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嘉慶十六年
- 臺灣資料清仁宗實錄選輯
- 佚名
- 1570字
- 2015-12-24 14:12:51
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辛未)春二月初四日(癸未),定臺灣鎮總兵官非升調不準奏請陛見例。又諭:『臺灣鎮總兵武隆阿「奏懇來京陛見」一折,臺灣遠隔重洋,在海疆中尤為最要之區;該處文武大員,惟鎮、道二人管轄兵、民,職守綦重。現雖洋面肅清,漳、泉客民斗案亦俱完結,但地處重鎮,時資彈壓。該鎮豈容暫離!即如新疆辦事大臣,從無奏請陛見之事;邊疆外海,宜同一例。武隆阿所請,著不準行。嗣后臺灣鎮總兵,除有升調準其奏請陛見外,余俱不得奏請陛見;著為令』。
二十日(己亥),諭內閣:『武隆阿等奏「審擬兇犯蘇光居謀殺蘇廷玉,請旨即行正法」一折,蘇光居系蘇廷玉緦麻服侄,因口角微嫌輒圖泄忿,并敢起意殺死蘇廷玉,令長房絕嗣,占其產業;于黑夜誘至荒僻地面,用刀連砍致重傷五處之多,立時斃命,兇惡已極!該犯按有服卑幼圖財謀殺尊長之例,自應斬決梟示。況海疆重地,有此不法情事,尤當立正典刑,以肅法紀;何必拘泥請旨,以致兇犯日久稽誅。蘇光居著即處斬,照例梟示。嗣后該地方遇有似此案情,當一面恭請王命,即行正法』。
——以上見「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九。
三月十八日(丙寅),諭內閣:『汪志伊奏「據臺灣鎮總兵武隆阿稟請,將熟悉南路捕匪出力之下淡水營額外外委王登山留臺,以資熟手」一折,班滿兵丁更換后,限于半月內即行內渡回營,系屬新例;何得藉此請留,又未聲明留駐年月,恐開逗遛之漸。該鎮既稱該弁于南路一帶極為熟悉,緝捕勇往出力;將來即可拔補臺灣實缺,令其挈眷赴臺,以資緝捕。此時仍飭令該弁內渡,勿任藉辭延宕』。
——見「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
閏三月二十四日(壬寅),以緝獲閩洋盜首黃治,賞總兵官徐錕提督銜并花翎,千總張琴以守備用。
——見「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一。
夏五月十六日(癸巳),予熟悉水師之已革福建提督張見升千總銜、金門鎮總兵官吳奇貴把總銜、閩安協副將張世熊外委銜,俱發往水師營效力,遇缺補用。
——見「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三。
六月初五日(辛亥),諭內閣:『張師誠奏「閩洋盜匪二起先后投首情節不同,請旨核辦」一折,洋盜悔罪投誠,自當察其情節真偽,隨時區別辦理。閩省盜匪林蔡,因家有老母,不愿在洋為盜,現將盜首莊補殺斃,帶同伙眾乞投,并將船只、炮機一并呈繳;察其情詞懇切,悔懼出于至誠。林蔡等著加恩準其投首,毋庸再行治罪。伊等如有情愿出洋效力者,準其分撥兵船隨緝;余俱遞籍管束。至蔡井一起,雖據稱有悔罪之意,而游移觀望,不遽投誠;因聞兵勇圍拿,始行赴官自首,雖未便仍照洋盜本律辦理,亦不能竟予寬縱。盜首蔡井及其同行之高啟等五犯,均著免死,發黑龍江等處給披甲人為奴。其曾經在船接贓一次之柳夢等二犯,亦著問擬杖徒,以示懲儆;余俱照該署督所奏辦理。又據另片奏兵船出洋捕盜情形。金門鎮總兵朱天奇追及盜船,親自督兵攻捕,以致受傷多處,仍復帶傷進攻,擒獲盜匪七十余名,殊為奮勉;朱天奇著加恩先交部議敘。如果再能將此幫匪船一律剿凈,尚當加以優獎。所有此次傷斃兵丁陳蓋,著照例咨部賜恤。其現獲各犯,交該督、撫審明定擬具奏』。
——見「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四。
冬十月十一日(丙辰),調福建按察使劉大懿為山東按察使,以服闋按察使王紹蘭為福建按察使。
十七日(壬戌),建福建臺灣噶瑪蘭城樓四座,北關一座、炮臺一座,并立山川、社稷壇廟。設通判、縣丞各一員,聽淡水同知就近控制;守備、千總各一員,把總、外委各二員,額外外委三員,戰兵二百五十五名、守兵一百四十名,歸艋舺營游擊兼轄。建設衙署,給予關防:后總督汪志伊請也。
十八日(癸亥),閩浙總督汪志伊奏拿獲洋匪出力人員。守備林化鳳暨兵丁文成才等升用有差。
——以上見「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九。
十一月初九日(甲申),福建巡撫張師誠請假回籍省親,允之;以布政使景敏暫護巡撫。
——見「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