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半夏湯
治瘴瘧。不問先寒后熱。先熱后寒。多熱小寒。多寒小熱。皆因夏月傷暑。汗出不透?;蚯飩L。
或過食生冷。先傷脾胃。沐浴感冒。多作此疾。因為痰涎停于胸膈。所謂無痰不生瘧。初起宜先下感應丸。溫中去積滯。方服此以正氣去痰。
陳皮(去白) 半夏(湯泡七次)各等分為粗散。每服四錢。姜七片水煎。不拘時服。壯實人日三四服。虛弱人日二服。瘴瘧本于痰。痰生于濕。半夏能勝脾胃之濕。所以化痰。與陳皮同用。
其味辛。辛能散滯氣。利水谷下氣。氣行則痰行。所以治瘴先用之。以正氣理痰也。
不換金正氣散
治四時感冒。五腫膈氣。和脾胃。溫中下痰。止霍亂吐瀉。心腹疼痛脹滿。吞酸噫痞。噎塞干嘔惡心。中受寒濕生冷。外感風邪。及山瘴之氣。發而為瘴。身體沉重。骨節酸疼。頭昏鼻塞。未分陰陽之間。正宜服之。則氣自正。而病自退。及能止汗。治諸瘧疾。遍身浮腫。或風氣所灌。
手足腫痛。全不思飲食。腸腑時鳴。婦人胎前產后。皆可服之。小兒脾胃不和。時氣諸疾。又治四方不服水土。凡寓嶺南。此藥不可缺也。
濃樸(去皮生姜汁浸一夜) 半夏(湯泡七次姜汁浸曬干)陳皮(去白) 藿香(去梗洗凈) 甘草 草果(去皮) 蒼術(去皮米泔水浸一宿妙)上各等分先用鍋炒濃樸令香。次入蒼術。炒令紫色。又會半夏。炒香熟。再入甘草炒黃。又入陳皮炒。方將眾藥安。藿香在中心。用藥遍蓋罨定。少時許。藿香干。方可取出。同草果為散。每服姜棗水煎。一方無草果。按發瘴之地。地土卑薄。陰濕之氣恒盛。四時多熱。陽燠之氣恒泄。濕氣盛則脾胃傷。陽氣泄。則脾胃冷。是方用濃樸之溫中去濕。滿陳皮之消痰下氣。
蒼術之燥濕健胃安脾。甘草之調中。同用以去敦阜之氣。半夏之利痰以除瘴本。藿香之芬芳助脾開胃止嘔。草果之辛以消食化滯。共為溫中正氣之劑。方名正氣者。謂其能正不正之氣。故治瘴為先用之劑。
藿香正氣散
治證同前。嘔吐不止者。用此藿香葉(曬干) 陳皮(去白) 半夏(湯泡姜汁浸炒) 甘草濃樸(去皮姜汁炒)上各等分。姜棗水煎。此即前方去蒼術草果。治瘴之嘔甚者。聞藥氣則嘔。
蒼術草果其氣太辛竄。故去之。
大無神術散
治證同前。若兼耳閉心痛者。用此蒼術。濃樸。陳皮。藿香。甘草。石菖蒲。姜水煎服。
此方即不換金去半夏。加石蒲。此太無治瘴之方。若瘴初起兼耳閉心氣痛者。
可擇用之。以菖蒲味辛能散邪開竅。治冷氣也。
二陳湯
治瘴病術術欲吐不吐。及嘔而膨脹。又治證候未分。用此服之待其明白見證。
方用對證藥。
陳皮(五兩) 半夏(五兩湯泡七次) 茯苓(一兩去皮) 甘草(一兩)上 散。每服五錢。姜七片。烏梅一個。水煎溫服。不拘時候。
諺云無痰不成瘧。故瘴病當以治痰為主。痰生于濕。由脾土不能制濕而成。是方用半夏辛溫能燥濕。茯苓甘淡能滲濕。濕去則痰不生。陳皮辛溫能和氣。甘草甘平能益脾。則土足以制濕。
和氣則痰不能留滯。名曰二陳者。以半夏陳皮二藥宜陳用之為君。故名之。此方治瘴。首尾俱可用溫中固下之藥??制涮?。加入此方。含用則少緩。
養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增寒壯熱。頭目昏痛。肢體拘急。乃辟山嵐瘴氣。脾寒痰瘧。四時疫病。
治冷瘴及寒痰。加附子。人參。伏苓。甘草。半夏。蒼術。濃樸。藿香。草果。陳皮。上各等分。
每服三錢。烏梅一個。姜七片煎。熱服不拘時。是方乃不換金。合二陳加人參烏梅。瘴初起于濕痰之內積。邪氣之外感而成。故平胃以除濕。二陳以去痰。正氣以正不正之氣。人參之甘溫補脾。
益元氣而利痰。烏梅之酸以止渴。收肺氣。可為治瘴良方。予每用溫中固下之藥。參合此方。甚獲奇效。
和解方
和解散
治瘴瘧正氣之后。專用此方。一日五六服。南人常自汗。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吐。多是脾胃感冷成病。
此方和脾胃逐風邪。其妙如神。感病輕者。更不再發。重者亦自減輕。
蒼術(半斤制) 陳皮(二兩去白) 本(四兩洗) 桔梗(四兩) 甘草(四兩) 濃樸(二兩去皮姜浸炒)上共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鐘。生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一日夜五六服。不拘時。若用此藥不發。更服此藥一日方服別藥。發稍輕亦有奇效。后再發次日更服。
一日亦五六服。若第三次不發更服此藥。一日卻服別藥如三次再發。卻服后藥此藥不止。治瘴神效。
就是傷風傷寒作瘧。證候未分之時。并服此藥。一二日皆有效驗。如不效即自根據各癥用藥。若無于藥之地。病初發至末后。皆服有效。瘴病起于地濕。濕則生痰。天氣熱外泄。脾胃多寒。是方用蒼術為君。能去濕不閉腠理。使汗易出。汗出則病從汗減。與濃樸。甘草。陳皮。同為平胃之劑。
能去濕溫脾胃。去冷氣調中氣。濕去則痰不生。脾胃溫冷氣去。則土暖中氣既調。且和暖則瘴毒不能留。
自然作汗而解。加以 本。乃太陽經藥。頭痛身熱。腰脊強痛。乃邪氣郁結于太陽經。 本能使其邪自然作汗。而又治風流于四肢。凡中霧露之氣。皆能為瘴。 本能祛其氣而清上焦。更去風除濕。桔梗之利肺氣利痰。發散胸膈瘴熱之氣。與平胃合為和解之劑。為治瘴和解之神方。
溫中方
附子理中湯
治瘴毒發熱煩渴悶亂。外熱內寒。自利嘔逆。手足厥冷。
大附子(炮去皮臍) 人參(去蘆) 炙甘草炮干姜白術(去蘆土炒)上各等分水煎溫服。如欲飲冷則冷服。瘴病發熱煩渴。是心肺之陽不降而然。自利嘔逆。手足冷。是脾土無陽虛寒而然是方也。寒淫于內。治以辛熱。干姜附子之辛熱以治內寒。吐利則脾虛。脾虛者以參術甘草之甘補。大附子能引上焦之陽入于中焦。則煩熱退中焦曖則吐利除。
治中湯
治瘴疾。嘔吐心腹滿痛。人參。白術。干姜。甘草。陳皮。青皮。上各等分。水煎熱服。不拘時。
瘴疾多嘔者。因脾土虛寒。痰氣上逆而然也。故以干姜之辛熱治寒。人參白術甘草之甘溫以補脾。
同為理中之劑。而陳皮青皮之辛以散氣。氣降則痰下而嘔止矣。
真武湯
治療病數日后。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驀I或咳。
大附子(炮) 白茯苓(去皮) 白術(炒) 白芍(炒黃色)上藥姜五片水煎。食前溫服。小便利者。
去茯苓。大便利者。去白芍。加干姜。嘔者加生姜五片。易簡方云。不下利而嘔者去附子加生姜。
然既去附子但存三味。似太平易更當臨時消息之。治病之法。本當遙度也?;钊藭?。太陽病發其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 筋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主之。意謂太陽經傷風。醫者借用麻黃。既然不解。
復成重虛。故宜術附。芍藥。之類。又云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
痛疼自利?;驀I或咳?;蛐”憷4藶橛兴畾?。真武湯主之。今并贅于此。以資用藥者見聞庶不局于一偏也。瘴病頭目昏沉。四肢沉重疼痛者。寒濕傷脾之外證也。腹痛自利小便不利者。寒濕傷脾之內證也。脾惡濕濕勝則濡泄。故用茯苓白術之甘以補脾去濕。寒淫所勝。治以辛熱。附子生姜以補脾。益陽氣而去寒。白芍收脾氣除腹痛。又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然必須酒炒黃色以去寒性。名真武者真武乃北方之神。能鎮北方寒水氣使不為禍也。
嘉禾散
(又名谷神散)治中滿下虛。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悶。脅筋脹滿。心腹刺痛。不進飲食?;蚨嗵??;蛲趟嵝貪M。短氣肢體倦怠。面色萎黃。如中焦虛痞。不任攻擊。臟腑虛寒。
不受峻補?;蛞虿≈袣馑?。食不復常。稟受祛弱。不能多食。及瘴疾陰陽表里未分之際。尤宜服之。
枇杷葉(去毛姜汁炙一兩) 石斛(酒拌微炒三錢) 杜仲(酒姜汁同炒三錢) 青皮(五錢)甘草(一兩五錢) 藿香葉(三錢) 谷芽(炒五錢) 陳皮(去白三錢) 白術(炒二兩)砂仁(二兩) 薏米仁(炒一兩) 隨風子(一錢如無小訶子代之) 半夏(姜汁制三錢) 丁香(五錢不見火) 木香(三錢) 桑白皮(炒五錢) 檳榔(炒五錢) 五味子(炒五錢) 神曲(炒一兩) 人參(去蘆一兩) 白蔻(去皮炒五錢) 茯苓(一兩去皮) 大腹皮(炒三錢) 沉香(三錢)上為末每服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不拘時。此方療四時感冒。能調陰陽。使無變動??倘盏冒?。
如療五噎加干柿蒂一枚。同煎如療膈氣。吐逆羸困入蔥白三寸。棗五枚。同煎婦人亦可服。瘴病發熱候冷服。老人虛人大便閉。加蜜少許煎冷服。
瘴病多因脾胃感冷而成。是方用參術。苓草。陳半。六君以補脾利痰。丁香。木香。砂仁。白蔻。
藿香。以開胃除積冷以溫中。青皮以理氣。谷芽神曲以消積。瘴病上熱。肺最受邪。枇杷葉薏米仁桑白皮以養肺散肺熱。五味隨風子之酸以補肺斂肺氣。瘴病陽氣不降。
檳榔大腹皮沉香以降氣。氣不降則下寒。下寒則腎無陽。石斛杜仲合沉香引陽氣入腎而暖腰膝。
故李待制謂其宜于瘴病。能升降陰陽。雖證候未分。亦可服之。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膈噎痰氣。嘔吐酸水。氣刺氣悶脅筋虛脹。腹痛腸鳴。胸膈痞滯。飲食不美。
常服則溫養脾元。及辟嵐瘴冷濕。病后進食悉有神效。
濃樸(三兩去皮姜汁炒) 陳皮(留白三兩)甘草(二兩炙) 蒼術(五兩米泔水浸炒) 生姜(四兩和皮薄切) 小棗(二百粒去核)上用水五升。漫火煎干。搗作餅子。先曬后焙。碾為末。入鹽少許。調服。如泄瀉加生姜。烏梅??招姆?。
脾寒瘧疾可加草果。烏梅。各一個。如胃寒嘔吐。加丁香茯苓生姜。氣不舒快。不美飲食。加砂仁香附各三兩。生姜湯調服。瘴地陰濕之氣常盛。脾惡濕。蒼術以扶脾燥濕。濃樸以溫中下氣。理痰消食去濕。陳皮以消痰利氣。甘草能健脾和中。姜以利痰溫胃。小棗之甘。可以補脾氣。
紅丸子
治食瘧惡心。腹滿寒熱。右手寸關脈弦實?;虺粱?。要之瘴瘧多因食積。氣痞痰結。此藥消食下氣化痰。寓廣者正宜服之。但礬紅阿魏難得好者。又阿魏雖為下氣消瘴之妙藥。卻不可常服。而又不宜于孕婦虛老之人。所以易簡方云。礬紅阿魏不宜常服。用以治瘧黃丹為衣。最好若食積 瘕痞脹。
得真阿魏卻甚良。然亦在修合之際。用好米醋煎陳米糊為丸。自洗米至作糊。不著水純用醋為妙。
蓬莪術(五兩煨) 青皮(五兩去穣) 陳皮(五兩去白) 京三棱(五兩煨) 胡椒(三兩) 干姜(三兩) 阿魏(二兩酒化) 礬紅(為衣用)上為細末。醋糊為丸。礬紅為衣。每服六十丸。
不拘時。治瘴疾生姜桔皮湯。下大病后飲食難化。及中脘停酸。姜湯下心腹脹滿紫蘇湯下。酒疸食疸遍心皆黃。大麥煎湯下。酒傷面黃。腹脹或時干嘔煨姜湯下。脾氣刺痛菖蒲湯下。兩脅引乳作痛沉香湯下。瘴瘧外因四時之氣乖戾。內因積食生冷而成。留者攻之。故用阿魏棱術以去積冷。積為患氣快則消。氣滯則聚。得熱則行。得寒愈結。青陳皮之辛溫以快氣。椒姜之辛熱以散冷結。用礬紅為衣者。假其土性以培脾胃耳。治瘴用之以溫中。消積甚得其宜。
感應丸
治瘧初起。先服以去冷積。及治飲食生冷。硬物停積不化。心下堅滿。胸膈痞悶。兩脅脹痛。
心腹大痛。霍亂吐瀉。大便頻后重遲澀。下痢赤白。膿血相兼。米谷不消。愈而復發。嘔吐痰逆。
惡心喜睡。大便或秘或泄。不拘新久。積冷并皆治之。
南木香(一兩五錢去蘆) 丁香(一兩五錢) 干姜(一兩炮) 肉豆蔻(去皮捶碎去油二十粒) 百草霜(二兩研細末) 巴豆(去心去油凈七十粒) 杏仁(去皮去尖四十粒研爛如膏)上將前四味為末。同草霜。杏仁研勻。又將好黃臘六溶化作汁。以重棉濾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銀石器內。
煮臘數滾。傾出候酒冷。其臘自浮。取臘聽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五錢。先于銚內熬。令不散香熟。次下煮過臘四兩化作汁。就銚內拌和。前藥末作錠。以油單紙裹之旋丸。每服十丸。綠豆大。姜湯送下?;蛴藐惼ぐ胂臏拖乱嗫?。
溫中固下方
姜附湯
治瘴病內弱發熱?;蚝疅嵬鶃?。痰逆嘔吐。頭痛身疼。或汗多煩躁。引飲或自利。小便赤兼主卒中風。
黑附子(大者要一兩以上者一個炮去皮臍)分作四服。每服加姜十片。煎溫服。如欲冷者。候冷服之。不拘時。
瘴病痰逆嘔吐自利者。脾土無陽。虛寒也。汗多者。陽氣外泄也。煩躁引飲小便赤者。陽氣上浮。
心肺焦熬而然也。頭痛心疼者。虛寒外甚也。是方用附子之辛熱以溫脾。收外泄之陽氣。佐以生姜又能發散外寒。候冷服之。則能導心肺之熱下行。除下焦宿冷。以熱攻熱。為治重瘴之良方。大意先見附子論。
干姜附子湯
治瘴毒。陰虛發熱。煩躁手足冷。鼻尖涼。身體重。舌苔黑。引飲煩渴。自利嘔逆。汗出惡風。
大附子(一個囗去皮臍分作四服) 干姜(二錢炮)上水煎。欲飲水者。冷服之。瘴病煩渴引飲。
舌黑陽氣上浮。心肺極熱也。手足冷。鼻尖涼。吐利脾土無陽。虛寒也。身體重。寒氣外盛也。汗出惡風。陽氣外泄。不能衛皮毛也。姜附之辛熱能溫中祛外寒。而收外泄之陽氣。冷凍飲料之以導心肺之熱下行。而暖下焦上焦之熱下行。中下二焦溫暖。則寒熱退。諸病息矣。
沉附湯
治瘴病上熱下寒。腿足寒厥。
大附子(五錢) 沉香(磨濃汁)上姜七片煎。八分乘熱入沉香汁。勿令十分熱。放冷服之。
此藥既主上熱下寒。須真正沉香方佳。雖弄沉亦不濟事。況此香自有數種。既用服餌當以滋味別之。
如咀嚼而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熱用者。須審擇以對證。附子率用小者。及漏蘆側子之類。謂難得大者。然陰毒及冷瘴。但欲一時壯陽氣可也。若虛而藉降氣斂陽。倘非地道大附子。非徒藥之無益。
夫亦處方者之罪也。瘴病本上熱下寒。加之腿足寒厥。乃下焦腎經陽氣盡浮于上。腎經空虛之極。
是方用附子。乃腎經本藥。加以沉香能引上焦陽氣上腎。腎中有陽氣則下元暖。根本固而邪氣自息矣。
冷湯
治瘴病內寒外熱。咽噎干燥煩渴不止。
人參(五錢) 甘草(三寸炙) 淡竹葉(十四片) 大棗(五枚) 大附子(一錢去皮) 上水煎服。
瘴病內真寒外假熱。咽噎干燥。煩渴不止者。心肺熱也。人參之甘。能補脾氣生津液。利痰。
甘草之甘。能和平。二味合用。能緩心肺之火。淡竹葉能解煩渴。大棗能補元氣。大附子能引心肺之火下行。則煩渴止矣。
既濟湯
治瘴病熱大。煩渴飲水無度。
大附子(三錢) 人參(三錢) 甘草(一錢) 淡竹葉(二十片) 半夏(一錢) 粳米(二錢) 麥門冬(二錢去心)上水煎服。
瘴病煩渴。飲水無度者。華蓋焦熬之極也。故用人參以補肺生津。甘草之甘。以緩火。麥冬竹葉之寒。
以潤肺清肺。佐以半夏不令痰滯。粳米乃肺經之谷。用以養肺。若附子之用。妙在于引火下行。
不令華蓋焦熬也。
冷香湯
治瘴病。胃脘刺痛胸膈不利?;蛲禄驗a。引飲無度。及治夏秋暑濕。恣食生冷。遂成霍亂。
陰陽相干。臍腹刺痛。脅肋脹滿。煩亂口渴等證。
良姜(一兩) 檀香(二兩) 丁香(五錢)附子(一兩) 甘草(二兩) 川羌(一兩) 草豆蔻(一兩)上為細末。每用三錢水一鐘半。
煎數滾。貯瓶內。沉井底。待冷服之。
瘴因食生冷而得。胃脘痛。吐瀉胸膈不利。皆脾胃之寒也。寒淫于內。以辛熱川羌。良姜。檀香。草蔻。丁香。附子。皆辛熱之藥。去寒溫胃。甘草之甘。溫以和中。大渴引飲者。心肺中有邪熱。
故冷凍飲料以導邪熱下行也。
三建湯
治瘴病。四肢厥冷。頭汗出不止。兩足如無或時發噦。
川烏 大附子 天雄 上各等分水煎服。
瘴病四肢厥冷。兩足如無者。脾胃虛寒之極。中下二焦。全無陽氣也。頭汗大出不止者。陽氣盡出于上。欲絕也。噦俗呼為呃逆。方書謂 絕者。聲嘶不凍者。葉落陽氣將脫也。此等證候。
皆因醫者誤用攻熱之藥。以致此危急也。是方用川烏以去寒濕。攻寒痰。附子補下焦之虛陽。天雄補上焦之虛陽。合用之以收心液壯真陽。汗收噦止。四肢溫暖。則可復生矣。按此溫中固下二法。
治瘴之重者。
必用之第。瘴病顯然明見者。皆極熱之證。而陰寒之證。隱然難見。故以熱治熱之法。非玄機之士。未免皆以為怪也。然必冷凍飲料者。乃內經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義。已見附子論。
鎮下方
養正丹
治瘴病。上盛下虛。升降陰陽。補接真氣。及治虛風頭眩。吐涎不已。
黑錫 水銀 硫黃 朱砂(各一兩炒另研)上先將凈鐵。銚入鉛。先熔去滓一兩。凈再入銚。內用鐵匙。
炒攪將硫黃末一錢。漸投入或焰起。無妨只急手攪炒。令鉛熟無性。其硫黃皆燒去。但得鉛熟。遂領地下紙上。令硬即研細。以紗篩出鉛粉。其余成朱者。再炒再研。再篩次將銚頓漫火上。又熔鉛粉入硫黃一兩。頻頻攪炒。至黃煙上。即急持起放冷處。少頃又頓火上再炒。鉛與硫黃皆成黑色。
極調和了。卻放冷處。候其微冷。又頓在微火上。少頃入水銀。以匙攪炒。切勿令青煙上。又次入朱砂末。頻炒至十分調和。即頃在地中。紙上系硬別。研為末粘米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鹽湯送下。
瘴病之證多上熱下寒。是方用硫黃大熱之藥。能補真陽壯真火。佐以朱砂黑鉛水銀三味。皆至陰之物。其性寒。所以去巨格之寒。兼有伏陽不得不爾。硫黃亦號將軍。功能破邪歸正。返滯還清。
挺出陽精。消陰回陽?;巧辍9手握斡弥?。能引上焦陽氣降于下焦。使陰升陽降。成水火之既濟。鎮墜其陽氣。使不上浮外泄。元常溫暖。已病瘴者。得愈。未病者。可以免矣。
黑錫丹
治瘴病上熱下寒。升降陰陽。及治痰氣壅塞。上盛下虛。心火炎熾。腎水枯竭。及婦人血海久冷。
無子赤白帶下。屬虛寒者并治之。
黑錫(二兩) 硫黃(二兩) 肉桂(五錢) 沉香 附子(炮去皮臍)故紙(炒) 小茴(炒) 木香 胡蘆巴(酒浸炒) 肉蔻(面煨) 陽起石(研細水飛)金鈴子(蒸去皮核各二兩)上用新鐵銚。如常法。結黑硫砂于地上。出火毒候冷研極細末。余藥并末同研。自朝至暮。以黑光為度。酒面糊丸。梧桐子大。陰干入布袋內。擦令光瑩。每服三五十丸。鹽湯下。
或棗湯。婦人艾葉湯下。瘴病上熱下寒。是方硫黃之大熱。能助真火。佐以黑鉛之至陰。能治陰盛格陽之病。木香能理諸氣。肉蔻能下諸氣。沉香能降諸氣。加以故紙。小茴。胡蘆巴。引陽氣入腎。肉桂能保腎。附子導熱氣下行入腎。若陽起石。能補腎添精。直高巔之上。引陽氣下達腎經。
共為溫補下元。鎮固陽氣與瘴病為宜也。
來復丹
治瘴病上盛下虛。升降陰陽。及治伏暑泄瀉如水。嘔吐不止。
硝石(三兩) 青皮(二兩去穣)五靈脂(二兩去砂石) 陳皮(二兩去白) 玄精石(二兩研飛) 硫黃(二兩為末)同靈脂入鍋內微火炒。用柳條攪。不可火大。再研極細末。上末醋糊為丸。豆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瘴病內傷生冷。外感暑氣。氣不升降。是方硝石性寒。佐以青陳皮。性疏快。硫黃大熱。能助真陽。佐以硝石玄精石之至陰。則伏陽格陰皆退。五靈脂能理氣。共為通利三焦。升降陰陽之劑。瘴疾揮霍變亂者。尤宜用之。
靈砂丹
治瘴病上盛下虛。痰涎壅塞。此藥最能升降陰陽。鎮墜陽氣。安和五臟。扶助元氣。水銀(八兩)硫黃(二兩) 上用新鐵銚炒成砂有煙即以醋酒。候研細入水火鼎內。醋調赤石脂封口。鐵線扎縛。
燈盞鹽土固濟。曬干用炭。二十斤。 煉如鼎裂。筆蘸赤石脂。頻抹?;鸨M為度。經宿取出。研為細末。
糯米糊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棗湯下。米飲人參任下。瘴病多因秋冬熱則陽氣外泄。浮而不降。下元虛冷。是方用硫黃大熱。能補下元真火。佐以水銀至陰之物。復加 煉成水火既濟之義。能祛拒格之寒。兼有伏陽。大能降上焦之元氣。于下元鎮墜之。使不外泄。甚與瘴病為宜。
斷瘴方
七棗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或五臟氣虛。陰陽相勝。作為瘴瘧。寒多熱少?;虻粺?。
大附子(一個炭火煨以鹽浸再煨再浸七次去皮臍切片)上用生姜七片。棗七枚。水煎。當發早晨空心溫服。仍吃棗三五枚。忌口為要。冷瘴因寒疾而作。是方用大附子去寒痰。且能引上焦之陽氣。
下入至陰以成天地之交泰。正王太仆所謂益火之元。以消陰翳。加以大棗之甘。以溫補脾氣。則寒痰息而瘴瘧止矣。
四獸飲
治喜怒不節。飲食過度。勞役兼并。致陰陽相勝。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瘴瘧。
人參 半夏(湯泡七次) 茯苓(去皮) 白術 草果(去皮) 陳皮 甘草(炙減半) 烏梅(去核)上 散用生姜棗子。入鹽少許 之。食頃濃皮紙裹水蘸溫。慢火煨香熟。焙干。每服半兩。清水煎。
未發前連進三服。
瘴瘧雖因天時。若平人脾胃元氣實。則瘴毒雖慘。于身乎何有。惟喜怒傷氣。飲食傷脾。則元氣不固。
然后瘴毒得以干之。經所謂邪之所腠。其氣必虛是也。是方用參術苓草之甘溫補脾。以益元氣。加陳皮之辛。以理氣。半夏之辛。以燥濕利痰。草果之辛。
以消食。烏梅之酸。以斂氣生津。姜棗以補元氣。共為截瘧之方。亦君子滿座。小人自退之意也。
截瘴丸
治瘴病不問冷熱?;蛞蝗找话l。二日一發。三日一發。
常山(五兩醋炒七次) 烏梅(四十粒去核) 檳榔(四十粒) 甘草(三兩)上再同炒為細末。姜汁打米糊為丸。梧子大。未發時。好酒吞二十一丸。一日服七八次。尤妙。發時莫服。瘴止后。忌雞魚羊肉。及 面蔥韭。并生冷瓜果。一切毒物。
避風寒。成房事毋忿怒。瘴與瘧同病而異名。第瘧有定規。瘴多變怪。治瘴之法。不間斷者。使之間斷。
明見作息有時。已間斷者。使之輕減。然后用是方。無痰不瘧。故用常山以去痰。寒熱所感。邪氣多在榮衛肌肉之間。常山能去皮膚毛孔中之邪氣。佐以檳榔能下滯氣。消積利痰。
甘草之甘。以和中氣。借烏梅之酸。以斂外泄陽氣。生姜之辛。以開胃利痰。痰去則瘴本去矣。
截瘴之方。惟此為妙。
七寶飲
治瘴瘧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明白作息。有時此以截之。
常山 檳榔 青皮 草果(去皮) 濃樸 甘草上各等分用酒水各一鐘。煎好以棉罩之。放星月下露一宿。當日早冷服。服后莫熱飲食。無痰不成瘧。是方用常山以逐痰。檳榔以墜痰氣。草果以溫中去寒痰。濃樸青陳皮之辛以行氣。
氣行則痰不能留。甘草以調胃和中。共為行氣消痰之劑。痰消則瘧本消。宜乎瘴之不再作也。
按瘴病治法最難。于始發熱不間斷時。及其溫中固下。正氣和解后。明白作息。有時正氣漸和。
下焦濕冷已去。諸凡截藥不犯寒涼。不吐不利者俱可用。
麥門冬湯
治 瘴。神清目開。大小便如常。惟全不能出聲身熱。
麥冬(去心) 人參 白術 陳皮 川芎 半夏 當歸 肉桂 烏梅 大附子 甘草 茯苓(去皮)上加姜三片。水煎溫調。黑神散服。
瘴若神昏直視。不知人事。痰響者屬痰。神昏不知人事。不痰響能飲食。惟不能出聲。此邪熱涌沸其血。上塞心肺之竅。故不能言也。是方用六君子。緩火邪以補脾救元氣。門冬解心肺之熱。
烏梅生津以收外泄陽氣。歸芎以行散上竅之血。血得熱則行。故用桂附之熱以行之。且能引上焦之陽下入陰分。再調黑神散。以驅逐其血。血散則心肺之竅開。而聲音出矣。
黑神散
治 瘴。
黑豆(二合半炒去皮) 當歸(二兩) 蒲黃(二兩) 干姜(二兩) 熟地(二兩)肉桂(二兩去粗皮) 白芍(酒炒五錢) 甘草(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調麥門冬湯下。瘴病之熱專熬心肺。熱甚則涌沸其血。出于上竅。則為吐衄。不能上退場門鼻。惟塞于心肺之竅。則為 瘴。
是方蒲黃能逐敗血。芍歸能去舊血。生新血。姜能使血行。甘草以和氣益血。乃陰類。熟地黑豆。乃北方之物。合諸藥以導血歸源也。
青州白丸子
治 瘴目上視??卩涮迪验]塞?;璨恢恕_z尿遺屎。及治中風痰甚等證。
生半夏(七兩) 南星(二兩) 生白附子(二兩) 生川烏(五錢)上為細末。以生絹袋。盛于井花水內。擺出未出者。再以手揉。令出渣。再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于瓷盆中。日曬夜露。每日一換新水。攪澄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曬干。研細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
生姜湯下。
瘴口噤。目上視。痰涎閉塞?;璨恢?。遺尿遺屎。因脾胃感冷。中氣不能運痰。以致痰氣上迷心竅。故神昏不能言也。痰生于濕。半夏南星能燥濕。痰滯于寒。
白附之溫。川烏之辛熱。能祛寒。送以姜湯。最能治痰滯之瘴也。
星附湯
治 瘴。痰涎上壅。昏不知人。聲如牽鋸??卩渲币暋_z尿遺屎。
生南星(一兩) 生附子(一兩) 木香(五錢)上 散每服四錢姜九片。水煎溫服。
瘴有痰涎上塞。聲如扯鋸之狀。則再兼異證。皆痰所為。由脾胃感冷。中氣虛寒。不能運痰而然。
故用南星之燥。以去痰。附子之辛熱以溫中。佐以木香之辛以行氣。氣行則痰行也。予治痰證。多以氣方為主。重者單用?;蚣佣悳?。內虛者。再倍加人參。更佐以沉香。屢屢獲效。
三生飲
治 瘴。如前證之甚者。及治瘴后痰厥。
生南星(一兩) 生附子(五錢) 生川烏(五錢)木香(二錢五分)上 散。每服五錢。生姜十片。水煎溫服。元氣虛者。加人參五錢。
同煎是方。即前方加川烏。因脾胃虛寒之甚。故加之。若元氣虛者。加人參補元氣利痰。有起死回生之妙。
正舌散
治瘴病。舌本強硬。語言不出。
蝎梢(二錢五分去毒) 茯神(一兩微炒去皮木) 薄荷(一兩焙干)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虿裂李a間亦。妙瘴病舌本強硬。語言不出者。因瘴熱入于心脾經絡而然。蓋心之別脈系舌本。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是方用茯神可以寧心。益脾。薄荷能去風熱。蝎梢能去風痰。風熱去則心脾清。而舌強自消矣。
柴胡散
治瘴病。十四日外。寒熱不已。不潮時。脈弦數者。
柴胡(一兩去蘆) 半夏(五錢湯泡)桂心(五錢去皮) 白芍(五錢炒炙) 甘草(三錢)上 散。姜七片。棗一枚。水煎溫服。寒熱。
得退。便止此藥。
瘴病十四日外。已過經矣。病雖未愈。元氣稍蘇。更兼其脈。熱不潮時。亦弦數。此正瘧脈弦數多熱之證。
況寒熱脈弦。是邪在半表半里。足少陽實主之。故用柴胡為君。本經藥也。木得桂而枯。故用以散少陽之邪。半夏生姜之辛。以散邪氣。
兼能燥濕利痰。治之瘴本若白芍之酸。甲味也。大棗甘草之甘。己味也。甲己化土。養脾之妙法也。
是方李待制立。以治瘴扶脾利痰。以退半表半里之邪熱。用以桂心。佐以柴胡。使柴胡之寒不能為柄。非神于用藥者。不可同語也。
草果飲
治瘴瘧頭痛。身疼寒熱。脈浮弦。
草果(去殼) 良姜 青皮(去穣) 川芎 白芷 蘇葉 甘草上各等分 散。水煎熱服。當發日前連進一服。不拘時候。
四時治要方。云風瘧。食瘧。瘧即瘴也。多生于東南。謂東南乃魚鹽之地。及多暴風。風瘧宜草果飲。此方用川芎。青皮。白芷。發散風邪。良姜。蘇葉。發散寒熱。今咳痰脈浮緊。
頭痛身疼。惡風寒。乃感乎凜冽暴風也。正宜草果飲。因食生冷肥膩。中脘生痰。嘔逆遂成食瘧。
宜服二陳湯。三因方。治食瘧用紅丸子。亦為極妙。
奪命散
治傷寒瘴瘧。陰陽證候不明。誤投藥。致病垂困。煩躁發渴。及婦人產后。胎煎受熱。瘴等證。
人參(一兩去蘆切片)用水二鐘。于銀石器內。煎至一鐘。以冷水沉取冷一服而盡。若鼻有汗滴尤妙。
五苓散
治傷寒瘴疾。感暑中濕。小便不利。頭疼身熱。煩躁發渴等證。夏月主治尤多。能伐腎氣下虛者。
不可過服。
澤瀉(三兩) 豬苓(去皮一兩五錢) 茯苓(去皮一兩五錢) 肉桂(一兩) 白術(去蘆一兩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夏月背寒。頭疼。發熱無汗。小便秘。濃煎蔥白湯調熱服。令額上有汗。為妙或只用百滾湯。調熱服。仍續啜熱湯。沖令汗出。
冒暑極熱。新汲水調亦可。熱瘴痢疾。小便不利者。并用熱水調。大便泄小便不利者。車前子湯調。
不宜多服。瘀熱在里。發黃膽。茵陳湯調?;蚣映缴坝戎翁N熱心煩。
毛崇甫。因母病。孝感天地。夢投此方。可謂神方也。但五苓散。用桂正如小柴胡用人參。備急丸用干姜之類。欲其剛柔相濟。亦存戰守之意也。故方書謂五苓散。無桂及隔年陳者。俱不可用。
如去桂而加人參。卻謂之春澤湯。治煩躁效。
烏沉散
治瘴疾心腹刺痛調中快氣。
烏藥(一兩) 香附(三兩焙干) 甘草(一兩炒)上共為細末入鹽少許滾湯調服。
加減五積散
治瘴后腰疼腳痛渾身疼。
蒼術 陳皮 濃樸 半夏 茯苓 當歸 川芎(大) 肉桂 干姜 桔梗 甘草 枳殼(氣弱者不用)上姜三片煎服。
黃建中湯
治瘴后自汗。
黃 白芍 肉桂 甘草上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異功散
治瘴后。精神少。不喜飲食。此藥能調胃進食。順氣化痰。不冷不燥。功效尤多。
人參 白術 陳皮 茯苓 甘草上各等分。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瘴后體倦。食少多痰。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上各等分。姜水煎服。如易饑食不多。即飽悶者。加藿香砂仁。名香砂六君湯。
大養脾丸
(治同六君湯)人參(一兩) 白術(五錢) 茯苓(一兩) 干姜(二兩炮) 砂仁(二兩) 麥芽(一兩炒)甘草(一兩五錢)上煉蜜為丸。每兩八丸。每服一丸。食前細嚼姜湯下。
濕疽湯
治瘴后虛煩。不眠心膽虛怯。氣郁生痰。痰與氣搏。變生諸證?;蛩闹∧[。心虛煩悶。觸事易驚?;驂舨幌??;虍愊笱;?。遂致心驚膽怯。
半夏(一兩五錢) 枳實(一兩) 陳皮(一兩五錢) 甘草(四錢) 茯苓(三兩) 竹茹上姜七片。棗一枚。水煎食前熱服。
如圣餅子
治瘴疾嘔逆。頭疼及氣厥痰飲。
防風 天麻 半夏(各五錢生用) 南星 干姜 川烏(各一兩) 川芎 甘草上共為末。水丸作餅子。每服五餅姜湯下。
六和湯
治夏月冒暑。伏熱發瘴。煩躁口渴。及心脾不調?;魜y吐瀉。或瘧或痢?;蚩人?。
人參 砂仁 甘草 杏仁 半夏 扁豆 藿香 茯苓 木瓜 香薷 濃樸上 散。每服四錢。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參蘇飲
治瘴瘧。壯熱脈弦數。按之不絕。頭痛目睛疼。
人參 蘇葉 前胡 干葛 半夏(各二錢) 茯苓 陳皮 桔梗 甘草 枳殼(各五錢)姜七片。棗一枚。水煎服。不拘時。如頭痛。目疼。
加川芎。聞之陽氣恒泄之地。得疾者。雖身熱亦多內寒。正經所謂。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又王叔和云。有熱不可太攻之。熱去則寒起是也。所以瘴疾熱多卑熱者。攝生方。衛生方。皆以病深而難治。
參蘇有不當服者。且如脈虛內弱煩躁而熱。衛生方治以冷湯生姜附子湯甚效。余于湟川得周醫云。
近日三五證。熱甚大。用附子干姜入麝香少許。汲水調下。心間如覺頓涼。即覺愈。未嘗再服。
柴平湯
治瘴疾十四日外。熱尚未除。其脈弦數有力。
柴胡 黃芩(炒黑) 人參 半夏 陳皮 甘草 蒼術 濃樸上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樂令黃湯
治瘴疾。發熱煩躁。引飲大便不通。小便赤澀。狂言內熱。神昏不省。
黃 人參 陳皮 當歸 桂心 細辛 前胡 炒芍 茯苓 半夏 甘草 麥冬上各等分。姜三片棗一枚。煎溫服。
星香湯
治 瘴。手足搐搦。及痰厥等證。氣盛者用之。
南星(八錢) 木香(一錢)上每服四錢。姜十片水煎服。
附香飲
治 瘴。氣逆及痰厥。氣虛者用之。
大附子(八錢炮) 木香(一錢)上每服四錢。姜十片。水煎服。以天雄易附子尤妙。
痰涎壅盛者。加全蝎五個。仍服黑錫丹鎮墜。如六脈俱虛者。用三建各一兩。木香五錢。姜棗煎。
更磨沉香同服。
蘇感丸
治因食生冷。至寒痰上壅。作 瘴。及瘴后痰厥。或痢初起。用蘇合香丸。感應丸。上各等分。
和勻如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姜湯下。
蘇合丸
沉香(三兩) 青木香(三兩) 丁香(三兩) 麝香(三兩) 犀角(三兩) 安息香(三兩)檀香(三兩) 白術(三兩) 香附(三兩) 蓽茇(三兩) 朱砂(三兩) 訶子(三兩) 薰陸香(一兩) 冰片(一兩) 蘇合油(一兩)上將安息香。用好酒熬膏。入蘇合油和勻。余藥為細末。入膏油。內再加煉蜜為丸。
蘇子降氣湯
治男子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壅隔痰響。咽喉不利??人蕴摕R嬵^昏。腳疼腰痛。倦怠肚腹。刺痛。冷熱氣泄。大便風秘。澀滯不通。
真蘇子(五兩炒) 當歸(三兩) 前胡(三兩)濃樸(三兩) 甘草(三兩) 肉桂(三兩) 陳皮(三兩) 半夏(三兩)上 散。每服姜三片。棗一枚。煎服不拘時。
秘傳降風湯
治男女上熱下寒之病。凡飲食過度。致傷脾胃。色欲過節。耗損真元。脾胃不和。遂致氣不升降。
上熱則頭痛目眩?;蛱迪褔I逆。胸膈不快。咽喉干燥。飲食無味。下虛則腰膝無力。大便泄澀。
里急后重。臍肚冷痛。治以涼。則脾氣怯弱。腸鳴下利。治以溫。則上焦壅熱??谏嗌彙<跋愀勰_上攻。
與浮腫心煩。宜先服此藥。然后以所主之藥治之。無不效者。
五加皮(五錢酒炒) 枳殼(二兩炒) 甘草(一兩炒) 草果(五錢)柴胡(一兩) 陳皮(五錢) 地骨皮(兩炒) 訶子(五兩去核) 半夏(五錢) 桑白皮(二兩炒)桔梗(五錢) 骨碎補(五錢去毛炒)上 散。加蘇葉生姜。水煎食后服。嗽倍半夏。上隔熱甚加黃芩。
下部虛弱甚熟附子。如用附子。更加生姜。女人血虛加當歸。
瘴疾多上熱而下寒。此正張給事所謂陽浮而陰閉也。愚嘗謂寓于廣者。平居無疾。亦須服降氣鎮墜之藥。
及養正丹。黑錫丹。然養正丹。四藥皆有利性。南方陽氣恒泄。稍失制度。寧免誤人。怕服不若黑錫丹。
降氣藥。及蘇子降氣湯。秘傳降湯二藥。均治上盛下虛。然秘傳降氣湯。若胃寒氣虛者。亦不宜多服。得病而上熱下寒者。李待制干姜附子湯法。最妙易簡方。亦類在降氣湯。后更云煎臨時以藥汁磨沉香。再煎滾此法最良。病退而余熱在上者。正宜服之。
沉香降氣湯
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痞塞。喘促短氣。
沉香(一兩) 砂仁(一兩) 香附(四兩) 甘草(二兩)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滾湯點服。
四物湯
治婦人瘴病。宜調血者。此方合瘴瘧。諸方用之。
大川芎 當歸 熟地 白芍上各等分。水煎服。
四七湯
治婦人瘴疾。中脘痞滿。氣不舒快。痰涎壅盛。及七情氣結。成痰或如破絮?;蛉缑泛嗽谘屎碇g。
咯不出咽不下。
半夏(五兩) 茯苓(四兩) 濃樸(三兩) 紫蘇(三兩)上每服四錢。姜七片。棗一枚。水煎熱服。
木香檳榔丸
治瘴后痢疾。元氣實者。腸胃有積。里急后重。腹痛頻頻至圊。
木香(一兩) 檳榔(一兩) 青皮(一兩) 陳皮(一兩去白) 枳殼(一兩) 黃柏(一兩) 三棱(醋煨一兩)莪術(醋炒一兩) 當歸(一兩) 黃連(一兩) 香附(三兩) 黃芩(二兩) 大黃(三兩)黑丑(半生半熟取末四兩)上為末滴水為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滾湯下。
香薷飲
治瘴后伏暑作痢。
香薷 黃連 濃樸 扁豆 甘草上藥 散。姜三片。水煎服。
香連丸
治諸痢。
川連(二十兩用吳萸凈一兩同好酒浸一夕同炒干去吳萸不用以川連為末) 南木香(一不見火另研為末每連末五兩入木香一兩)上共和勻。用米醋打老。倉米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泔下。
雙亂丸
治赤白痢。
川連(去須蘆) 吳茱萸(去梗)上各等分共一處。以好酒浸一宿。取出揀開。曬干各為細末。各面糊為丸。梧子大。赤痢用川連丸。三十丸。甘草湯下。白痢用茱萸丸三十丸。
干姜湯下。赤白相兼。各三十丸相合。用甘草干姜湯下。
斷下方
治赤白痢。及休息痢。瘴病后患痢。俱宜此藥。
草果(連殼一個) 白術(面炒) 粟殼(十個去肋膜及蒂醋拌炒透) 茯苓上為粗末。共作一劑。加姜三片。棗三枚。烏梅三個。赤痢加烏豆七粒。
白痢加干姜五分水煎。分作二服之。
真人養臟湯
治小兒大人。腸胃虛弱?;汲喟琢??;蛳履撗;蛉玺~腦。髓臍腹 痛。日夜無度。大便脫肛。
人參(二錢) 肉桂(五錢) 訶子(一兩去核) 粟殼(三錢六分) 白術(炒) 當歸(二錢)白芍(一兩六錢) 甘草(五錢炙) 肉蔻(五錢面煨) 木香(一兩四錢不見火)上 散。每服四錢。水煎食前溫服?;瑸a及白痢。并加熟附子五六片。生姜三片。冷甚者加干姜。
保和丸
治內傷飲食。致成痢疾。元氣祛弱。不堪下者。
山楂(二兩去核) 神曲(一兩) 半夏(一兩) 茯苓(一兩) 陳皮(五錢) 連翹(五錢) 蘿卜子(五錢)上為末。粥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滾湯下?;蛟餆艺{湯下。
四神丸
治瘴后元氣虛弱。患痢赤白。及脾胃虛。清晨溏泄。
故紙(四兩炒) 五味(一兩去核) 肉蔻(二兩面煨) 吳萸(一兩去梗)上為末用紅棗六十粒。生姜六兩。切碎同煮。熟去姜將棗肉搗為丸。
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七味白術散
治下痢虛渴。
白術 茯苓 人參 甘草 藿香 木香 干葛上共 散。水煎溫服。
補中益氣湯
治瘴后痢疾。元氣下陷者。
黃 (二錢) 人參(一錢) 白術(八分) 當歸(五分)陳皮(三分) 甘草(一錢)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上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四柱散
治元氣虛。真陽耗。臍痛痢不止。
人參 附子 茯苓 木香上各等分。每服四錢。姜五片。
水煎溫服。
參苓白術散
治瘴后。脾胃虛弱。飲食不進。致嘔吐瀉痢。病后此藥最好。
人參 茯苓 白術 山藥 甘草 蓮肉 薏米 桔梗 扁豆 砂仁上共為末。每服二錢。棗湯調下。
震靈丹
治病后虛羸。少氣泄痢不止。
禹余糧(二兩) 代赭石(俱火 醋淬二兩) 赤石脂(二兩) 五靈脂(二兩) 乳香(二兩) 沒藥(二兩) 朱砂(一兩) 紫石英(四兩三味俱搗碎入砂鍋以瓦蓋口鹽泥固濟候干用硬炭十斤 通紅火盡為度入地坑埋出火毒二日夜研末。)上為末。和勻糯米粉糊為丸。小芡實大風干每服三丸。用炒故紙棗湯。調鐘乳粉少許。空心送下。
敗毒散
(一名倉廩湯)治下痢赤白。噤口不食。頭疼心煩。手足溫。脈不虛弱。
人參 桔梗 甘草 茯苓 川芎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上各等分。 散。每服四錢。陳倉米。百粒。姜三片。棗二枚。
水煎溫服。
進食丹
治痢毒熱上沖心肺。嘔逆噤口。
石蓮子(去殼)上為細末。陳倉米煎湯調下。
補脾丹
治痢脾胃虛弱。聞食則嘔。不思飲食。
山藥(切碎半生半炒熟)上為細末。陳倉米煎湯調下。
五皮飲
治瘴后飲水過多?;蚴扯疚??;蝻嬍巢还?。致傷脾氣。頭面四肢臍腹腫滿。
生姜皮 茯苓皮 大腹皮 桑白皮 桔紅皮上各等分。 散水煎服。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忌生冷毒物糕 。
實脾散
治瀉后脾虛腫滿。
大附子(一兩) 草果仁(一兩) 大苓子(一兩即檳榔) 干姜(一兩)宣木瓜(一兩) 甘草(一兩)上用水同煎干一半。手劈開。附子心。不白為度。勿令水同干。
恐近底焦取出割四片。焙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日午滾湯調服。
五苓五皮散
治瘴后。脾氣凝滯。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急促。小便不利。
茯苓皮 白術 豬苓 澤瀉 五加皮 肉桂 陳皮 生姜皮 大腹皮 地骨皮上各等分。每服四錢。水煎熱服。
忌生冷油膩堅硬諸物。
胃苓湯
治瘴后濕勝腫滿。
蒼術 陳皮 川樸 甘草 肉桂 白術 茯苓 豬苓 澤瀉上各等分。用姜一撮。水煎熱服。
木香流氣飲
治諸氣痞塞。胸膈膨脹。走注刺痛。氣促痰嗽。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大便秘結。小便不利。
青皮(四兩) 陳皮(四兩) 甘草(四兩) 川樸(四兩) 紫蘇(四兩) 香附(四兩)木通(二兩) 腹皮(一兩五錢) 丁香(一兩五分) 木香(一兩五分) 藿香(一兩五分)檳榔(一兩五分) 草果(一兩五分) 莪術(一兩五分) 肉桂(一兩五分) 人參(一兩)麥冬(一兩) 白術(一兩) 茯苓(一兩) 枳殼(一兩) 川蒲(一兩) 木瓜(一兩) 白芷(一兩) 半夏(一兩)上 散。每服五錢。姜三片水煎服。
金匱腎氣丸
治脾腎虛寒。腰重腳腫。濕飲留積。小便不利?;蛲隆8鼓[脹。四肢浮腫。氣喘痰盛。其效如神。
茯苓(三兩) 附子(五錢) 牛膝(一兩) 肉桂(一兩) 澤瀉(一兩) 車前(一兩)石棗(一兩) 山藥(一兩) 丹皮(一兩) 熟地(四兩)上為末。和地黃膏煉蜜為丸。梧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導痰湯
治一切痰涎壅盛。胸膈留飲。痞塞不通。
南星(一兩) 枳殼(一兩) 陳皮(一兩) 茯苓(一兩) 甘草(五錢) 半夏(四兩)上 散。每服四錢。姜十片。水煎溫服。
通關散
治瘴后痰厥?;璨恢恕L迪焉羡?。牙關緊閉。急要諸藥。不得下咽喉。
細辛(一兩) 牙皂(一兩) 半夏(一兩)上共為細末。吹入鼻中。候噴嚏得少蘇。卻急進藥。
蜜導法
治瘴后有汗過多。津液內竭。大便不通。不妄用下藥。惟宜此法。
蜂蜜(四兩)上于銚內漫火煉攪之。勿令焦。候稍冷。如糖狀。以水濕手。捏作錠。如拇指大。約長二三寸。令一頭銳。
乘其稍熱。納谷道中。以手抱住。如未效。更用一枚?;鹕下灾恕1銣亍朗戏皆?。蜜三合。入豬膽汁二匙。在內同煎。無膽只如前亦可。又一方。入皂角五錢在內。皆可隨病淺深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