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醫方簡義
- 佚名
- 11114字
- 2015-12-23 11:49:46
中風
中風之證。古人皆謂外來有余之邪。及劉河間出。以中風癱瘓者。非肝木之風實。亦非外中熾怫俗云或然賊風乘虛而中滯九竅。故性命中風邪。惟河間作然有地氣之不同虛。風愈盛也。
足不仁。氣虛則又自王安道出。
然皆曰中風非風挾暑即為暑風。
因內風以召外風即三家中風非風之意爾。故治風之法。必由血氣之偏勝求之。如氣虛者。以補氣為主。
祛風氣血兼調。
由。加以豁類中。而概吸不相接續亦無如之重而治。
雖未能活
中風
星附六君子湯
治肥人氣虛挾痰。右手足麻木。神迷欲厥之癥。
黨參(三錢) 白術(二錢) 茯苓(三錢) 炙甘草(五分) 陳膽星(八分) 竹節白附子(酒炒八分) 姜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加姜三片。不渴。加廣木香(五分)治卒中痰迷尤佳。
中風
二陳湯
治氣盛痰多。中焦痞滿。
姜制半夏(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 甘草(蜜炙一錢)加竹茹(一團) 枳實(一錢) 名溫膽湯。治同。
中風
小續命湯
治太陽中風剛柔二痙。口眼 僻。脈浮緊者宜之。并治六經中風等癥。
桂枝(一錢) 麻黃(去根節八分) 防風(一錢五分) 黨參(三錢) 白芍(酒炒一錢) 杏仁(分) 蜜炙甘
中風
大秦艽湯
治血虛中風。脈浮而洪。唇燥頭疼。口渴身痛之癥。
秦艽(三錢) 羌活(一錢) 獨活(一錢) 防風(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芷(一錢) 酒炒黃芩歸(一錢酒洗)
中風
通關散
治卒中風邪。不省人事。昏迷欲絕。牙關緊閉。湯水不下等癥。
細辛(洗去土) 豬牙皂(去子各一錢)共為細末。吹入鼻孔。得嚏可治。無嚏不治。
一方加生半夏一錢共末吹之。
中風
烏梅擦牙方
治中風口噤不開。
烏梅四枚。焙干為末。擦于牙齦。涎出即開。
中風
轉舌膏
治中風螈 。舌強不語。
連翹(一錢) 山梔 薄荷 淡竹葉 黃芩 桔梗(各五分) 甘草 石菖蒲 遠志肉(各四分)氣血舌可
中風
天麻丸
治風由濕熱而生。熱勝則痛。濕勝則重。此系養血清熱。滲濕治風之法。(一方加六兩)煨天麻 懷牛膝(酒焙) 川萆 元參(各六兩) 杜仲(酒炒七兩) 附子(泡一兩) 羌活(十兩) 當歸(十兩) 生地黃(十六兩)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溫酒送下。
中風
丸
治風寒濕合而成痹。足不能行者。
用 草一味。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采葉。九蒸九曬。用酒蜜蒸曬。曬干為末蜜丸。
如
中風
二丹丸
治中風神志不安。怔忡健忘。
丹參 天冬 熟地黃(各一兩五錢) 甘草(一兩) 麥冬(去心) 茯苓(各一兩) 遠志(去心)
中風
地黃飲子
(河間)治四肢緩縱不收。語言不出。四肢不收曰風痱。口不能言曰風喑。系水勝。此方引火歸水。水生木而風熄也。
熟地(八錢) 山萸肉(一錢) 石斛(三錢) 麥冬(去心二錢) 北五味(四分) 石菖蒲(四分)錢) 巴戟肉(二
中風
獨活湯
(丹溪)治螈 昏憒。血虛風盛。心神不寧。
獨活 羌活 防風 川芎(各一錢) 當歸(三錢) 人參 姜半夏(各一錢) 細辛 石菖蒲(煎服。
中風
順風勻氣散
治 僻偏枯。口舌難言之癥。
白術(二錢) 烏藥(一錢) 煨天麻(一錢) 白芷 人參 蘇葉 木瓜 青皮(炒各一錢)炙
中風
資壽解語湯
治中風。脾腎兩虛。木旺風盛。牙關緊急。舌強難言。半身不遂等癥。
羌活(一錢五分) 泡淡附子 防風 煨天麻(各一錢) 羚羊角(鎊一錢) 棗仁(一錢)肉桂
中風
補偏愈風湯
(自制)治氣血虛弱。內風沸騰。不拘左偏右偏。兩手足俱廢之癥。總以氣血兼血。血活。風自滅矣。
人參(三錢) 熟地黃(六錢) 茯苓(三錢) 生黃 (六錢) 炙黃 (三錢) 白術(二錢)赤錢半) 桂枝
中風
九味羌活湯
治中風初起挾寒。寒熱往來欲痙者。
羌活 防風 蒼術(各一錢) 細辛 白芷(各五分) 川芎 黃芩(酒炒各一錢半) 生地黃(
中風
人參敗毒散
治中風挾暑。有汗惡風。
人參(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生甘草(八分) 枳殼 桔梗 柴胡 前胡 羌活 獨活川
中風
羌活勝濕湯
治中風挾濕化腫。或風濕搔癢之癥。
羌活 獨活(各一錢) 川芎 甘草 防風(各八分) 蔓荊子(一錢) 本(五分)水煎。
中風
滋燥養榮湯
治風燥癥。唇焦無汗干枯之癥。
熟地(八錢) 生地 秦艽(各三錢) 黃芩(酒炒) 白芍(各一錢) 當歸(三錢)防風甘草
中風
瀉黃散
治風挾火。口瘡胃熱肌熱之癥。
生甘草(一錢) 防風(一錢) 梔子(三錢) 石膏(二錢) 藿香(二錢)加竹葉十片。青果二枚。或加銀花(三錢) 生地(三錢)
癘風
癘風者。即八方之賊風也。山嵐毒霧之氣。萬物皆受其害。不能長養萬物。人在氣交之中。
須辨醉仙再造其邪為在為乎救或空風邪營衛五死血眉充溢于經絡之酒。忌毒戒怒
癘風
祛風丸
生黃 防風 杞子 枳殼 赤芍 甘草 生地黃 熟地黃 地骨皮(各等分)煉蜜為丸。每丸重一錢。每服一丸。開水化服。
癘風
四神丸
久服可愈。
當歸 生地黃 元參 羌活(各等分)蜜丸如彈子大。每丸二錢。每服一丸。溫酒沖服。
癘風
醉仙散
麻仁 牛蒡子 杞子 蔓荊子(各一兩同炒) 白蒺藜 苦參 栝蔞根 防風(各五錢)上藥八味。為末。每用藥末一兩五錢。加入輕粉二錢。拌勻。大人用藥末一錢。午前空腹。
醉。
之后
癘風
再造散
廣郁金(五錢) 生軍(一兩) 白丑(六錢半生半炒) 皂莢刺(一兩)共為細末。
每服二錢。臨臥時冷酒調下。以凈桶伺候。泄出黑蟲。系多年也。如不黑而赤。
是近年之蟲。越三日又進一服。以蟲盡為度。則根絕矣。后用養血疏風之劑。調養百日。
又中穴在腿彎上青筋處)
癘風
脈候
癘風之脈。 宜緩與和。 洪數為劇。 沉微則魔。 若遇牢革。 死也如何。 雖良醫。 不必摩挲。 中風之脈。 亦看斯歌。
傷寒
(附類傷寒條辨)傷寒者冬月傷寒之癥也。凡霜降以后。天氣嚴凝。萬物收藏。人在氣交之中。寒肅之氣。
乘故再傳。故傷寒二日。邪在足陽明胃經也。故目痛鼻干。唇燥。漱水不欲咽。脈長。宜葛根湯以解肌達表則愈。如不愈。即傳。故三日邪在足少陽膽經也。其目眩。口苦。耳聾。胸滿痛。寒熱往來。頭汗而欲嘔。脈弦。宜小柴胡湯和解之。不愈。又傳。故四日邪在足太陰經也。腹滿而痛。咽干。脈實者。宜大柴胡湯微利之。不愈。又傳。故五日足少陰腎經受口燥咽痛。渴而下利清谷。脈沉而緊。宜小承氣湯下之。如咽痛甚。宜甘桔湯以開提陷邪。又不愈。則又傳矣。故六日足厥陰肝經受之。少腹滿。煩躁。厥逆。消渴。舌卷囊脈伏或沉而帶弦。宜大承氣湯下之。六日傳經盡。病當愈。不愈。必至再傳。傳至十二更不愈。勢必又傳而劇矣。若夫太陽傷風。與傷寒無異。惟惡風有汗與傷寒異耳。初起枝湯以補表虛。其變癥與傳經證治小異也。因風傷衛。寒傷營。故治傷風必以桂枝湯為其變癥不出氣分之病。宜疏達為穩。加減之藥。以芩芍羌防桑葉鉤藤之屬可也。然仲景風寒為兩癥。但以有汗為表虛。無汗為表實。脈緩為風。脈緊為寒。惡風為風。惡寒為以此為辨。可見寒非風不作。風非寒不發。感之者有傷氣傷營之不同耳。其脈緩自汗惡虛邪。以桂枝湯治之。如八九日不解。如瘧狀面熱身癢。以不得小汗故也。宜桂麻各半如無汗惡寒脈浮緊者。宜大青龍湯主之。如干嘔而咳煩躁者。不得安臥。宜小青龍湯主又仲景金匱要略。有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名曰柔痙。并不言麻黃桂枝之治法。大都脈不見緊。脈不見緩。故不立法也。又曰太陽證備。身體強 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可以知沉脈為痙病之別也其剛痙柔痙兩條不言脈。故不言方耳。又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
兩乃病一之乎少者之癥劑。
類傷疫系陰皆方順世而直中一癥。雖未發明。于方論上 繹及之。胡為乎來哉。噫。仲景之緒。賴以不墜者。晉太學者。取其法而已矣。如此。則可與言醫爾。
愚按近世時醫。必按節氣以治病。當春時之病曰春溫。或指曰風溫。夏病曰熱病。或指為暑病情節之不邪特
傷寒
麻黃湯
治傷寒太陽經癥。表實無汗。
麻黃(七分) 桂枝(六分) 杏仁(去皮尖二錢) 炙甘草(五分)
傷寒
桂枝湯
治太陽癥。表虛有汗。兼治痙癥脈遲者。
桂枝(一錢) 白芍(一錢) 炙甘草(五分)加姜三片。棗三枚煎。此方加栝蔞根二錢。名栝蔞桂枝湯。
傷寒
葛根湯
治陽明經癥。亦治痙癥無汗。口噤不得語。
葛根(一錢) 麻黃(五分去根節) 桂枝(八分) 白芍(一錢) 甘草(蜜炙五分)加姜三片。棗二枚。
傷寒
小柴胡湯
治少陽經癥。
柴胡(二錢) 姜半夏(一錢半) 人參(一錢) 炙甘草(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加姜三片。棗二枚。
傷寒
大柴胡湯
治太陰經癥。
柴胡(一錢五分) 大黃(四錢) 枳實(一錢) 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姜半夏(一錢五分)白
傷寒
小承氣湯
治少陰經癥。
濃樸(一錢) 枳實(一錢) 大黃(三錢)水煎。加羌活(一錢)名三化湯。治大便風秘。
傷寒
甘桔湯
治少陰咽痛。
生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可加竹葉兩片。青果二枚。
傷寒
大承氣湯
治厥陰經癥。舌卷囊縮不下。必死者。
大黃(四錢) 枳實(二錢) 芒硝( 即元明粉二錢) 濃樸(一錢五分)用急流水煎。 亦治太陽痙癥 齒口噤。臥不著席者。此亦不下必死之癥。故可與之。
傷寒
桂麻各半湯
治太陽癥。服桂枝湯不愈。面熱身癢。不得小汗。如瘧狀者。
桂枝(八分) 白芍(一錢) 炙甘草(五分) 麻黃(去根節七分) 杏仁(去皮尖一錢)加姜三片。棗二枚。
傷寒
大青龍湯
治太陽癥。無汗惡寒。脈浮緊。
桂枝(八分) 麻黃(去根節六分) 杏仁(去皮尖二錢) 炙甘草(七分) 生石膏(二錢)加棗二枚。姜三片。
傷寒
小青龍湯
治太陽變癥。干嘔而咳。煩躁不得臥。
干姜(八分) 桂枝(八分) 麻黃(六分) 白芍(一錢二分) 炙甘草(五分) 細辛(五分) 姜
傷寒
九味羌活湯
治兩感癥之緩癥。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 細辛(五分) 蒼術(一錢) 白芷(五分) 川芎(八分) 黃芩(一
傷寒
沖和靈寶飲
治陰陽兩感。(不拘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等癥)生甘草(一錢) 防風(一錢五分) 生地(四錢) 柴胡(一錢五分) 細辛(四分)白芷(八分)
傷寒
麻黃葛根湯
治兩感表癥多。里癥少者。
麻黃(去根節六分) 葛根(一錢) 白芍(一錢) 淡豆豉(二錢)加蔥白三莖煎。
傷寒
調胃承氣湯
治兩感表緩里急者。
元明粉(三錢) 大黃(五錢) 炙甘草(五分)水三杯煎。
傷寒
加味香蘇飲
治太陽經癥。無汗不得發。有汗不能止者。
紫蘇(一錢) 陳皮(一錢) 制香附(一錢) 炙甘草(七分) 荊芥(一錢) 秦艽(一錢)蔓荊食腹滿加山楂神曲(各二錢)○喘咳加桔梗(一錢)嘔術藿香(各一錢)口渴加知母(一錢)石膏(二錢)其一凡冬月溫邪。名曰冬溫。其癥脈虛身熱。微有咳逆。 然汗出。宜補其表。以御其邪。
古邪受脈發癥以由
傷寒
桂枝白虎湯
治冬溫畏寒汗出。脈虛身熱。微咳。
桂枝(七分) 石膏(三錢煨) 知母(一錢) 炙甘草(五分)加粳米一撮。或加黃芩白芍各一錢。竹葉十片。
傷寒
薄荷甘桔杏子湯
(自制)治冬溫初起。咳嗽。微熱。微汗。脈浮大者。
薄荷(一錢) 甘草(五分) 桔梗(一錢五分) 杏仁(去皮尖三錢)煎。
傷寒
黃連阿膠梔子湯
(自制)治溫邪咯血鼻血。
黃連(八分) 阿膠(蛤粉炒一錢半) 焦梔子(三錢) 竹葉(二十片)
傷寒
疏斑湯
(自制)治溫邪發斑。發疹。發 。神昏欲化內閉者。
桔梗(一錢) 生甘(八分) 銀花(三錢) 連翹(一錢) 黃柏(八分) 青黛(五分) 省頭草(一凡春溫一癥。其說有二。經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言冬時因勞倦內傷。或因酒色傷由內黃芩不即風。
解。
傷寒
桂枝白虎湯
(見冬溫條)
傷寒
黃芩白芍湯
治春溫之總治。
黃芩(一錢五分酒炒) 酒炒白芍(一錢五分)清煎。如咳嗽加杏仁(光三錢) 川貝(一錢)桑葉(一錢)如氣急痰多。加蘇梗桔梗橘紅(各一錢)如咯血。鼻血。發斑。發疹。發 。
神昏欲閉等情。
傷寒
黃芩桔梗湯
(自制)治春溫初起。頭脹身熱。惡熱。微汗。舌紅脈大者。
黃芩(一錢炒) 桔梗(一錢) 白芍(八分) 川貝母 知母(炒各一錢) 薄荷(五分) 神曲(一凡溫熱之癥。亦冬不藏精。至春不發。至立夏后。夏至前。感溫熱之氣而病作者。名曰溫虛。
是堅也
傷寒
芩芍解毒湯
(自制)治溫熱初起之癥。
黃芩(酒炒二錢) 白芍(二錢) 川連(八分) 焦梔子(三錢) 炒川柏(一錢五分) 銀花(三
傷寒
甘露飲
(自制)存陰清邪。以復胃中津液。
大生地(五錢) 鮮生地(六錢) 天冬 麥冬(去心各三錢) 鮮石斛(四錢) 黃芩(炒一錢)
傷寒
炙甘草湯
(即復脈湯)治邪去陰虛。自汗潮熱。口微渴。
炙甘草(一錢) 阿膠(一錢五分) 麻仁(炒三錢) 桂枝(三分) 生地(五錢) 麥冬(去心三一凡夏月頭痛發熱。項強口渴。不惡寒。反惡熱。此陰虛陽勝。感熱邪而起。較之暑邪。
變主
傷寒
柴葛解肌湯
柴胡(一錢五分) 葛根 赤芍 黃芩 知母 貝母(各一錢) 炙甘草(八分) 生地(四錢)
傷寒
保陰湯
(自制)南沙參(三錢) 麥冬(去心三錢) 五味子(九粒) 桔梗(一錢) 蘇梗(一錢五分) 黃芩(一加竹葉二十片。生姜一片。
一凡秋間寒暑互傷。頭痛發熱。口不大渴。惡寒無汗。舌白而滑。欲作痙癥。此先受暑以傷因氣指正
傷寒
清燥解肌湯
(自制)治類傷寒無汗者。
冬桑葉(一錢五分) 葛根(一錢) 麥冬(去心) 杏仁(光各三錢) 大麻仁(炒三錢) 石膏(
傷寒
清燥救肺湯
治類傷寒有汗者。
桑葉(三錢) 杏仁(光) 麥冬(去心各三錢) 石膏(二錢) 甘草(五分) 大麻仁(炒三錢)一凡痙癥角弓反張。系木來克土。不論有汗無汗。以六一順氣湯下之。此治溫病痙癥。
形類栝蔞明癥宜
傷寒
六一順氣湯
(吳氏加減)治瘟病發痙者。
僵蠶(酒炒三錢) 蟬蛻(十個) 制軍(四錢) 元明粉(二錢) 柴胡(一錢五分)川連黃芩沖。
以上溫癥及類傷寒癥。已具大略。以備參考。所有風溫一癥。與冬溫同類。故不復贅。
又腳四逆厥陰
傷寒
四逆散
柴胡 赤芍 枳實 甘草(炒各等分)為末。開水調下。每服四錢。加酒少許。
傷寒
四逆湯
干姜(五錢) 泡淡附子(五錢) 炙甘草(二錢)水煎。冷服。如面赤格陽于上者。
加蔥白以通陽。如脈伏不出者。加人參五味子以復脈。嘔
傷寒
當歸四逆湯
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各一錢) 炙甘草 木通(各二錢)加大棗四枚煎。如內有久寒者。加生姜三片。泡淡。吳茱萸(八分)水煎溫服。
一凡傷寒合病并病。必有兩經之癥象。或兼兩經之形色脈候可見。宜兩經之方藥。如太陰太一凡陽明腑癥。譫語。便秘。口燥唇裂。兩目如火。循衣摸床。急下之以發 疹。余以腑陽
傷寒
涼膈散
元明粉(三錢) 大黃(五錢) 連翹(二錢) 焦梔子(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梗。
治同。
一凡太陽腑癥。膀胱之氣不化。口渴。宜五苓散以化氣治之。如熱結膀胱。小腹脹痛如狂。
傷寒
五苓散
桂枝(八分) 豬苓(四錢) 茯苓(三錢) 白術(二錢) 澤瀉(三錢)水煎。
傷寒
桃仁承氣湯
桃仁(十粒) 元明粉(三錢) 大黃(四錢) 桂枝(八分) 炙甘草(五分)水煎。
或加澤蘭二錢以行氣分。
脈候傷寒之脈。緩大者昌。沉微小促。癥反倉皇。洪緊滑數。初病則康。若遇日久。何敢云臧。溫邪脈象。微澀者殃。弦緊則甚。非躁即狂。若云類癥。
瀉宜涼。陰脈見之。溫通之方。癥象一反。不必商
暑癥
(附中暑 冒暑 傷暑 癥 暑風 伏暑 暑厥)暑者。后夏至而起。因天氣一動。而蒸淫熱迫。地氣一升。而穢濁上騰。人之患也。由口鼻其病若不能外衛。先有伏寒在內。一觸暑邪。即暈眩昏迷。不省人事。指甲青。唇口青。肢冷如冰。自汗如珠。凝而不流。系內受伏寒。外應暑熱。脈必雙伏。法在不治。危在旦夕。急用通關散以吹入鼻中。得嚏則生。無嚏則死。即用大順散為主。加附子以祛內寒。加川連以清心營。或用獨參湯以先扶正氣。然后用藥為妥。緩則不救。○冒暑者。必奔走道路。吞饑受餓。氣不充體。暑邪上冒。頭目眩暈。心神慌亂。壯熱氣粗。脈必浮滑。急用黃連香薷飲。以溫散之。或有腹瀉者。以縮脾飲清之。凡世俗間動云痧氣。妄加針刺。傷其營血。致血不榮筋。有昏痙轉筋之變。而不可救藥。宜加察之可也。○夫傷暑者。因受暑而傷。暑熱傷氣。
一受暑邪。不急調治。漸入營分。陽已外泄。陰氣更被耗散。陰陽兩虛。形若虛勞。內熱外寒。脈必虛數。東垣清暑益氣湯最妙。如胃中痞滿者。去黃 甘草可也。○ 者。是重傷于暑也。金匱云。太陽中 。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
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齒板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
數下之。則淋甚。以白虎加人參湯。最為妥恰。然后人鮮有增減。宜細玩之。○暑風者。是夏月傷風也。宜香葛湯治之。○又有伏暑之病。古所未著。并無發明。近時所云伏暑者。即葉天士先生為伏氣之疾。從秋分以前。暑邪未消。至秋分以后。而患暑病。名為伏氣。又云秋時晚發即俗名伏暑之病耳。其脈滯。其形怯。口舌粘膩。或微有寒。或單發熱。熱時脘痞氣窒。渴悶煩 。每至午后。則病甚矣。入必三候外邪氣方解。日減一日而始全愈。
潤燥清氣。最為妥洽。○又暑厥之病。
而升。陽氣升騰。陰熱內灼。自下而自制抑陽清暑湯治之。大忌發散峻表
暑癥
自制清肺解暑湯
治暑外受而頭脹發熱。
桔梗(二錢) 藿香(二錢) 栝蔞皮(三錢) 滑石(三錢) 連翹(二錢)加鮮荷葉一角。○如脘悶加白豆蔻(一錢研沖)如煩渴加石膏(二錢) 焦山梔(三錢)如嘔者加姜半夏(一錢) 川連(七分)如頭汗多者。加竹葉二十片。如邪入營分。心神慌亂。囈語便秘至寶丹方見厥癥蘇合丸方見厥癥通關散見中風癥
暑癥
大順散
治中暑癥。
甘草 砂仁 杏仁(去皮尖) 炒干姜(各二錢) 肉桂末(一錢)共研細末。每服二錢。開水沖服。或加泡淡附子川連(各一錢)和前藥共為末。每服二錢。沖
暑癥
黃連香薷飲
活人治暑熱口渴心煩。
黃連 香薷 濃樸(各一錢) 扁豆(二錢)加竹茹(一團) 水煎服。
暑癥
縮脾飲
清暑止渴。治嘔止瀉。
砂仁末(六分沖) 煨草果仁(一錢) 烏梅(一枚) 炙甘草(五分) 葛根(一錢)扁豆(三錢)
暑癥
清暑益氣湯
治暑邪傷氣。
東洋參(一錢) 炙甘草(五分) 炙黃蓍(一錢) 當歸(二錢) 去心麥冬(三錢)北五味(九(八分) 蒼術 白術(
暑癥
人參白虎湯
治 癥。
東洋參(一錢五分) 石膏(三錢) 炒知母(一錢) 生甘草(五分)加陳粳米一撮。
暑癥
香葛湯
治夏月傷風。
香薷 葛根 濃樸(各一錢) 扁豆(二錢)水煎。
暑癥
藿薷湯
治暑月吐瀉。
香薷(一錢) 藿香(一錢) 扁豆(三錢) 濃樸(一錢) 大腹皮(一錢五分) 紫蘇(一錢) 桔梗(一錢) 枳殼(八分) 陳皮(八分) 茯苓(三錢) 白術(一錢) 半夏曲(一錢) 白芷(八
暑癥
自制青蒿芩芍湯
治伏暑癥之法。
青蒿(一錢) 白芍 黃芩(各錢半) 知母 貝母(各一錢) 生地(三錢) 杏仁(光三錢)
暑癥
蒼術白虎湯
治暑厥癥。亦治中惡。
蒼術(二錢) 石膏(三錢) 炒知母(一錢) 生甘草(五分)水煎服。或加滑石(三錢)桂枝(三分)治同。
暑癥
自制抑陽清暑湯
治暑厥面赤口渴者。
石膏(三錢 ) 秦艽(二錢) 白芍(一錢) 赤小豆(一錢) 石決明(六錢生) 琥珀(八分)凡暑厥之癥。其危已甚。如不及投劑。用蘇合丸開水沖就灌下。或以蘇合丸擦牙。使香氣入無津脈候 暑者之脈。六部皆虛。傷其氣分。右寸必虛。傷及血分。左寸必虛 若見浮數陽氣不舒。兩尺見洪。熱深難除。右關之洪。停積何如。陰脈為吉。陽脈難祛。左關若弦。
非瘧誰與。緊革牢促。生意有諸。此是死脈。命將安予。脈虛身熱。載在古書。更察根氣。
兩尺當紓。紓為和緩。根蒂獨居。脈象如
霍亂
霍亂者。揮霍發亂也。成氏曰。病有干霍亂。有濕霍亂。干霍亂死者多。濕霍亂死者少。
蓋霍亂擾悶吐利作。
而后四肢必余治病數十載。于此癥最為決定。靡不應手而瘥。此即成無己所云濕霍亂也。又有干霍亂一癥。腹痛如絞。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口渴。肢冷如冰。唇青指甲青者。此木旺土敗之候。
法在不治。余每選四逆湯與承氣湯并授。使不吐者得吐。不瀉者得瀉。一吐一瀉。病勢自緩。更進黃連理中湯以和其中土。活者多而死者少也。如濕霍亂吐利并作。腹痛如絞。肢冷。
汗退場門渴。以自制黃連和中湯治之。凡傷寒吐利并作。邪在上者。以黃連瀉心湯治之。邪在下者。黃連五苓散治之。邪在中焦者。以連附理中湯治之。然干霍亂與濕霍亂二癥。雖口中大燥大渴。忌食生冷水果茶湯等物。沾唇則成不起之癥也。何則。因中土已傷。更加生冷水飲。傷其真陽。遏其邪氣。焉有生機者哉。此懇切之語。勿以為誣而忽之。
霍亂
理中湯
東洋參(一錢) 炮姜(八分) 炙甘草(五分) 白術(二錢土炒)水煎。○如加黃連姜汁炒一錢。名黃連理中湯。○加泡淡附子黃連(各一錢姜汁炒)名連附理
霍亂
黃連瀉心湯
黃連(姜汁炒一錢) 姜半夏(一錢五分) 酒炒黃芩(一錢) 干姜(八分) 人參(一錢) 炙甘
霍亂
黃連五苓散
(自制)黃連(淡吳茱萸六分拌炒一錢) 豬苓(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白術(二錢) 桂枝
霍亂
保和湯
(自制)治霍亂后調養脾胃。
神曲(三錢) 茯神(三錢) 北沙參(三錢) 白芍(一錢) 廣皮(一錢) 山楂炭(三錢) 藿香
霍亂
自制四逆承氣湯
治干霍亂癥。
淡附片(二錢) 干姜(一錢) 炙甘草(五分) 濃樸(一錢五分) 麩炒枳實(二錢) 元明粉(十粒炒去汗)水煎服。
霍亂
黃連和中湯
(自制)治濕霍亂癥。
黃連(一錢吳萸七分拌炒) 姜半夏(一錢五分) 茯神(三錢) 陳皮(一錢) 炙甘草(五分)姜(一錢)神泡淡附子(三錢)木瓜(二錢)(土炒二錢)水煎。冷透與服。徐隨灌。以止為度。使胃氣不通。須待其藥性一得。
平之劑。先為一試。詎不雖快不能追風耳。試問何脈候 霍亂之脈脈宜陽。脈伏應知吐利殃。沉而兼澀胸少滿。緊革弦牢厥勢強。面危候。四逆湯須重用姜。細心擬藥當溫熱。寒冷沾唇不必商。緩小則吉散。定主不祥。緩中有細。病勢無妨。神氣在尺。即可
濕癥
濕者。不燥之謂也。其質重。其氣濁。其體陰。其性下。有自上自下之殊。自上受者。
霧露病。
亦必陽或化腫脹。或化痰水。治以辛香和脾。溫暖補土為主。其脈短澀者難治。緩大者易醫。弦者木來乘土。滑者水來侮脾。總宜補土為主。如有邪以御邪之法佐之。自無誤治之累矣。金匱云。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如熏黃也。濕外盛者。陽必內郁。濕盛故身疼。陽郁故發熱。又云。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張。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
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又云。濕家下之。
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又有濕兼風者。金匱云。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又云。病者一身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又有濕溫之病。頭脹耳聾。重感濕邪。濕化火。鼻血出。或有呃忒。咽喉欲閉。系濕邪阻其上竅。名曰濕溫。治以開肺解毒湯。惟濕癥最多變幻。尚宜參考古書乃可。
濕癥
麻黃加術湯
治寒濕在表。身體煩疼。當出微汗。
麻黃(去根節八分) 桂枝(七分) 炙甘草(五分) 杏仁(去皮尖三錢) 白術(二錢)水煎。
濕癥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去根節八分) 杏仁(去皮尖三錢) 苡仁(四錢) 炙甘草(五分)水煎服。
忌風宜避。
濕癥
開肺解毒湯
(自制)治濕溫咽痛衄血等癥。
桔梗 牛蒡子 黃芩(酒炒各一錢五分) 連翹 銀花(各二錢) 赤小豆 生甘草(各一錢)
濕癥
防己黃湯方
治風濕重疼。身重脈浮。汗出惡風。
防己(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術(二錢) 黃 (二錢)加姜二片。棗二枚。
水三杯煎。 如喘者。加蜜炙麻黃(五分) 胃不和。本方加白芍(一錢)枝(二分蜜炙)下有沉寒。加細辛(四分)服后當坐褥上。令微汗出而瘥。
濕癥
桂枝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渴不嘔。脈虛澀者。
桂枝(一錢) 泡淡附子(二錢) 生姜(五分) 炙甘草(五分)加棗二枚。水煎溫服。
濕癥
白術附子湯
治風濕之病。大便堅。小便利者。
白術(二錢) 泡淡附子(二錢)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
濕癥
苓姜術桂湯
治濕傷陽氣。脾虛失運。
茯苓(三錢) 干姜(一錢) 白術(二錢) 桂枝(五分)水煎。
濕癥
溫中利濕湯
(自制)治酒濕傷胃。阻膈欲成噎膈者。
桂枝 干姜 淡附子 白術 檳榔 葛花 白蔻仁(沖) 雞內金 陳皮(各一錢)水煎服。○如大便堅燥。加酒蒸大黃(三錢)大麻仁(三錢)足腫。加木香(一錢)如酒濕成蠱者(五六錢)煎湯代湯劑而服。名腎氣
濕癥
自制腎氣湯
熟地(八錢) 茯苓(四錢) 澤瀉(四錢) 丹皮(三錢) 山萸肉(一錢) 懷山藥(二錢) 淡附骷髏(二兩即萊菔殼)煎湯代水。
濕癥
二苓二術湯
(自制)治濕癥之總方。加減之法在后。
白術(二錢) 蒼術(一錢) 白茯苓(三錢) 赤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天仙藤(二錢) 通水煎服。
如濕邪上受而為外濕者。加羌活獨活防己(各一錢五分)如濕自下受而為內濕者。加木瓜淡附夏(一己生黃 (各二錢)三片。淡附片二脈候 濕邪之脈。必是沉遲。洪為陽水。澀乃病危。弦則木旺。細為陰衰。初病見洪。
微汗可推。久病見洪。其象非悲。陰見陽脈。治療必佳。陰見陰脈。
燥癥
燥氣之癥。有內傷外感之分。更有上下之殊。內傷之燥。必腎液內耗。精血早奪。治以滋腎胃后以通
燥癥
玉女煎
治陰虛內燥。舌赤口渴。舌痛溺赤。
熟地(六錢) 麥冬(去心四錢) 知母(一錢) 懷牛膝(三錢) 生石膏(三錢)水煎。
燥癥
清燥救肺湯
(方見傷寒)
燥癥
復脈湯
不論病后病先。無邪熱者宜之。
炙甘草(八分) 麻仁(二錢) 阿膠(一錢) 生地(五錢) 麥冬(去心三錢) 桂枝(五分) 東
燥癥
三才湯
天冬(三錢) 生地(八錢) 東洋參(二錢)水煎。
燥癥
生津飲
(自制)總治燥癥。不拘內傷外感。上燥下燥諸癥。加減之法。例于左。
生地黃 鮮生地 天冬 麥冬(去心各一兩) 菊花 淡竹葉 霜桑葉 佩蘭葉(各三錢) 生加青果五枚。水五大碗。煎至一大碗。去渣頻頻而飲。切勿大口而服。故曰飲子。如嗽咳者和勻而(葦脈候 燥火之脈。兩寸必洪。洪而兼數。外火為懷。洪而如弱。虛陽之 。兩尺小搏。
陰病之階。有力則重。芤微乃差。表病之脈。宜浮為佳。有神者吉。
火癥
火者。南方之氣也。有內外虛實。陰陽表里之判。五臟為內。六腑為外。內傷之火屬虛。
外之瀉用惟
火癥
加減六味地黃湯
(自酌)治五臟六腑。內傷外感。一切火癥。宜隨癥加減。亦臨癥之要也。
生地(八錢) 丹皮(四錢) 茯苓(四錢) 澤瀉(四錢) 懷山藥(二錢) 山萸肉(八分)水煎。○如欲補水。加知母黃柏。○補金。加百合桔梗。○補肝木。加柴胡巨勝子。○補心。加石菖蒲遠志肉。○脾虛者加白術。○如欲熄腎火。加知母川柏肉桂(各八分)○泄肺火。
加桑白皮知母羚羊角(鎊各一錢)○瀉心火。加川連(八分)泄肝火。加龍膽草桑葉各一錢。
○瀉脾火。加黃芩(二錢炒)又如虛火。加龜板(六錢)如實火。加犀角羚羊之屬。其余之火。
酌而用之可也。
火癥
火齊湯
(即黃連解毒湯)治三焦實火。
黃連(一錢) 黃柏(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梔子(炒三錢)水煎。○本方加麻黃(五分去根節)淡豆豉(二錢)石膏(三錢)名三黃石膏湯。治傷寒溫毒。○
火癥
白虎湯
治肺胃之火。屬實火者。
煨石膏(三錢) 知母(一錢) 生甘草(八分)加粳米(一撮) 水煎。○加人參(一錢)名人參白虎湯。○加桂枝(五分)名桂枝白虎湯。
火癥
竹葉石膏湯
治肺胃虛火。
人參(二錢) 淡竹葉(二錢) 生石膏(二錢) 生甘草(一錢) 麥冬(去心三錢)姜半夏(一
火癥
涼膈散
(方見傷寒癥)
火癥
甘露飲
治胃中濕火。
生地黃 熟地黃(各四錢) 天冬 麥冬(去心各三錢) 甘草(八分) 石斛(三錢)綿茵陳(角(鎊一錢)○又加肉桂(四分)茯苓(三錢)名桂
火癥
清胃散
治胃火牙痛。或胃中伏火。
升麻(七分) 黃連(一錢) 當歸(三錢) 生地(六錢) 丹皮(三錢) 石膏(三錢)水煎。
火癥
瀉黃散
治胃熱口瘡。
甘草(一錢) 防風(一錢五分) 石膏(三錢) 梔子(三錢) 藿香(二錢)
火癥
瀉白散
治肺火。
桑白皮(二錢) 地骨皮(三錢) 知母(二錢炒) 甘草(一錢)加粳米一撮。○加人參茯苓黃芩。名加減瀉白散。治肺火喘咳者。
火癥
左金丸
治肝火吞酸。
川連(六分) 泡淡吳茱萸(五分)為末。水法為丸。
火癥
導赤散
治心移熱于小腸口糜淋痛。
車前子(三錢炒) 木通(一錢) 淡竹葉(二錢) 生甘草(八分) 生地(六錢)古方無車前子。
火癥
龍膽瀉肝湯
治肝經實火。
龍膽草(一錢五分) 焦梔子(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 甘草水煎服。
火癥
犀角地黃湯
治胃火血升吐血等癥。
犀角(鎊一錢) 生地(八分) 赤芍(一錢五分) 丹皮(三錢)水煎。○如挾肝火者。本方加柴胡黃芩(各一錢五分)○如陽毒發 。本方加紫草(一錢)竹葉
火癥
羚羊角散
(自制)治肝火上升。衄血牙宣等癥。
羚羊角(鎊二錢) 杏仁(光三錢) 米仁(三錢)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茯神(三錢) 棗錢) 竹葉(二十片)脈候 虛火之脈見于沉。數搏陽強久病侵。沉而有力陰光越。滋水潛陽急急斟。兩寸之中形數疾。清心泄肺早宜尋。左關弦洪肝火盛。右關數大胃陽淫。宜泄宜清分表里。可汗可下察浮沉。實火脈沉為兇象。虛火脈浮病不禁。此中把握分明辨。指下凝神仔細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