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東垣十書 【元 李杲】

噎塞治法

堵塞咽喉,陽氣不得出者曰塞,陰氣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間,令諸經不行,則囗開目瞪,氣欲絕。當先用辛甘氣味俱陽之藥,引胃氣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藥以瀉其標也。寒月陰氣大助陰邪于外,于正藥內加吳茱萸大熱大辛苦之味,以瀉陰寒之氣。暑月陽盛,則于正藥中加青皮、陳皮、益智、黃蘗散寒氣,泄陰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腎丸。滋腎丸者,黃蘗、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或更加黃連別作丸,二藥七八十丸,空心約宿食消盡服之,待少時以美食壓之,不令胃中停留也。

膈咽不通四時換氣用藥法

《針經》曰:胃病者,腹(月真)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夫咽者咽物之門戶,膈者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氣不得上下交通。又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謂泄黃如糜,米谷不化也。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不得大便或大便難,先結后溏皆是也。濁氣在上,當降而不降者,乃腎肝吸入之陰氣,不得下而反在上,胃氣逆上,或為嘔為吐為噦者,是陰火上沖而吸入之氣不得入,故食不得下。此皆氣沖之火,逆胃之脈反上而作者也。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者,胃氣未病之日,當上行心肺而榮經,因飲食失節,勞役形體,心火乘于土位,胃氣弱而下陷入陰中,故米谷入而不得升降,為飧泄也。咽膈之間,壅遏之甚,不得交通者,皆沖脈上行,逆氣所作也。蓋胃病者,上沖兩脅,膈咽不通, 飲食不下,當取之三里。《針經》云: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為大悗。大悗者,惑也。氣不交通,最為急證,不急去之,諸變生矣。治法: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先補其陽,后瀉其陰,是先令陽氣升發于陽分而后瀉陰也。春夏之月,陽氣在經,當益其經脈,去其血絡;秋冬陽氣降伏,當先治其臟腑。塞者五臟之所主,陰也,血也;噎者,六腑之所主,陽也,氣也。二者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今立四時用藥法,并治法于后。

冬三月,陰氣在外,陽氣在內,當外助陽氣,不得發汗,內消陰火,勿令泄瀉,此閉密之大要也。盛冬乃水旺之時,水旺則金旺,子能令母實,肺者腎之母,皮毛之陽,元本虛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則濁涕嚏不止,比常人尤大惡風寒,小便數而欠,或上咳下便,色清而多,大便不調,常夜無寐,甚則為痰嗽嘔噦,吐唾白沫,以至囗開目瞪,氣不交通欲絕者,吳茱萸丸主之。

夏三月大暑,陽氣在外,陰氣在內,以此病值此時,是天助正氣而銼其邪氣,不治而自愈矣。然亦有當愈不愈者,蓋陰氣極盛正氣不能伸故耳。且如膈咽不通,咽中梗盛者,前證俱作,治法當從時用利膈丸瀉肺火,以黃芪補中湯送下。如兩足痿厥,行步恇怯,敧側欲倒,臂臑如折,及作痛而無力,或氣短促而喘,或不足以息,以黃芪、人參、甘草、白朮、蒼朮、澤瀉、豬苓、茯苓、陳皮等作湯,送下滋腎丸五六十丸。六七月之間,濕熱之令大行,氣短不能言者,加五味子、麥門冬;如心下痞悶,食不下,以上件白朮蒼朮等湯,送下消痞丸七十丸,更審而用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茂名市| 兰州市| 深州市| 禹州市| 隆子县| 巴塘县| 新化县| 高唐县| 武强县| 京山县| 广灵县| 潮安县| 台前县| 宝鸡市| 通城县| 宾川县| 安龙县| 汉沽区| 修文县| 芮城县| 新乡县| 吉首市| 丹巴县| 池州市| 阿拉善盟| 科尔| 日喀则市| 勃利县| 自贡市| 黄龙县| 普定县| 黎川县| 渝中区| 孟连| 宣武区| 黔东| 泽州县| 灵寿县| 潮安县| 泉州市|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