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牡蠣澤瀉散方:牡蠣(熬。咸平) 澤瀉(咸寒) 栝蔞根(苦寒) 蜀漆(趙本有“暖水”二字,洗,去腳。趙本醫統本并作腥。辛平) 葶藶(趙本有“子”字。熬。苦寒) 商陸根(熬。辛酸,咸平) 海藻(洗去咸,以上各等分。咸寒)咸味涌泄,牡蠣、澤瀉、海藻之咸以泄水氣。《內經》曰:濕淫于內,平以苦,佐以酸辛,以苦泄之。蜀漆、葶藶、栝蔞、商陸之酸辛與苦,以導腫濕。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趙本作“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服。(趙本作“日三服”,在方寸匕下)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趙本無“者”字)胃(趙本作“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趙本有“理中丸方”詳見卷七)汗后,陽氣不足,胃中虛寒,不內津液,故喜唾,不了了。與理中丸以溫其胃。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趙本無“者”字)竹葉石膏湯主之。

傷寒解后,津液不足而虛羸,余熱未盡,熱則傷氣,故少氣,氣逆欲吐,與竹葉石膏湯,調胃散熱。

竹葉石膏湯方:竹葉(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溫) 人參(三。趙本作“二”兩。

甘溫) 甘草(二兩,炙。甘平) 粳米(半升。甘微寒) 麥門冬(一升,去心。甘平)辛甘發散而除熱,竹葉、石膏、甘草之甘辛,以發散余熱;甘緩脾而益氣,麥門冬、人參、粳米之甘,以補不足;辛者散也,氣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氣。(醫統本作“氣逆”)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陽明王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煩,當小下之,以損宿谷。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并治法第十五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諸不可汗、不可下,病證藥方,前三陰三陽篇中,經注已具者,更不復出;其余無者,于此以后經注備見。(醫統本作“于此已后,復注備見”)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寸關為陽,脈當浮盛,弱反在關,則里氣不及;濡反在巔,則表氣不逮。衛行脈外,浮為在上以候衛;微反在上,是陽氣不足;榮行脈中,沉為在下以候榮;澀反在下,是無血也。陽微不能固外,腠理開疏,風因客之,故令汗出而躁煩;無血則陰虛,不與陽相順接,故厥而且寒;陽微無津液,則不能作汗,若發汗則必亡陽而躁。經曰: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者,筑筑然氣動也。在右者,在臍之右也。《難經》曰:肺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肺氣不治,正氣內虛,氣動于臍之右也。發汗則動肺氣,肺主氣,開竅于鼻,氣虛則不能衛血,血溢妄行,隨氣出于鼻為衄。亡津液,胃燥,則煩渴而心苦煩。肺惡寒,飲冷則傷肺,故飲即吐水。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 。

《難經》曰:肝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肝氣不治,正氣內虛,氣動于臍之左也。肝為陰之主,發汗,汗不止,則亡陽外虛,故頭眩、筋惕肉 。《針經》曰:上虛則眩。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沖,正在心端。

《難經》曰:心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心氣不治,正氣內虛,氣動于臍之上也。心為陽,發汗亡陽,則愈損心氣,腎乘心虛,欲上凌心,故氣上沖,正在心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暈,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

《難經》曰:腎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腎氣不治,正氣內虛,動氣發于臍之下也。腎者主水,發汗則無汗者,水不足也;心中大煩者,腎虛不能制心火也;骨節苦疼者,腎主骨也;目暈者,腎病則目KT KT 如無所見;惡寒者,腎主寒也;食則反吐,谷不得前者,腎水干也。

王冰曰:病嘔而吐,食久反出,是無水也。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趙本作“微”)絕,手足厥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

咽門者,胃之系。胃經不和,則咽內不利。發汗攻陽,血隨發散而上,必吐血也。胃經不和而反攻表,則陽虛于外,故氣欲絕,手足冷,欲蜷而不能自溫。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干,(趙本注:“一云小便難,胞中干”)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動數之脈,為熱在表;微弱之脈,為熱在里。發汗亡津液,則熱氣愈甚,胃中干燥,故大便難,腹中干,胃燥而煩。根本雖有表里之異,逆治之后,熱傳之則一,是以病形相象也。

脈微(趙本作“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不能自還。

弦在上,則風傷氣,風勝者,陽為之運動;微在下,則寒傷血,血傷者,里為之陰寒。外氣拂郁為上實,里有陰寒為下虛。表熱里寒,意欲得溫,若反發汗,亡陽陰獨,故寒栗不能自還。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饑煩, 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栗,咳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肺寒氣逆,咳者則劇;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必干,小便不利;膈中陽氣虛,心中饑而煩。一日一夜,氣大會于肺,邪正相擊, 時而發,形如寒瘧,但寒無熱,虛而寒栗。發汗攻陽,則陽氣愈虛,陰寒愈甚,故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厥而脈緊,則少陰傷寒也,法當溫里,而反發汗,則損少陰之氣。少陰之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腎為之本,肺為之標,本虛則標弱,故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瘥;劇者言亂、目眩者死,(趙本注:“一云:譫言目眩睛亂者死”)命將難全。

不可發汗而強發之,輕者因發汗重而難瘥;重者脫其陰陽之氣,言亂目眩而死。《難經》曰:脫陽者,見鬼,是此言亂也;脫陰者,目盲,是此目眩也。眩非玄而見玄,是近于盲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肺經虛冷,上虛不能治下者,咳而小便利,或失小便。上虛發汗,則陽氣外亡。四肢者,諸陽之本,陽虛則不與陰相接,故四肢厥逆冷。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趙本無“中”字)懊 如饑;發汗則致 ,身強,難以屈伸;(趙本作“伸屈”)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咳唾。

傷寒當無汗、惡寒,今頭痛、發熱、微汗出,自嘔,則傷寒之邪傳而為熱,欲行于里;若反下之,邪熱乘虛流于胸中為虛煩,心懊 如饑;若發汗,則虛表,熱歸經絡,熱甚生風,故身強直而成 ;若熏之,則火熱相合,消爍津液,故小便不利而發黃;肺惡火,灸則火熱傷肺,必發咳嗽而唾膿。

辨可發汗病脈證并治法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發汗。

春夏陽氣在外,邪氣亦在外,故可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以(趙本作“似”) 然,一時間許,亦(趙本醫統本并作“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趙本作“離”)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趙本有“者”字)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汗緩緩出,則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則邪氣不除,但亡陽也。陽虛為無津液,故不可重發汗。

凡服湯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趙本有“也”字)汗多則亡陽。

凡云可發汗,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驗。

《圣濟經》曰:湯液主治,本乎腠理壅郁。除邪氣者,于湯為宜。《金匱玉函》曰:水能凈萬物,故用湯也。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硬爾。(趙本作“耳”)設利者,為大逆。硬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

經曰: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為大逆。便硬難,雖為里實,亦當先解其外,若行利藥,是為大逆。結胸雖急,脈浮大,猶不可下,下之即死,況此便難乎。經曰: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汗。

《外臺》云:里和表病,汗之則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河县| 南乐县| 长岭县| 锡林浩特市| 焦作市| 平阴县| 吉木乃县| 桂平市| 二连浩特市| 长沙县| 邵东县| 镇康县| 上思县| 佛学| 台山市| 额敏县| 陇南市| 蒲江县| 龙海市| 马山县| 湟中县| 海阳市| 海兴县| 房山区| 子洲县| 龙岩市| 英吉沙县| 霍邱县| 贵港市| 曲周县| 崇阳县| 宜春市| 兖州市| 同心县| 昭苏县| 冕宁县| 团风县| 荣昌县| 滨海县| 临朐县| 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