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龍舒凈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然世之所謂修凈土者。不可以不信也。凈土乃西方極樂世界。其中種種殊勝莊嚴。阿彌陀經載之詳矣。阿彌陀乃彼中之佛。未成佛以前。有四十八愿。愿愿度人。眾生愿生彼國者。一稱其名。隨念往生。末世之人皆于命終氣絕之后。令他人稱念十聲。謂之十念。何益于事。卻不知。于平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念不離西方凈土。念念愿見彼佛彌陀。直至命終。不差不亂。蓮臺上品決定化生。五濁惡世更不再入。但闡提之流不信有之被惡業昏翳。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此入地獄。如箭射。誠可憫也。譬如遐邦絕域之人居處服食無異禽獸。安知有中國富貴快樂。一旦或有語之者。咸以為妄。其中乃至一人聽而信之。念慕中國。大厭彼土。愿身歿而生焉。今生中國之人。豈無若乎此輩。世界中。豈無遐邦絕域乎。既有南贍部洲。便有西方凈土。又安知不同在此天地之間哉。舍此生彼。亦理之常。烏得而不信。諸佛無妄語。佛語不誤人。先賢達士及禪門宗師亦多修凈土。惟龍舒王居士信之篤。修之勤。正念現前臨終明白。凈土之歸無疑矣。自利利他。又作凈土文十三卷。引三教經書為證。方便利益開導后人。可謂一念萬年歲久板翳不任披閱。吾侄元益遜齋自號康廬客。乃先兄道山左丞之子夙植善本來生我家。行已立。身靡不在道。饑寒病苦周恤有恒。道釋諸經印施饒益修行凈業。惟己自知。紛紛盆盎中。見此古罍洗。余甚嘉之。宜其咸稱為善人君子也。發心重為刊梓。欲壽其傳。愿一切眾生悉歸凈土。刊至第四卷第九卷十板。鐵筆有礙。出舍利三顆。嵌罅深隱。光彩熣燦。眾驚異焉。此皆阿彌陀佛悲智示現龍舒居士愿力不泯。吾侄信心堅固所致。謂佛法無靈驗西方無凈土可乎。舊板重刊善緣圓滿。諸仁者切忌。莫于紙上板上作背向兩般錯會。雖然本性彌陀惟心凈土。豈欺我耶。吁仁智之見有不同。中人以上可語也。于是乎書

延祐三年歲次丙辰中秋日。同修凈土信士奉訓大夫前江淮守處財賦都總府副總官古壽呂師說。書于潯陽寓舍之信堂

龍舒凈土文序

阿彌陀如來以大愿力攝受群品。系念甚簡。證果甚速。或者疑之。余嘗為之言。阿彌陀佛即汝性是。極樂國土即汝心是。眾生背覺合塵。淪于七趣。立我與佛天地懸隔。佛為是故。慈悲方便開示悟入。現諸無量如幻三昧。莊嚴其國。備極華好。復以辯智而為演說。令諸眾生歡喜愛樂。于日用中。能發一念。念彼如來。欲生其國。即此一念清凈堅固。還性所有與佛無異。當是念時。不起于坐。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悉皆現前。如是修習乃至純熟。幻身壞時。此性不壞。金蓮華臺由性種生往生其中。如歸吾廬。諸佛菩薩即我眷屬。性無異故。自相親愛。友人龍舒王虛中端靜。簡潔博通群書。訓傳六經諸子。數十萬言。一旦指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西方之歸。自是精進。惟佛惟念。年且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風雨寒暑弗皇恤。閑居日課千拜。夜分乃寢。面目奕奕有光。望之者信其為有道之士也。紹興辛巳秋。過家君于宣城。留兩月。始見其凈土文。凡修習法門與感驗章著具有顛末。將求信道鋟木傳焉。諉余序其書。故為之題其端。云虛中名日休。十月旦狀元歷陽張孝祥序

龍舒凈土文序

凈土之說乃超脫輪回捷徑。龍舒居士著為成書廣行流布。蓋欲勉人以必為要人以必至。其用心誠非淺淺。凡欲披閱。須詳味其言諦思其義。若大概涉獵過目。殆亦徒然茍為他事所汨。或覺心意稍懈。姑置少時。然后再觀。則庶無遺意。否則非但意義不相屬。而信心亦無自而起。茲文如其無用。望轉施信士勿徒束之高閣。庶不負龍舒居士之用心。而予區區鋟木之勤殆亦不虛設矣 呂元益書

重刊龍舒凈土文序

如來設教之不同也。兼但對帶。顯密偏圓。三乘五行。隨自隨他。種種差別。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在凡具惑用三觀智顯本性佛。法智祖曰。心境叵得。故染可觀凈。不礙緣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當處顯見此觀佛三昧之正訣具眼者能之。若夫稱唱瞻禮讀誦持戒。皆凈業之正因。正觀之助行。雖登臺之有金銀入品之有上下。趣無生而階不退則一也。有宋王龍舒作凈土文并附錄。總十三卷。嘉禾僧巹點校厘為十二卷。漏澤僧誦特刊行之。終日念心。終日念佛。介爾有心。三千具足。心想彼境。復了此心。念心是佛。全佛是心。然后般若德顯。解脫德彰。法身德圓。法界圓融。不思議體即此論功不在禹下 時

成化十七年歲次辛丑佛成道日。鄞江南溪秋月序

丞相周益公贊

皇皇然而無求。惕惕然而無憂。閔頹風之將墜。攬眾善以同流。導之以仁義之以寂滅。之以樂其有作。而莫識其無為。故中道奄然。而示人以真覺

晉軒李居士贊

心焉遺塵跡則混俗。龐居士之修持而無家。何子季之精進而不肉。禪宗立言瑩澈群疑。崇蓮池之梵行。同祖佛之神機。磽然頰顴約略撫繢。湛然一性唯安養之歸

予遍覽藏經及諸傳記。取其意而為凈土文。無一字無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說。欲人人共曉。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龍舒人也。世傳凈土文者不一。故以郡號別之

凈土起信一

凈土之說多見于日用之間。而其余功乃見于身后。不知者止以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則佛之所以訓人者。無非善。與儒教之所以訓人。何以異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凈土為心。則見于日用之間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為無適而非善。善則為君子為大賢。現世則人敬之。神祐之。福祿可增。壽命可永。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凈土為心者。孰謂無益于生前乎。其次為業緣所奪而不能專志于此。茍有志焉者。亦惡緣可以自此而省。善緣可以自此而增。惡緣省而不已。終必至于絕其惡。善緣增而不已。終必至于純乎善。惡既絕矣。善既純矣。非為君子而何。非為大賢而何。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凈土為心者。孰謂無益于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禮義之所在。不知刑罰之可畏。惟氣勢之為尚。惟勢力之為趨。茍知以凈土為心。則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為雖不能皆合于禮義。亦必近于禮義矣。雖不能盡超乎刑罰。亦必遠于刑罰矣。漸可以脫小人之域。而終為君子之歸。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凈土為心者。孰謂無益于生前乎。或曰。從孔子之言。而以儒教為心。豈不益于生前乎。何必凈土哉。曰。此世間法耳。非出世間法。世間法則不出于輪回。出世間法則直脫輪回外。凈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出世間法故也

凈土起信二

凈土之說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于日用之間。而未嘗離。前篇所言是也。論其跡。則見于早晨一茶之頃。而不必終日泥十念法門是也。蓋修持法門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雖罪惡之人。佛亦不棄。回心向善則為善矣。故此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為暗室。一燈照之則為明矣。故殺牛屠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難。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職業。在士不妨修讀。在商賈不妨販賣。在農人不妨耕種。在公門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參禪。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見于早晨一茶之頃耳。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人何為而不修乎。今有販物者。一錢而得兩錢之息。則必自喜。以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兩日之程。亦必自喜。以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兩錢而得一錢之價。必憂之以為喪本。兩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憂之以為費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憂也。何于吾身之光陰有限。則日沒以過。其失大矣。而不以為憂。于凈土之因緣難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為喜。是徒見小得小失而知憂喜。及得失之大者則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況不費時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盡言者。人何為而不修乎。此時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凈土起信三

人驟聞凈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蓋拘于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凈。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篋錙銖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說處此娑婆濁世。不信其清凈佛土。所以生長于胞胎。不知彼有蓮苞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衣食必由于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常雜于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況佛切戒人以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則以避害。佛無求于世。何規利之有。佛視死生。如刀斫虛空。何避害之有。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世間中人以上者。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況佛乎。其言可信。無足疑者。故先賢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為奸黨者。刻之于石。天雷擊之。今以金寶彩色鐫刻裝繪。以為輪藏貯。佛之言供以香花。嚴以神龍。使其言之妄。則又甚于奸黨之碑。何為歷千百歲。而天雷不擊之哉。以其言之誠也。言之誠而不信。將何俟哉。是故凈土之說更無可疑者。況自古及今。修此者感應甚多。尤不可以不信者也。感應在第五卷

凈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釋氏之徒無戒行故。輕其教。而因以不信凈土。是不然。豈可以道士不肖而輕老子。士人不肖而輕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廢言。況可以其徒而輕其教乎。釋氏之教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其世間法與吾儒同者。不可以縷數。姑舉其大者言之。釋氏之所以孳孳訓世人者。無非戒惡勸善。而吾儒何嘗不戒惡勸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業。而孔子言勝殘去殺。詩人言。文王德及鳥獸昆蟲。是豈不戒殺哉。盜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詩人刺不德而悅美色。是豈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口四業。孔子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豈不戒妄言也。謂。巧言令色。鮮矣仁。豈不戒綺語也。書稱。爾無面從退有后言。豈不戒兩舌也。惡口謂之惡怒之聲。尚未至于穢語。荀子謂。傷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嘗不戒惡怒之口也。佛又以貪嗔癡為意三業。孔子謂。見得思義。是則戒貪矣。謂。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是則戒嗔矣。謂。困而不學。民斯為下。是則戒癡也。由此言之。儒釋未嘗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間法。釋氏又有出世間法。儒家止于世間法。故獨言一世而歸之于天。釋氏又有出世間法。故知累世而見眾生業緣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釋氏之所長。須看楞嚴楞伽圓覺與無蓋障菩薩所問經。及曉金剛經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則孔子所謂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誠如是。則釋氏為可信矣。其言凈土烏可以不信哉。所謂出世間法凈土尤有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凈土起信五

世有專于參禪者云。惟心凈土。豈復更有凈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則西方凈土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能凈其心。故一切皆凈誠。為唯心凈土矣。論其跡。則實有極樂世界。佛丁寧詳復言之。豈妄語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阿彌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而極其華麗。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據指良材而遂謂極物像之華麗也。是所謂唯心凈土而無復更有凈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者。非也。又信有凈土而泥唯心之說。乃謂西方不足生者。謂參禪悟性超佛越祖。阿彌不足見者。皆失之矣。何則此言甚高。竊恐不易到。彼西方凈土無貪無變無嗔無癡。吾心能無貪無變無嗔無癡乎。彼西方凈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靜則靜。欲去則去。吾思衣而無衣。則寒惱其心。思食而無食。則饑惱其心。欲靜而不得靜。則群動惱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則系累惱其心。是所謂唯心凈土者誠不易到也。彼阿彌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變地獄為蓮華。易于反掌。觀無盡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為常。恐宿業深重墜于地獄。況乃變作蓮華乎。隔壁之事猶不能知。況乃見無盡世界乎。是所謂自性阿彌者誠不易到也。然則吾心可以為凈土。而猝未能為凈土。吾性可以為阿彌。而猝未能為阿彌。烏得忽凈土而不修。舍阿彌而不欲見乎。故修西方而得道則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參禪悟性超佛越祖。為甚難。況修凈土者不礙于參禪。何參禪者必薄凈土而不修也。大阿彌陀經云。十方有無量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國。彼菩薩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往彼。是果勝于諸菩薩乎。由此言之。唯心凈土自性彌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誤人多矣。不若腳踏實地。持誦修行。則人人必生凈土。徑脫輪回。與虛言無實者。天地相遠矣

凈土起信六

佛眼見無量劫事故。自古及今無所不見。又戒人妄語。以不自妄語以誑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誠。可師法。按楞嚴經云。有十種仙。皆壽千萬載數盡復入輪回。為不曾了得真性。故與六道眾生同名七趣。是皆輪回中人也。世人學仙者。萬不得一。縱使得之。亦不免輪回。為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非為真實。故寒山詩云。饒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無所拘也。近自數百年來。得仙唯鐘離呂公。而學鐘雖呂公者豈止千萬。自予親知間。數亦不少。終皆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費心力。終無所益也。欲求長生。莫如凈土。生凈土者壽數無量。其為長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門而學神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豈不惑哉。或云。凈土乃閉眼后事。有何證驗。答云。凈土傳備載感應。豈無證驗哉。況神仙者有所得。則甚秘而不傳。以謂泄天機而有罪。佛法門唯恐傳之不廣。直欲度盡眾生而后已。是其慈悲廣大不易測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凈土起信七

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凈土者。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經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語。何不以目前之事觀之。人生所以有貧富有貴賤有苦樂勞逸有榮辱壽夭。其禍福種種不同。雖曰天命。天豈私于人哉。蓋以人前生所為不同故。今生受報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謂之報身。報身報我前世所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于外。當受賞罰于官府。官府豈私于人哉。特以有功當賞有罪當罰而主之耳。豈以賞罰無故而加于人。世間官府猶不以賞罰無故而加于人。況天地造化豈以禍福無故而加于人乎。是知以前世所為有善惡故。以禍福而報之也。以其不能純乎善故。不得純受其福報。乃有富貴而苦夭者。有貧賤而壽樂者。有榮寵而悴辱者。其為果報各隨其所為。如影從影。如響應聲。纖毫不差。故云。種桃得桃。種李得李。未有種麻而得豆。種黍而得稷者。唯種時少。收獲時多。故作善惡時甚小。受禍福之報甚大。故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蓋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則凈土之說必可信。何則二者皆佛言。佛誠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凈土故。因不信因果。從而不信凈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凈土起信八

人有見目前善惡未有報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凈土。殊不知善惡未有報者非無報也。但遲速耳。佛嘗謂阿難云。人有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有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阿難問。何故。佛言。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已熟也。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處先受報。譬如欠債急處先還。左氏謂。欒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雖為惡。而可以免禍。黡之子盈為善。而黡之惡乃累之。故盈雖善而及于難。止于世間目前可見者言之。善惡之報尚有如此者。況隔世乎。書曰。天道福善禍淫。老子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遲速耳。豈可以目前不見果報。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凈土乎

凈土起信九

或者疑之云。人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如何便生蓮華一朵。予告云。此不難知也。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現其影。鏡何嘗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彌陀佛國中清凈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是故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無足疑也。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其人。若無量世界有無量眾生念此真言。阿彌陀佛豈能一一遍住其頂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現一切水中。豈不自然哉。或者修行精進疑之云。又有臨終之時佛與菩薩來迎。且如十方世界有無量眾生精進。烏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無量境界。豈不自然哉。況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則遍住其頂。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阿彌陀經脫文

襄陽石刻阿彌陀經乃隋陳仁棱所書。字畫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亂而下云。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今世傳本脫此二十一字。又藏本此經亦名諸佛攝受經。乃十方佛在養字號。今本脫四方佛

備說

晝必為夜  必為夜備  暑必有寒

必為寒備  存必有去  必為去備

何為夜備  燈燭床蓐  何謂寒備

衾裘炭薪  何謂去備  福慧凈土

梵語阿此云無。梵語彌陀此云量。省文稱之。寧稱阿彌。不可稱彌陀。若稱彌陀。則是量。與無量之意相反。若稱阿彌。猶有無量之意存焉

為你推薦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會員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馬伯庸 7.2萬讀過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奪嫡
會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月落 2.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棱县| 阳信县| 工布江达县| 文登市| 伽师县| 紫金县| 托里县| 鸡东县| 渭源县| 武威市| 山东| 竹北市| 农安县| 连南| 招远市| 铜鼓县| 天门市| 清镇市| 和硕县| 盐亭县| 祁阳县| 隆尧县| 余江县| 龙山县| 绥芬河市| 阳春市| 婺源县| 阿巴嘎旗| 龙南县| 台湾省| 牡丹江市| 阿尔山市| 六枝特区| 巨鹿县| 郑州市| 海丰县| 西贡区| 色达县| 宁远县| 兴海县| 乐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