飲酒一小杯。
六軍丸 治癭瘤已成未潰,不論年月新久,并宜服之。
蜈蚣去頭足 蟬蛻 全蝎 僵蠶炒去絲 夜明砂 穿山甲 以上等分為細末,神曲糊為丸如粟米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分,食遠酒下。忌大葷煎炒,日漸可消。
枯瘤方 治瘤初起成形未大者,及根蒂小而不散者,用此。
白砒 硇砂 黃丹 輕粉 雄黃 乳香 沒藥 硼砂各一錢 田螺三枚,取肉曬干切片 螌蝥二十個 共研極細,糯米粥調和,捏作小棋子樣,曝干。先灸瘤頂三炷,以藥餅貼之,上用黃蘗末,水調蓋敷藥餅,候十日外,其瘤自然枯落;次用斂口藥。
秘傳斂瘤 治癭瘤枯藥落后,用此搽貼,自然生肌完口。
雞蛋十五枚,煮熟用黃熬油一小鍾 海螵蛸 血竭 輕粉 龍骨 象皮 乳香各一錢
右各等細末,共再研和,入雞蛋油內攪勻,每日早晚,甘草湯洗凈患上,雞翎蘸涂,膏藥蓋貼
琥珀黑龍丹 治五癭六瘤,不論新久,但未穿破者,并宜服之。
琥珀一兩 血竭三兩 京墨 五靈脂炒 海帶 海藻 南星姜制炒,各五錢 木香三錢 麝香一錢 以上各為細末,和勻再研,煉蜜丸一錢重,金箔為衣,曬干密收。每用一丸,熱酒一杯,量病上下,食前后化服。如患在下部,服后隨用美膳壓之。
十全流氣飲 治憂郁傷肝,思慮傷脾,致脾氣不行,逆于肉里,乃生氣癭肉瘤,皮色不變,日久漸大,宜服此藥。
香附八分 陳皮 赤茯苓 烏藥 川芎 當歸 白芍各一錢 青皮六分 甘草五分 木香三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涼血地黃湯 治血箭血痣,內熱甚而逼血妄行,出血如飛者。
黃連 當歸 生地 山梔 元參 甘草各等分 水二鍾,煎八分,量病上下服之。
玉容丸 治男婦雀斑酒刺,及身體皮膚粗槁,并用此洗。
甘松 山楂 細辛 白芷 白蘞 白芨 防風 荊芥 僵蠶 山梔 槁本 天麻 羌活 獨活 陀僧 枯礬 檀香 川椒 菊花各一錢 紅棗肉七枚 以上共為細末,用去盡弦膜肥皂一斤,同捶作丸。如秋冬加生蜜五錢,如皮膚粗槁加牛骨髓三錢。早晚洗之,肌膚自然瑩潔如玉,溫潤細膩。
玉肌散 治一切風濕,雀斑、酒刺、白屑風,皮膚作癢者,并效。
菉豆半升 滑石 白芷 白附子各二錢 共為細末,每用三匙,早晚洗面時,湯調洗患上。
單方
項下氣癭:用自然銅貯水甕中,逐日飲食,皆用此水,其癭自消;或火燒煙氣,久久吸之亦可。【《直指方》,下同。】
又方:針砂入水缸中浸之,飲食皆用此水,十日一換砂,半年自消散。
項下癭疾:鼠粘子根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或為末,蜜丸,常服之。【《救急方》】
項下癭氣:黃藥子一升洗劍,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盞。忌一切毒物及戒怒。仍以線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斗門方》】
癭氣:用海藻一斤,絹袋盛之,以清酒二升浸之,春夏二日,秋冬三日,每服二合,日三。酒盡再作,其渣暴干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不過兩劑即瘥。【《范汪方》】
癭氣初起:海藻、黃連各一兩為末,時時舐咽。先斷一切厚味。【丹溪】
五癭結核,壘壘腫硬:以昆布一兩洗去咸,曬干為散,每以一錢綿裹好,酢中浸過,含之咽汁,味盡再易之。【《圣惠》】
癭瘤結氣:海帶頻食之,自愈。
項下癭氣:用小麥一升,酢一升漬之,曬干為末,以海藻洗研末三兩和勻,每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小品》】
蜘蛛網纏贅疣,疣日消爛,屢有驗。【《續博物志》】
疣瘤初起:柳樹上花蜘蛛絲纏之,久則自消。【《簡便方》】
疣瘤:用稻上花蜘蛛十余,安桃枝上,待絲垂下,取東邊者捻為線系之,七日一換,自消落也。【《總微論》】
癭瘤:用豬靨七枚,酒熬三錢,入水瓶中露一夜,取出炙食,三服,妙。【《摘要》】
又方:取鹿靨以佳酒浸令沒,炙干,納酒中,更炙令香,含咽汁,味盡更易,盡十具愈。【《千金》】
又方:開結散。豬靨焙四十九枚,沉香二錢,真朱砂罐煅四十九粒,橘紅四錢為末,臨臥,冷酒徐徐服二錢,五服見效,重者一料愈。以除日合之。忌酸咸油膩濇氣之物。【《集要》】
又方:用羊靨一具,去脂酒浸炙熟,含之咽汁,日一具,七日瘥。【《外臺》】
又方:用羊靨七枚陰干,海藻、干姜各二兩,桂心、昆布、逆流水邊柳須各一兩為末,蜜丸芡子大,每含一丸咽津。【《千金》】
又方:用羊靨、豬靨各二枚,昆布、海藻、海帶各二錢洗焙,牛蒡子炒四錢為末,搗二靨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汁。【《雜病治例》】
又方:水涯露出柳根三十斤,水一斛,煮取五升,以糯米三斗,如常釀酒,日飲。【《范汪方》】
又方:秫米三斗,炊熟,取圓葉白楊皮十兩,勿令見風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漬曲末五兩,如常釀酒,每旦一盞,日再服。【崔氏】
身面粉瘤:人精一合,青竹筒盛于火上燒,以器承取汁,密封器中,數上涂之,取效止。【《肘后方》】
枯瘤方:以銅綠為末,草刺瘤破,摻上,以膏藥涂之。
粉瘤紅玉膏:石灰一塊如錢大,糯米十四粒,同堿水化開一夜,加辰砂少許,挑破點之。【《瘡瘍全書》,下同。】
消瘤方:蕎麥灰半碗,灰條菜灰半碗,風化石灰一碗,同和一處,淋灰三碗熬膏,以木鱉一二枚,巴豆五六十粒,二件去殼并油,胡椒四十九粒,各研細爛,共研細入灰汁內,再熬成膏,入罐內蠟紙封之。用時不分大小,用藥點于瘤上,其藥自至根,再上,候茶褐色;須臾,其瘤皆黑色,不須再搽,二三日自干枯。有瘡口,用紫金散敷之。
紫金散:黃丹一錢五分,輕粉二錢五分,共為細末,干摻瘡口。
藥線系瘤法:先用芫花根洗凈帶濕,不犯鐵器,搗取汁,用生絲線浸汁中一宿,陰干,以線系瘤上,一夜即落,不過二次。將龍骨、細茶、訶子末三味敷瘡口。如無根,以芫花煎濃汁浸之亦妙。
痣黡疣贅:用花堿及礦灰,以小麥稈灰汁煎二味,令干,等分為末,以針刺破,水調點之,三日三上,即去。須新合乃效。【《總錄》,下同。】
面黡黑痣:以草劃破,銅錢末敷之,三日勿洗水,自落。厚者再上之。
(黑干)(黑曾)斑點赤皰:密陀僧二兩,細研,人乳調,夜涂旦洗。【《圣惠》】
凡人身有胬肉,可聽人家釘棺下斧聲之時,便下手速擦二七遍,以后自得消平。孕婦勿用。
面身有瘢痕:用真玉日日磨之,久則自滅。【《圣濟錄》】
粉查面(黑干):云母粉、杏仁等分為末,黃牛乳拌蒸,夜涂旦洗。【《總錄》】
面上皯(黑曾):雞子一枚去黃,朱砂末一兩,入雞子內封固,入白伏雌雞下,抱至雛出,取涂面即去,不過五度,面白如玉。此陳朝張貴妃常用,出西王母枕中方。【《外臺》】
面皰:水銀、胡粉等分,研臘豬脂和,夜涂旦洗拭,勿見水,三度瘥。【《肘后方》】
又方:烏蛇肉二兩燒灰,臘豬脂調敷。【《圣惠》】
粉刺面(黑干):白石脂六兩,白蘞十二兩為末,雞子白和,夜涂日洗。【《總錄》】
身面疣目:苦酒漬石灰六七日,取汁頻擦之,自落。【《千金》】
面黡疣痣:水調礦灰一盞,好糯米全者,半插灰中,半在灰外,經宿,米色變如水精光,以針微撥動,點少許于上,經半日汁出,剔去藥,不得著水,二日而愈也。【《集元方》】
身面瘢痕:禹余糧、半夏等分為末,雞子黃和敷,先以布拭干,勿見風日三十日,十年者亦滅。【《總錄》】
手足疣目:鹽敷上,以舌舐之,不過二度瘥。【《肘后方》】
身面疣目:蠟紙卷硫黃末少許點之,焠之有聲自去。【《普濟方》】
疣目瘊子:白礬、地膚子等分,煎水頻洗之。【《多能鄙事》】
身上瘢痕:黃礬石燒令汁盡,胡粉炒令黃,各八分,細研,以臘月豬脂和研如泥,以生布揩令痛,乃涂藥五度;取鷹糞白、燕窠中草燒灰等分,和人乳涂之,其瘢自滅,肉平如故。【《海上集驗方》】
面上皯皰:薺苨、肉桂各一兩為末,每用方寸匕,酢漿服之,日一服。又滅瘢痣。【《總錄》】
面多(黑干)(黑曾)雀卵色:苦酒浸白朮,日日拭之,極效。【《肘后方》】
粉查面(黑干):山慈姑根,夜涂旦洗。【《普濟方》】
又方:艾灰、桑灰各三升,以水淋汁,再淋至三遍,以五色布納于中同煎,令可丸時,每以少許敷之,爛脫,甚妙。【《外臺》】
面黑 干風瘡:香附子、甘松各四兩,黑牽牛半斤為末,日用洗面。【《婦人良方》】
面上雀斑:三柰子、鷹糞、密陀僧、蓖麻子等分研勻,以乳汁調之,夜涂旦洗去。
面上瘢黡:取鐵掃帚地上自落葉并子煎湯,頻洗數次,自消。【即馬藺草】
面皰鼻皶:馬藺子花杵敷之佳。【《肘后方》】
面上黑斑:蒼耳葉焙干為末,食后米飲調服一錢,一月愈。【《摘元方》】
手足疣目:蒴藿子揉爛涂之。【《圣惠》】
面上瘢痕:蒺藜子、山梔子各一合為末,酢和,夜涂旦洗。【《救急方》】
黑子疣贅:續隨子為末,津調,時涂之,自落。【《普濟方》】
面上雀斑:蓖麻子仁、密陀僧、硫黃各一錢為末,用羊髓和勻,夜夜敷之。【《摘元方》】
身面黑痣:藜蘆灰五兩,水一大碗淋汁,銅器重湯煮成黑膏,以針微刺破點之,不過三次,效。【《圣惠》】
面上(黑干)(黑曾):白附子為末,臥時漿水洗面,以白蜜和涂紙上點之,久久自落。【《易簡方》】
痰瘤結核疣子:南星膏,治人皮肌頭面上生瘤,及結核大者如拳,小者如栗,或軟或硬,不疼不癢,宜用此藥,不可輒用針灸。生天南星大者一枚,研爛,滴好酢五七點。如無生者,以干者為末,酢調。先用針刺令氣透,乃貼之,覺癢則頻貼取效。【《濟生方》】
贅疣焦法:甘草煎膏,筆妝瘤之四圍,上三次;乃用芫花、大戟、甘遂等分為末,酢調,別以筆妝其中,勿近甘草;次日縮小,又以甘草膏妝小暈三次如前,仍上此藥,自然焦縮。【《得效方》】
面瘡刺粉:菟絲子苗絞汁涂之,不過三上。【《肘后方》】
面上風刺:黑牽牛酒浸三宿為末,先以姜汁擦之,后用藥涂之。【《摘元方》】
面上粉刺,(疒畾)子如米粉:黑牽牛末,對入面脂藥中,日日洗之。【《圣惠》】
面上雀斑:黑牽牛末,雞子清調,夜敷旦洗。【《摘元方》】
身面粉刺:白蘞二分,杏仁半分,雞屎白一分為末,蜜和,攙水拭面。【《肘后方》】
面上紫塊如錢大,或滿面俱有:野大黃四兩取汁,穿山甲十片燒存性,川椒末五錢,生姜四兩,取汁和研,生絹包擦,如干,入酢潤濕,數次如初。【《積德堂方》】
少年面皰:用浮萍日挼盦之,并入汁少許。【《外臺》】
又方:用紫背浮萍四兩,防己一兩,煎濃汁洗之;仍以萍于斑黑 干上熱擦日三五次。物雖微末,其功甚大,不可小看。【《普濟》】
粉渣面(黑干):溝渠小萍為末,日敷之。【《圣惠方》】
滅諸瘢痕:春夏用大麥麩,秋冬用小麥麩,篩粉和酥敷之。【《總錄》】
手足生疣:取白粱米粉,鐵銚炒赤研末,以眾人唾和之,涂厚一寸即消。
身面疣目:七月七日,以大豆拭疣上三遍,使本人種豆于南向屋東頭第二溜中,豆生葉,以熱湯沃殺,即愈。【《外臺秘要》】
面(黑曾)雀卵:苦酒漬水,常常拭之。【《肘后方》】
身面疣目:盜酸酒酵,洗而咒之,曰:疣疣不知羞,酸酒酵,洗爾頭。急急如律令呪七遍自愈。【《外臺》】
面黡痣點:蔓菁子研末,入面脂中,夜夜涂之。亦去面皺。【《圣惠》】
面上黑子:芫荽煎湯,日日洗之。【《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