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方
烏梅丸
治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咨先腚豕薀?。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
蛔聞食臭出。其人當吐蛔?;棕收?。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一斤) 蜀椒(四兩 炒去汗。)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歌曰 六兩柏參桂附辛。黃連十六厥陰遵。歸椒四兩梅三百。十兩干姜記要真。
論云。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厥陰病之提綱也。經云。厥陰之上。風氣主之。中見少陽。是厥陰以風為本。以陰寒為標。而火熱在中也。至厥陰而陰已極。故不從標本而從于中治。沈堯封云。此厥陰證之提綱也。消渴等證外。更有厥熱往來。或嘔。或利等證。猶之陽明病胃家實之外。更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等證。故陽明病。必須內外證合見。乃是真陽明。厥陰病亦必內外證合見。
乃是真厥陰。其余或厥或利或嘔。而內無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等證。皆似厥陰而非厥陰也。男元犀按。論云。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是以少陰證之臟厥。喚起厥陰之蛔厥也。然少陰證水火不交。則為煩躁。若真陽欲脫危證。則但躁不煩。與厥陰之但煩不躁者不同。故曰膚冷而躁。名曰臟厥。非蛔厥也?;棕蕿樨赎幉〉淖C。厥陰陰極陽生。
中為少陽相火。名曰蛔厥。此蛔字所包者廣。厥陰主風木。若名為風厥。則遺去木字。若名為木厥。又遺去風字。且用字亦不雅馴。若名為風木厥。更見執著。第以蛔厥二字該之。蓋以蛔者風木之蟲也。而吐蛔為厥陰之真面目。拈此一字。而病源病證俱在其中。其人當吐蛔者。以風木之病當有是證。亦不必泥于蛔之有無。如本節靜而復煩。與上節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皆是也。曰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又用一當字者。言吐蛔者其常。即不吐蛔而嘔而又煩。風木之動。亦可以吐蛔例之也。曰靜而復煩。曰須臾復止。曰又煩者。風有作止也。
然通篇之眼目。在此為臟寒四字。言見證雖曰風木為病。相火上攻。而其臟則為寒。何也。
厥陰為三陰之盡也。周易震卦。一陽居二陰之下。為厥陰本象。病則陽逆于上。陰陷于下。
饑不欲食。下之利不止。是下寒之確證也。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吐蛔。是上熱之確證也。方用烏梅。漬以苦酒。順曲直作酸之本性。逆者順之。還其所固有。去其所本無。治之所以臻于上理也。桂、椒、辛、附。辛溫之品。導逆上之火。以還震卦下一畫之奇。黃連、黃柏??嗪贰a心胸之熱。以還震卦上四畫之偶。又佐以人參之甘寒。當歸之苦溫。干姜之辛溫。三物合用。能令中焦受氣而取汁。而烏梅蒸于米下。服丸送以米飲。無非補養中焦之法。所謂厥陰不治。取之陽明者此也。此為厥陰證之總方。注家第謂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猶淺之乎測烏梅丸也。
當歸四逆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此方主之。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大棗(二十五枚) 甘草(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其人內有久寒者。即前方加生姜(半斤) 吳茱萸(二升)上以水六升。
清酒六升。煮取五升。溫分五服。
歌曰 三兩辛歸桂芍行。棗須廿五脈重生。甘通二兩能回厥。寒入吳萸(二升。)姜(半斤。)酒(六升。)烹。羅東逸曰。厥陰為三陰之盡。陰盡陽生。若受寒邪。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脈微而厥。然厥陰之臟。相火游行其間。經雖受寒。而臟不即寒。故先厥者后必發熱。所以傷寒初起。見其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不得遽認為寒而用姜、附也。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歸者。厥陰主肝。肝為血室也。佐細辛。其味極辛。能達三陰。外溫經而內溫臟。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節。內通竅而外通榮。去生姜者??制溥^表也。倍大棗者。即建中加飴之義。用二十五枚者。取五五之數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辛甘并舉。則志遂而神悅。
未有厥陰神志遂悅。
厥逆與太少不同治也。若其人內有久寒。非辛溫之品不能兼治。則加吳萸、生姜之辛熱。更用酒煎。佐細辛。直通厥陰之臟。迅散內外之寒。是又救厥陰內外兩傷于寒之法也。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不止者。為難治。此方主之。
麻黃(一兩半) 升麻(一兩半) 當歸(一兩) 知母(十八銖) 黃芩(十八銖) 葳蕤(十八銖) 石膏(六銖) 白術(六銖) 干姜(六銖) 芍藥(六銖) 桂枝(六銖)茯苓(六銖) 甘草(六銖) 天冬(六銖)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相歌曰 兩半麻升一兩歸。六銖苓術芍冬根據。膏姜桂草同分兩。十八銖兮芩母萎。(一本。
麻冬。無天門冬。余俱同。)張令韶曰。傷寒六七日。乃由陰出陽之期也。粗工以為大熱不解而大下之。虛其陽氣。
故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也。下為陰。下部脈不至。陰虛不能上通于陽也。咽喉不利吐膿血。
陽熱在上也。泄利不止。陰寒在下也。陰陽兩不相接。故為難治。與升麻、麻黃、桂枝以升陽。而復以茯苓、白術、干姜調其下利。與當歸、白芍、天冬、葳蕤以止膿血。與知母、黃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黃、升麻、桂枝直從里陰而透達于肌表。則陽氣下行。
陰氣上升。陰陽和而汗出矣。此方藥雖駁雜。意義深長。學人宜潛心細玩可也。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治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主之干姜(三兩)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芩連苦降藉姜開。濟以人參絕妙哉。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拒格此方該。
蔚按。傷寒本自寒下者。以厥陰之標陰在下也。醫復吐下之。在下益寒。而反格熱于上。
以致食入即吐。方用干姜辛溫以救其寒。芩、連苦寒降之且以堅之。然吐下之后。陰陽兩傷。
胃氣索然。必藉人參以濟之。俾胃氣如分金之爐。寒熱各不相礙也。方名以干姜冠首者。取干姜之溫能除寒下。而辛烈之氣又能開格而納食也。家君每與及門論此方及甘草附子湯。謂古人不獨審病有法。用方有法。即方名中藥品之前后亦寓以法。善讀書者。當讀于無字處也
白頭翁湯
治熱利下重。及下利欲飲水者主之。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歌曰 三兩黃連柏與秦。白頭二兩妙通神。病緣熱利時思水。下重難通此藥珍。
蔚按。厥陰標陰病。則為寒下。厥陰中見病。則為熱利下重者。即經所謂暴注是也。白頭翁臨風偏靜。特立不撓。用以為君者。欲平走竅之火。必先定搖動之風也。秦皮浸水青藍色。得厥陰風木之化。故用以為臣。以黃連、黃柏為佐使者。其性寒寒能除熱。其味苦??嘤帜軋砸?。總使風木遂其上行之性。則熱利下重自除。風火不相煽而燎原。則熱渴飲水自止。
霍亂方
四逆加人參湯
治霍亂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此方主之。
四逆湯原方加人參(一兩)歌曰 四逆原方主救陽。加參一兩救陰方。利雖已止知亡血。須取中焦變化鄉。(內經謂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方用人參滋中焦之汁。非取其回陽也。)蔚按。論云。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無血也。言霍亂既利而復利。其證惡寒。其脈又微。
可則亡陰之義也。金匱曰。水竭則無血。即為津液內竭。故以四逆湯救其陽氣。又加人參生其津液??马嵅伤哪鏈腥藚ⅰ2恢倬坝诨仃柗街斜沤^此味。即偶用之。亦是制熱藥之太過。惟救陰方中乃加之。韻伯此言。可知未嘗夢見本草經也。
理中丸
治霍亂病嘔吐泄利。寒多不飲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