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眩暈方

一味大黃散鹿茸酒二方見上“三字經”注。

加味左歸飲 治腎虛頭痛如神,并治眩暈目痛。

熟地(七八錢) 山茱萸 懷山藥 茯苓 枸杞(各三錢) 細辛 炙草(各一錢) 川芎(二錢) 肉蓯蓉(酒洗,切片三四錢)水三杯,煎八分,溫服。

正元丹(《秘旨》)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時陰火上沖,則頭面赤熱,眩暈惡心。濁氣逆滿,則胸脅刺痛,臍肚脹急。

人參(三兩,用附子一兩煮汁收入,去附子) 黃 (一兩五錢,用川芎一兩酒煮汁收入,去川芎) 山藥(一兩,用干姜二錢煮汁收入,去干姜) 白術(三兩,用陳皮五錢煮汁收入,去陳皮)茯苓(二兩,用肉桂六錢酒煮汁收入,曬干勿見火,去桂) 甘草(一兩五錢,用烏藥一兩煮汁收入,去烏藥)上六味,除茯苓,文武火緩緩焙干,勿炒傷藥性,杵為散。每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紅棗一枚,同煎數沸,入鹽一捻,和滓調服。服后,飲熱酒一杯,以助藥力。

嘔噦吐方

二陳湯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 炙草(八分)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加減法詳“三字經“注。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

吳茱萸湯方見《隔食反胃》。

大黃甘草湯(《金匱》) 治食已即吐。

大黃(五錢) 甘草(一錢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服。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仲景) 凡嘔家夾熱,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

干姜 黃芩 黃連 人參(各一錢五分)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進退黃連湯黃連(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參(人乳拌蒸,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 半夏(姜制,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進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溫服。退法∶不宜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饑服煎劑耳。

癲狂癇方

滾痰丸(王隱君) 治一切實痰異癥。孕婦忌服。

青礞石(三兩,研如米大,同焰硝三兩,用新磁罐內封固,以鐵線扎之,外以鹽泥封固,過研末。水飛,二兩實) 沉香五分,另研) 川大黃(酒蒸) 黃芩(炒,各八兩)共為末,水泛為丸,綠豆大。每服一錢至二錢,食遠沸湯下。

生鐵落飲 治狂妄不避親疏。

鐵落(一盞,用水六杯,煮取三杯,入下項藥) 石膏(一兩) 龍齒 茯苓 防風(各七分) 玄參秦艽(各五錢)鐵落水三杯,煎一杯服,一日兩服。

當歸承氣湯(秘傳方) 治男婦痰迷心竅,逾墻越壁,胡言亂走。

歸尾(一兩) 大黃(酒洗) 芒硝 枳實 濃樸(各五錢) 炙草(三錢)水二杯,煎八分服。

溫膽湯 駱氏《內經拾遺》云∶癲狂之由,皆是膽涎沃心,故神不守舍,理宜溫膽。亦治癇病。

即二陳湯加枳實、鮮竹茹各二錢,或調下飛礬分半。

當歸龍薈丸 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膈疼痛,陰囊腫脹。凡屬肝經實火,皆宜用之。

葉天士云∶動怒驚觸,致五志陽越莫制,狂亂不避親疏,非苦降之藥,未能清爽其神識也。

當歸 龍膽草 梔子仁 黃柏 黃連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五分,另研)共為末,神曲糊丸。每服二十丸,姜湯下。

丹礬丸(《醫通》) 治五癇。

黃丹(一兩) 白礬(二兩)二味入銀罐中 通紅,為末。入臘茶一兩,不落水豬心血為丸,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下。久服其涎自便出,半月后更以安神藥調之。(按∶豬心血不粘,宜加煉蜜少許合搗)磁朱丸 治癲狂癇如神。

磁石(一兩) 朱砂(一兩) 六神曲(三兩,生研)共研末。另以六神曲一兩,水和作餅,煮浮。入前藥加煉蜜為丸,如麻子大。沸湯下二錢。解見《時方歌括》。

五淋癃閉赤白濁遺精方

五淋湯赤茯苓(三錢) 白芍 山梔子(各二錢) 當歸(一錢) 細甘草(一錢四分)加燈芯十四寸,水煎服。解見《時方歌括》。

滋腎丸 又名通關丸。治小便點滴不通,及治沖脈上逆、喘呃等證。

黃柏 知母(各一兩) 肉桂(一錢)共研末,水泛為丸,桐子大,陰干。每服三錢,淡鹽湯下。

補中益氣湯 治一切氣虛下陷。

方見《中風》。

萆 厘清飲 治白濁。

川萆 (四錢) 益智仁 烏藥(各一錢半) 石菖蒲(一錢)一本加甘草梢一錢五分,茯苓二錢。水二杯,煎八分,入鹽一捻服,一日兩服。

四君子湯方見《時方歌括》。

歌曰∶白濁多因心氣虛,不應只作腎虛醫。四君子湯加遠志,一服之間見效奇。

龍膽瀉肝湯 治脅痛,口苦,耳聾,筋痿,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

龍膽草(三分) 黃芩 梔子 澤瀉(各一錢) 木通 車前子(各五分) 當歸 甘草 生地(各三分) 柴胡(一錢)水一杯半,煎八分服。

五倍子丸 治遺精固脫之方。

五倍子(青鹽煮干,焙) 茯苓(各二兩)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錢,鹽湯下,日兩服。

妙香散懷山藥(二兩) 茯苓 茯神 龍骨 遠志 人參(各一兩) 桔梗(五錢) 木香(三錢) 甘草(一兩)麝香(一錢) 朱砂(二錢)共為末。每服三錢,蓮子湯調下。

疝氣方

五苓散(仲景) 本方治太陽證身熱、口渴、小便少。今變其分兩,借用治疝。

豬苓 澤瀉 茯苓(各二錢) 肉桂(一錢) 白術(四錢水三杯,煎八分服。加木通、川楝子各一錢五分,橘核三錢,木香一錢。

三層茴香丸 治一切疝氣如神。

大茴香(五錢,同鹽五錢炒) 川楝子(一兩) 沙參 木香(各一兩)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或鹽湯下。才服盡,接第二料。

又照前方加蓽撥一兩,檳榔五錢,共五兩。根據前丸服法。

若未愈,再服第三料。

又照前第二方加茯苓四兩,附子(炮)一兩,共前八味,重十兩。丸服如前。雖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神效。

《千金翼》洗方 治丈夫陰腫如斗,核中痛。

雄黃末(一兩) 礬石(二兩) 甘草(七錢)水五杯,煎二杯洗。

消渴方

白虎湯調胃承氣湯理中丸烏梅丸四方俱見《傷寒》。

腎氣丸六味湯炙甘草湯三方俱見《虛癆》。

麥門冬湯麥門冬(四錢) 半夏(一錢五分) 人參(二錢) 粳米(四錢) 炙甘草(一錢) 大棗(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麻仁丸火麻仁(二兩) 芍藥 枳實(各五錢) 大黃 濃樸(各一兩)研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以知為度。

痰飲方

化痰丸(王節齋) 治津液為火熏蒸,凝濁郁結成痰,根深蒂固,以此緩治之。

香附(童便浸炒,五錢) 橘紅(一兩) 栝蔞仁(一兩) 黃芩(酒炒) 天門冬 海蛤粉(各一兩)青黛(三錢) 芒硝(三錢,另研) 桔梗(五錢) 連翹(五錢)共研為末,煉蜜入生姜汁少許,為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噙化。或為小丸,姜湯送下二錢。

苓桂術甘湯(《金匱》) 治胸脅支滿目眩。并治飲邪阻滯心肺之陽,令呼氣短。

腎氣丸 治飲邪阻滯肝腎之陰,令吸氣短。

二方俱見《喘證》。

甘遂半夏湯(《金匱》) 治飲邪留連不去,心下堅滿。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湯洗七次,十三枚,以水一中杯,煮取半杯,去滓) 芍藥(五枚,約今之三錢) 甘草如指(一枚,炙。約今之一錢三分)水二杯,煎六分,去滓,入蜜半盞,再煎至八分服。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決水飲。結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飲。甘遂之性直達,恐其過于行水,緩以甘草、白蜜之甘,堅以芍藥之苦,雖甘草、甘遂相反,而實以相使,此苦堅甘緩約之之法也。《靈樞經》曰∶約方猶約囊。其斯之謂與?尤氏曰∶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藥、白蜜,不特安中,亦緩毒藥耳。

十棗湯(《金匱》) 治懸飲內痛。亦治支飲。

方見《腹痛》。

大青龍湯(《金匱》) 治溢飲之病屬經表屬熱者,宜此涼發之。

小青龍湯(《金匱》) 治溢飲之病屬經表屬寒者,宜此溫發之。

以上二方,俱見《傷寒》。

木防己湯(《金匱》) 人膈中清虛如太空,然支飲之氣乘之,則滿喘而痞堅,面色黧黑,脈亦沉緊。得之數十日,醫者吐之下之俱不愈,宜以此湯開三焦之結,通上下之氣。

木防己(三錢) 石膏(六錢) 桂枝(二錢) 人參(四錢)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金匱》) 前方有人參,吐下后水邪因虛而結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實結者,雖愈而三日復發,又與前方不應者,故用此湯去石膏之寒,加茯苓直輸水道,芒硝峻開堅結也。又此方與小青龍湯,治吼喘病甚效。

木防己(二錢) 桂枝(二錢) 茯苓(四錢) 人參(四錢) 芒硝(二錢五分)水二杯半,煎七分,去滓,入芒硝微煎,溫服,微利自愈。

澤瀉湯(《金匱》) 支飲雖不中正,而迫近于心,飲邪上乘清陽之位。其人苦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轉而乍見眩黑也。宜此湯。

澤瀉(五錢) 白術(二錢)水二杯,煎七分,溫服。

濃樸大黃湯(《金匱》) 治支飲胸滿。(支飲原不中正,飲盛則偏者不偏,故直驅之從大便出)濃樸(二錢) 大黃(二錢) 枳實(一錢五分)水二杯,煎七分,溫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 治支飲不得息。

方見《氣喘》。

小半夏湯(《金匱》) 治心下支飲,嘔而不渴。

半夏(四錢) 生姜(八錢)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己椒藶黃丸 (《金匱》) 治腹滿口舌干燥,腸間有水氣。

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先飲食服一丸,日三服,稍增之,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程氏曰∶防己、椒目導飲于前,清者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于后,濁者從大便而下。此前后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輸而津液生矣。

小半夏加茯苓湯 (《金匱》) 治卒然嘔吐,心下痞滿,膈間有水氣,眩悸者。

即小半夏湯加茯苓四錢。

五苓散 (《金匱》) 治臍下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 茯苓 白術各十八銖(校∶十黍為一銖,約今四分一厘七毫) 桂枝一兩)為末。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六銖為一分,即今之二錢半也。澤瀉應一兩二錢五分。豬苓、白術、茯苓各應七錢五分也。方寸匕者,匕即匙,正方一寸大,約八九分。余用二錢)愚按∶臍下動氣去術加桂,理中丸法也。今因吐涎沫是水氣盛,必得苦燥之白術,方能制水。顛眩是土中濕氣化為陰霾,上彌清竅,必得溫燥之白術,方能勝濕。證有兼見,法須變通。

附方∶《外臺》茯苓飲 治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不能進食。此證最多,此方最妙。

茯苓 人參 白術(各二錢五分) 枳實(二錢) 橘皮(一錢二分五厘 生姜二錢)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徐忠可曰∶俗謂陳皮能減參力,此不唯陳皮,且加枳實之多,補瀉并行,何其妙也。

《三因》白散滑石(五錢) 半夏(三錢) 附子(二錢,炮)共研末。每服五錢,加生姜三片,蜜三錢,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傷寒方

太陽

桂枝湯桂枝 白芍(各三錢) 甘草(二錢,炙) 生姜(三錢,切片) 大棗(四枚)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服后少頃,啜粥一杯,以助藥力,溫覆微似汗。若一服病止,不必再服;若病重者,一日夜作二服。

麻黃湯麻黃(三錢,去根節) 桂枝(二錢) 杏仁(去皮尖,二十三枚) 甘草(一錢)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吹去上沫,納諸藥,煎八分,溫服。不須啜粥,余將息如前法。

大青龍湯麻黃(六錢,去根節) 桂枝(二錢) 甘草(二錢,炙) 杏仁(去皮尖,十二枚) 生姜(三錢,切片)大棗(四枚) 石膏(碎以綿裹,四錢五分)水四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半。去上沫,納諸藥,再煎八分,溫服。溫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以溫粉撲之(白術 牡蠣龍骨研末)。若汗多亡陽者,以真武湯救之。

小青龍湯麻黃(去根節) 白芍 干姜(不炒) 甘草 桂枝(各二錢) 半夏(三錢) 五味子(一錢) 細辛(八分)水三杯半,先煮麻黃至二杯半,去沫,納諸藥,煎八分,溫服。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二錢。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錢五分。小便不利,小腹痛滿,去麻黃,加茯苓四錢。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二十一枚。按論云∶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今芫花不常用,時法用茯苓四錢代之,即豬苓、澤瀉亦可代也,但行道人當于方后注明。

桂枝加葛根湯即桂枝湯加葛根四錢。

水三杯半,先煮葛根至二杯半,吹去沫,入諸藥,煎至八分,溫服。不須啜粥。

葛根湯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 生姜(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二錢) 大棗(四枚) 白芍(二錢)水三鐘半,先煎麻黃、葛根至一杯,去沫,入諸藥,煎至八分,溫服。微似汗,不須啜粥。

傷寒方

陽明

白虎湯石膏(八錢,碎綿裹) 知母(三錢) 炙草(一錢) 粳米(四錢)水三杯,煎一杯,溫服。

調胃承氣湯大黃(四錢,清酒潤) 炙草(二錢) 芒硝(三錢)水二杯半,先煮大黃、甘草取一杯,去滓,入芒硝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小承氣湯大黃(四錢) 濃樸 枳實(各二錢)水二杯,煎八分,溫服。初服當更衣,不爾者再煮服,若更衣勿服。

大承氣湯大黃(二錢,酒潤) 濃樸(四錢) 枳實 芒硝(各二錢)水三杯,先煮枳實、濃樸至一杯半,去滓,納大黃;煮一杯,去滓、納芒硝,微火煮一二沸服。得下,勿再服。

傷寒方

少陽

小柴胡湯柴胡(四錢) 人參 黃芩 炙草 生姜(各一錢) 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水二鐘,煎一鐘,去滓,再煎八分,溫服,一日夜作三服。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二錢。渴者,去半夏,加人參七分、栝蔞根二錢;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一錢半;脅下痞 ,去大棗,加牡蠣二錢;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一錢);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一錢五分,溫覆取微似汗愈;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一錢,干姜一錢五分。

大柴胡湯柴胡(四錢) 半夏(二錢) 黃芩 芍藥 枳實(各一錢) 生姜(二錢,五分) 大棗(二枚 一本有大黃五分)水三鐘,煎八分,溫服一鐘,一日夜作三服。

傷寒方

太陰

理中丸湯人參 白術 干姜 甘草(各三兩)共研末,蜜丸如雞子黃大,研碎以沸湯服一丸,日三四服。服后啜熱粥,以腹熱為度。

或用各三錢,水三鐘,煎八分,溫服。服后啜熱粥。若臍上筑者,去術,加桂;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二錢;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渴欲飲水者,加術;腹痛者,加人參;寒者,加干姜;腹滿者,去術,加附子;服湯后如食頃,啜熱粥,微自溫,勿揭衣被。

四逆湯甘草(四錢,炙) 干姜(二錢) 附子(二錢,生用)水三鐘,煎八分,溫服。

通脈四逆加人尿豬膽湯干姜(六錢) 甘草(四錢) 附子(二錢,生用)水三鐘,煎八分,加豬膽汁一湯匙、人尿半湯匙,溫服。

桂枝加芍藥湯桂枝 生姜(二錢) 大棗(四枚) 芍藥(六錢) 炙草(二錢)水三杯,煎一杯服。

桂枝加大黃湯桂枝 生姜(各三錢) 芍藥(六錢) 炙草(三錢) 大黃(七分) 大棗(四枚)水三杯,煎八分,溫服。

傷寒方

少陰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去根節) 細辛(各三錢) 附子(一錢五分)水三鐘,先煮麻黃至二鐘,去沫,入諸藥煎七分,溫服。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去根) 甘草(各三錢) 附子(一錢五分)煎法同上。

通脈四逆湯干姜(六錢) 炙草(四錢) 附子(二錢,生用)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白通湯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生用) 蔥白(二根)水三杯,煎八分,溫服。

吳茱萸湯吳茱萸(三錢,湯泡) 人參(一錢五分) 大棗(四枚 生姜六錢)水煎服。

豬苓湯豬苓 茯苓 澤瀉 滑石 阿膠(各三錢)水一杯,先煮四味至一杯,去滓,入膠煎化服。

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黃連(四錢) 黃芩(一錢) 芍藥(二錢) 阿膠(三錢) 雞子黃(一枚)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入膠烊盡,小冷,入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一日三服。

大承氣湯方見《陽明》。

傷寒方

厥陰

烏梅丸烏梅(九十三枚) 細辛(六錢) 干姜(一兩) 當歸(四錢) 黃連(一兩六錢) 附子(六錢,炮) 蜀椒(四錢,炒) 桂枝 人參 黃柏(各六錢)各另研末,合篩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飯上蒸之,搗成泥,入煉蜜共搗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飲食白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至二十丸。

當歸四逆湯當歸 桂枝 白芍(各三錢) 甘草(炙) 木通 細辛(各二錢) 大棗(八枚,又一枚取三分之一,擘)水三杯,煎八分,溫服。寒氣盛者,加吳茱萸二錢半,生姜八錢,以水二杯,清酒二杯,煮取一杯半,溫分二服。

白頭翁湯白頭翁(一錢)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一錢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溫服。余詳于《時方妙用·附錄傷寒門》。

瘟疫方

人參敗毒散方見《痢疾》。

防風通圣散方見《中風》。

藿香正氣散 治外受四時不正之氣,內停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吐瀉,或作瘧疾。

藿香 白芷 大腹皮 紫蘇 茯苓(各三兩) 陳皮 白術 濃樸 半夏曲 桔梗(各二兩)甘草(一兩)每服五錢,加姜、棗煎。

神圣辟瘟丹 神圣辟瘟丹,留傳在世間。正元焚一炷,四季保平安。(此歌出聶久吾《匯函》)羌活 獨活 白芷 香附 大黃 甘松 山柰 赤箭 雄黃(各等分) 蒼術(倍用)上為末,面糊為丸彈子大,黃丹為衣,曬干。正月初一侵晨 ,焚一炷辟瘟。

婦人科方

四物湯 統治婦人百病。

當歸身 熟地 白芍(酒炒,各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水三杯,煎八分服。加制香附二錢,研碎,炙草一錢。加減詳《三字經》。

歸脾湯方見《虛癆》。

逍遙散(景岳) 治婦人思郁過度,致傷心脾沖任之源,血氣日枯,漸至經脈不調者。

當歸(三錢) 芍藥(一錢五分) 熟地(五錢) 棗仁(二錢,炒) 茯神(一錢五分) 遠志(五分) 陳皮(八分) 炙草(一錢)水三杯,煎八分服。氣虛,加人參;經滯痛,加香附。(按方雖庸陋,能滋陽明之燥,故從俗附錄之。地黃生用佳)當歸散(《金匱》) 瘦而有火,胎不安者,宜此。

當歸 黃芩 芍藥 芎 (各一斤) 白術(半斤)共研末。酒服方寸匕。今用一錢,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疾苦。產后百病悉主之。

白術散(《金匱》) 肥白有寒,胎不安者,此能養胎。

白術 川芎 川椒 牡蠣為末,酒服一錢匕。今用一錢,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加川芎;心煩吐痛不食,加細辛、半夏服之,后更以醋漿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麥汁服之。病雖愈,服勿置。

保生無憂散 婦人臨產,先服三兩劑,自然易生。或遇橫生倒產,連日不生,服二三劑,神效。

當歸(一錢五分,酒洗) 川貝母(一錢) 黃 (八分,生用) 艾葉(七分) 酒芍(一錢二分,冬日一錢) 菟絲子(一錢四分) 濃樸(姜汁炒,七分) 荊芥穗(八分) 枳殼(麩炒,六分) 川芎(二錢二分) 羌活 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空心服。

此方全用撐法。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者也,濃樸去瘀血者也,用之撐開血脈,俾惡露不致填塞。羌活、荊芥疏通太陽,將背后一撐,太陽經脈最長,太陽治則諸經皆治。枳殼疏理結氣,將面前一撐,俾胎氣斂抑而無阻滯之虞。艾葉溫暖子宮,撐動子宮則胞胎靈動。貝母、菟絲最能滑胎順氣,將胎氣全體一撐,大具天然活潑之趣矣。加黃 者,所以撐扶元氣,元氣旺,則轉動有力也。生姜通神明、去穢惡、散寒止嘔,所以撐扶正氣而安胃氣。

甘草協和諸藥,俾其左宜右有,而全其撐法之神也。此方人多不得其解,程鐘齡注獨超,故全錄之。

加味歸芎湯川芎(三錢) 當歸身(五錢) 龜板(三錢,生研) 婦人生過男女頂門發(燒如雞子大)水三杯,煎八分服。如人行五里即生。

當歸補血湯當歸(三錢) 炙 (一兩)水煎服。加附子三錢,神效;或加桂一錢。

失笑散方見《心腹痛》。

生化湯當歸(五錢) 川芎(二錢) 干姜(五分,炮) 桃仁(一錢五分,去皮尖) 甘草(一錢,炙)水二杯,煎八分服。產后風,口噤、角弓反張者,宜加荊芥穗三錢。又方,中風口噤,用華佗愈風散,即荊芥穗一味焙為末,勿焦黑,以童便和酒送下。口噤藥不下者,用一兩零,再以童便煎好,從鼻孔灌下。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見《心腹痛》。

竹葉湯(《金匱》) 治產后中風,病痙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

鮮竹葉(四十九片) 葛根(三錢) 防風(一錢) 桔梗 桂枝 人參 附子(炮) 甘草(各一錢)大棗(五枚) 生姜(五錢)水三杯,煎八分,溫服,溫覆使汗出,日夜作三服。頭項強,加附子五分,煎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二錢。

愚按∶自汗者,去葛根,加栝蔞根三錢,附子五分。產后痙癥,十中只可救一,除此方外,無一善方。

甘麥大棗湯甘草(三錢) 小麥(二兩六錢) 大棗(十枚)水三杯,煎一杯服,日作三服。

《金匱》方只錄五首。余見拙著《金匱淺說》《金匱讀》內,二書即欲梓行,集隘不能盡登。

小兒科方

小兒無專方,以上諸方,折為小劑用之。今兒科開口即曰食、曰驚、曰風、曰疳 ,所用之藥 ,大抵以鉤藤、秦艽、防風、羌活、獨活、天麻、前胡、全蝎、僵蠶為祛風之品;朱砂、牛黃、膽星、石菖蒲、天竺黃、代赭石、青黛、赤芍,金銀煎湯,為定驚之品;以山楂、神曲、麥芽、谷芽、萊菔子、枳殼、濃樸、檳榔、草果為消食之品;以蕪荑、榧子、使君子、螟蛉土、五谷蟲為治疳之品。如杏仁、葶藶、酒芩、桑白皮、半夏曲、蘇陳皮、貝母、天花粉之類,謂為通用調氣化痰之善藥。父傳子,師傳徒,其專方皆殺人之具也。錢仲陽以金石之藥為倡,猶有一二方近道處,至《鐵鏡》采薇湯則亂道甚矣。近日兒科,只用以上所列諸藥,任意寫來,造孽無已,實堪痛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溪县| 潮州市| 攀枝花市| 昆山市| 田东县| 措勤县| 会同县| 纳雍县| 湛江市| 海南省| 华容县| 海安县| 合作市| 菏泽市| 正宁县| 巩义市| 轮台县| 双桥区| 舒兰市| 鄂伦春自治旗| 集贤县| 大竹县| 依兰县| 磴口县| 大方县| 乌恰县| 准格尔旗| 齐河县| 华容县| 开平市| 平果县| 防城港市| 甘德县| 涞源县| 吉水县| 高密市| 宁陕县| 贡嘎县| 灵川县| 宣恩县| 大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