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 注解傷寒論
- 張仲景
- 2858字
- 2015-12-22 17:38:33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法第十三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趙本作“此名霍亂”)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則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則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則既吐且利。以飲食不節,寒熱不調,清濁相干,陰陽乖隔,遂成霍亂。輕者,止曰吐利;重者,揮霍擾亂,名曰霍亂。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趙本有“霍亂”二字)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發熱,頭痛,身疼,惡寒者,本是傷寒,因邪入里,傷于脾胃,上吐下利,令為霍亂。利止里和,復更發熱者,還是傷寒,必汗出而解。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趙本有“此”字)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微為亡陽,澀為亡血。傷寒脈微澀,則本是霍亂,吐利亡陽、亡血,吐利止,傷寒之邪未已,還是傷寒,卻四五日邪傳陰經之時,里虛遇邪,必作自利,本嘔者,邪甚于上,又利者,邪甚于下,先霍亂里氣大虛,又傷寒之邪,再傳為吐利,是重虛也,故為不治。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利為虛,不利為實,欲大便而反失氣,里氣熱也,此屬陽明,便必硬也。十三日愈者,傷寒六日,傳遍三陰三陽,后六日再傳經盡,則陰陽之氣和,大邪之氣去而愈也。
下利后,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下利后,亡津液,當便硬。能食為胃和,必自愈;不能食者,為未和。到后經中,為復過一經,言七日后再經也。頗能食者,胃氣方和,過一日當愈。不愈者,暴熱使之能食,非陽明氣和也。
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趙本有“四逆加人參湯方”詳見卷十)惡寒脈微而利者,陽虛陰勝也,利止則津液內竭,故云亡血。《金匱玉函》曰:水竭則無血,與四逆湯溫經助陽,加人參生津液益血。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趙本有“五芩散方”詳見卷三)頭痛發熱,則邪自風寒而來。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陽分,則為熱,熱多欲飲水者,與五苓散以散之;邪稍下者,居陰分,則為寒,寒多不用水者,與理中丸溫之。
理中丸方:人參(甘溫) 甘草(炙。甘平) 白術(甘溫) 干姜(以上。趙本無此二字。各三兩。辛熱)《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甘補之,人參、白術、甘草之甘,以緩脾氣調中。寒淫所勝,平以辛熱。干姜之辛,以溫胃散寒。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黃大,(趙本作“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根據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法:(趙本無此三字)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
脾虛腎氣動者,臍上筑動。《內經》曰:甘者,令人中滿。術甘壅補,桂泄奔豚,是相易也。
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
嘔家不喜甘,故去術;嘔家多服生姜,以辛散之。
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
下多者,用術以去濕;悸加茯苓以導氣。
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
津液不足則渴,術甘以緩之。
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里虛則痛,加人參以補之。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
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胃虛則氣壅腹滿,甘令人中滿,是去術也;附子之辛,以補陽散壅。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趙本有“桂枝湯方”詳見卷二)吐利止,里和也;身痛不休,表未解也。與桂枝湯小和之。《外臺》云:里和表病,汗之則愈。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趙本有“四逆湯方”詳見卷二)上吐下利,里虛汗出,發熱惡寒,表未解也;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陽虛陰勝也。與四逆湯助陽退陰。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亡津液,則小盒飯少,小便復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陽氣大虛也。脈微為亡陽,若無外熱,但內寒,下利清谷,為純陰;此以外熱,為陽未絕,猶可與四逆湯救之。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趙本無“汁”字)湯主之。(趙本有“通脈四逆加豬膽湯方”詳見卷十)吐已下斷,津液內竭,則不當汗出,汗出者,不當厥;今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陽氣大虛,陰氣獨勝也。若純與陽藥,恐陰為格拒,或嘔或躁,不得復入也;與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膽苦入心而通脈,膽寒補肝而和陰,引置陽藥不被格拒。《內經》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內經》曰: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新虛不勝谷氣,是生小煩。
辨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法第十四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趙本注:“一作眵”)膝脛拘急者,燒 散主之。
大病新瘥,血氣未復,余熱未盡,強合陰陽,得病者名曰易。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得病,名曰陽易;婦人病新瘥未平腹,男子與之交,得病,名曰陰易。以陰陽相感動,其余毒相染著,如換易也。其人病身體重,少氣者,損動真氣也;少腹里急,引陰中拘攣,膝脛拘急,陰氣極也;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者,感動之毒,所易之氣,熏蒸于上也。與燒 散以道陰氣。
燒 散方:上取婦人中 近隱處,剪燒(趙本有“作”字)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趙本作“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 當燒灰。(趙本作“男子 燒服”)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趙本作“內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病有勞復,有食復。傷寒新瘥,血氣未平,余熱未盡,早作勞動病者,名曰勞復。病熱少愈而強食之,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留搏,兩陽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復。勞復,則熱氣浮越,與枳實梔子豉湯以解之;食復,則胃有宿積,加大黃以下之。
枳實梔子豉湯方:枳實(三枚,炙。苦寒) 梔子(十四枚,趙本作個,擘。苦寒) 豉(一升,綿裹。苦寒)枳實梔子豉湯,則應吐劑,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以其熱聚于上,苦則吐之;熱散于表者,苦則發之。
《內經》曰:火淫所勝,以苦發之。此之謂也。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傷寒瘥已(趙本作“以”)后,更發熱者,(趙本無“者”字)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趙本注:“一作緊”)者,以下解之。(趙本有“小柴胡湯方”詳見卷三)瘥后余熱未盡,更發熱者,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脈浮者,熱在表也,故以汗解;脈沉者,熱在里也,故以下解之。
大病瘥后,從腰已(趙本作“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大病瘥后,脾胃氣虛,不能制約腎水,水溢下焦,腰以下為腫也。《金匱要略》曰: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與牡蠣澤瀉散,利小便而散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