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 冷廬雜識
- 陸以
- 4585字
- 2015-12-24 17:36:05
如朱竹坨賦云:“傳諸故老,一事矜奇。遇入吳之西子,胭脂之匯舟移。經纖指之一掐,量心賞之在斯。何造物之工巧兮,化千億于來茲。雖彼美之云亡兮,仿佛若或睹之。”金學博介復詩云:“此邦書《越絕》,彼美憶西施。指點痕如捻,流傳事不疑。”沈明經翼詩云:“爪痕千古在,入市合輸錢。”皆指此也。
趙儀姑詩上海趙儀吉女史,歸安汪參軍延澤之配也。天性高朗,有丈夫風骨。博習經史,兼工吟詠。著有《濾月軒詩集》,句如:“殘紅盡落啼鶯老,眾綠新生好雨多。”“五夜懷親空有夢,十年遣日只憑詩。”《春晚》云:“才脫春衫換夾紗,東皇何事便思家。杜鵑聲里斜陽暮,深閉幽窗避落花。”俱娟妙。
理財三代以下,善理財者莫如劉晏,不善理財者莫如王安石。一則利國而不傷民,一則害民而遂病國也。
大佛寺聯西湖大佛寺有沁雪泉,其題聯云:“沁雪貯寒泉,一片清虛,照徹大干世界;開山成寶相,十分圓滿,想見丈六金身。”語特雅切。
鹿坪師聯沈鹿坪師作對聯,警煉自然,人爭傳誦。恐日久散佚,備錄于此。太均神祠云:“德并高,猶眾之母;慈同大士,則百斯男。”烏程城隍神祠云:“一城捍天下兵,丹心貫日;片語留身后誓,鐵面凌霜。”(神為張睢陽像,臉色黑,以有“為厲鬼殺賊”語也。)吾里李臨川先生祠云:“德仰儒宗,次立功,次立言,歿而可祭于社;名垂史冊,古遺直,古遺愛,過者猶式其閭。”嚴比玉太守之母蔡太恭人四十生辰聯云:“長日彩衣孫抱戲,盛年紗幔子傳經。”蔡太恭人挽聯云:“禮重延賓,七載倍欽陶母誼;訓垂翼子,一家齊凜敬姜箴。”李鶴杉學博日蛾之尊人秋霞先生允楓挽聯云:“慚未因群隨謁紀,慘于見紹輒思康。”
(鶴杉從師游,而師與秋霞先生未嘗謀面。)德清陸庵先生震東七十壽聯云:“地本仙居,鳩杖親攜尋藥餌;官真吏隱,鶴觴小酌詠梅花。”(時官仙居教諭。)
湖州楊氏祠堂聯云:“祠開苕左新門第,村紀關西舊世家。”題某道士居云:“受錄開宗,千秋香火人間世;棲真卜筑,一室煙霞物外身。”官臺州教授時,督修文廟,題堂聯云:“事可問心寧任怨,功難藉手敢辭勞。”
世次《漢書。孔光傳》:“孔光,孔子十四世之孫也。”《后漢書。光武帝紀》:“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之孫也。”皆連身敘世次。《北齊。神武紀》:“六世祖隱生慶,慶生泰,泰生湖、湖生謐,謐生皇考樹。”乃離身為六世。后人敘世次皆離身,如穆員、陳子昂、柳子厚、蘇子美父志,稱高祖上一世為五代祖、五世祖是也。
鼠《爾雅》隸鼠于《釋獸》,以四足而毛,謂之獸也。《埤雅》隸鼠于《釋蟲》,以其為穴,蟲之長也。鼠之種見于《爾雅》者十有四,有同名而異種者為<鼠貝>鼠,一在寓屬,一在鼠屬。有與鳥同穴者為<鼠突>.至《釋鳥》之鼯鼠,《釋蟲》之鼠負,則與寓屬之<鼠貝>鼠,皆名鼠而實非鼠矣。
唐明府吾里唐明府炳,由庶吉士改官桃源縣令,歿后有挽之者云:“天上謫仙,此去依然參桂署;人間隱吏,今來何處問桃源?”人皆稱其雅切。
戴孝廉詩杭州戴孝廉兆元工詩,嘉慶戊辰會試,詩題“天臨海鏡”,友人某以病倩戴代作,詩起聯云:“善納真如海,能容即是天。”以是獲售。而戴竟不第,坎Б終其身。
沈胎簪詩同邑沈胎簪大令淮,受業于先君子。工篆刻,能詩,以拔貢官山左。懲胥吏之弊,賦《感事》詩云:“為宰百事難,尤難在胥吏。以彼閱歷深,況加嗜欲蔽。
奸猾本性成,乘間工窺伺。翻案或緣情,見利豈思義!譬猶虎而冠,出柙人爭避。
去詐復去貪,要在能駕馭。茍能燭其奸,盡法無輕恕。安得清風來,好驅大暑去。“
言之可謂深切。又有《揚州雜詩》云:“一椽遺宅沒寒蕪,瀾息波平井已枯。三月煙花春似海,更無人問董江都。”“香漂粉泊悵無家,啼遍垂楊剩暮鴉。一賦蕪城已凄絕,不堪更訪玉鉤斜。”綽有情味。
葛壯節公駢語葛壯節公以水師起家,擒斬海盜,不遺余力。嘗偽作商舟以誘賊,屢獲巨寇,賊懼,為之謠曰:“莫逢葛,必不活。”官鎮海總兵時,巡洋勞瘁,感暑,臥病甚劇。時聞閩省盜船百余攔入浙海,大府檄公率三鎮兵船總巡。公力疾前往,先以書馳告曰:“寸心自誓,期盡瘁以事君;一息尚存,敢偷安而負國!”時道光戊戌年也。公官瑞安副將時,會稽宗滌樓侍御稷辰贈聯云:“武穆兩言,不愛不怕;文成一訣,即知即行。”公嘗手書一聯揭于治事之堂,曰:“持躬以正,接人以誠;任事惟忠,決機惟勇。”并自作擘窠大字,顏其堂曰“威惠”,論者謂能不負所言。
上官皇后《漢書。外戚傳》:“孝昭上官皇后立十年,昭帝崩,昌邑王賀即位,尊為皇太后。賀廢,宣帝即位,為太皇太后。”是時后年僅十五耳,而有太皇太后之稱,乃史冊所未有也。《綱目》書后立時年五歲,與《漢書》不符。按:后立于昭帝始元四年戊戌,崩于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年五十二。以此推之,自應從《漢書》六歲為是。《漢書》又曰:“昭帝崩,后年十四五云。”此“四”字當是衍文。
避諱古來避諱改字,至今尚有沿用不變者。漢呂后名雉,改為野雞;梁武帝小名練,改練為絹;唐高祖之祖名虎,改虎子為馬子;太宗名世民,改民部為戶部;吳越文穆王名元,改一貫為一千;宋英宗名曙,改薯蕷為山藥;宋寇萊公為相,諸司公移避其名改為準。地名尤多。吾浙虎林,以避唐諱改稱武林;嘉禾,以避三國吳太子名改稱嘉興;括州,以避唐德宗名改稱處州。其他更難悉數。
劫寨守城者必劫寨,昔人之言當矣。今為廣其旨云:御敵者必用偵,誘敵者必用伏,攻敵者必用間。古人制勝之術,大率如斯。
明閹禍江陰楊大令寧謂有明一代,如王、汪、劉、魏,其害固不可容言,其余諸帝自太宗、仁宗而外,未有不任閹人者。按:《明史》載永樂三年,命太監鄭和帥舟師下西洋;八年,命內官馬靖鎮甘肅、馬騏鎮交址;十八年,置東廠令刺事。
因謂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然則明之禍,莫甚于宦官,而宦官之禍,實基于太宗也,安得謂其不任閹人哉!
吳中行吳中行劾座主張居正得直諫名,然終不可為訓。流及既衰,遂有閹黨御史智鋌受業趙南星門而疏詆南星為元惡者。
經學理學言經學者,宗宋必斥漢;言理學者,宗程、朱必斥陸、王,何見之小耶!試觀本朝孫夏峰、湯文正,理學皆宗陸、王而未嘗悖圣道也;東吳之惠氏、東浙之萬氏,經學皆宗漢而未嘗悖圣教也。譬之登山者,或自南或自北,其路之平易遠近不能皆同,要皆望是山以行,不迷于所往,則固殊涂而同歸也。
柳仲涂作銘柳仲涂為其外祖父伊闕縣令太原王公作墓志銘,其文首紀葬之年月與地,末紀名字三代與卒年,中敘事實,則全述其舅氏信詔之言,蓋仿昌黎《襄陽盧丞墓志銘》述其子之語、《河中府法曹張君墓碣銘》述其妻之語例,乃變體也。銘語亦簡質,云:“男賢若父,婦賢若母。斯焉為誰,柳開外祖。名兮傳于世,骨兮歸于土。洛水、邙山,千秋萬古。”
劉軻唐劉軻行藏最奇,初為僧,繼為道士,后進士登第,以能文章名。所作《農夫禱》有云:“農人不饑而天下肥,蠶婦不寒而天下安。”語特精妙。軻為僧時,因葬遺骸感夢而精儒學,策名任史官,見《南部新書》。
斛銘常熟蔣雨亭制軍陳錫之父侍御伊,嘗銘其斛曰:“出此入此,厥惟公平。有易是者,天殛其人。”制軍謹守家法,凡遇遷除,輒蠲佃租。外叔祖周葵園先生以清收租斛內嵌木一方,視他斛減二升,刊字于木曰:“少收幾粒,多收幾年。”
至今遵用之。
養一齋詩話詩話類取近人之詩,易涉標榜,惟山陽潘彥輔孝廉德輿《養一齋詩話》,尚論列代,至明而止。其論悉稟圣人詩教之旨,以心術行誼為本,以氣骨韻味為主,近時詩話,當以此為首矣。略識數則于左:“三百篇之體制音節不必學、不能學,三百篇之神理意境不可不學也。神理意境者何?有關系寄托一也,直抒己見二也,純任天機三也,言有盡而意無窮四也。不學三百篇,則雖赫然成家,要之纖瑣摹擬,淺盡而已。”“學詩當先求六義,唐以前比興多,宋以來賦多,故韻味迥殊。”“詩積故實固是一病,矯之者則又曰詩本性情。余究其所謂性情者,最高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耳。其下則嘆老嗟窮,志向齷齪。其尤悖理則荒淫狎蝶之語,皆以入詩,非獨不引為恥,且曰:‘此吾言情之什,古之所不禁也。’于!此豈性情也哉?吾所謂性情者,于三百篇取一言曰‘柔惠且直’而已。此不畏強御,不侮鰥寡之本原也。老杜云‘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直也;‘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柔惠也。樂天云‘況多剛狷性,難與世同塵’,直也;‘不辭為俗吏,且欲活疲民’,柔惠也。
兩公此類詩句開卷即是,得古詩人之性情矣。舍此而言性情,詩之螟[A186]也。
‘性情’二字,頗不易言,更勿誤認。“”吾學詩數十年,近始悟詩境全貴‘質實’二字。蓋詩本是文采上事,若不以質實為貴,則文濟以文,文勝則靡矣。吾取虞道園之詩者,以其質也,取顧亭林之詩者,以其實也。亭林作詩,不如道園之富,然字字皆實,此修辭立誠之旨也。竹、歸愚選明詩皆及亭林,皆未嘗尊為詩家高境,蓋二公學詩見地,猶為文采所囿耳。
龍井寺西湖龍井寺重修于乾隆二十六年,明年仲春,高宗純皇帝敬奉慈輿,省方南服,駐蹕湖濱,旬日之中,翠華四至,親灑宸章三十有一,自來名勝莫之能比,見于浙江巡撫莊有恭碑記。余于咸豐元年重九日往游,寺宇全圮,殘碑斷碣,偃仆荒草間,僅存秦淮海祠廡三楹,壁間刊《龍井題名記》及無錫秦小峴侍郎瀛一跋一記、謝蘊山中丞二詩。因恐數年之后并此亦毀,急錄之以備湖山掌故。
跋云:“謹按:始祖淮海先生以宋元豐二年至杭州,與龍井僧辨才善,有《龍井記》、《龍井題名記》,并見集中。元豐二年己未至今乾隆六十年乙卯閱七百十有七年,而瀛以備兵浙西至龍井。《龍井記》故米襄陽書,今壁間碑石乃明華亭董文敏仿米書補書者。《龍井題名記》則尋覓不可得。瀛既屬長洲周瓚敬摹先生像,選工上石,并補錄《龍井題名記》。鐫像后,付龍井僧嵌置寺壁。無錫裔孫瀛謹識。”
記云:“龍井之名何以著?以辨才僧居龍井著也。辨才居龍井何以著?以余遠祖淮海先生為辨才作《龍井記》者也。先生以紹圣初,嘗由國史院編修出為杭州通判矣,而其與辨才往還,則在元豐二年。時先生方自淮如越省親,過錢塘與參寥訪辨才于壽圣院之潮音堂,憩龍井亭,據石酌泉,為之題名,又為之記。乾隆乙卯春,瀛監司浙右,過龍井,既嘗摹先生像,并補書《龍井題名》,諸石,嵌龍井壁間。既而思曰:吾祖文章氣節與蘇文忠略同,兩公于杭皆有遺跡,今文忠與李鄴侯、白刺史、林處士并祀孤山,稱‘四賢’,而先生則無有祠而祀之者。
龍井故先生舊游處,不可以無祀。爰于隙地葺屋三楹,中奉先生栗主,而左則以辨才焉。瀛嘗按先生游龍井,與辨才善,旋別去。其后先生ヘ杭,在紹圣初,辨才示寂于元枯八年,是先生再至杭州,辨才已歿,而龍井之名猶特以先生與辨才而著。圣天子時巡蒞止,親灑翰墨,天文炳煜,照耀山谷,蓋賢哲之流風遠矣。
龍井故在風篁嶺上,俗稱老龍井,今龍井距風篁嶺半里許。所謂壽圣院、潮音堂都不可考。方先生ヘ杭,即道貶處州,是以無政跡可見。今栗主稱杭州通判者,以先生嘗奉有ヘ杭之命,則從先生官宜也。祠之落成,以嘉慶元年十二月朔日。
董其役者,前浙江臨海縣知縣無錫華瑞潢、龍井僧廣浩。浙江杭嘉湖兵備道無錫裔孫秦瀛撰,翰林侍講錢塘后學梁同書書。“
詩云:“杖策呼龍伴夜吟,揮毫對客聽潮音。封侯那敵識蘇面,說偈同來印佛心。淮海無雙推國士,衣冠中歲宴瓊林。倚筇久作歸歟想,篁嶺風泉托意深。”
“被謫杭州又處州,觚棱十載夢仙游。熙、豐紹復憐諸老,黨籍遷移到遠陬。烏鵲欄桿人去后,古藤花影月明秋。雨深溪路黃鸝語,仿佛先生在上頭。”丁巳夏日,謁少游先生祠二首,南康謝啟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