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shí)珍曰:月事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是謂倒經(jīng);有三月一行,是謂居經(jīng);有一年一行,是謂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jīng);有受胎后,月月行經(jīng)而產(chǎn)子者,是謂胎盛,俗名胎垢;有受胎數(shù)月,血忽大下而胎不隕者,是謂漏胎。此雖以氣血有余不足言,而亦異常矣。
王孟英按:有未及二七之年而經(jīng)水已行者;有年逾花甲而月事不絕者;有無病而偶停數(shù)月者;有壯年而月信即斷者;有帶下過甚而經(jīng)不行者;有數(shù)月而一行者;有產(chǎn)后自乳而仍按月行經(jīng)者;有一產(chǎn)而停經(jīng)一二年者。秉賦不齊,不可以常理概也。
第八節(jié)·血崩
(血大至曰崩,此是急病)《素問》云:陰虛陽搏謂之崩。
許叔微曰:經(jīng)云,天暑地?zé)幔?jīng)水沸溢。又曰,陰虛者尺脈虛浮,陽搏者寸脈弦急,是陰血不足,陽邪有余,故為失血內(nèi)崩。宜奇效四物湯,或四物湯加黃連。
奇效四物湯當(dāng)歸(酒洗) 川芎 白芍(炒) 熟地黃 阿膠 艾葉 黃芩(炒,各一錢)叔微又曰:女人因氣不先理,然后血脈不順,生崩帶等證。香附是婦人仙藥,醋炒為末,久服為佳,每服二錢,清米飲調(diào)下。徐朝奉內(nèi)人遍藥不效,服此獲安。
徐藹輝曰:叔微“理氣”二字,專主怒氣、郁氣傷肝,故用香附調(diào)氣以和肝,慎不可用破氣藥。
薛立齋曰:肝經(jīng)風(fēng)熱,或怒動肝火,俱宜加味逍遙散。
加味逍遙散當(dāng)歸 白芍 柴胡 甘草 茯苓 白術(shù) 丹皮 黑山梔 加薄荷、姜、棗煎。
李太素曰:崩宜理氣、降火、升提。
《金匱》云: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wèi)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弱不實(shí),則谷消而水化。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jīng),名曰血崩。
趙養(yǎng)葵曰:氣為陽主升,血為陰主降。陽有余則升者勝,血出上竅;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出下竅。氣虛者面色必白,尺脈虛大。
東垣曰:下血證,須用四君子補(bǔ)氣藥收功。
東垣又曰:人傷飲食,醫(yī)多妄下。清氣下陷,濁氣不降,乃生 脹,所以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其氣陷下致崩,宜補(bǔ)中湯。
丹溪云:有涎郁胸中,清氣不升,故經(jīng)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其證或腹?jié)M如孕;或臍腹療痛;或血結(jié)成片;或血出則快,止則悶;或臍上動。治宜開結(jié)痰、行滯氣、消污血。
沈堯封曰:沖為血海,并陽明之經(jīng)而行,故東垣、丹溪皆主胃脘之陽不升。顧其病源各異,李曰妄下,朱曰痰郁,有腹?jié)M如孕,血出反快,止反悶等證可認(rèn)。妄下則無有也,非問不得。
戴元禮曰:血大至曰崩,或清或濁,或純下紫血,勢不可止。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惡血未盡,又見血色紫黑,愈信為惡血,不敢止截。凡血之為患,欲出未出之際,停在腹中,即成紫血。以紫血為不可留,又安知紫血之不為虛寒乎?瘀而腹痛,血行則痛止;崩而腹痛,血止則痛止。芎歸湯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薛立齋曰:有婦患崩,過服寒藥,脾胃久虛,中病未已,寒病復(fù)起,煩渴引飲,粒米不進(jìn),昏憒時(shí)作,脈洪大,按之微弱。此無根之火,內(nèi)虛寒而外假熱也。十全大補(bǔ)加附子,崩減,日服八味丸而愈。又有久患崩,服四物湯涼血劑;或作或止,有主降火;加腹痛,手足厥冷,此脾胃虛寒所致,先用附子理中湯,次用濟(jì)生歸脾、補(bǔ)中益氣二湯,崩頓止。若泥痛無補(bǔ)法,誤矣。
沈堯封曰:崩證熱多寒少。若血大至色赤者,是熱非寒;倘色紫黑者,出絡(luò)而凝,其中有陽虛一證。經(jīng)云,陽氣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脈外之陽虛,失于衛(wèi)護(hù),則脈中之營血漏泄。既出絡(luò)脈,凝而不流,漸漸變紫變黑。然必須少腹惡寒,方可投溫。
崩證極驗(yàn)方地榆 生牡蠣(各二錢) 生地(四錢) 生白芍(三錢) 黃芩 丹皮(各一錢半) 川連(五分)甘草(八分炒) 蓮須 黑梔(各一錢) 水煎服。
沈堯封曰:一婦日服人參、阿膠,血不止,投此即效。因伊芳帶多,偶以苦參易芩,血復(fù)至,用芩即止;去連,血又至,加連即止。
堯封又曰:一婦患崩月余,余診時(shí),大崩發(fā)暈幾脫。是方加人參一錢,服之即完,十劑而安。
堯封又曰:一婦患此,年逾五旬,投人參、阿膠不效。一日用黃連五分,甚不相安。一醫(yī)云:是氣病。
用酒炒香附、歸、芍、丹皮、黃芩、牡蠣、棗仁、黑荊芥各二錢,郁金一錢五分,橘皮一錢,上沉香磨沖三分,柴胡五分,棕櫚炭八分,煎服,一劑崩止。除柴胡、荊芥、棕炭,數(shù)劑食進(jìn)。復(fù)加白術(shù)為散,服之作脹,減去即安。
堯封又曰:一崩證,少腹惡寒,用附桂八味丸,收全效。
王孟英按:經(jīng)漏崩淋,并由精竅出,惟溺血從溺竅而下。婦女雖自知,然赧于細(xì)述。醫(yī)者不知分辨,往往誤治。更有因病汛愆,而沖脈之血改從大腸而下者,人亦但知為便血也,臨證均須細(xì)審。
第九節(jié)·帶下
(與男子遺濁同治)《素問》云:任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又云:脾傳之腎,名曰疝瘕。小腹冤結(jié)而痛,出白,名曰蠱。
又云:少腹冤熱,溲出白液。
又云: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發(fā)為白淫。
沈堯封曰:帶下有主風(fēng)冷入于脬絡(luò)者,巢元方、孫思邈、嚴(yán)用和、楊仁齋、樓全善諸人是也;有主濕熱者,劉河間、張潔古、張戴人、羅周彥諸人是也;有主脾虛氣虛者,趙養(yǎng)葵、薛立齋諸人是也;有主濕痰者,丹溪是也:有主脾腎虛者,張景岳、薛新甫是也;又有主木郁地中者,方約之、繆仲淳是也。其所下之物,嚴(yán)主血不化赤而成;張主血積日久而成;劉主熱極則津液溢出。其治法有用大辛熱者,有用大苦寒者,有用大攻伐者,有用大填補(bǔ)者。雖立論制方,各有意義。然其所下之物,究竟不知為何物,惟丹溪云:婦人帶下,與男子夢遺同。顯然指著女精言,千古疑竇,一言道破。但精滑一證,所因不同,惜其所制之方,囿于痰火二字中耳!由是言之:白帶即同白濁,赤帶即同赤濁,此皆滑膩如精者。至若狀如米泔,或臭水不粘者,此乃脾家之物,氣虛下陷使然。高年亦有患此,非精氣之病,不可混治。
堯封又曰:戴元禮論赤濁云:精者,血之所化。有濁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變白,故成赤濁,此虛之甚也。何以知之?有人天癸未至,強(qiáng)力好色,所泄半精半血,若溺不赤,無他熱證,縱見赤濁,不可以赤為熱,只宜以治白濁法治之。觀此則以赤帶為熱者謬矣。
王孟英按: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故扁鵲自稱帶下醫(yī),即今所謂女科是矣。《金匱》亦以三十六病隸之帶下。但過多即為病,濕熱下注者為實(shí);精液不守者為虛。茍?bào)w強(qiáng)氣旺之人,雖多亦不為害,惟干燥則病甚。蓋營津枯涸,即是虛勞。凡汛愆而帶盛者,內(nèi)熱逼液而不及化赤也;并帶而枯燥全無者,則為干血勞之候矣。匯而觀之:精也、液也、痰也、濕也、血也,皆可由任脈下行而為帶;然有虛寒,有虛熱、有實(shí)熱三者之分。治遺精亦然。而虛寒較少,故天士治帶,必以黃柏為佐也。
妙香散 治脈小食少,或大便不實(shí)者。
龍骨 益智仁 人參(各一兩) 白茯苓 遠(yuǎn)志(去骨) 茯神(去木,各五錢) 朱砂(二錢五分)炙甘草(錢半) 為末,每服酌用數(shù)錢。
地黃飲子去桂附 腎陰不足,肝陽內(nèi)風(fēng)鼓動而滑精,其脈弦大者宜之。葉天士云:天地溫和,風(fēng)濤自息。又云:坎中陽微,下焦失納。又云:肝為剛藏,不宜溫藥,只宜溫柔養(yǎng)之。
水制熟地(八錢) 川石斛 麥冬 茯苓(各一錢五分) 石菖蒲 遠(yuǎn)志肉 巴戟肉 干淡蓯蓉(各一錢) 五味子山萸肉(沈堯封曰:末二味酸藥可去。)補(bǔ)腎陰清肝陽方 王宇泰曰:腎為陰,主藏精;肝為陽,主疏泄。故腎之陰虛,則精不藏;肝之陽強(qiáng),則氣不固。
藕節(jié) 青松葉 側(cè)柏葉(各一斤) 生地 玉竹 天冬(各八兩) 女貞子 旱蓮草(各四兩) 熬膏服沈堯封曰:此方以清芬之品清肝,不以苦寒之藥傷氣。
八味丸 戴元禮曰:有赤白濁人,服玄菟丹不效,服附子八味丸即愈者,不可不知。
沈堯封曰:此即坎中陽微,下焦失納之意,屢用有效。
王孟英按:陰虛而兼濕火者,宜六味丸。甚者,加黃柏尤妙。
附玄菟丹(局方)菟絲子(十兩) 五味子(七兩) 茯苓 蓮肉(各三兩) 山藥(六兩)松硫丸 此是方外之方,治赤白濁、赤白帶,日久不愈,無熱證者,其效如神。
松香、硫黃二味,鐵銚內(nèi)溶化,將醋頻頻灑上,俟藥如飴,移銚置冷處,用冷水濡手,丸如豆大。必須人眾方可,否則凝硬難丸。每服一錢。
王孟英按:此方究宜慎用。
固精丸 《選注》云:陽虛則無氣以制其精,故寐則陽陷而精道不禁,隨觸隨泄,不必夢而遺也。必須提陽固氣,乃克有濟(jì)。
鹿茸(一具) 鹿角霜(分兩同茸) 韭子 淡干蓯蓉(各一兩) 五味子 茯苓 熟附子 巴戟肉 龍骨赤石脂(各五錢) 酒糊丸。
溫柔澀法 葉氏治白淫。
白龍骨 桑螵蛸 湖蓮 芡實(shí) 茯苓 茯神 金櫻子 覆盆子 遠(yuǎn)志肉 蜜丸。
《赤水玄珠》端本丸 治脈大體肥,大便晨泄不爽,濕熱遺精,極驗(yàn)。葉天士云:濕熱之病,面色赤亮可證。
苦參 川柏(各二兩) 牡蠣 蛤粉 葛根 青蒿 白螺螄殼( ,各一兩) 神曲和丸。
《本事方》清心丸 戴元禮曰:有經(jīng)絡(luò)熱而滑者,此方最妙。大智禪師云:腰脊熱而遺者,皆熱遺也。
黃柏 冰片 鹽湯為丸。
徐藹輝曰:亦有陰虧之極,致腿足、腰脊、肝腎部位作熱而遺者,又宜填陰固澀,以斂虛陽,非可妄投清火,宜詳辨脈證。
導(dǎo)赤散 李瀕湖曰:一壯年男子,夢遺白濁,少腹有氣上沖,每日腰熱,卯作酉涼。腰熱則手足冷,前陰無氣;腰熱退,則前陰氣動,手足溫。又旦多下氣,暮多噫氣,時(shí)振,逾旬必遺,脈弦滑而大。偶投澀藥,則一夜二遺,遂用此方大劑煎服,遺濁皆止。
生地 木通 甘草梢王孟英按:任脈虛而帶下不攝者,往往滋補(bǔ)雖投而不能愈。余以海螵蛸一味為粉,廣魚鰾煮爛,杵丸綠豆大,淡菜湯下,久服無不收效,真妙法也。
第十節(jié)·求子
《素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shí)下,故有子;七七而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
沈堯封曰:求子全賴氣血充足,虛衰即無子。故薛立齋曰:至要處在審男女尺脈,若右尺脈細(xì),或虛大無力,用八味丸;左尺洪大,按之無力,用六味丸;兩尺俱微細(xì)或浮大,用十補(bǔ)丸。此遵《內(nèi)經(jīng)》而察脈用方,可謂善矣。然此特言其本體虛而不受胎者也。若本體不虛而不受胎者,必有他病。繆仲淳主風(fēng)冷乘襲子宮;朱丹溪主沖任伏熱;張子和主胞中實(shí)痰;丹溪于肥盛婦人,主脂膜塞胞;陳良甫謂二三十年全不產(chǎn)育者,胞中必有積血,主以蕩胞湯。諸賢所論不同,要皆理之所有,宜察脈辨證施治。蕩胞湯在《千金》為婦人求子第一方,孫真人鄭重之。
蕩胞湯樸硝 丹皮 當(dāng)歸 大黃 桃仁(生用,各三銖) 濃樸 桔梗 人參 赤芍 茯苓 桂心 甘草 牛膝橘皮(各二銖) 附子(六銖) 虻蟲 水蛭(各十枚)上十七味 咀,以清酒五升,水五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每服相去三時(shí)。更服如前,覆被取微汗。天寒汗不出,著火籠之,必下膿血,務(wù)須斟酌下盡,二三服即止。如大悶不堪,可食酢飯冷漿一口,即止。然恐去惡不盡,忍之尤妙。
王孟英按:子不可以強(qiáng)求也,求子之心愈切,而得之愈難。天地?zé)o心而成化,乃不期然而然之事,非可以智力為者。惟有病而礙于孕育之人,始可用藥以治病。凡無病之人,切勿妄藥以求子,弄巧反拙,豈徒無益而已耶?縱使有效,而藥性皆偏,其子稟之,非夭札,即頑悖。余歷驗(yàn)不爽。
王孟英按:蕩胞湯雖有深意,其藥太峻,未可輕用。惟保胎神佑丸,善舒氣郁,緩消積血,不但為保胎之良藥,亦是調(diào)經(jīng)易孕之仙丹。每日七丸,頻服甚效。余歷用有驗(yàn),最為穩(wěn)妙。(方見下卷)王孟英又按:世有愚夫愚婦,一無所知,而敏于生育者,此方靈皋所謂此事但宜有人欲,而不可有天理也。觀于此,則一切求子之法,皆不足憑。況體氣不齊,豈容概論!有終身不受孕者;有畢世僅一產(chǎn)者;有一產(chǎn)之后,逾十余年而再妊者;有按年而妊者;有娩甫彌月而即妊者;有每妊必駢胎者;且有一產(chǎn)三胎或四胎者。駢胎之胞,有合有分。其產(chǎn)也,有接踵而下者;有逾日而下者;甚有逾一旬半月而下者。諺云:十個(gè)孩兒十樣生,是以古人有寧醫(yī)十男子,莫醫(yī)一婦人之說。因婦人有胎產(chǎn)之千態(tài)萬狀,不可以常理測也。
世之習(xí)婦科者,不可不究心焉。
王孟英又按:古人五種不男:曰螺、紋、鼓、角、脈,而人多誤解。余謂螺乃騾字之訛。騾形之人,交骨如環(huán),不能開坼,如受孕,必以產(chǎn)厄亡。紋則陰竅屈曲,如紋之盤旋,礙于交合,俗謂之實(shí)女是也。后人不知騾形之異而改為螺,遂以紋之似螺者,又混于鼓。鼓者,陰戶有皮鞔如鼓,僅有小竅通溺而已。設(shè)幼時(shí)以鉛作鋌,逐日 之,久則自開,尚可以人力為也。角則陰中有物,興至亦有能舉者,名曰二陰人,俗云雌雄人是也。脈則終身不行經(jīng)者,理難孕育,然暗經(jīng)亦可受胎。錢國賓云:蘭溪篾匠之妻,自來無經(jīng),而生四子一女。故五種之中,惟三者非人力所能治,而紋、角二種,并不可交也。特考定之,以正相傳之訛。又騾形之女,初生時(shí),穩(wěn)婆技精者,捫之即知。其可男可女之身,名人 者,亦角類也。
第十一節(jié)·受胎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