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石室秘箓 【清 陳士鐸】

噎膈反胃治法

反胃證初起之時,未嘗非胃病也,當時以逍遙散加黃連一錢立止。無如世醫不知治法,乃用香砂、厚樸、枳殼、砂仁之類,紛投之不應;又改用大黃、巴豆之類下之,又不應;改用黃連、黃蘗、黃芩、梔子、知母大寒之品以涼之,又不應;改用桂枝、白果、肉桂、附子、干姜、吳茱萸之類以熱之,又不應;始用柴胡、荊芥、桔梗、防風、蘇子之類以散之,遂成噎膈之證矣。吾今傳一方,用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麥冬三錢,北五味、元參、當歸、白芥子各一錢,牛膝二錢,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不治反胃,正所以治反胃也。蓋人反胃,乃是腎中陰水竭也,腎水不足則大腸細小,水不足以潤之,故腸細而干涸。腸既細小,則飲食入胃,不能下行,必反而上吐。治之之法,不可治上,宜治下。方用熟地、山茱萸之類,純是補腎中之水也,腎水足而大腸有水相資,則大腸仍復寬轉,可以容物,水路既寬,則舟楫無礙,大舸小舶,可以順行,又何懼區區小舟不可以轉運糧食哉?此腎中虛而水不足以潤大腸者,宜如是治法。若腎中寒涼而虛者,又不如是治也。蓋反胃之名雖同,反胃之實各異。腎中無水而反胃者,食下喉即吐;腎中無火而反胃者,食久而始吐也。譬如今日食之,明日始盡將今日之物吐出也。方用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麥冬三錢,山藥、茯苓各二錢,北五味、丹皮、澤瀉、牛膝、附子、肉桂各一錢,水煎服。此方八味丸湯也。妙在用附子、肉桂于補腎水之中,使去水中補火。補火者補命門之火也。蓋脾胃之氣,必得命門之火始生,譬如釜下無火,何以煮爨?未免水冷金寒,結成冰凍,必得一陽初復之氣始解。人身脾胃亦然,然而寒涼之病,止該腹痛心疼,今反無此證,乃上越而吐者何也?蓋脾胃有出路,則寒邪之氣不留于中。今日日上吐,將胃囗咽門已成大道,熟徑往來,無所阻滯,則徑情趨奔,其勢甚便,又何必積蓄于中州,盤踞于心腹,發寒作熱,以苦楚此脾胃哉?此反胃下寒,心腹之所以不痛也。此又不治反胃而適所以治反胃,此變法治病之端也。

有食入而即出者,此腎水虛不能潤喉,故喉燥而即出也。有食久而反出者,此腎火虛不能溫脾,故脾寒而反出也。治反胃者,但當治腎,但當辨其有火無火之異,則死證可變為生也。治反胃之證,莫妙用仲景地黃湯。但無火者,加附子、肉桂,則效驗如向。然人亦有用仲景方而不驗者,何也?以用之不得其法,而非方之不神也。今酌定二方,一治無火而反胃者:熟地一兩,山茱萸一兩,附子、茯苓、澤瀉、丹皮、肉桂各三錢,山藥一錢,水煎服。一治有火而反胃者:熟地二兩,山藥一兩,澤瀉、丹皮各三錢,茯苓、麥冬、山茱萸各五錢,北五味二錢,水煎服。二方出入加減,自然治反胃有神功也。

反胃之證,雖一時不能遽死,然治之不得其宜,亦必死而后已。反胃多是腎虛無火,故今日食之,至明日盡吐,即《內經》所謂食人即出者是也。夫食入于胃而吐出,似乎病在胃也。誰知腎為胃之關門,腎病而胃始病。飲食之入于胃,必得腎水以相濟,而咽喉有水道之通,始上可輸挽,下易運化。然而腎中無火,則釜底無薪,又何以蒸水谷乎?此腎寒而脾亦寒,脾寒不能化,必上涌于胃而胃不肯受,則涌而上吐矣。方用定胃湯,熟地三兩,山萊萸二兩,肉桂、茯苓各三錢,水煎服。一劑而吐止,十劑而病全愈。然此治朝入暮吐,暮服朝吐者也。倘食下即吐,又不可用肉桂。加麥冬一兩、北五味子一錢,亦未嘗不效應如向。蓋二方全是大補腎中之水火,而不去治胃,勝于治胃也。

大半夏湯 【仲景,下同】  治胃反嘔吐。

半夏二升,洗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小半夏湯 治嘔吐谷不得下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大黃甘草湯 治食已即吐者。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茯苓澤瀉湯 治胃反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半斤 澤瀉 生姜各四兩 白朮三兩 桂枝 甘草各二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五噎圓 【《千金方》,下同】  治胸中久寒嘔逆,逆氣飲食不下,結氣不消。

干姜 蜀椒 食茱萸 桂心 人參各五分 細辛 白朮 茯苓 附子各四分 橘皮六分

右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不止,稍加至十丸。

又方 治五種之氣皆令人噎。

人參 半夏 桂心 防風一作防葵 小草 附子 細辛 甘草各二兩 紫菀 干姜 食茱萸 芍藥 烏頭各六分 枳實一兩

右十四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止,加至十五丸。烏頭與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湯 治噎聲不出。

竹皮一作竹葉 細辛各二兩 甘草 生姜 通草 人參 茯苓 麻黃 五味 桂心各一兩

右十味(囗父)咀,以水一斗,煮竹皮減二升,去竹皮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干姜湯 治飲食輒噎,《集驗》名半夏湯。

干姜 石膏各四兩 半夏 小麥各一升 人參 桂心 (艸舌)蔞根各二兩 甘草一兩 吳茱萸二升 赤小豆三十粒

右十味(囗父)咀,以酒五升,水二斗,煮棗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氣湯 治胸滿氣噎。

半夏八兩 生姜六兩 桂心三兩 大棗三十枚

右四味(囗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羚羊角湯 治氣噎不通,不得食。

羚羊角 通草 橘皮各二兩 厚樸 吳茱萸 干姜各三兩 烏頭五枚

右七味(囗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反食方 治胃虛反食,下喉便吐。

人參一兩 澤瀉 甘草 桂心各二兩 橘皮 干姜各三兩 茯苓四兩 大黃六兩 竹茹五兩

右九味(囗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黃。

又方 治反胃而渴。

茯苓 澤瀉 半夏各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右五味(囗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姜四兩。

又方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

人參 澤瀉 桂心各二兩 茯苓四兩 橘皮 甘草 黃芪各三兩 大黃一兩半 生姜八兩 半夏一升 麥門冬三升

右十一味(囗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羸人六合。已利去大黃。

又方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訖,腹中刺痛,此由久冷。

橘皮三兩 甘草 厚樸 茯苓 桂心 細辛 杏仁 竹皮各二兩 檳榔十枚 前胡八兩 生姜五兩 人參一兩

右十二味(囗父)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有甘皮二兩。

又方

橘皮三兩 白朮 人參各二兩 桂心一兩 蜀椒一百二十粒 薤白一握

右六味(囗父)咀,以水二升漬一宿,內羊肚中縫合,以三升水煮,水盡出之,決破去滓,分三服。

又方 治反胃大驗。

前胡 生姜各四兩 阿膠一兩 大麻仁五合 橘皮三兩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 大棗十枚 吳茱萸四合

右九味(囗父)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二服。

華佗方 治胃反。胃反為病,朝食暮吐,心下堅如杯升,往來寒熱,四逆不下食,此為關上寒澼所作,將成肺痿。

真珠 明雄黃 丹砂各三兩 (石卜)硝五兩 干姜十累

右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若小煩者,飲水自解。然無所忌,神良無比。一方用桂心一兩。

柏子仁湯

人參 半夏 白茯苓 陳皮 麝香少許另研 柏子仁 甘草炙

右,生姜煎,入麝香,調勻和服。加(木郁)李仁更妙。

人參散

人參 麝香 片腦各少許

右,末,甘草湯調服。

既濟丸 【《會編》,下同】  治關格脈沉細,手足厥冷者。

熟附子童便浸 人參各一錢 麝香少許

糊丸如桐子大,麝香為衣,每服七丸,燈心湯下。

檳榔益氣湯 治關格,勞后氣虛不運者。

檳榔多用 人參 白朮 當歸 黃芪 陳皮 升麻 甘草 柴胡 枳殼

右,生姜煎服。

導氣清利湯 治闕格吐逆,大小便不通。

豬苓 澤瀉 白朮 人參 藿香 柏子仁 半夏姜制 陳皮 白茯苓 甘草 厚樸姜制 梔子 黑牽牛 檳榔 枳殼 大黃 木通 麝香少許

右,生姜煎服木香和中丸。吐不止,灸氣海、天樞。如又不通,用蜜導。

加味麻仁丸 治關格,大小便不通。

大黃一兩 白芍藥 厚樸姜汁炒 當歸 杏仁去皮尖雙仁者 麻仁 檳榔 南木香 枳殼各五錢 麝香少許

右為末,蜜丸,熟水下。

皂角散 治大小便關格不通,經三五日者。

大皂角燒存性

右為末,米湯調下。又以豬脂一兩煮熟,以汁及脂俱食之;又服八正散加檳榔、枳殼、(石卜)硝、桃仁、燈心草、茶根。

香砂寬中湯 【《統旨》,下同】  治氣滯胷痞噎塞,或胃寒作痛者。

木香水磨,三匙 白朮 陳皮 香附各一錢半 白豆蔻去殼 砂仁 青皮 檳榔 半夏曲 茯苓各一錢 甘草三分 厚樸姜制,一錢二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入蜜一匙,食前服。

補氣運脾湯 治中氣不運噎塞。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橘紅 茯苓各一錢半 砂仁八分 甘草炙,四分 黃芪蜜炙,一錢

水二鍾,姜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有痰,加半夏曲一錢。

滋血潤腸湯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飲食不下,大便燥結。

當歸酒洗,三錢 芍藥煨 生地黃各一錢半 紅花酒洗 桃仁泡去皮尖炒 大黃酒煨 枳殼麩炒,各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盞,食前服。

人參利膈丸 【《寶鑒》】  治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推陳致新,治膈氣之圣藥也。

木香 檳榔各七錢半 人參 當歸酒洗 藿香 甘草 枳實麩炒黃,各一兩 厚樸姜制 大黃酒蒸,各二兩

右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諸飲下。

滋陰清膈飲 【《統旨》】  治陰火上沖,或胃火大盛,食不入,脈洪數者。

當歸 芍藥煨 黃蘗鹽水炒 黃連各一錢半 黃芩 山梔 生地黃各一錢 甘草三分

水二鍾,煎七分,入童便、竹瀝各半酒盞,食前服。

丁沉透膈湯 【《和劑》,下同】  治脾胃不和,痰逆惡心,或時嘔吐,飲食不進,十膈五噎,痞塞不通,并皆治之。

香附炒 縮砂仁 人參各一兩 丁香 麥糵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青皮各半兩 沉香 厚樸姜制 藿香 陳皮各七錢半 白朮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神曲炒 半夏 草果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熱服。

五膈寬中散 治七情四氣傷于脾胃,以致陰陽不和,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并治一切冷氣。

白豆蔻去皮,二兩 甘草炙,五兩 木香三兩 厚樸去皮姜汁炙熟 香附子炒,各一斤 丁香 縮砂仁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四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鹽少許,不拘時沸湯下。

谷神嘉禾散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或五噎五膈。

白朮炒,二兩 茯苓 縮砂仁 薏仁炒 人參 枇杷葉去毛姜汁炙,各一兩 桑皮炒 檳榔炒 白豆蔻炒 青皮 谷蘗炒 五味子炒,各半兩 沉香 丁香 藿香 木香 杜仲姜汁酒涂炙 隨風子 石斛酒炒 半夏姜汁搗和作餅炙黃 大腹子炒,各七錢半 甘草炙,兩半 陳皮去白 神曲炒,各二錢半

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五噎,入干柿一枚;膈氣吐逆,入薤白三寸,棗五枚。

秦川剪紅丸 【《良方》】  治膈氣成翻胃,服此吐出瘀血及下蟲而效。

雄黃別研 木香各五錢 檳榔 貫仲去毛 蓬朮煨 三棱煨 干漆炒煙盡 陳皮各一兩 大黃一兩半

右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飲送下。

芫花丸 【《本事》】

芫花酢炒一兩 牛膝 狼牙根 桔梗炒黃 藜蘆炒 檳榔各半兩 巴豆十粒,炒黑

右為細末,酢糊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姜湯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堅殺蟲。

厚樸丸 治翻胃吐逆,飲食噎塞,氣上沖心,腹中諸疾。

厚樸 蜀椒去目微炒 川烏炮去皮,各一兩半 紫菀 吳茱萸洗 菖蒲 柴胡 桔梗 茯苓 官桂 皂角去皮弦炙 干姜炮 人參各二兩 黃連二兩半 巴豆霜半兩

右為細末,入巴豆霜勻煉蜜為劑,旋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漸次加至五七丸,以利為度,生姜湯下,食后而臥。此藥治效與《局方》溫白丸同,及治處暑以后秋冬間下痢大效。春夏加黃連二兩,秋冬再加厚樸二兩。

三一承氣湯 【子和,下同】

當歸酒洗焙,二錢半 北大黃去粗皮 芒硝 厚樸姜制 枳實生,各半兩 甘草去皮炙,一兩

右(囗父)咀,每服半兩,水盞半,生姜五片,棗二枚劈開,同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病重者每服一兩,加姜二片,棗一枚。若不納藥,須時時呷服之,以通為度。雖為下藥,有泄有補,卓有奇效。劉河間又加甘草,以為三一承氣,以甘和其中,最得仲景之秘。

四生丸 治一切結熱。常服肢體潤澤耐老。

生芒硝半兩 大黃去皮,酒洗紙包煨香不可過 黑牽牛頭末 皂角去皮生用,各一兩

右為末,滴水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九,白湯送下。

對金飲子

陳皮焙制,八兩 蒼朮焙 厚樸姜汁炒,各四兩 人參 黃芪各一兩 黃芩二兩半 甘草三兩

右(囗父)咀,每服半兩,水盞半,生姜五片,棗二枚,同煎七分,去滓熱服。先服承氣湯,夜服四生丸,如已效進食不格拒,方用對金飲子。然初病作且嘔吐,胃熱類內選用清利之藥,審其虛實重輕,方用前藥更佳。

昆布丸 【《良方》,下同】  治五噎,咽喉妨塞,食飲不下。

昆布洗去咸水 麥冬去心焙 天冬去心焙 訶黎勒去核,各一兩半 木通 川大黃微炒 川(石卜)硝 (木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 肉桂去皮 百合各一兩 羚羊角屑 紫蘇子 射干 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各半兩 柴胡去蘆 陳皮湯浸去白 檳榔各二錢半

右為細末,煉蜜和搗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熱酒送下。夜飯后,用綿裹彈子大一丸噙化。

竹皮散 治噎聲不出。

竹皮一作竹葉 細辛 通草 人參 五味 茯苓 麻黃 桂心 生姜 甘草各一兩

右(囗父)咀,以水一斗,煮竹皮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吳茱萸丸 【東垣】  大理脾胃,胸膈不通,調中順氣。

吳茱萸 草豆蔻各一錢二分 橘皮 益智仁 人參 黃芪 升麻各八分 白僵蠶 澤瀉 姜黃 柴胡各四分 當歸身 甘草炙,各六分 木香二分 青皮三分 大麥糵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右為細末,用湯浸蒸餅為丸如菉豆大,每服三十九,細嚼白湯送下。

滋血潤腸湯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大便燥結。

當歸酒洗,三錢 芍藥煨 生地黃各一錢五分 紅花酒洗 桃仁去皮尖炒黃 大黃酒煨 枳殼炒,各一錢

水鍾半,煎七分,入韭汁半酒鍾,食前服。

人參利膈丸 治血少便燥,膈氣之圣藥也。

木香 檳榔各七錢半 人參 藿香 枳實炒 當歸酒洗 生甘草各一兩 大黃酒蒸透 厚樸姜汁制,各二兩

右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進退黃連湯 【喻昌,下同】  治關格。

人參人乳拌蒸 半夏姜汁制,各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 大棗二枚 黃連姜汁炒 干姜炮

進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鍾,煎一半,溫服。

退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心朝服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饑服煎劑耳。

滋液救焚湯 治五志厥陽之火。

生地黃 麥門冬各二錢,并取汁 胡麻仁炒研 炙甘草 真阿膠 紫石英敲碎 寒水石敲碎 滑石敲碎,各一錢 柏子仁炒,七分 五味四分 生犀三分,研汁 生姜汁二茶匙

右,除四汁及阿膠共八物,用名山泉水四茶杯,緩火煎至一杯半,去滓,入四汁及阿膠,再上火略煎,至膠烊化斟出,調牛黃細末五厘,日中分二三次熱服,空心先服崔氏八味丸三錢。

崔氏八味丸

干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茯苓 澤瀉 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

右八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

回陽反本湯節庵 治陰盛格陽,陰極發躁,微渴面赤,欲坐臥于泥水井中,脈來無力,或脈全無欲絕者。

熟附子 干姜 甘草 人參 陳皮 麥門冬 五味子

臘茶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一鍾煎之,臨服入蜜五匙,冷服取汗為效。

大補元煎 【《景岳全書》,下同】  治氣血大壞,危劇等證。

人參少則一二錢,多則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錢 山茱萸一錢,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熟地少則二三錢,多則二三兩 當歸若泄瀉者去之 枸杞各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飲 凡命門之陰衰陽盛者宜此。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茯苓一錢半 山藥 枸杞各二錢 山茱萸一二錢,畏酸者少用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右歸飲 凡命門之陽衰陰盛者宜此。

熟地用如前 山藥 枸杞 杜仲姜制,各二錢 制附子一二三錢 山茱萸一錢 炙甘草 肉桂各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丸 治真陰不足,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

大懷熟地八兩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 山藥炒 山茱萸肉 鹿膠敲碎炒珠 枸杞 菟絲子制 龜膠切碎炒珠,各四兩,無火者不必用

右,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余丸。

右歸丸 治元陽不足,命門火衰,而為翻胃噎膈等證。

大懷熟地八兩 山茱萸微炒 當歸各三兩,便溏勿用 制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枸杞子微炒 鹿角膠炒珠 菟絲子制 杜仲姜汁炒斷絲 山藥炒,各四兩 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

右丸法如前,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其效尤速。

五福飲 治五臟氣血虧損者。

人參 熟地各隨宜 當歸二三錢 炙草一錢 白朮炒,一錢半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一陰煎 治陰虧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動血等證。

熟地三五錢 牛膝一錢半 甘草一錢 生地 芍藥 麥冬 丹參各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三陰煎 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等證。

人參隨宜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棗仁 芍藥酒炒,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大營煎 治真陰虧損,氣血虛寒等證。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 熟地三五七錢 枸杞 杜仲各二錢 牛膝一錢半 桂 炙草各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金水六君煎 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陰虛血氣不足等證。

熟地三五錢 陳皮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當歸 半夏 茯苓各二錢

水二鍾,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六安煎 治痰滯氣逆等證。

陳皮一錢半 半夏二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 杏仁去皮尖,各一錢 白芥子五七分,年老氣弱者不用

水一鍾半,加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分,食遠服。

芍藥枳朮丸 治食積痞滿等證。

白朮面炒 赤芍藥酒炒,各二兩 枳實面炒 陳皮各一兩

荷葉湯煮黃老米粥為丸桐子大,米飲或滾白湯任下百余丸。

神香散 治逆氣痰飲膈噎,諸藥不效者。

丁香 白豆蔻或砂仁亦可二味等分為末,清湯調下五七分,甚者一錢,日數服,不拘。

四味回陽飲 治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人參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錢 附子炮去皮臍 炮干姜各二三錢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徐徐飲之。

六味回陽飲 治陰陽將脫等證。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 炙甘草一錢 制附子 炮干姜各二三錢當歸身三錢,如泄瀉或血動者,以冬朮代 熟地五錢或一兩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

溫胃飲 治中寒,食入反出,噎膈等證。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 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 扁豆炒,二錢 干姜炒焦,一二三錢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或不用 當歸一二錢,滑泄者勿用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五君子煎 治前證。

人參二三錢 干姜炒黃,一二錢 炙甘草一錢 白朮 茯苓各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

黃芽丸 治前證。

人參二兩 焦干姜三錢

右,煉白蜜為丸芡實大,常嚼服之。

圣朮煎 治寒濕反胃。

陳皮酌用 冬朮炒,五六錢或一二兩 肉桂 干姜炒,各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熱服。

豕膏 治噎膈。

當歸半斤,濃煎取汁 豬脂煉過,一斤

右二味同煉,去其水氣,乃入白蜜一斤,再煉少頃,濾凈收貯,不時挑服。用治老人之秘結及噎膈閉結等證,必妙。如果陽氣不行者,仍加生姜四兩,同當歸煎入,或宜酒者,以酒送服亦可。或氣有不利者,加杏仁二兩去皮尖,同前煎入皆妙。或有滯者,當以餳代蜜,更妙。是即《內經》所謂以辛潤之也。

單方

凡男婦翻胃吐食,白堊土煅赤,以米酢一升淬之,再煅再淬,酢干為度,取一兩研,干姜二錢半,炮為末,每服一錢調下,服至一斤以上為妙。【《千金》】

又反胃轉食,用地龍屎一兩,木香三錢,大黃七錢為末,每服五錢,無根水調服。忌煎煿、酒酢、椒姜熱物,其效如神。【《經驗方》】

又方:取螺螄一斗,水浸取泥曬干,每服一錢,火酒調下。

又方:取灶中土五年久者為末,米飲服三錢,經驗。 【《百一》】

反胃吐食:用梁上倒掛塵,黑驢尿調服之。 【《集簡方》】

反胃噦逆:黑鉛化汁,以柳木槌研成粉一兩,入米酢一升,砂鍋熬膏,入蒸餅末少許搗丸菉豆大,每服一丸姜湯下。【《圣濟》,下同】

多年反胃不止:紫背鉛二兩,燒鉛,以鹽鹵汁五兩焠盡,與石亭脂二兩,同炒焰起,挑水于上,焰止,研勻,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石蓮干柿湯下。

吐逆不止:宜用碧霞丹。用北黃丹四兩,米酢半升煎干,炭火三秤,就銚內煅紅,冷定為末,粟米飯丸梧子大,每服七丸,酢湯下。【《集驗方》】

胃虛反胃氣逆:鉛丹二兩,白礬二兩,生熟亭脂半兩,以丹礬研勻入坩鍋內,以炭半升煅赤,更養一夜,出毒兩日,入亭脂同研,粟米飯和丸菉豆大,每日米飲下十五丸。【《圣濟》,下同】

反胃吐食水不能停:黑鉛、水銀各一錢半,結砂舶硫黃五錢,官桂一錢,為末,每服六錢,一半米湯,一半自然姜汁調,作一處服。

脾痛反胃:靈砂一兩、蚌粉一兩同炒,赤丁香、胡椒各四十九粒為末,自然姜汁,煮半夏粉糊丸梧子大,每姜湯下二十丸。【《普濟》】

反胃吐食:雄黃一分、甘草生半分為末,飯丸梧子大,以五葉草糯米煎湯,每服四丸。【《圣濟》】

反胃吐食絕好:赤石脂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腹姜湯下一二十丸。先以巴豆仁一枚,勿令破,以津吞之,后乃服藥。【《圣惠》】

痰飲吐水無時節者,其原因冷飲過度,遂令脾胃氣弱,不能消化飲食,飲食入胃,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自任,稍加至三匕。服盡一斤,則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利。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痰飲服諸藥不效,服此遂愈。【《千金翼》】

噎膈反胃:用北庭砂二錢,水和蕎麥面包之,煅焦待冷,取中間濕者焙干一宿,入檳榔二錢、丁香二個研勻,每服七厘,燒酒送下,日三服,愈即止,后吃白粥半月,仍服助胃丸藥。

又方:以北庭砂一兩,人言末一兩,同入罐內,文武火升三炷,取出燈盞上末一兩,以黃丹末一兩,同入罐內,如上法升之;取末用桑灰霜一兩,研勻,每服三分,燒酒下,愈即止。

又方:用平胃散各一錢,入硇砂、生姜各五分為末,沸湯點服二錢,當吐出黑物如石,屢驗。

反胃嘔吐:白礬、硫黃各二兩,銚內燒過,入朱砂一分為末,面糊丸小豆大,梅姜湯下十五丸。

又方:白礬枯三兩,蒸餅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十五丸。 【《普濟》】

反胃吐食:白面二斤半,蒸作大饅頭一 ,頭上開囗,剜空,將皂礬填滿,以新瓦圍住,鹽泥封固,穵土窯安放,文武火燒,一日夜取出研末,棗肉為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湯任下。忌酒色。【《摘要》】

飲食入囗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上黨人參三大兩,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服,日二。兼以人參汁入粟米、雞子白、薤白煮粥與啖。李真方司勛于漢南患此兩月余,諸方不瘥,遂與此方,當時便定,后十余日遂入京師。絳每與名醫論此藥,難可為儔也。【《兵部手集》】

食入即吐:用人參一兩,半夏五錢,生姜十片,水一斗,以杓揚二百四十遍,取三升,入白蜜三合,煮一升半,分服。【《金匱》方】

噎食膈氣:馬蹄香四兩為末,好酒三升熬膏,每服二匙,好酒調下,日三服。

血風反胃:香白芷一兩切片,瓦炒黃為末,用豬血七片,沸湯泡七次,蘸末食之,日一次。【《婦人良方》】

反胃惡心,藥食不下:京三棱炮一兩半,丁香三分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 【《圣濟》】

噎膈拒食:端午采頭次紅花,無灰酒拌焙干,血竭瓜子樣者等分為末,無灰酒二盞,隔湯頓熱,徐咽。初服三分,次日四分,三日五分。【《簡便方》】

反胃吐食:火炊草焙為末,蜜丸梧子大,白湯下五十丸。 【《百一》】

反胃上氣:蘆根茅根各二兩,水四升,煮二升分服。 【《千金》】

食已即吐,胷中有火也:大黃一兩,甘草二錢半,水一升,煮半升,溫服。 【《玉函》】

隔氣哽噎:甘遂面煨五錢,南木香一錢為末,壯者一錢,弱者五分,水酒調下。 【《怪病奇方》】

久冷反胃:大附子一個,生姜一斤,銼細同煮,研如面糊,每米飲化服一錢。 【《奇效良方》,下同】

又方:用姜汁打糊,和附子末為丸,大黃為衣,每溫水服十丸。

又方:用長大附子一個,坐于磚上,四面著火,漸逼,以生姜自然汁淬之,依前再逼再淬,約姜汁盡半碗乃止,研末,每服一錢,粟米飲下,不過三服瘥。或以豬腰子切片,炙熟蘸食。

又方:用大附子一個,切下頭子剜一竅,安丁香四十九個在內,仍合定線扎,入砂銚內,以姜汁浸過,文火熬干為末,每挑少許,置掌心舐吃,日十數次。忌毒物生冷。

反胃吐食:王瓜燈上燒存性為末一錢,入好棗肉、平胃散末二錢,酒服,食即可下。即野甜瓜,北方多有之。【《丹溪纂要》】

噎塞膈氣:威靈仙一把,酢蜜各半盞,煎五分服之,吐出宿痰愈。 【《經驗方》】

治反胃吐食:透骨草、獨科蒼耳、生牡蠣各一錢,姜三片,水煎服。

治氣膈噎食:用隔山消二兩,雞肫皮一兩,牛膝、南星、朱砂各一兩,急性子二錢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一錢,淡姜湯下。

噎食:用蕎麥秸燒灰淋汁入鍋內煎,取白霜一錢,入硼砂一錢研末,每酒服五分。 【《海上方》】

噎食不下:赤稻細梢燒灰,滾湯隔絹淋汁三次,取汁入丁香一枚,白豆蔻半枚,米一盞煮粥食,神效。【《摘元方》】

反胃吐食:罌粟粥。用白罌粟米三合,人參末三大錢,山蕷五寸,細切研,三物以水二升三合,煮取六合,入生姜汁及鹽花少許,和勻分服,不計早晚,亦不妨末服湯丸。【《圖經》】

反胃膈氣不下食者:太倉散。用倉米或白米,日西時以水微拌濕,自想日氣如在米中,次日曬干,袋盛掛風處,每以一撮水煎和汁飲之,即時便下也。

又方:陳倉米炊飯焙研,每五兩入沉香末半兩,和勻,每米飲服二三錢。 【《普濟》】

反胃嘔吐不止:用干钖糖六兩,生姜四兩,二味同搗作餅,或焙或曬,入炙甘草末二兩,鹽少許,點湯服之。常熟一富人病反胃,往京囗甘露寺設水陸,泊舟岸下,夢一僧持湯一杯與之,飲罷,便覺胸快。次早入寺,供湯者乃夢中所見僧。常以此湯待賓,故易名甘露湯。能利胸膈,養脾胃,進飲食。

膈氣噎塞,飲食不下:用碓嘴上細糠,蜜丸彈子大,時時含咽津液。 【《圣惠》】

反胃吐食:芥子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

反胃噎疾:蘿卜蜜煎浸油,細嚼咽,良。 【《普濟》,下同】

反胃羸弱:用母姜二斤,搗汁作粥食。

又方:用生姜切片,麻油煎過為末,軟餗蘸末嚼咽。

反胃欬噫:生姜四兩搗爛,入蘭香葉一兩,椒末一錢,鹽和面四兩,裹作燒餅煨熟,空心吃,不過兩三度效。反胃,入甘蔗汁和之。

反胃吐食:松節煎酒細飲之。 【《百一》】

反胃吐食:大棗一枚,去核,用螌蝥一枚去頭翅,入在內,煨熟去蝥,空心食之,白湯下良。

反胃嘔噦:干棗葉一兩,藿香半兩,丁香二錢半,每服二錢,姜三片,水一盞煎服。 【《圣惠》】

反胃轉食,藥物不下:用大雪梨一個,以丁香十五粒刺入梨內,濕紙包四五重,煨熟食之。【《總錄》】

反胃吐食:棠梨葉油炒去刺為末,每旦酒服一錢。 【《山居四要》】

反胃吐食:干柿三枚連蒂搗爛,酒服甚效。切勿以他藥雜之。

反胃吐食:真橘皮,以日照西壁土炒香為末,每服二錢,生姜三片,棗肉二枚,水二鍾,煎一鍾溫服。【《直指方》】

反胃嘔噦:枇杷葉去毛炙、丁香各一兩,人參二兩,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服。【《圣惠》】

反胃吐食:用胡椒酢浸日干,如此七次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酢湯下。

又方:用胡椒七錢半,煨姜一兩,水煎,分二服。

又方:用胡椒、半夏湯泡等分為末,姜汁和丸梧子大,每姜湯下三十丸。

噎食不納:蓽澄茄、白豆蔻等分為末,干舐之。 【《壽域神方》】

反胃吐食,吐出黑汁,治不愈者:用蓽澄茄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姜湯下三四十丸,日一服。愈后,服平胃散三百貼。【《永類鈐方》】

反胃吐食:用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和勻,日日細呷之。 【《梅師方》】

一切反胃:虎脂半斤切,清油一斤,瓦瓶浸一月,密封,勿令泄氣,每以油一兩,入無灰酒一盞溫服,以瘥為度,油盡再添。【《壽域神方》】

反胃吐食:取虎肚生者勿洗存滓穢,新瓦固煅存性,入平胃散末一兩和勻,每白湯服三錢,神效。【《保壽堂方》】

噎食:取鵬烏未生毛者一對,用黃泥固濟,煅存性為末,每用一匙,以溫酒服。 【《壽域神方》】

胃熱吐食:清膈散。用蟬蛻五十個去泥,滑石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蜜調服。【《家寶》方】

反胃吐食:用黃蜆殼并田螺殼,并取久在泥中者各等分,炒成白灰,每二兩入白梅肉四個,搗和為丸,再入砂盒子內,蓋定泥固,煅存性,研細末,每服二錢,用人參縮砂湯調下。不然,用陳米飲調服亦可。凡覺心腹脹痛,將發反胃,即以此藥治之。【《百一》】

反胃膈氣:壁虎七個,砂鍋炒焦,木香、人參、朱砂各一錢半,乳香一錢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木香湯下,早晚各一服。【《摘元方》】

反胃吐食:猬皮燒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 【《普濟》】

反胃吐食:用大鯽魚一尾,去腸留鱗,入綠礬末,令滿泥固,煅存性,研末,每米飲服一錢,日二。【《本事》】

膈氣吐食:用大鯽魚去腸留鱗,切大蒜片填滿,紙包十重,泥封曬半干,炭火煨熟,去皮取肉,和平胃散末一兩,杵丸梧子大,密收,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經驗】

反胃吐食:石蓮肉為末,入少肉豆蔻末,米湯調服之。 【《直指》】

反胃吐食:用母丁香一兩為末,以鹽梅入搗和丸,芡子大,每噙一丸。

又方:用母丁香、神曲炒等分,為末,米飲服一錢。

朝食暮吐:丁香十五個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蓮子大,噙咽之。 【《摘元方》】

反胃關格,氣噎不通:丁香木香各一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先以黃泥做成碗,濾藥汁于內,食前服,試之有效。土盌取其助脾也。【經驗方】

噎膈反胃:用糯米末以牛涎拌,作小丸,煮熟食。 【《集成》】

又方:香牛飲。用牛涎一盞,入麝香少許,銀盞頓熱,先以帛緊束胃脘,令氣喘解開,乘熱飲之,仍以丁香汁入粥與食。【《得效方》】

又方:千轉丹。用牛涎好蜜各半斤,木鱉仁三十個,研末,入銅器熬稠,每以兩匙和粥與食,日三服。【《普濟》】

巧婦鳥窠,治膈氣噎疾,以一枚燒灰,酒服,或一服三錢,神驗。 【《易簡方》】

噎膈反胃,諸藥不效:真阿魏一錢,野外干人屎為末三錢,五更,以姜汁蘸食,能起死人,乃趙王囦方也。【《永類鈐方》】

噎食不下:人屎入蘿卜內,火煉三炷香,取研,每服三分,黃酒下,三服效。 【《海上名方》】

反胃噎膈:大力奪命丸。牛轉草、杵頭糠各半斤,糯米一升為末,取黃母牛涎和丸龍眼大,煮熟食之;入砂糖二兩,尤妙。【《正傳》】

膈氣不食:天靈蓋七個,每個用黑豆四十九粒層層隔封,水火升降,楊梅色,冷定取出,去豆不用,研末,每服一錢,溫酒下。【《集效方》】

反胃吐食:蠶繭十個煮汁,烹雞子三枚食之,以無灰酒下,日二服,神效。或以繅絲湯煮粟米粥食之。【《惠濟方》】

噎食病數月不愈者:用狗寶為末,每服一分,以威靈仙二兩,鹽二錢搗如泥,將水一鍾,攪勻去滓,調服,日二,不過三日愈,后服補劑。【《摘要》】

反胃隔氣:丁丹 祖傳狗寶丸。用硫黃、水銀各一錢,同炒成金色,入狗寶三錢為末,以雞子一枚,去白留黃,和藥攪勻,紙封泥固,塘火煨半日,取出研細,每服五分,燒酒調服,不過二三服見效。【頤真堂方】

噎塞不通:羚羊角為末,飲服方寸匕,以角摩噎上。 【《外臺》】

治胃反食即吐:搗粟米作面,水丸楮子大七枚,爛煮內酢中,細細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千金》,下同】

又方:飲白馬尿即止。

又方:燒先死雞(月坒)胵灰酒服,男雄女雌。

又方:淘小芥子曝干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食后吐酸水:用干姜食茱萸各二兩,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名治中散,胃冷者立驗。

卒噎:捻取飯盆邊零飯一粒食之,即下。

又方:常食干粳米飯,即不噎。

又方:末火炭蜜丸彈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隔氣:用大鯽魚一尾,自死者可用,活者不用。割腹去腸雜,留鱗,用大蒜去凈皮,薄切片,填入魚腹中,仍合定為一尾,用濕紙包定,以麻皮縛之,卻用熟黃泥厚固干,以糠火煨熟,取出去鱗刺骨,將肉入《局方》平胃散末,搗和為丸梧桐子大,曬干收貯,勿令泄氣,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氣噎食不得下,喉中如有肉塊:用昆布一兩,洗去咸水,小麥二合,水三盞,煎小麥爛,去渣,不拘時每服一小盞,仍取凈昆布頻含二三片,津咽下,有效。

胸膈氣滯,食噎不下:以手巾布包杵頭糠,時時拭齒。刮舂米杵頭細糠煎湯呷之,亦可。

男婦噎膈:用雞嗉子兩個,帶宿食用紙裹,外用黃泥固濟,炭火燒,煙盡為度,取出去泥,嗉子內宿食不可動,入木香、丁香、沉香各一錢,共為細末,用大棗煮熟去皮核研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噎鬲氣滯,煩悶吐逆,飲食不下:蘆根五兩銼,水三盞,煎二盞,不拘時溫服;時時服之尤效。

又方:白豬肚連食烘干為末,每服二三錢,酒調下。

又方:千葉白槿花陰干為末,老米湯調送一錢,三五囗不轉,再將飲調藥送之,名槿花散。

針灸

《甲乙經》曰:胸滿嘔無所出,囗苦舌干,飲食不下,膽俞主之。

胸脅榰滿,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嘔 【千金作欬】 逆氣上煩心,紫宮主之。

胸脅榰滿,鬲塞,飲食不下,嘔吐食復出,中庭主之。

胸中榰滿,痛引膺不得息,悶亂煩滿,不得飲食,靈墟主之。

胸脅榰滿,鬲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步郎主之。

傷憂悁思氣積,中脘主之。

食飲不化,入腹還出,下脘主之。

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腸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千金方》曰:豐隆,主不能食。

維道,主三焦有水氣,不能食。

胃俞,主嘔吐,筋攣,食不下,不能食。

大腸俞、周榮,主食不下,喜飲。

陽綱、期門、少商、勞宮,主飲食不下。

章門,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熱中不嗜食,苦吞而聞食臭,傷飽身黃,酸疼羸瘦。

中庭、中府,主膈寒食不下,嘔吐還出。

中極,主饑不能食。

凡飲食不化,入腹還出,先取下脘,后取三里,瀉之。

胃反,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又灸臍上一寸,二十壯;又灸內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壯。

《東垣十書》曰:吐食不化,取上脘、中脘、下脘。

今日食,明日吐,取心俞、膈俞,俱沿皮寸半。又灸膻中七壯;又取巨闕、胃脘寸半,各灸五十壯。

翻胃,取商丘、通谷、巨闕、然谷、隱白、陽陵泉、內庭、膈關。

《醫學綱目》曰:翻胃,取勞宮一分,灸中脘瀉之。又取心俞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補之。

翻胃吐食,灸中魁,在中指第三節,瀉之。又取中脘寸半,腕骨一分,瀉之灸。

五噎吞酸多唾,嘔吐不止,取天突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三吸。又取通關,在中脘兩旁各五分,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許氏云: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后,良久覺脾磨食運,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又次覺氣流腰后骨空間為四效。

噎塞膈氣,取通谷。

五噎分灸法:氣噎膻中,憂噎心俞,食噎乳根,勞噎膈俞,思噎天府。

又法:取勞宮、中魁、中脘、三里、太陰、支溝、上脘,不已,再取膻中、太白、下脘、右關、脾俞、胃俞。

《景岳全書》曰:噎膈,灸膏肓百壯,以多為佳。又灸膻中、中脘、膈俞各七壯。

又法:灸心俞、天府、乳根各七壯,三里三七壯。

翻胃,灸上脘、中脘、下脘各二七壯,天樞三七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右旗| 江口县| 崇义县| 安岳县| 邵阳市| 木兰县| 青神县| 囊谦县| 晋中市| 井陉县| 昭平县| 比如县| 德化县| 电白县| 襄樊市| 大邑县| 曲阳县| 普安县| 南木林县| 嘉黎县| 湘乡市| 山阴县| 大同市| 板桥市| 樟树市| 乌恰县| 灵台县| 临邑县| 额尔古纳市| 镇赉县| 陆河县| 凤翔县| 铜川市| 泽州县| 娱乐| 桑日县| 庆安县| 囊谦县| 大渡口区| 澄江县|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