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結構第一,似過其師。方整嚴肅,實難步武。學者須透其一著,始可得力。否則不墮刻板,即沾塵腐矣。求其方中之圓,死中之活,頂虞蹈通,皮肉髓腦,皆呈露矣。虞恭公九成宮、皇甫君化度寺四帖行世。姚公碑未得。若停云館小楷中般若心字固甚佳,非公筆也,獨有銜款一行耳。蜀本石易、書二經及儀禮,全學歐書,與他經異。
歐陽通學父未融,可補乃公之闕,似亦不可少者。道因碑泛觀欲廢,詳玩則結構森然,可謂不墮嚴訓者也。其棱角峭厲,智者見之益其智,愚者見之增其愚,須具只眼而后辨此。
宋盧經慎刑箴,僧正蒙書夢英贈詩,皆學歐者。
顏真卿嚴整第一,稍有一分俗氣。唐人獨推此公,亦以品第增重耳。東方朔像贊取資右軍,故獨脫凡骨,碑陰即本色矣。家廟碑名過于實,多寶塔已資多口,疑是刻工之過。公書頗多,不能詳及。
徐浩廣智和尚碑,似顏而稍時矣。
褚遂良書固大佳,不堪自立門戶,欲會眾長,作入院格。及寫圣教序,事事筋骨,頗異唐法,豈惟不似平時之作而已。竟不可解,聊存一體。
柳公權專事波折,大去唐法。過于流轉,后世能事,此其濫觴也。
玄秘塔銘亦無所取。
李北海妙過于前,亦柳輩人也。南岳碑亦頗有名。
裴休圭峰碑、僧契元尊勝咒,各有可采,惜不清耳。
大書、署書同部
署額不傳,以稍大書比量為之,即小楷八法不甚明顯,須稍大者始可指示得失。故古人大書尤稱最要。若顏真卿中興頌、蔡襄萬安橋之正書,唐玄宗太山頌之分隸,以至宋蘇軾之二記,大觀之五禮,元趙孟頫之赤壁,悉勿輕過。舊跡所存者,有蕭氏之阿育塔,李陽冰之黃帝祠宇、生公講臺,虞廷臣之寒泉、無量壽佛,米芾之第一山,趙孟頫之云居。國朝人寫吾吳諸額,如徐有貞文正義澤,故自奇逸。中街路清嘉坊、生幼堂,皆公書也。祝允明之夏氏藥室,文徵明自書翰林郡衙之承流宣化,皆入院體之選。字大不能摹入法帖,論書為學之士,遇之須坐臥其下,過三日而后去。
章草法部
章草為行草之祖,不可不學。辰宿列張帖,乃集古成篇,不必擬為何氏。昔人云周興嗣采羲之千字集成,即不皆羲,斷非后人可到。
索靖出師頌,及蕭子云、皇象、張芝、鍾繇,二王,無不間作急就章,翻摹雖失,居然周行也。嗣響則近代宋克通時,祝允明通古,其學鍾體,尤融通入妙。
行楷部
漢晉行書,不真不草,無大無小。近真者行楷也。蘭亭為冠,淳化停云等帖厘而出之,皆是矣。李北海云麾將軍、葉有道碑稍舒其體,褚遂良哀冊、虞世南汝南志,則稍束其體。虞未必真取為類耳。宋王著法帖標目亦所不遺。后代名家不暇及矣。
王仲英北岳,張仁愿唐憲廟,蔡卞曹娥,皆行楷也。
行草部
說具前條。近草者行草也,亦用諸帖厘出。唐太宗御題碑石頗多,晉祠銘、棲霞記皆是。后代繼作極煩,悉不詳及。
蘭亭,古今辨悉,如水鑒之照人物,何嘗不真,猶未免相左耳。桑世昌之蘭亭考亦云詳矣,陶九成輟耕錄尤自爛然。我輩所見,即不過近刻,彼善于此,不必置喙。善本既莫可得,須集數十種對按鑒賞,妍媸自是不能掩。擇善而從,事在能者。
狂草部
漢張芝、杜度不可多得,唐張旭、懷素始有流傳,楊凝式為奇逸之品。僧彥修學芝、旭之狂。顏氏坐位、祭侄,皆無意得之,各有妙境。宋黃氏黃庭,米氏天馬,皆其最者。國朝祝文多作無論,王寵白雀絕筆尤佳。余家藏焦露諸詩可以伯仲。近與陳令入楚,不可得矣。所存者仙山障子歌差足雁行。若其生平大小真草,雖極其逸韻,皆常調也,不暇品第矣??癫莞駥挘活愃?,故別自為集。
二王全帖部
行草為通俗之用,獨舉二王,拔其尤也。凡淳化諸本,及潭、絳、汝、鼎、黔江、長沙、武陵、溫陵、蔡州、彭州、利州、太清、菁華、戲魚、星鳳、寶晉、真賞、淳熙、元祐及圣教、興福、絳廟,以至近代二王十七帖,東書堂、寶賢、賜書、甲秀、停云、歸來、戲鴻、郁岡、墨池、蘭白諸本所具,去其偽,辨其錯,別其割集效作之異,托名強名之殊,自為一部。集羲之帖,惟圣教敘精核無忝,然可摹而不可仿,仿其作用如閨閤處子,無士夫氣,集者磨礱饾饤,不得不取其圓整入格耳,何得擬而自拘,豈逸少意乎?王氏諸帖具在,可按而得也。興福、絳廟、棲霞去之更遠,后世效顰,近代尤繁,以待祖龍一炬。
冒羲之書,尤可憎厭。家自為法,何所不可,一作假物,呈其丑態矣。或未必彼人作偽,太半為后世強說,沭猴而冠,以邀資斧。觀者效者勿墮其云霧中,但取其偏長,取裁取法,無不可者。
字義部
此類居首,因入法帖,移置于后,視表殊途。為學惟文,事文惟字,明字惟義。求義惟說文。說文表者,表說文生生之次也。慎祖賈逵,始一終亥。鉉改許慎,始東終甲。二家略無統領,雜然而出。此表即賈、許之說,追其子母而為之次,從其義訓而列之門,一覽瞭然,不令渾渾。字由篆,篆有義,義惟此書。漢、唐遵守,后代因之,故為第一。即有未安,成書具在。
諧聲表者,韻學之祖也,取其字全而有統領。故楷體入帖,與說文相為表里。前表主義形,后表主音聲。其書作音訓頗繁,此特單文表譜而已。義詳本書長箋一百四十八九卷。
明字表者,推廣賈、許未盡意義,窮搜古今解字形訓也。一法可通,不嫌重出,擇善而取,事在后賢。但欲詳說相生次等,不使他時詿漏得失。幖表相生,非篆不顯,許、徐殊途,我書未布,視前稍詳,不免重列。前二表者,亦古未有,然全依本說此。雖我自作之,亦略不自用,黜其無當,翻覺明了。詳于長箋九十九卷。
徐鍇部敘篆目。賈、許始一終亥之書,后人莫知二人作用,鍇作系傳,取彼五百四十部,聯絡二篇。其間不無穿鑿竇漏,然亦大半可通?;蚺c書先后不全倫處,稍為正之,闕略處一為補之。程氏解易作敘卦,全蹈其軌,足取法耳。其書小篆頗佳,因摹入帖。
夢英偏旁,次同賈、許,互亂者一二,用徐鍇部敘更定補足。字效陽冰而加丑俗。周伯琦字原,亦即賈許五百四十,小有更改,都不救正,一仍其書。篆法文字,亞鍇邁英,后來之后,惜乎古色蕩然。世之不古,亦可知也。
張參五經文字。字體累代有更,無論矣,自玄宗以己意定為開元天寶文字,而孟蜀一遵其制,于是有五經文字之設,懸之象魏,不敢移易。百代人文,定于一人之手,文之厄會也。雖然,此碑一立,可斷無學之漫。然改作者以力學運而為取舍,未必無補云。
京兆府學移經碑。字法字義皆無足采,欲考秦蜀石經始末,以破后人妄語,似不可無,故附入帖。
唐玄度九經字樣,義同張參而廣之。
顏元孫干祿字書,亦張、唐流也,可供棘圍文字法式。十謬三四,小學之最淺者。但出真卿,似不應闕。若其正通俗三法,創法之便,亦自可取。
廣干祿字書,能廣而不能正,備員而已。
書法部
作字無書法,如狂奔失路,無有不顛躓者。況出名跡,執柯伐柯,取則尤切。孫過庭自書書譜,趙孟頫書姜堯章續書譜,宋克書鍾王小傳,以及墨池編、書苑菁華數家所載,采其最要者名家補作,續為完璧。
評敘部
不有評敘得失,莫彰古今。繁言故多,此但取名家書自為一類。如筆陣圖,不必假王為嫌,亦爛然可取。梁武帝書評,僧智果書,不足者足之,二家評有別異者參之,亦成完璧。詹孟舉書王賓敘字,雖云淺近,亦所不遺。祝允明自書托言無名氏書述,大能褒彈近代,不無言過其實。
千文部
千字文,法書下乘,有便初學。古今各家亦多作之,故特自為集。相傳梁后取羲之千字,命周興嗣集成。即未必然,按淳化閣辰宿帖章草書,古帝猶存,即非章帝,亦漢晉良工也。因采急就索、蕭、二王諸帖,補續所闕,無采者直闕之。智永真草二體,懷素大小二篇,大者楊少師筆耳。張旭真草殘本猶在,歐陽詢正書近出訛作。陽冰繆篆擬斯無當,徽宗大草實出大素,夢英、南云又學于冰,米芾、趙模之大小,孟頫六體可觀,俞和四體無取。周伯琦玉箸,蔣勉廷暉姜立綱篆真,并可供中書郎效仿。邵時登,學周者也。文徵明金蘭小楷極精,三體自作,篆則國博仿蔣續貂。祝允明諸體效趙,陸士仁四體效文。王寵真草,和仲小篆,其他繼作不能悉數。七十二體千古惡道,在所黜也。
類聚部
類聚為最下乘,然便于俗。鐘鼎篆韻四種,六書統,篆累集,若篆訣,若草訣,隸韻、草韻及草書囗囗之類,或同字異體,或同體異用。初學誘獎,庶幾可存,故勉錄之。折揚黃荂,白雪共落,異趣者眾矣。試以質之世人,吾知其去彼取此。