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 立齋閑錄
  • 宋端儀
  • 4948字
  • 2015-12-23 11:16:22

太宗嘗與論群臣,御筆書蹇義等十人名,命各疏于下。十人者皆上所信任政事之臣,亦多與縉善,而具以實對。于義曰:“其資厚重而中無定見。”于夏原吉曰:“有德有量而不遠小人。”于劉俊曰:“雖有才干,不知顧義。”于鄭賜曰:“可為君子,頗短于才。”于李至剛曰:“誕而附勢,雖才不端。”于黃福曰:“秉心易直,確有執守。”于陳瑛曰:“刻于用法,好惡頗端。”于宋禮曰:“戇直而苛,人怨不恤。”于陳洽曰:“疏通警敏,亦不失正。”于方賓曰:“簿書之才,駔會之心。”既奏,上以授仁宗,曰:“李至剛朕洞燭之矣,余徐驗之。”仁宗因問公建文所用諸人,對曰:“此皆洪武中人材,往事不足論已。”遂問尹昌隆、王汝玉。對曰:“昌隆,君子而量不弘。汝玉,文翰不易得,所惜者市心耳。”后十余年,仁宗出其所奏十人者示士奇,且諭之曰:“人率謂縉狂士,縉非狂士,向所論皆定見也。” (楊士奇所撰解縉墓志。)

太宗時,禮部郎中周納建請封禪,群臣亦多言此太平盛事,上皆不聽。時獨胡廣言與上意合,既退,作卻封禪頌奏之。

永樂七年三月,文淵閣大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卒。贈禮部尚書,謚文穆。國朝文臣有謚,自太子少師姚廣孝與廣始也。

永樂七年八月,北虜寇邊,命淇國公丘福統兵三十萬計之。福至貓兒莊,敗績,只輪不返。

永樂八年,上諭兵部臣曰:“守備固不可卑弱,若兵食不足,亦難與守。宜視其地之險夷,制多寡之數。陽和留什之四,天城、朔州留什之三,解州留什之二,余悉令屯種,且耕且守,以為定制。”

按:祖宗朝屯田之制甚重甚嚴,且耕且守。后來乃一切怠弛,專仰饋糴,沿邊數十萬眾嗷嗷待哺,如之何其可也?欲安邊足食,其急復祖宗之舊乎。愚考于治安要議,惓惓于重勸賞、興屯田之說,俟經世者考焉。

永樂八年,本雅失里拒逆朝命,拘殺詔使,侵犯邊境。時駕巡北京,詔皇太子監國。至是,復詔皇太子,告天地宗社,及詔告天下興兵。庚寅二月,發北京。上出塞,踰五云關,道壓虜川,五月己卯至玄溟間。本雅失里率眾迎拒。上以數百騎獨先大破之,諸將率麾下繼進,虜棄族屬牛羊輜重,以七騎遁去。諸將咸請追戮之,不從。時生縶虜眾來獻者萬計,詔悉去其縶。虜眾有釋兵以其兵來附者又有萬計,上皆諭遣之,虜平。獨支寇阿魯臺聞天兵且壓境,率眾先遁,上命還師撲之。六月甲辰,至靜虜鎮,寇迫急請降。上曰:“詐也!”麾將士上馬,控弦以俟。言未既,虜悉眾簿我右翼,諸將赴之,未決。上麾虎賁、三千奮進斬擄,虜人震布,悉解兵伏降,阿魯臺以數騎遁。遂誅其同惡,盡釋其余,從而撫定之。由是,瀚海以北,沙漠萬里悉平。封山敕石,紀述功德。七月壬午,還至北京。

皇帝稽古定制,肇建北京。首立郊廟社稷之位,以祗事天地、祖宗、百神。先是,詔太常以群執事之半詣北京,而神樂觀提點徐善淵恭承詔命,率樂生三百人就道。

永樂十二年二月巡狩北京,詔皇太子監國。

太宗皇帝肇建北京,敕翰林院:“凡南京文淵閣所貯古今一切書籍,自一部至有百部以上各取一部送京,余悉封識收貯如故。”

永樂十二年,上親率師五十萬往征瓦剌胡寇答里巴、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等。以三月十七日啟行,六月初至忽蘭忽失溫。答里巴等掃境來拒,可三萬余人。須臾間再戰,皆退卻,寇大敗,人馬死傷無算,遁至瓦剌河。后每遇寇輒擊走之。至十七日,阿魯臺使人來,賜以衣服等物,遣還之。旋即班師。八月朔日,駕至京師。

永樂十一年正月辛巳朔,日食。詔罷朝賀宴會之禮。

永樂十四年四月,禮部祠祭郎中周訥請封禪泰山,尚書呂震亦言宜如訥請,不從。十二月,黃淮、楊士奇等所采輯歷代名臣奏議書成,進御。

十五年三月,頒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書于六部并兩京國子監及天下郡縣學。

上初與武臣丘福等二三人議建儲,文臣惟金忠預,皆靖難時股肱也。武臣咸請立皇第二子高煦,謂其有扈從功,上不聽。福等叩首請不已,終不聽。遂召公預議。事定,然秘未發。明年,冊仁宗皇帝為皇太子,封高煦為漢王,進公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又明年,福等所議頗泄于外。高煦素不樂公,言于上曰:“藩府之舊無泄者,其縉泄之。”遂出公為廣西布政司參議。又以李至剛言公怨望,改交阯。八年,入奏事。時車駕已出征北虜。至京師,見仁宗而歸。車駕還,高煦言縉瞰上遠出,覲儲君徑歸,無人臣禮。遂征下獄。后三年,十三年三月,死獄中。 (楊士奇所撰解縉墓志銘。)

按:解縉所評十余人具以實對,各疏其短長。及云漢王高煦不宜過寵,致有異志。十余年后,上出前所評人以示士奇,人人不爽,而漢庶人果后有異圖,可謂知人之明。而好盡言以昭人過,禍亦胎于此矣。厥后縉出參議,以李至剛言縉怨望改交阯,會高煦亦謗縉于上,遂下縉于獄,卒死獄中,此盡言之禍也。

太宗皇帝將巡北京,召吏部尚書兼詹事蹇義、兵部尚書兼詹事金忠、右春坊大學士兼翰林侍讀黃淮、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侍講楊士奇,諭之曰:“居守事重,今文臣中簡留汝四人輔導監國。昔唐太宗簡輔監國必付房玄齡,汝等宜識朕此意,敬共無怠。”四臣皆拜稽受命。其后,凡下璽書,論機務,必四臣與聞。時仁宗皇帝在東宮,所以禮遇四臣甚厚。而支庶有留京邸潛志奪嫡者,日夜窺伺間隙,從而張虛駕妄以為監國之過。又結嬖近助于內。賴上圣明,終不為惑。然為宮臣者,胥懔懔卼臲,數見拘系,雖四臣不免。或浹旬,或累月,惟淮一滯十年。 (楊士奇所書黃淮省愆集后。)

永樂十五年,車駕巡狩北京。仁宗皇帝在春宮,監國南京。凡南京庶務,惟文武除拜、四夷朝獻、邊警調發上請行在,若祭祀、賞罰,一切之務有司具成式啟聞,施行事竟,令所司具本末奏達而已。

上既有疾,兩京距隔數千里,支庶萌異志者,內結嬖幸,飭詐偽聞,一二讒人助于外。近禁之臣侍監國者,惴惴茍活朝暮間。賴上明圣,終保全無事。小人之計不能行,然其意不已也。會南京有陳千戶者,擅取民財。事覺,令旨謫交阯。數日,念其軍功貸之,召還。有言于上曰:“上所謫罪人,皇太子曲宥之矣。”遂殺陳千戶,事連贊善梁潛、司諫周冕。既逮至,上親問之,潛等具實對。上顧翰林學士楊榮等曰:“事固無預潛。”他日,又諭禮部尚書呂震曰:“事亦豈得由潛?”然猶未悉陳千戶非出上命謫之也,兩人者皆未釋。有毀冕者,數言其佻簿放恣不可用。遂并潛皆死非命,十六年九月十七日也。 (楊士奇撰梁用之墓碣銘。)

永樂癸卯五月,太宗皇帝微不懌,數日未出見群臣。仁宗皇帝在東宮,軍國重務悉啟聞施行。邪僻傾險之徒不得騁其私,咸所不便。趙簡王時留北京,敬修孝弟。其護衛指揮孟賢等十數輩,潛結歷官王射成等及內侍養子,共構邪謀,欲俟宮車晏駕,矯詔從中出,立簡王而己得志焉。實秘不令簡王知,蓋慮不從即事敗齏粉,而任其謀者護衛軍王瑜姻家高以正。布置已定,高密以語瑜。駭曰:“奈何耳?為覆宗滅嗣計。”高不聽,又涕泣戒之。高怒而慮其泄也,謀害之。遂格關入疏。上初疑其詐諼,曰:“豈應有是?”反覆詰難,眾為瑜危。既捕賢等至,上親問狀,得其邪謀本末及所造偽詔。立誅以正、射成及內侍養子,升瑜遼海衛千戶。后賢等皆伏誅。瑜詔還,又升錦衣衛指揮同知。歷事仁宗、宣宗、英宗,官至左府都督僉事。 (楊士奇撰王瑜神道碑。)

禮部胡尚書濙嘗云:“太宗命予使外。濱行,諭曰:“人言東宮所行多失當,南京可多留數日,試觀如何,密奏來。奏所書字須大,晚至,我即欲觀也。”予至于南京,旦晚隨朝。敕免朝,辭以不敢。蓋凡所見殿下所行之善,退則記之。如一日趨朝,勛臣某者語嘩,侍從捶之,仍口奏。有旨,不問。既退朝,急宣侍衛者,賞鈔若干錠。于是群臣皆言不顯責大臣而旌禁衛,所以寬罪而愧其心,見殿下之明斷。住稍久,鄰居楊學士士奇曰:“公,命使也,宜亟行。”權辭謝之曰:“錦衣數種未完耳。”及至安慶,書回奏,令所從校尉給驛驢赍進也。” (水東日記。)

太宗巡狩北京,公預扈從,命兼行在禮部、都察院事。歲余,車駕親征北虜,今上以皇嫡長孫留守北京,命公輔導。 (楊士奇所著黃淮墓碑。)

永樂十五年初,建北京宮殿,命都督薛祿董營繕。

四夷館有八:曰西天,曰韃靼,曰回回,曰女直,曰高昌,曰西蕃,曰緬甸,曰百夷,永樂中所設。

永樂十九年冬,儲君自南京入朝,楊士奇等侍。北虜犯邊,太宗皇帝將親征。公言:“今邊儲不足,請遣將,無煩六師。”忤旨,罷官。仁宗嗣位,即日復公戶部尚書。 (楊士奇所撰黃淮碑。)

太宗初臨御,擢文學之臣七人侍從左右,任遇甚厚,公及士奇皆與焉。仁宗嗣位,七人者五人在。無幾,太子賓客豫章胡公引疾去,其四人任遇益厚。皇上嗣位,一循祖宗之舊以任遇四人,公今又引疾去。 (楊士奇送黃少保序。)

太監木敬,建文中人,容貌魁偉,敢慷慨直言。永樂中,從征漠北。逾月不與虜遇,人馬困頓,上意猶未已,諫者被重譴。敬陳再四,上詈之曰:“反蠻!”敬曰:“蠻固不知,豈敢反耶?”上怒,命曳出斬之。敬辭色不為動。上徐曰:“我家養人皆若此人,豈不誠有益?”釋之。 (錢溥南使交之同行奉御張榮為道其事。葉盛收以編入日記。)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學士楊榮自行在還報大行晏駕。東宮殿下即遣皇太孫出居庸赴開平迎梓官。時京師諸衛軍皆隨征聚行在,惟趙府三護衛軍留京師。一時浮議籍籍,慮護衛軍為變,遂秘不發喪。

永樂二十一年,也先土干、把臺等率領部屬來歸。封也先土干為忠勇王,以把臺為都督。二十二年北征,忠勇王及把臺隨駕黑松林。后正統十四年二月,把臺由都督進封忠勇伯。十四年,忠勇伯把臺隨駕征迤北。

太宗皇帝興靖難之耐,仁宗皇帝以燕世子奉命居守。李景隆引兵數十萬圍北平,城中兵不及萬人,晝夜拒敵。數夜使人開門斫敵營,敵驚亂自殺,或至明乃定,遂退營數十里。太宗既正大位,升北平為北京,仍命居守。

永樂十八年十一月,仁宗為皇太子,過鳳陽。謁陵畢,周顧陵塋。見仁祖淳皇帝所遺石農器,顧侍郎張本、學士楊士奇曰:“國家帝業所自也。”徘徊久而后退陵下,賜耆老酒饌。有知太祖龍興時事者留,從容與語至日夕。知當時事者蓋鮮矣。 (歷代君鑒。)

十九年正月,禮部尚書呂震言于皇太子曰:“殿下前在南京,數遣中使進保進奏牘。每至,輒以殿下過失上聞,而皆其妄言。今宜疏此人。”答曰:“過失吾豈能無?今至尊既不信之,我又可與人計較耶?”卒置之。 (君鑒。)

二十二年十月,賜衍圣公孔彥縉宅于京師。先是,彥縉數來朝,皆館于民間。上聞之,顧近臣曰:“四夷朝貢之使皆有公館,先圣子孫乃寓宿于民家,何以稱崇儒之意?”遂命工部賜宅。

十二月,御札付禮部尚書呂震:“建文中奸臣,其正犯已悉受顯戮。家屬初發教坊司、錦衣衛、浣衣局并習匠及功臣家為奴,今有存者,既經大赦,可放為民,給還田土。凡前為言事失當調充軍者,亦宥為民。”

祖宗時,于文臣少有贈謚。至仁宗登基,思念舊臣,贈禮部尚書鄭賜太子少師,謚文安;贈戶部侍郎王鐘太子太保,謚僖敏;禮部侍郎儀智太子少傅,謚愍節;春坊贊善兼翰林編修王汝玉太子賓客,謚文靖;春坊贊善鄒濟、徐善述俱太子少保,濟謚文敏,善述謚文肅;北京吏部尚書朱浚謚榮愿;翰林學士、贈禮部尚書文穆公胡廣加贈少師;北京禮部右侍郎楊泰賜戶部尚書;太醫院判蔣用文、袁寶俱贈院使,用文謚恭靖。洪熙元年四月,有旨:“鄒濟、徐善述、王汝玉皆贈官賜謚,官建祠于墓,四時賜祭。”楊士奇謂:“朝廷惟宗廟以四時享,社稷、孔子皆春秋二祭。濟等安可與宗廟等?”遂詔禮部改春秋祭云。

洪熙時,初建弘文閣于思善門之右,以儲經史,備訪問,命楊溥等日直其中。凡五人:翰林學士楊溥,侍讀王進, (字汝嘉,蘇州人,) 翰林院五經博士陳繼, (蘇州人,) 吏科給事中王榮。 (五人缺一人,原文如此。) (錢塘人。)

洪熙元年四月某日,尚書蹇義、夏原吉、楊榮及楊士奇奏事奉天門。畢,上問夜來星變曾見否,皆對以未見。上曰:“蹇義等三人雖見不能知,士奇當知之。”對曰:“士奇愚,亦不能知。”上曰:“天命定矣。”嘆息而起。又明日,早朝罷,召義、士奇至奉天門,諭曰:“朕監國二十年,為讒慝所構,心之艱危,吾三人共之。賴皇考仁明,終遂保全。” 言已泫然。義、士奇亦流涕。臣士奇對曰:“今已脫險即夷,皆先帝之賜,陛下至誠之效,更不煩圣明多慮。”上曰:“吾即去世,后誰復知吾同心一誠?”遂出二敕三印賜兩人,皆拜而退。踰月,宮車宴駕矣。

宣宗皇帝甫四歲,在北京。適太宗嗣天位,隨仁孝皇后以至南京。初,出就學。太宗命設講席于華蓋殿之東,令太子少師姚廣孝及翰林內閣之臣侍講讀。永樂七年,駕幸北京,宣宗為太孫隨行。道途所經,太宗親以上過田家,遍覽農具及其衣服,且諭以農民勤苦之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凯里市| 舞阳县| 辉南县| 敦化市| 兴宁市| 徐州市| 图们市| 汝州市| 南漳县| 凤冈县| 习水县| 祥云县| 双柏县| 都匀市| 神农架林区| 德州市| 新余市| 房产| 贡觉县| 上虞市| 通州区| 墨竹工卡县| 屯昌县| 阿克苏市| 什邡市| 柯坪县| 乌海市| 达日县| 巨鹿县| 吴江市| 曲阜市| 汤阴县| 芦溪县| 晋城| 射阳县| 遂溪县| 天水市| 沁源县| 保靖县| 洞头县| 来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